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靈的能動性與身心和諧

2017-05-30 11:32李天慧
北方論叢 2017年3期
關鍵詞:萊布尼茨心靈

李天慧

[摘要]萊布尼茨對心靈的理解散落在其哲學思想的各處,他在不同情況下給出心靈的三種界定,即心靈是理性的靈魂、心靈是“有花紋的大理石”和心靈是上帝的肖像,他從不同層面對心靈的界定展現其心靈內涵的豐富性。在他看來,心靈不同于其他單子的最重要的本性無疑是能動性,能動性是使心靈成為心靈的東西。而為了調和能動性與被動性的關系、更為了給和諧的秩序提供一種形而上學的必然性,萊布尼茨提出前定和諧思想,這也成為他闡釋身心關系的基本路徑。萊布尼茨對心靈的界定、對心靈能動性的闡釋以及對身心前定和諧關系的理解,構成萊布尼茨心靈哲學的基本內容。

[關鍵詞]萊布尼茨;心靈;身心關系;前定和諧

[中圖分類號]B56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3541(2017)03—0106—05

萊布尼茨是一位理性主義者,但與其他理性主義者不同,他認為,除了動物和人具有靈魂之外,植物也有靈魂。但人所具有的靈魂是等級更高的理性靈魂,即心靈?!靶撵`”一詞他常用的法語詞是esprit,后人翻譯成英文是通常用mindo

由于早期受到斯賓諾莎等人的影響,萊布尼茨主張從幾何學的角度解釋心靈,在《致阿爾諾的通信(1671)》中,他將這樣一門解釋心靈的學問稱為“心靈的科學”。在其晚年,他在《人類理智新論》中,將關于心靈的學問稱為“精神學”(Pneumatique)。萊布尼茨的心靈思想實際上是近現代心靈哲學的重要源頭,他對心靈概念和身心關系的獨特解釋,為傳統心靈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萊布尼茨心靈哲學思想主要集中在《單子論》和《人類理智新論》之中,在《形而上學序論》《新系統》,以及與阿爾諾和漢施等人的通信中也有零散的論述。

一、萊布尼茨對心靈的三種界定

萊布尼茨的心靈哲學思想是建立在其本體論和形而上學基礎上的,心靈概念也與諸多其他概念緊密相關。心靈在萊布尼茨看來是能思想的精神實體,但并不能以此靜態僵化的方式來理解他的心靈哲學,而應從不同視角和思維層級去理解他的心靈概念。

第一,心靈作為理性的靈魂。萊布尼茨寫作中所用“靈魂”一詞法語是ame,后人翻譯成英語通常使用soul。萊布尼茨在《單子論》中區分廣義和狹義的靈魂,廣義的靈魂是指所有具有知覺的單子,“如果我們愿意把一切具有我剛才所說的一般意義下的知覺和欲望的東西都統稱為靈魂的話,那么,一切單純的實體和被創造出來的單子就都可以成為靈魂”。在這個意義上,隱德來?;虺嗦銌巫右部梢员环Q為靈魂,植物便具有這種靈魂。感情或感受是某種比知覺更多的東西,“靈魂這一名稱應該被給予那些具有更清晰的知覺、有記憶相伴隨的單子”。在這個意義上,靈魂便狹義地僅指動物靈魂。雖然萊布尼茨對靈魂概念有過狹義的界定,但從他的哲學思想的整體上考慮便不難發現,更多時候他則是在廣義的層面使用靈魂概念。根據萊布尼茨廣義的靈魂概念,可以將靈魂分為三類:最低等的隱德來?;蛑参镬`魂具有混亂的知覺;比隱德來希稍微高一些的具有較為清晰知覺的是動物靈魂;而心靈是更高等級的具有統覺或自我意識的理性靈魂。

萊布尼茨常常將心靈與理智靈魂和精神并列使用,認為三者基本上同義,因而在他的哲學體系中通常不作區分的使用這三者。在他看來,“理性靈魂是人的實體形式”。盡管在論及理性靈魂時,他倡導將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形式概念召回,他將理性靈魂等同于人的實體形式。在萊布尼茨靈魂理論中,心靈作為理性靈魂是一種更高等級的靈魂。心靈不應被不加區別地包含在那些低等的靈魂之中,心靈因其本性而屬于更高等級。但他也指出,理性靈魂作為實體形式最為突出的特征在于能思考。在《形而上學序論》中,萊布尼茨指出,理性靈魂“知道它們自己的行動,并且它們不會自然地消亡,而是永遠持續著并且保持關于他們所是的知識基礎。這一點使他們更容易受到獎賞和懲罰,這也使他們成為宇宙共和國的臣民,上帝是這個宇宙的君主,所有其他生物也必須服務它們”。心靈具有更高的完滿性和更清晰的知覺,心靈所獨有這種知覺被他稱為統覺,統覺在一定意義上與自我意識或反省同義,但心靈知覺的明晰度顯然還不及最高單子——上帝。

第二,心靈作為有花紋的大理石。在哲學史上,對認知起源的探討早在古希臘柏拉圖那里就已開始。柏拉圖的“回憶說”實質上是天賦觀念思想的萌芽。盡管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等人對天賦觀念思想都曾有過討論,但天賦觀念是由笛卡爾正式提出的。他從“我思故我在”出發,將“我思”作為其哲學的邏輯起點,把矛盾論作為其邏輯依據,提出觀念應分為天賦的觀念、外來的觀念和憑幻想捏造的觀念。笛卡爾的這種理解遭到洛克等經驗論者的強烈反對。受笛卡爾影響萊布尼茨承認天賦觀念的存在,他也同意一切知識并非通過感官獲得而是來自于心靈。他認為,天賦觀念都是本原地潛藏在心靈中的,他將之稱為大理石的“花紋”。在吸收和繼承的基礎上,同時萊布尼茨對笛卡爾的天賦觀念做了進一步改造,他認為,他使得天賦觀念得到進一步延伸,并且他的新體系“比笛卡爾走得更遠”。他認為,所有觀念都來自心靈內部,進而否認笛卡爾的外來觀念。一方面笛卡爾只承認一部分的觀念是天賦的,而萊布尼茨卻認為,所有觀念都是天賦的。萊布尼茨區分出兩種天賦觀念:一種是原始的天賦觀念;另一種是在原始天賦觀念的基礎而得到的一切真理也可以被稱為天賦的觀念。他認為,無論是原始的天賦觀念,還是從原始的天賦觀念的基礎上得到的觀念,都可以被認為是真理而加以運用。另一方面,萊布尼茨反對笛卡爾將天賦觀念完全與經驗相割裂的做法,他認為,盡管天賦觀念不是由感覺直接給予的,但卻與感覺經驗密不可分,因為天賦觀念正是借由感覺機緣而被心靈所注意、所認識。萊布尼茨重視感覺作為認知的一種機緣,這充分體現了他作為一名溫和的理性主義者對唯理論與經驗論的調和。

萊布尼茨的“心靈紋路說”既是對笛卡爾天賦觀念思想的批判和繼承,同時又是對洛克“白板說”的直接回應。洛克將心靈比喻成一張沒有任何記號的白紙,其中沒有任何觀念,所有觀念都是后天由經驗寫在心靈這張白紙上。但萊布尼茨否認洛克的心靈“白板說”,因為心靈非白板而是具有“花紋的大理石”。萊布尼茨在《人類理智新論》中明確指出:“我也曾經用一塊在紋路的大理石來做比喻,而不把心靈比作一塊完全一色的大理石或空白的板,即哲學家們所謂Tabula rasa(白板)?!彼缘窨虨槔赋?,如按照洛克的“白板說”雕刻一件作品是指工匠在一塊沒有紋路的石頭上雕出一個形象。而按照他的“紋路說”則意味著工匠只是通過稍加修飾而將一塊大理石本身的紋路呈現出來。這二者之間的區別就在于這觀念是后進人心靈的,還是心靈本原地擁有它們。萊布尼茨認為,天賦觀念是潛藏在心靈中的,不是被放進去的。這些潛在的天賦觀念是以“習性或稟賦”的方式存在于心靈之中的,因而很多時候心靈并不能察覺到天賦觀念的存在。但天賦觀念并不是長久的、一成不變的,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隨著知覺明晰的變化而被心靈感知。

心靈是“一塊有花紋的大理石”這一界定是萊布尼茨在對笛卡爾和洛克的繼承和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意在指明觀念不是被后天放入到心靈中的,所有的觀念都是先天地潛在的。因為在他看來,對于心靈這樣封閉而獨立的個體來說,不能有外來的觀念和外來的影響作用于它。這樣,萊布尼茨用“有花紋的大理石”這一說法生動地闡明了心靈能動的本性。

第三,心靈作為上帝的肖像。萊布尼茨在《形而上學論》《新系統》和《單子論》等文章中多處將心靈比作上帝的肖像(image of God),在他與漢施(Michael Gottlieb Hansch)的通信中指出:“靈魂中最卓越的是由上帝制造的神性肖像,即心靈?!薄靶撵`是上帝的肖像”這一界定是基于心靈所具有的表象能力,通常這一界定被他用于區別心靈與其他靈魂。赤裸單子或隱德來希,以及動物靈魂都具有表象的能力,它們能夠表象整個宇宙,而心靈或理性靈魂不僅是宇宙的鏡子,還是神性的肖像。在《形而上學序論》中,萊布尼茨認為:“心靈或理性靈魂比起別的靈魂來,就像是具體而微小的上帝,它們是照著上帝的影像造成的,具有若干神性的光輝?!毙撵`在知覺的明晰程度上高于赤裸單子和動物靈魂,在完滿性上也比二者更高。而且在表象效果上心靈也比其他的靈魂更完美?!暗偷鹊膭游镬`魂或實體形式也表達整個宇宙,只是不如心靈對宇宙的表達完美”。心靈實際上是能夠達到的完美實體,并且它的完美具有其獨特性。由于心靈是按照上帝而被創造的,所以,心靈具有更多的神性,它作為一個精神的實體在一定的范圍內更像是“一個小小的神”。除了具有表象宇宙的能力,心靈還具有認識宇宙秩序的認知能力。

心靈作為上帝肖像而存在,因而在表象的對象上,心靈與其他靈魂不同的是,心靈除了能表象宇宙以外,還能表象上帝。心靈將上帝作為直接的外在對象,通過認知而不斷認識上帝,因而與其他靈魂相比,心靈與上帝的關系變愈加緊密。同時萊布尼茨認為心靈受到上帝更多的偏愛和照顧,因為心靈具有另外二者都不具有的理性或統覺,所以,心靈與上帝的關系更近些,表象能力也更強?!靶撵`不是神性的一部分而是神性的肖像,心靈是一個表現宇宙的存在,心靈是神恩世界的臣民”。進而與其他靈魂相比,心靈與上帝進入一種“伙伴關系”。這樣一種“伙伴關系”包含了兩層含義,就上帝創造了心靈和心靈具有表象宇宙的能力而言,上帝與心靈的關系是創造者與被造物的關系,這一點并不特殊,所有其他的單子和靈魂與上帝都具有這層關系。而由于上帝對靈魂的格外關照,使得心靈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的,并且心靈因其本性而具有更高的完滿性,因而“心靈是上帝的肖像”,同時心靈能夠表象上帝。這一點既是心靈所獨有的,也正是心靈高于其他單子的原因之一。

二、心靈的能動性

單子(拉丁語monas,法語Monade,英語Monad)是萊布尼茨哲學的重要概念。單子的本義是指“一個”或“單純”,萊布尼茨認為,單子是單純沒有部分的,所以,單子不具有形狀,更不具有物理的廣延性。在萊布尼茨看來,心靈因其本性是等級較高的單子,因而它具有單子的一般特征,如實體性、精神性和不可人性等。萊布尼茨提出不可辨別者同一性,認為,單子間必須彼此區別開來,而單子是不可再分的和沒有部分的最小的形而上學的點,所以,單子之間只能依靠其本性加以區分。在他看來,心靈的不同于其他單子的最重要的本性無疑是能動性(activi-ty),能動性是使心靈成為心靈的東西,而力是心靈運動變化的根本原因。

認識的主觀能動性通常被認為是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尤其在康德和黑格爾那里才得到充分發展,但事實上萊布尼茨就已開始重視心靈的能動性。對于心靈的能動性,此前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在笛卡爾看來,能思想既是心靈或靈魂的本性,也是心靈能成為心靈的本質,還是心靈能動性的體現;而另一種是以洛克的“心靈白板說”為代表的消極反映論。萊布尼茨對兩種的觀點都不完全贊同,他在批判和繼承的基礎上對二人的思想做了擴展。在萊布尼茨看來,笛卡爾的能動的“我”是將理性絕對化和孤立化的結果,心靈在笛卡爾這里完成成為絕度的精神實體而與其他實體無法交通。而與洛克所闡述的消極的反映論不同,萊布尼茨從理性主義立場反對洛克的純粹經驗的消極的認識論,認為,心靈具有能動性的同時,心靈對自身觀念的認知是一種能動的活動。萊布尼茨認為,心靈的能動性或活動就是“實體借以趨向完滿性的變化”。他在《人類理智新論》中指出:

“實體(物質的或非物質的)是不能光就它的沒有任何能動性的赤裸裸的本質去設想的。能動性是一般實體的本質?!彼踔琳J為,沒有能動性就沒有實體,能動性是心靈朝向完滿性的變化。而且心靈的能動性不需要上帝持續不斷地干預而保持自身的變化發展,并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中與其他實體保持和諧。

心靈除了能動性之外,還具有被動性,在萊布尼茨看來,心靈具有“既是能動又是被動的本性”。被動性或受動(passivity)是能動性的反面,他也稱之為情感或激情(passion)?!氨粍有允潜辉煳锏牟煌隄M,并且是被造物區別于上帝的一種特性”。與實體趨向完滿性變化的活動不同,受動或被動性正是實體趨向不完滿的變化。而這種受動的原因被萊布尼茨歸之于某些外部原因,但這種外部原因并不是直接的,更多的時候萊布尼茨用這種受動解釋外部的事物。因為對于實體或心靈“那使之成為一個東西的統一性,是來自思想的”。但歸根結底,心靈的能動性和被動性都是源自于心靈內在的完滿性和不完滿性。心靈的能動性是朝著完滿的變化,被動性是朝著不完滿的變化。心靈是能動性與被動性的統一。這樣,萊布尼茨既克服了笛卡爾的能動性的絕對化,也克服了洛克的能動性的機械化。萊布尼茨的能動性思想對其心靈哲學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后世哲學尤其德國古典哲學有深遠的影響。

三、心靈與形體的前定和諧關系

身心關系從古希臘以來就一直是重要的哲學命題,也是心靈哲學的核心內容。萊布尼茨反對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和斯賓諾莎的身心平行說,創造性地提出身心的前定和諧學說。萊布尼茨甚至把自己的哲學體系叫作“前定和諧系統”,并把自己稱為是“前定和諧系統的作者”。他的身心關系前定和諧的思想可以概括為身心不可分、身心間接相互影響以及心靈對外物的表象和認知是以形體為中介的。

萊布尼茨認為,心靈和形體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在地位上是平等的,這與柏拉圖等人的思想不同。柏拉圖認為,靈魂與形體是不平等的,靈魂從理念世界跌落而與形體結合,形體只是靈魂的暫居之所。與之相反,萊布尼茨認為,心靈與形體本質上是相同的,二者究其本質都是實體?!啊误w(body)不僅是一種表象或現象的對象。相反,形體是多種單子,當其他有限單子認識它時,這恰好使得它呈現出一種廣延對象的外觀形式”。生物的有機體都是有機的,在萊布尼茨看來,這種有機的形體一定程度上是“神圣的機器”,是自然的自動機。羅素指出,萊布尼茨所認為的“心身關系是許多單子間的關系,而非兩種根本不同實體即心靈與物質間的關系”。既然心靈和形體本質上都是單子,那么心靈與形體之間便不存在跌落的問題。只是由于心靈受到上帝額外的關照而從屬于神恩的世界,而形體的實體等級較低因而屬于自然的世界。

在心靈與形體是否可分的問題上,萊布尼茨自認“我和大部分近代人的意見不同”,但“我和大部分古代人一樣認為一切精靈、一切靈魂、一切被創造的單純實體都永遠和一個身體結合,從來沒有什么靈魂是和身體完全相分離的”。他認為,心靈與形體不可分,靈魂不會突然全部地失去形體,心靈只會部分地與形體分離,因而不存在完全不與形體結合的心靈。由此可以得出心靈或理智靈魂不存在輪回一說,因為心靈永遠與形體結合而無法進入生生世世的輪回中。在萊布尼茨看來,只有上帝才不與形體結合,上帝沒有形體。

那么,心靈和形體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萊布尼茨否認心靈與形體之間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因為“我找不到任何辦法來解釋,形體怎么能把某種東西傳遞到靈魂中去,或者反過來說,靈魂怎么能把某種東西傳遞到身體中去;也不能解釋一種實體怎么能夠與另一種被創造的實體進行交通”。于是,他拋棄了心身直接相互作用的解釋路徑,進而轉向心身是間接相互作用的解釋路徑。例如,對于身心如何間接地實現前定和諧,他在《新系統說明》中,使用鐘擺的例子予以說明。設想有兩個鐘或表走得完全一致。有三種方式可以做到這一點。第一種就是將兩個鐘掛在同一塊木頭上,兩個鐘之間通過木頭的小微粒而相互影響,彼此間傳遞振動,這樣兩個鐘總是能夠有相同的擺動。第二種方法是請一位熟練的工人一直待在這兩個鐘旁邊,并且隨時調整它們的擺動使之一直保持一致。第三種方法就是在制作這兩個鐘的最初,就用最高的技藝將它們做得十分精致和準確,鐘表無論怎么走,鐘擺總是能保持一致。萊布尼茨認為,前兩種方式都不可行。他認為,第一種方式是流俗哲學的“相互影響的辦法”,這種設想根本無法解釋這兩種實體是如何從一種過渡到另一種。而第二種“協助的辦法”也不可行,他批駁這種“偶因系統的辦法”是“請救急神”。而第三種就是他自己提出的“前定和諧”的辦法,這種和諧是上帝預先安排好的。

至于心靈和身體之間的這種間接相互作用中是否存在依賴關系,萊布尼茨認為,心靈在表象和認知的同時保持著自身的完滿性,心靈是獨立而不依賴于形體,而身體則在某種程度上“依賴”心靈,“但這種依賴只是形而上學的,并且是在于上帝在支配著另一方的同時對這一方所給予的注意,或者按照每一方的原始圓滿性的程度而對這一方和另一方給予的注意”。因而這種間接的、觀念的“依賴”是由上帝安排的,歸根結底是相互并行的和諧。身體和心靈的和諧歸結于二者完全有各自的本性而遵循各自不同的規律,因而二者能夠彼此協調一致。心靈與形體遵循著各自不同的規律,心靈依據目的因自由地行動而形體依據動力因而機械地行動,目的因領域和動力因領域作為兩個不同的領域而彼此協調。

最后,萊布尼茨認為,心靈對外物的表象和認知是以形體為中介而實現的。在《單子論》中,萊布尼茨指出:“雖然每個創造出來的單子都表象著全宇宙,他卻特別清晰地表象著那個與它關系特別密切的,以它為‘隱德來希的形體;這個形體既是以‘充實中的全部物質的聯系來表現全宇宙,靈魂也就以表象這個以一種特殊方式附屬于他的形體來表象全宇宙?!彼凇缎味蠈W論》中也曾指出:“在靈魂或任何實體中發生的無論任何事情都是它的概念的序列,因此,靈魂的純粹觀念或本質要求靈魂的所有狀態或者知覺必須由其本性中自覺產生。并且他們必須獨立地與整個宇宙中發生的任何事相適應,但尤其并且完全與形體中所發生的,即討論之中的靈魂所產生的事相關。那是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靈魂一度通過自己與其他形體的關系表達著宇宙的狀態?!彼恢睆娬{心靈因其本性的有限,而無法對整個宇宙做出明晰的表象,因而心靈對與其相關的形體比世界其他的部分表象得更為清晰。由于形體之間會首先接觸或碰撞而相互影響,同時通過形體問的這些相互影響使得形體能夠對宇宙這個充實序列中的形體產生影響,因此,與形體相結合的心靈借由其與形體的和諧關系而由此表象整個外在可感世界。這是萊布尼茨對精神性的實體如何表象外在可感世界給出的解釋,盡管這種解釋有其本身的不完善之處,但這畢竟是萊布尼茨從心靈和認知的角度做出的一番努力。

在萊布尼茨看來,心靈是能動的精神實體,心靈通過對自我的認知而認識整個世界,而事實上,心靈本身就是一個世界。盡管萊布尼茨并為建立起完整的心靈哲學體系,但從他對心靈的界定以及他對身心關系的回答中可以看到萊布尼茨對心靈問題的重視,萊布尼茨在其心靈哲學中首先十分強調心靈的本性的作用,尤其是能動性的作用。心靈認知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是一種能動性的反思活動,通過這種能動性的反思,心靈達到對于自身的狀態和上帝的雙重認知。通過他對于心靈的論述,我們可以勾勒出其心靈哲學的基本輪廓。心靈這個最微小的能動的點,展現萊布尼茨宏大的理論視域,萊布尼茨的心靈哲學思想也以多種方式影響后世的心靈哲學和心理學等學科。

猜你喜歡
萊布尼茨心靈
萊布尼茨與微積分
心靈的感恩
心靈真正的荒涼來自太多的快感
萊布尼茨“信仰與理性一致性”學說的思想基礎及其認識論意義
擴充心靈的“兼容性”
喚醒心靈
淺談中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融入數學史
萊布尼茨邏輯思想國內研究述評
對機械論世界觀的超越——略談萊布尼茨單子論與懷特海過程思想
為心靈搭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