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談初級中學數學分組教學

2017-06-14 16:49吳方政
報刊薈萃(上) 2017年4期
關鍵詞:分組教師教學

吳方政

在珠三角腹地——順德區一共有38所初級中學,初級中學的好壞,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程度,是普及高中教育的有力保障,下面就初級中學數學課堂實行“分組教學”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逐一進行剖析。在近年來,我校大力推廣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教學經驗,而“洋思經驗”的核心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洋思中學的課堂是教師絕不會就題講題,或單純的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采取多種措施,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發現規律,從而真正明白數學知識點的規律,和問題的原因和解決辦法,從而幫助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教的方式都是讓已掌握的學生先講,如果學生講對了,教師肯定,不必重復;講得不完整,達不到深度的,教師補充;講錯了的,教師更正,歸納起來就是“兵教兵”,那么如何“兵教兵”,就迫切需要把班級40來個人如何進行合理分組。

一、必要性

由于時代特點,上級部門為了整合資源,更加有效進行分層教學,把小學畢業生分為市校生、完中、初級中學。初級中學的學生就這樣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初級中學的定位就是“三流學?!?,學生的現狀是缺乏良好學習環境(相對市校而言)和學習習慣,缺乏系統的訓練,有意注意的時間相對較短,理念淡薄,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僅僅是簡單的模仿、識記;上課時學習思維遲緩,跟不上教師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維,不再學習的傾向,平時學習中對基礎知識掌握欠佳(定理、定義、公式等),從而導致在解題時,缺乏條理和依據,造成解題思路的“亂”和“怪”;心理壓力較大,不敢去請教,怕被人認為“笨”,日積月累累造成對學習數學存在一定困難性,總之是學生缺少預習,沒有及時總結,更談不上對知識的運用。面對這種現狀,作為教師,“好學生”是“寶”,“差生”也是“寶”,在我們看來,“差生”就象一塊璞玉,如好學生一樣,存在成“器”的可能。對于教育者來說,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狀態(璞),而是要著力研究如何去“打磨”讓學生由“璞”變成“玉”,打磨的過程中,如何地分組就非常有必要,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

二、學生的分組

從我校學習洋思中學教學模式開始,各年級開始使用分組學習,原則上是4人學習小組,4人中有1人任小組長負責協調小組成員上課討論,合作學習,收集小組成員建議,對問題看法,指導小組成員上課完成學習內容、預習內容、小測。其中怎樣分組是非常重要環節,其指導思想是變傳統的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是成績差異的分組,而不是人格的分類,我們采用學生自愿組合,教師適當調整,因能劃類,依類分層的原則,將學生依上、中、下分為A、B、C三類:A類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即能在教師和C類同學的幫助下掌握本節課內容,能完成課后練習及部分簡單習題;B類是成績中等的學生,即能掌握本節課內容,獨立完成練習,在C類學生的啟發下完成習題;C類是拔尖的學生,即能掌握本節課內容,獨立完成習題,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c類的學生一定要在A類中找一個幫扶對象,B類的學生要在一定時間內爭取轉化為c類。

三、分組活動中,教學環境設計

教學環境是制約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的教學環境會對教學形成不同的影響。在分組教學過程中長方形編排方式比較適合,長方形編排方式就是學生與學生裝而坐,教師處于學生座位的前方,這種編排方式特別適應于分組教學,采取雙長方形編排方式,使教師隨時處于學生的中央位置。

四、分組作用和關注的問題

要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就要對對教學對象有充分的了解,全面掌握每一個學生的特性,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科學分組,讓每一個小組都保持同等的水平,否則在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時,有的小組開展的容易,有的小組卻不知從何處下手,導致教學活動不能順利開展。在分組時,教師也要考慮到學生日常的人際關系,避免在小組中,因為某些原因讓小組成員不愿意參加合作,不愿意同小組其他成員交往,不配合活動的開展。這就需要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讓學生體驗到通過團隊合作,能夠解決很多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并在團隊合作中體會到團結的力量和快樂,對自己的小組有歸屬感,對小組合作學習有認同感。需要指出的是,開展合作學習并不是放棄的自己的獨立思考,完全依賴小組,每一個人都是小組的重要成員,都需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小組任務的完成做出自己的貢獻。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間可能會因為學習或其他事產生一些爭議甚至矛盾,教師要使成員間建立互相信任、團結互助的關系,不要計較個人得失,而是要考慮小組的集體利益,團結合作,齊心協力努力完成小組任務,實現小組目標。

在新課標學習中,教師的作用相當于導演,教師如何扮演這個角色呢?

(1)低起點。學生基礎不同,個性差異明顯,因此上課以低起點積發學生興趣,教學中將教材原有內容降低到學生的起點上,然后層層遞進,每節課設置一定的梯度,讓學生常處在一種“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境界。

(2)歸納。特別是小組多從自身實際進行歸納,每一次討論,每一次分析問題思路,每一堂課收獲等都可以進行歸納。教師再從整節課各個環節逐一歸納。在“在三線八角”的教學中,由于圖形復雜,學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可以總結出同位角找字母“F”,內錯角找字母“N”,同旁內角找符號“[”,不斷總結,既能檢查學生參與程度,又能鍛煉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

(3)勤練習。由于基礎和能力各方面差異,單一教學模式易引起學生厭煩,教學中可將每節課分成若干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學、講解、提問、練習、學生小結、教師歸納等形式交替出現,練習可以設置為選擇、填空、判斷、甚至于可以設置錯題分析。每節課練習人人能參與,個個有收獲。

(4)快反饋,教師對于作業、練習、測試中的問題多采用集體、個別相結合,或將問題滲透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及時解決,趁熱打鐵,才會縮短循環冷卻周期?!翱旆答仭奔瓤梢园褜W生取得進步變為有形的事實,使之受到激勵,樂于接受下一次學習,又可以通過信息反饋傳遞校正或強化。

(5)在分小組進行學習時,教師也應該是小組中的一員,也有可能成為一名學習者,不定時到各小組中引導學生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使討論和探索得到不斷的深入。

(6)教師教學行為方式。①接納感受。接納學生所表達的感受,接納學生所表達的感受,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即滿意的、快樂的或是對教師和其他課堂內的事情的不滿意和不快樂。②贊賞或鼓勵。對學生要使用“答得好”、“對”、“不錯”、“這樣好”、“試試看”、“說下去”這些使課堂氣氛緩和或產生歡樂的語言。③接納意見。接納來自學生的意見、建議,把學生的思想整理后再重述出來。④善于發問。向學生發問,有意要學生回答,能貫穿一條啟發性的線索,從而引發較多的學生自發行為。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如果教師充滿愛心,體貼理解學生,富有同情心,真正把學生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那么學生就會仿效教師行為,整個班級也會朝著教師的方向發展。有位哲人說過“你不能成為小孩子,就不能成為小孩子的老師?!?/p>

六、成果展示

我校2006屆初三畢業生從七一九年級三年數學情況進步歷程。

總之,分組學習的方法對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使學生形成相互鼓勵和尊重、合作與相互承認自身價值、積極互補、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從而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同時分組學習能注重學生主體地位,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知識、技能、智力都有所發展,既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又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endprint

猜你喜歡
分組教師教學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分組
秋天在哪里
每個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個分組叫“爸媽”
在遺憾的教學中前行
美育教師
計算教學要做到“五個重視”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