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及對策

2017-06-19 11:12張如南
大經貿 2017年5期
關鍵詞:資源詛咒傳導機制對策

【摘 要】 “資源詛咒”論是指自然資源豐裕的國家的經濟增長反而比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更為緩慢的現象,它是資源型地區發展的一道難關。本文主要對“資源詛咒”論的傳導機制以及對策進行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 資源詛咒 傳導機制 對策

一 前言

“資源詛咒 ”是一個經濟學的理論 ,由Auty于1993年在研究產礦國經濟發展問題時第一次提出,是指資源富集區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限制作用,致使資源豐裕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往往慢于資源貧乏經濟體。換句話說,資源豐裕地區并沒有因為資源而獲得長期發展,反而表現為經濟的低速增長,最終導致產業競爭乏力,社會矛盾加重,生態環境惡化等社會現象。

二 資源詛咒的傳導機制

(一)資源產業的擴張抑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豐裕的自然資源使得資源開采和簡單加工業等資源部門的邊際生產率大幅提高,勢必會提高要素的價格,改變要素的價格彈性,引起經濟要素比價的變化,以及要素在部門間的流動和重新配置,誘使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從制造業部門向資源部門轉移,導致制造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受到抑制,最終使經濟發展出現一系列問題。

(二)礦產資源的擴張致使人力資本積累不足。礦產資源開采和簡單再加工需要的技能和知識水平較低,因此,資源豐裕地區一般都容易忽視教育與人力資本投資的長期價值,當地政府缺乏人才積累的動力,教育、研發、創新投入嚴重不足,教育投資占 GDP 的比例普遍偏低,教育經費支出、入學率等都與自然資本豐裕度呈負相關關系,自然資本逐漸擠出人力資本,致使當地的經濟失去持續發展的動力,從而喪失了現代經濟長期增長的重要引擎。張景華(2008)也認為資源豐裕會擠出創新, 礦產資源收入的易獲得性直接減少了工作動力、間接導致較少從事創新勞動,從而阻礙了經濟的增長。

(三)尋租與制度弱化阻礙了地區經濟長遠發展。自然資源容易帶來高額的經濟租金,很容易引起利益集團在對其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進行各種合法和非法的博弈行為,因此形成了各種利益集團,導致制度弱化、尋租、腐敗等現象。資源豐富的經濟體會使得某些企業寧愿以尋租的方式獲得收益,使得現有資源逐漸集中到少數企業或個人手中,形成壟斷,并引起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不穩定,而政府在巨額的“資源租”上管理不善會產生“詛咒”現象。收入不平等和資金外流嚴重,制度弱化是“資源詛咒”產生作用的根源所在。

(四)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由于礦產資源產業進入的低門檻性和高利潤性,導致礦產資源極易被過度開發,這種掠奪式的開發模式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還侵犯了后代人的利益,也給環境帶來了嚴重污染。在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下,人們對待礦產資源的基本原則是“先開采、后治理”,這使得當地的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增大,礦產資源的開采依然會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甚至會導致死亡。

三 破解“資源詛咒”的對策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以資源開采和初加工為主,產業結構單一,是資源富集地區經濟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鑒于資源型地區的資源型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及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資源型地區的產業轉型方式在借鑒國外城市轉型經驗的基礎上,有必要采取以市場為基礎、政府調控為主導的方針,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基礎上,運用政府調控手段,對不同的資源型地區轉型和轉型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調控政策,包括資源型地區的規劃與發展政策、產業轉型支持政策、衰退產業援助政策、接續替代產業培育政策和資源開發補償政策等。

(二)重視對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的投入,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與勞動、資本一樣,都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我國資源豐裕的落后地區雖然人口數量較大,但人力資本的積累與發達地區相比有較大的差距,甚至人力資本不斷地被資源產業資本所“擠出”。因此,資源型地區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多種措施,以優厚待遇吸引高層次人才;以轉崗、再就業培訓的方式挖掘現有人力資源和加快科技創新提升人力素質,把經濟發展的依托從優勢自然資源稟賦條件轉向高新技術和人力資源的生成能力。

(三)優化資源產權制度,建立有效透明的監督機制。對于資源豐裕地區而言,面臨驟然來臨的資源財富,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準備和有效監督,使得其他生產要素淪為資源的附庸。

由于資源產權及交易制度、資源收益分配制度等的嚴重缺失,使資源成為經濟活動的主宰性力量,惡化了產業生態,扭曲了經濟要素的流動方向與配置方式,從而導致了“資源詛咒”現象的發生。制度規范和管理約束是防范資源優勢肆虐的最根本途徑,因此,在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應優化資源產權結構,合理配置資源所有權、開采權和保護權,體現在資源上的權、責、利要盡可能對應,實現參與式發展。同時,要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規范有序的執行機制、公正透明的監督機制,用經濟和法律的手段實現并監控資源開采權利的交易,進一步規范資源領域市場的經濟秩序,防止腐敗,控制尋租,限制行政權力的干預空間,削弱權力對收入機會的扭曲作用。

(四)實施生態環境治理機制。資源在開發過程中,一般會對地下水、土地、大氣等形成污染,給當地居民的生存與生活環境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急需建立生態環境治理機制以阻止企業進一步污染并盡可能地恢復生態環境,改善當地居民的生存與生活環境,而生態補償則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最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

[1] 周建發.“資源詛咒”與我國資源型地區發展[J]. 中國經貿導,2012,6(20):44-45.

[2] 米成瑤.資源富集區擺脫“資源詛咒”的對策研究[J]. 求是,2011,11(10):97-99.

[3] 張玉荷.“資源詛咒”傳導機制及其理論解釋力分析[J]. 中國經貿導刊,2012,12(20):102-104.

[4] 陳梅.“資源詛咒”現象的檢驗,成因與破解對策研究綜述[J].特區經濟,2016,2(25):46-48.

作者簡介:張如南(1994-09月-02日) 女,漢族,河南周口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2014級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

猜你喜歡
資源詛咒傳導機制對策
診錯因 知對策
對策
面對新高考的選擇、困惑及對策
防治“老慢支”有對策
三江并流 “資源詛咒”與發展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