?

一年級“解決問題”的幾點思考

2017-04-26 04:01徐國鳳
課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2期
關鍵詞:解決問題策略

徐國鳳

【摘要】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實際問題幾乎都有圖文的形式呈現,學生往往會受到圖中艷麗或可愛的卡通圖案所迷惑。要想做到人人掌握,難度非常大。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中做了以下嘗試:培養學生“會讀”“能說”,教學問題由表及里,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過程,體驗、積累解決問題經驗,感悟建立解決問題的模型,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關鍵詞】一年級數學 解決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6-0153-02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把解決問題置于數學課程的核心地位,要求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一年級的學生年紀小,根據學生的特點,一年級大多數學習的是一些圖文實際問題,內容的呈現體現了學生已有的興趣特點,提供了豐富的與兒童生活有關的素材。特別是將解決問題和計算相結合,將問題融入情境,變成了一幅幅色彩鮮艷、具有生活情境的主題圖,這樣每一課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

在平時,時常聽到家長反饋:老師,我家孩子不是不會做題,你看解決問題我在家給他讀了題,他就會做了。是啊,解決實際問題,首先要能正確讀題,領會題目意思,而一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實際問題幾乎都有圖文的形式呈現,學生往往會受到圖中艷麗或可愛的卡通圖案所迷惑。如何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實踐:

一、“會讀”“能說”,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年級的實際問題,以圖文類占絕大多數,所以學生會讀題,能說,也就看懂了題,這

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儲備有限,想要正確、完整地讀題,是非常困難的,那如何能讓學生慢慢會讀題,說題意呢,以教材為例,談談我的做法。

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帶著學生認一認我們經常遇到的字,不要求學生一下子就能認識,但是這樣持之以恒,天天強化,邁小步,不停步,讓班級中部分學生先認識,然后通過老師的強化,同伴的促進,讓學生慢慢做到數學上的常用字詞能認會讀。

除了強化學生認字,在一年級讀圖非常的重要,實際問題通常都以圖文的形式出現,一般讀圖我會分為有順序地讀、有選擇地讀、有意識地讀。例如《認識加法》時,教材中出現了一幅主題圖(見圖1)。首先讓學生自己看圖,說說圖中你所知道的信息,學生在交流的時候可能是雜亂的 ,是數學信息和非數學信息相間的,在匯總的時候有意識地引導,可以按照從上往下、從左往右等順序有序觀察,讓學生有順序地讀圖;圖文實際問題上的信息是非常多的,學生在觀察時數學信息和非數學信息是相間的,教師要突出主題圖中的數學信息,盡量摒棄一些無關信息的干擾,讓學生有選擇地讀圖;有的時候,有圖有文字時(見圖2),題中既有文字信息又有圖片信息,學生往往會忽略圖中所隱含的數學信息,指導學生觀察圖片中有用的信息,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讀題。

會讀題,不一定就表示讀懂了題,會讀題,只能夠找到實際問題中的數學信息,要會解題,必須讀懂題意,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將數學問題內化為自己的認識,從而理清數量關系。例如圖1,這是學生初次認識加法,所以要將圖意說完整?!坝?人在澆花,又來了2人,一共有5人?!币寣W生反復說,說熟練,在整個認識加法的過程中,都是按照這個模式完整地說3句話;而圖2,這樣有圖有文字的,要讓學生有意識地讀題之后,按照事件發生的順序,將題意說清楚,切不可簡單地將條件和問題羅列。在這里,最好是先說總數,一共有13個桃,小猴買了9個,還剩多少個?這樣清楚、明了;圖3這樣的實際問題,比較復雜,學生不會表達,指導學生將條件說全面,有條理。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題意,也要特別關注像“一共”、“原有”、“還?!边@些關鍵詞的運用,也可以幫助學生理清基本的數量關系。

二、由表及里,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一年級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運算不外乎是加、減,在平時的教學中發現,如果解決問題錯了,有的學生題目都不看,直接將錯題擦掉,加法改成減法,或者減法改成加法,其實根本沒有理解加減法的意義。因此,在一低年級教學加減運算的初步認識時,要使學生了解運算的意義,這是教學重點和根本所在。

例如圖4, 這是《認識減法》的初始課,在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充分觀察,尋找圖中的信息,“一共有5人在澆花,走了2人,還有3人?!边@三句話的完整敘述對于學生理解減法的概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像這樣,一共有5人,走了2人,還有3人。就可以用算式5—2=3來表示。那誰愿意說說5—2=3在這里表示什么意思??磮D說圖意,引出減法算式,然后再根據算式說意思,生活情境與圖結合,讓學生理解減法的意思。如果僅僅這樣,還只是停留在表面,我們要一步步由表及里,繼續深入理解減法的意思,引導學生思考:5—2=3除了表示“一共有5人,走了2人,還有3人”,還可以表示什么意思?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引導學生根據算式編題。如:一共有5個蘋果,吃掉2個,還剩3個;原有5只蝴蝶,飛走2只,還有3只;有5本書,借走2本,還剩3本;……繼續提問:“為什么有的說的是吃蘋果,有的說的是蝴蝶,有的說的是借書,不同的事情,卻能用同一個算式來表示呢?”通過創設能用“減法”解決的問題,然后整體上比較、概括所編“問題”的共同之處,因而能夠認識到從總數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就要用減法做。學生通過對現實的、有意義的情境圖的觀察,感性上對減法的意義有所了解。通過創編,讓學生對于減法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情境圖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化,通過操作進一步內化意義。我們可以利用小棒,先擺5根小棒,然后拿走2根,還剩3根。逐步培養學生在頭腦中想象“去掉一部分”的能力。因為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有明確的“去掉”的過程。只有去除減法意義的表面現象,才能突出本質特征。

三、建立模型 ,是解決問題的法寶

數學的學習,不能就題論題,要從一題到一類題。例如圖5:在一年級,由于學生理解能力不高,以往在學習這樣的解決問題時,時常分不清是加法還是減法。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借助主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學生通過看圖可以發現,摘了28個桃子,吃了一些,還剩7個,問吃了多少個?其實,在主題圖中,我們可以重點突出圖中籃子里剩下的7個,剩下7個,28個桃剩下7個這一部分,要求吃掉的部分,用這樣的圖例說明:

這樣分析,學生就會很清楚,28個是總數量,吃掉的是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量用減法。

那對于習題中求劃走的只數,借走的個數,已經栽的棵樹,可以用同樣的方法。

借助圖理解,化難為易,讓學生很直觀地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都是求部分量,只要在總量中去掉知道的一部分,就可以求得。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讀懂教材,讀懂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過程,體驗、積累解決問題經驗,感悟建立解決問題的模型,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應用意識。

小學階段,是學生培養能力和習慣的基礎階段。數學這種連貫性、系統性強的學科,一定要從一年級開始就打好基礎。解決問題能力更是小學數學學習和將來學習生活的基礎技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應用,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將是數學課堂教學永恒的課題。

猜你喜歡
解決問題策略
淺談列方程解決問題
“‘同數連加’解決問題”教學設計
“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列舉”教學實錄與反思
我的手機在哪?
在數學活動中認識時間解決問題
兩只想打架的熊
高考數列復習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智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