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澄澈與空明的玄想

2017-05-21 16:43王雷星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4期
關鍵詞:生態美學空明瓦爾登湖

王雷星

摘要:二十世紀后,繼十七世紀文藝復興、十八世紀啟蒙運動以及十九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繁榮,西方文藝美學迎來了又一個巔峰——生態美學的產生與發展。而這在文學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美國著名哲學家、作家亨利·戴維·梭羅于1854年創作完成過的具有生活實錄意味的文學作品《瓦爾登湖》。稱其為生態美學教科書式的演繹典范,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關鍵詞:瓦爾登湖;生態美學;澄澈;空明

一、內容與思想

《瓦爾登湖》全書共分為十九個章節,分別是:簡樸生活、詩歌篇、我生活在何處,我為何而生、閱讀、聲響、獨居林中、訪客、種豆、鄉村、湖泊、貝克農莊、更高的法則、與獸為鄰、舊居民、冬天的訪客、冬之獸、冬之湖、春以及最后的結束語。在這部作品中梭羅用他敏銳的目光,極為細膩的感官能力記錄著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點點滴滴。筆法細致入微,諸多地方尤其是對自然生物廣泛的認知與把握甚至可以明顯感受到作家身上所具有的博物學家的氣質。之所以將其放在生態美學經典文本的地位上,原因或許正在于此。具體而言,就是作者在一部文學作品中花費巨大的精力,不惜筆墨,著力刻畫生活在森林、湖濱的小動物、小植物,它們的神態、舉止都一一在作者筆下生動有趣的展現出來。另外,梭羅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還在于他十分注重更正人自身一貫地對奢華、浮夸、虛榮的價值取向,一掃二十世紀以前大多數作家對人類自身的熱切關注與無限贊美的“人類中心主義”偏執。而是反其道行之,一再強調對一種簡約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的鐘愛,尋求和探討著人與自然之間和諧、融洽的相處哲學。

二、澄澈與空明

無疑,相比在世界文壇諸多文藝作品所傾力構建的人類社會永無休止的紛爭、不厭其煩的勾心斗角、人心難測的爾虞我詐等喧囂與躁動的氛圍中,《瓦爾登湖》則是超凡脫俗的,它跳脫了人類各種自以為是、自命不凡的“怪圈”,憑借其整體文風和文中所彰顯的獨特氣質在他們之中突圍而出。如果用具體的特征來概括,我以為——澄澈與空明應該是比較貼切的。澄澈與空明,不單單是指瓦爾登湖的美感特質,更是作者所追求的人類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純凈與透明的狀態,是由外入內的,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換,是對審美的生活不懈追求。而這些在文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簡約的生活

這一點,體現最明顯的地方就是作者對于生活的細致規劃,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是精打細算,小到油鹽醬醋,大到房子、農場。作者將個人的收入與支出都用數據列出清單,使得賬目一目了然。但作者這樣做并不是為了彰顯自己多么精于算計,是一個多么優秀的持家能手。也不是宣揚讓大家都去過艱苦樸素的日子。他的用意是提醒工業文明后期的人類應該注意的問題,如何處理好人與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而作者從反面的論證在言辭上、態度上也是十分犀利與尖銳的。文中他談到埃及的金字塔修建的看法時,可謂是對人類貪婪本性最深刻的挖苦與抨擊?!爸劣诮鹱炙?,本沒有什么可驚嘆的,令人驚奇的是,有那么多人,竟能屈辱到如此地步,耗盡自己畢生的心血,為一個愚蠢的野心家建造墳墓,其實這家伙要是跳進尼羅河淹死,把自己喂狗倒還更明智、更光彩些?!?/p>

“大多數奢華生活根本就沒有太大必要,反而成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而障礙?!倍髡吒粗氐氖蔷袷澜绲呢S富,也就是對人類的本性的推崇,弱化對物質資料的倚重?!奥斆魅藢嶋H上過著一種比窮人更樸素的生活。中國人……他們的物質生活往往貧困不堪,但精神上卻很富足?!?/p>

(二)自適的勞作

除了對生活抒發了個人的看法,在勞動方面,作者帶著個人的親身體悟,同樣持有與眾不同的見解?!斗N豆》篇中,作者在種豆的田地里看到了生長的雜草,說到“可是我又有什么權利拔除狗尾巴草之類的植物……好在剩下的豆子立刻會長得十分茁壯,可以去對付一些新的敵人了”梭羅用他淵博的知識闡述了生態系統本質上的密切聯系,生物之間原本就有本真的樸素的聯系,人為地去改變,其實是一種不尊重自然真理的做法。在《簡樸生活》一篇中,作者探討了人與工具之間的關系“不是人放牛,簡直是牛在放人,而人放牛本應該是更自由的……人變成了強者的奴隸” 同樣,在工具理性泛濫的人類社會,無休無止的勞作,人逐漸輪為工具、機器,失去了原本屬于人類的自由,久而久之,演變成人類自導自演的悲劇。這種現象不是表面看起來的繁榮盛世,本質上,卻含有一種倒退的嫌疑。梭羅對于技術與人之間的關系把握的還是較為準確的。

(三)無拘的休閑

在梭羅看來,一個人真正的休閑得益于獨處。他在文章中反復提到孤獨是有益的?!拔矣X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即使是最好的伴,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睘楹芜@么說呢,作者也給出例證“一個在思想著在工作著的人總是單獨的……寂寞不能以一個人離開他的同伴的里數來計算”,并且說“真正勤學的學生,在劍橋學院最擁擠的蜂房內,寂寞得像沙漠上的托缽僧一樣”。也就是說真正的休閑自得,是給自己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與時間,而這種時空因素的匯合往往需要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心境真正屬于自己時,才能看到“冬天的長夜,雪狂飄”,才能看到“太陽是寂寞的”,才能聽到“潛水鳥”是高聲大笑的,風在森林中嚎叫,才能感受到“我并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

(四)融洽的人際

當然,上面我們說人是需要一種孤獨的心境與體驗的。但這并不是說人不需要朋友,不需要交際圈。這二者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條件下產生不同的訴求罷了。相反的,作者的“朋友圈”非但沒有因為他的“孤獨感”而封閉起來,更是吸引了各種各樣的朋友前去登門造訪。在所有篇目中,描寫友人的文字占據了很大的比例。比如《訪客》篇、《與獸為鄰》篇、《舊居民:冬天的訪客》篇,在這些篇目中所提到方方面面的人物里,有高雅的,庸俗的,有農夫、牧師,也有詩人、哲人,有青春盎然的男孩、女孩,也有鬢發斑白的耄耋老人。作家用斯賓塞的詩來彰顯自己交友的心態與生活方式的追求“到了這里,他們填充著小房屋,不尋求那些本來就沒有的娛樂;休息好比宴席,一切聽其自然,最高貴的心靈,最能知足自滿”。這不免讓人聯想到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千古名篇《陋室銘》,詩人同樣也是注重與友人在精神上的往來,根本不去理會周圍條件對其形成的影響。二者在精神價值的上的追求與梭羅應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作者讓人更加欣喜望外的是他對“動物”朋友的關心與愛護,字里行間都可以看到暖暖的憐惜。作者在文章中對于各種鳥兒的描寫與刻畫如數家珍、不留余力,極盡筆墨將飛禽走獸的一舉一動都記錄下來,美洲鹟、鷓鴣、山鷸等鳥類,也有水獺、浣熊這些小生靈,甚至小如螞蟻,也都被作者賦予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充滿了生命的靈性與詩意。

三、生態與美學

生態美學實質上是一個充滿了生命溫度與生命關懷的哲學體系。作為生命體,誰都希望自己的生命幸福、安定。這些都是萬物生靈共同的追求與理想。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總是視己極高,從不將除自己以外的生物放在眼里,肆意踐踏著那些看起來“弱勢”生物群體。生態美學則是關注“生態”,一切生命均以“生態中心”為最高標準。生態美學的誕生不是朝夕而至的,而是經過一代代智慧之人經歷無數的摸索與探求才總結出來的,為得到真理,有時甚至付出極大的代價?!锻郀柕呛氛窃谶@種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背催化而生,作者以其高遠的、超脫的頭腦,運用文學作為載體,將生態美學的理念貫穿于其中,使得世界都為之折服、沉醉。相比之前的“環境標語”“報告文學”等文學樣式,它顯得更加合情合理,更具說服力。

通觀全文,我們最為清晰的就是了解了作者的態度。作者用一種近乎自我實驗的方式,以期望得到更加直接、深切、有效的結果,向世人展示他的生態美學的思想理論,使其具有最佳的說服力,彌補了一些美學家、批評家對于思想方法可操作性的忽視。梭羅在文中更多的是為后工業社會的人們提供足夠的方法論與指導建議。作者對于拯救世人的事業是萬分關切的,在《結束語》中“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薄拔覀冞€要在門廊里坐多久,練習這些無聊的陳規陋習,弄得任何工作都荒誕不堪?”

除此之外,梭羅還用無比宏闊的目光,洞悉著自己,審視著自己?!安欢嘤幸话氲臅r間,我們是沉睡的,可我們卻自己以為聰明,自以為在地球上建立了秩序?!彼€將昆蟲在人類里的地位與“更偉大的施恩者”眼中的人類作比較,使我們明白人類不應該自以為是,不應該抱著固有的“中心主義”思想不放。

四、結語

梭羅不同于其他學院派的老學究,他重視將美學、哲學、等學科理論,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恰如其分的放在文章里,這樣既有優美的文字體驗,又彰顯了自己的學術態度。梭羅的美學哲思與我國古典美學、詩學、哲學有著某種密不可分的關聯,而這種醉臥湖畔的玄想與老子的“清靜”“無為”,”莊子的“心齋”“坐忘”又是如出一轍,在當今魚目混雜、喧囂塵上的社會里,這種“澄澈”與“空明”的清風應當是非常亟需的。關于這一點,時間自然會證明的越來越清、越來越明。

參考文獻:

[1][美]亨利·戴維·梭羅著.瓦爾登湖[M].田偉華譯.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10.

[2]曾繁仁.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C].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猜你喜歡
生態美學空明瓦爾登湖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爾登湖》中的隱士情懷
江嵐詩詞二首
師生共讀《瓦爾登湖》
月夜里的“遇見”
瓦爾登湖不再“清凈無垢”
200
懷特海有機哲學審美經驗觀的生態學審視
和諧之美
淺談綠色設計中自然材料的運用
請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