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族群宗教體驗的生態心理學分析

2017-06-19 18:42張亞蕊
大經貿 2017年5期

【摘 要】 在生態心理學看來,有機體行為的發展變化與一定的近體環境相互適應,它主張在現實環境中研究人-環境中的心理和行為。該思潮的出現將生態學的觀點融入心理學的研究,從而拓寬了心理學的理論視野,更新了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同樣的在宗教學研究領域,學者們也逐漸把研究從宗教的內核價值以及社會影響擴展到了生態環境和社會制度上。筆者主要探討西部的生態環境和宗教體驗這兩種深層結構之間的關系,并認為二者關系表現如下:生態環境作為自然根基,對于環境的認知和適應促使生長出了一種適合當地人群生產方式的宗教體驗。從某種意義上講,藏傳佛教、伊斯蘭教以及西南少數民族信仰并不完全是以神、鬼為目的的,而更多的是一種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生存選擇,而在選擇了一種信仰作為生存策略并形成了相應的宗教體驗后,又反過來神化了自然,修正了對于自然的普遍認知圖式,對其賦予了神圣化內涵。這種交互循環的方式是各民族在當地特殊的人地關系下進行的世代性適應。

【關鍵詞】 西部族群 宗教體驗 生態心理學

1 剛性自然環境制約與生存策略性的信仰選擇

西部多種宗教并存,宗教氛圍濃厚,這實際是地理限制所導致的文化選擇。西部民族宗教的多樣性是扎根于西部的地理環境多元化和社會形態多元化當中的。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種群根據其對于自然的圖式認知和生存需要而選擇最為契合的信仰方式和宗教體驗。

1.1 藏傳佛教:最低能耗的生態環境認知與禁欲心理機制的契合性

青藏高原上,緯度較低的藏南基本屬于農業文明,這里山谷定居的歷史也比較漫長。不同于藏南多少能夠享受到太平洋暖流氣息和橫斷山脈的豐富水源,藏北高原或者占青藏高原四分之三的崇山峻嶺以及柴達木盆地邊緣地帶,土壤、氣候、水文環境之惡劣,高寒氣候、自然災害多發,素有地球的“第三極”之稱,高海拔使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雪和冰雹,一年中冰雹雨雪頻繁。這使得農作物難以生長,同時交通、通訊又極其困難,極大地限制了其他可生存的選擇。

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確實影響到了人民的生產生活。多發的自然災害,則深刻地影響著藏民族人與自然的關系。嚴峻的生存環境需要的是忍耐、克制、淡化苦難以及高度禁欲的心理機制,對這種環境的圖式認知就決定了需要發展出一種消耗最節約的方式來保持代繼生存的延續,藏傳佛教信仰恰好符合這種心理機制的需要,具有這樣的世俗功能和節約理念。這是由于佛教既堅持禁欲主義,又是出世的宗教,已然把生存資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點;同時,藏傳佛教雖然有諸多教派,但最終都讓位于黃教,而黃教最突出的就是其苦行的修煉方式,可以說是最嚴格禁欲主義。

1.2 西北伊斯蘭教:惡劣境遇下的社會支持尋求與組織成本核算

從自然條件來看,我國西北地區雖然幅員遼闊,但地形地貌十分復雜,到處分布著山地、高原、沙漠和戈壁等,自然地理環境十分惡劣,這里的很多地區植被稀少,生態鏈條脆弱,水土流失、草場退化、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現象十分嚴重。雖然西北地區地域遼闊,土地類型多樣,但是由于干旱缺水,生態脆弱,加之地質情況復雜,因而實際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廣袤的西北地區以荒漠為主,而且位于歐亞大陸腹地,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這使得這一地區的水資源常常入不敷出,水資源形勢不容樂觀。

在缺水的西北高原區域,種群的第一個選擇就是圍繞適宜生存的綠洲形成定居,或者選擇沿河而居。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山腳下、柴達木盆地的周邊,就形成了這種環狀或條狀的綠洲生存帶;天山以南和昆侖山以北之間的塔里木盆地或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也由汲取山體水源而形成的綠洲產生了居住文明。而在天山以北,由于緯度太高,生產困難,大多牧民逐水草而居。沿著相似的維度,由西向東,在內蒙古也存在著曾經非常強盛的牧業文明。

從某種程度上說,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化與該地區伊斯蘭文明的傳入幾乎是同步的。穆斯林主要來自于西方阿拉伯半島伊斯蘭文明,通過絲綢之路和戰爭移民這兩種流動方式的東擴。西北自古是兵家必爭的戰亂之地,加之生存環境惡劣,想要在零散的西北社會中將社會組合起來,必然須采取最低成本的組織形式和認同點,而西北之所以選擇伊斯蘭教,是因為其組織成本最低,基本就是一種半軍事化的社會、信仰組織,具有公共組織的性質,可免去在信仰之外去謀取自上而下、外部移入的制度進行社會組織。穆斯林的宗教儀式非常容易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其禮拜頻率、婚姻制度等都有此功用。中國穆斯林甚至有教主崇拜的宗教特異性,雖然《古蘭經》不允許有任何形式的物象崇拜,不允許有人代真主說話,但在回族、維吾爾,阿訇都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具有社會組織的凝聚力,是具體的社會組織者,甚至由此導致社會階層化,形成了一定的教權等級和教權組織,從而使得社會管理成本更低。

1.3 西南少數民族信仰:地理隔離與封閉性信仰

藏傳佛教與西北伊斯蘭教這2大板塊的信仰,在版圖上幾乎占據了中國國土的1/5。還有大約20%的國土生存著眾多的小塊民間信仰區域,這是一種獨自發展而又相互借鑒的不同層級的本土信仰形式。

橫斷山脈導致的南北走向的眾多河流,從寒帶一直延伸到了熱帶構造了中國西南的人口居住地——云貴高原直到廣西的丘陵地帶。該地區水土肥沃,土地的產出、品種和產量都符合由北向南激增的階梯型變化規律,形成了生存樣態極多的農業社會,我們稱之為“多民族、多信仰”的西南區域。

西南南北水文流向的特點,造成了沿河而居的自然耕種類型樣式多變,由此西南地區產生了不同樣態的生產方式。西南復雜多變的地貌特點又具有一種割裂性,將其范圍內的居住空間切割成小塊的封閉性地域。這種由于地理環境造就的相對封閉性,使得該地區自古以來就缺乏國家層面的一體化整合,留下了自行發展的制度空間,在相對自給自足的社會空間形態就形成了不同種類的民間信仰樣態。

本文所說的三大信仰板塊只是從大多數地域和人口匯聚成的主流信仰群來加以界定的??梢韵胍?,在開放系統下,這種信仰狀況必定是人類貿易活動、交流、戰爭、移民、通婚,制度的統一和分離等長期歷史原因所最終導致的結果。所以說,此處的地理決定論指的是類型化的地理決定論。

總體而言,信仰最終是由當地的居民、社區和家庭能否長時期持續而加以選擇的,還是有一個比較間接的宏觀因果關系。地理環境決定他們的生存狀態、規模、生活生產方式,而這些人類基本要件又決定了精神生活的選擇,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類型化的地理決定論可以解釋信仰群的選擇緣由。

2 信仰對生態環境“神圣化—妖化”的內涵賦予

西部族群常常用圖式化的方式去處理大量的信息。圖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他們快速而經濟地處理大量信息,從而獲得有效的推論。西部族群在以自然環境為依據選擇了宗教信仰類型,并且從宗教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信仰結構和宗教體驗,這一心理真實支配著他們的日常行為和精神生活,又反過來神化或妖魔化了自然環境。不僅自然環境,凡是西部民眾日常接觸到的客觀現實都被宗教化、神圣化。而這種圖式認知過程存有一個目的,即教義核心象征性表達,力圖表現出善惡分野、靈魂不滅的循環世界。

西部三大信仰樣態都存在依據信仰圖式將自然神圣化的特點,以藏傳佛教為例,闡釋自然環境的神圣化。

藏地生活的人們常常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把他周圍的生活世界神化或者妖化。在他們的眼里,滲透著最為純粹的萬物有靈的特征,不同的山山水水,有兇有吉,有著不同的含義。

高原上的湖泊被視為圣湖。當雄縣的納木措湖,藏區最大湖泊,我國第二大咸水湖,被當作天宮神女的寶鏡?,斉杂捍牒挥谄仗m縣,是圣湖之王,是勝樂金剛賜給人類的甘露。圣者米拉日巴曾在此湖從事過法事。浪卡子縣的羊卓雍措湖與上述兩大湖泊被稱為“三大圣湖”。

在信仰的影響下,萬物皆圣,不可污瀆。藏區成了神圣化的自然生態圈。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居住形式,千百年來不受代際擴展干擾,神山、神樹、神湖,西部諸多民族都把這些與其共生的資源,不僅視為同類,甚至視為比他們更高的位階。他們普遍認為人在生態中應該保持著謙卑,而不是控制、改變、和占有。

3 宗教體驗的環境隱喻類比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古德曼認為,學習是構建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構建新的理解。西部族群社會知覺的基礎是被認知事物本身的屬性,但認知者的主觀因素(宗教體驗)也會對社會知覺的過程和結果產生重要的影響。進行社會知覺時,宗教信仰體驗會對新覺察到的信息會起引導、組合的作用。人們對于自然中形態、變化沒有按照表象來記住客觀事實,而是把事實同化于他們所具有的帶有的信仰特征的宗教體驗中。人們改變對事物的記憶來使它們和它們的文化準概念一致。人們對事物的“改編”反映了人們的文化理解。

這種對萬物賦予特殊意義的做法實際上是宗教體驗下一種神化思維方式。具體來說,就是在想象的幻化中,根據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或者屬性,將這種事物在信仰認知和宗教體驗下進行整體模比的隱喻類比方法,神化后建立起來的事物和某種神圣物體聯系起來的做法,是把想象或幻覺與事實融混在一起。這種通過神化所建立起來的虛擬的,神圣的系統,把人們的信仰具體化了,每一座山,每一條河都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經人自身認知主體自覺的進行神化思維,再來觀察社會這個最大的文本,萬物間都有了具體的、實在的含義。這種意義的真實性是不需要進行驗證的,人民本能的信以為真,不需要任何懷疑。置身于這個語境的人們,不自覺的擺脫平常理性的束縛和思維定勢,發揮豐富的想象力,超越現實世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和空間,寄托著自己的信仰。通過這種方式,把有限存在的人和超人性存在的神聯系并結合在一起,寄托了人們的宗教情感。

【參考文獻】

[1] 侯鳳友.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心理發展觀評述[J].大連: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第12期.

[2] 鄭淑杰.社會圖式理論述評[J].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第2期.

[3] 張卿.社會圖式理論評介[J].社會心理研究,1994第2期.

作者簡介:張亞蕊(1990—),女, 山東臨沂人,碩士,阿壩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預科部助教,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