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實與虛幻之間

2017-06-21 19:20楊天嬌
青年文學家 2017年17期
關鍵詞:時間意象空間

課題項目:本文為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英美后現代主義小說的敘事風格及其深層動因研究”(項目批準號:WQN201610)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空間敘事理論融合了敘事和空間兩種概念,是后經典敘事學的一個發展分支,也是近年來敘事學的研究熱點。筆者嘗試在空間敘事理論視域下,從文壇巨匠納博科夫的時空觀、空間意象、空間主題、空間形式與結構等方面探討納氏小說的時空敘事特征。

關鍵詞:納博科夫;時間;空間;意象

作者簡介:楊天嬌(1982.1-),碩士,遼寧大學公共基礎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7--02

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以其奇譎的在世態度、獨特的審美情趣以及創新的小說藝術風格享譽世界文壇。他才華橫溢,成就斐然,尤以不朽的小說創作給文學界投來一道耿直的光芒。他的小說突破傳統窠臼,以亦虛亦實的幻象、多維復雜的主題、精湛卻又不動聲色的敘述著稱,他堅持走自己的路,給文學界帶來的不僅是震驚,更多的還是喜悅和感悟。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納氏小說進行了大量的批評實踐和深入研究,早期的立足于形式主義批評的解讀已經遭到納博科夫本人的反感和駁斥。近年來,隨著空間敘事學的興起,人們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文學研究主導模式,即歷時性分析,文學批評呈現出明顯的空間轉向。筆者通過梳理、細讀納氏作品,發現其小說中的空間意識無處不在。小鎮、旅館、火車等空間意象頻頻出現在作品中,這些多元空間錯落有致,神秘、荒誕卻又彼此角力,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套嵌式”的空間建構模式,他們既是文本的敘述時空,也是小說中人物活動的時空。本文將從空間敘事理論視域下,從納博科夫的時空觀、空間意象、空間主題等方面探討納氏小說的時空敘事特征。

一、時間與空間的深度關聯—納博科夫的時空觀

20世紀末以來,空間轉向成為哲學社科領域的一大潮流,空間敘事理論正是融合了敘事和空間兩種概念,可謂是后經典敘事學的一個發展分支。其理論奠基人弗蘭克指出納博科夫“視小說形式本質上是空間的,或換言之是共時而非歷時的”。這可以從納博科夫的時空觀得出來。而納博科夫的時空觀是基于他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即“現實”而構建起來的?!艾F實”一詞在納博科夫那里是必須加上引號的,他認為“現實”是一種主觀化的現實?!吧钪写嬖谖覀兯姷降囊话悻F實,那不是真正的現實?!薄艾F實”既不是真正的藝術的主體,也不是它的客體,因為真正的藝術創造它自己的特殊的現實,這特殊的現實又與人人眼中所見的一般‘現實完全不相干。對“現實”的理解也可以從他的“蝴蝶美學”中得知。當一只蝴蝶不得不扮成一片葉子以保護自己時,一片葉子的所有細目都得到了美妙的表現。他強調文本世界對現實世界的變形與虛構,好小說都是好神話。因此讀者醉心于高超藝術的同時,必須分清哪是錯視畫,哪是真正的情節。納博科夫認為第一流的小說里真正的沖突不是小說人物之間的沖突,而是作家和讀者之間的沖突??梢?,納博科夫的“現實”是形而上的,主觀構建的、超驗的?;诜强陀^的“現實”,他認為時間是空間化了的。在他那里,時間就好比一座沒有出口的球形牢獄,所有人都是時間的囚徒。在《說吧,記憶》里,他寫道“我的思想追溯至過去……遙遠的疆界,我在那里尋找出口,卻發現時間像個球形的囚籠,沒有出口”(SM,14)。納博科夫在他的多部作品中均有類似的將時間看做是一個圓形的描述。納博科夫及其小說中的人物終其一生都在與時間競爭,他們意圖打破物理時間,關注神秘的意識活動本身。正如納博科夫研究的權威學者博伊德所指出的,納的作品中存在著一個超越人類意識局限的彼岸無時性,永恒的彼岸世界這一空間概念是完全超越了物理時間的。納博科夫的空間化了的時間概念是受到柏格森的影響。柏格森將時間分為客觀/物理時間和主觀/想象時間,前者是線性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時間,后者是通過人類的意識記憶或者感知的心理時間,兩者均與空間不無關聯。小說《阿達》中通過韋恩的《時間的肌質》詳細討論時間的本質,再如,從《說吧,記憶》里的論述“沒有意識的時間—低等動物的世界;有意識的時間—人類;沒有時間的意識—一個更高的世界”,我們均可以管窺他的時空觀,即時間不再是一個二元對立的進化論范疇,而是被鑲嵌在空間中的機制。

二、空間意象:魔毯、球形牢籠、火車等

納氏作品中,空間意象無處不在。小鎮、旅館、火車、魔毯、球星牢籠等空間意象頻頻出現在小說中。這些意象經常被編織在記憶和時間的魔毯上,讀者能夠折疊或展開。正如在《斬首之邀》中,就有關于空間魔毯的比喻:“時間按個人的喜好而形成,就像一幅彩繪的毯子,可以將它折疊起來,讓兩端的圖案重合”(IB,94)?!澳骸边@一意象還出現在《洛麗塔》中,當奎爾蒂跟蹤亨伯特與洛麗塔時,總與他們保持固定的距離,亨伯特說這是“一個魔毯的道路復制品”(LO,219)。當讀到這里,過去與現在重合,意象的魔毯折疊起來,留給我們的是魔毯這一空間意象的永恒畫面。再如,在很多納博科夫短篇小說中,都有火車這一空間意象。例如,在《云影·古堡·湖光》中,當火車??吭谛≌驹屡_時“瓦里西瞥見一些十分瑣碎的東西—月臺上有一灘污跡,一顆櫻桃核,一節香煙屁股—他自言自語道:他怎么也記不起來這三樣小東西相互之間的特殊關系了,他現在是用洞察秋毫的眼光來打量這一切的?!保–CL,238)小說中,作者反復使用“火車”這一意象到底意欲何為呢?筆者認為,火車這種狹小的空間可以將人物的認知放大,產生了小-大,張-弛的矛盾和荒誕的效果,同時火車既通往未來,呼應了作者永恒的主題—時間與記憶,也通往彼岸世界,車窗外的景物因為火車的移動而連接起來,空間聯系由此建立。此外,小鎮、旅館也是小說中常常出現的空間意象表現形式。

三、空間化的主題:彼岸世界

基于形而上的“現實”,納博科夫建構了他的“彼岸世界”這一空間話的主題。這里是非物質的、井井有條的永恒的生存境界,涵蓋了所有的人性美德,超脫生死,是靈魂的棲息地,真理和正義,藝術的永恒,精神的和諧與共鳴,以及對所有生靈的同情憐憫。顯然,和前文探討的時空觀里的三種時間概念相呼應,在人類意識以外的客觀世界和存在于人類記憶與想象中的空間世界以及超越意識的彼岸世界這三重空間,納博科夫顯然最為感興趣和關注的是第三重空間,即“彼岸世界”,這也是納博科夫的中心主題。以《洛麗塔》為例,亨伯特對洛麗塔的癡迷與呼喚以及兩者關系的變化正是亨伯特由一個性畸形者(狂喜的身體沖動)向詩人身份(平靜的美學愉悅)轉換。這種雙重身份使得亨伯特陷入倫理道德和美學世界的矛盾和困惑中,他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游走徘徊。他無法抵擋對性感少女的迷戀,雖明知他的冒險不符合現有倫理法則的評判標準,他在美的面前愛的眩暈卻痛苦。他是球形監獄里的一名囚徒,努力尋找出口卻走得越來越遠。他是時間的囚徒(一輩子都在與時間抗爭),是洛麗塔的囚徒(在狂歡中得到的只是痛苦和恐懼),是奎爾蒂的囚徒(受其監視),是此岸世界的囚徒(最后只能走向死亡)。亨伯特帶洛麗塔游走美國的歷程同時記錄了心必須經受的壓迫,他的流亡是情感和精神的流亡。隨著情節的進展,亨伯特開啟了他向“彼岸世界”探尋。這里的隱性敘事是作為敘述者的亨伯特向詩人身份的轉變。在此岸世界(現實)和時間的囚禁中,亨伯特進行了自己關于彼岸世界的冥想,努力在精神上打破“人生枷鎖”,超越時間牢獄,在無時間的意識中回歸藝術和美,讓人的靈魂回歸完美的彼岸世界。這也是納博科夫對人的精神困境的詮釋和解答。于是亨開始了他的藝術之旅,在藝術的世界里尋找失去的天堂,體味到了審美極樂。他不斷用詩性的語言,詼諧模仿現實、讀者、弗洛伊德和他的酷似者奎爾蒂,用各種修辭手段使讀者眼花繚亂,讀者必須在他的“間接提及的畫面粗糙的屏風后面看到別的東西,因為真正的情節在明顯看得見的情節后面進行著?!弊罱K,亨伯特與他的蓋爾蒂形而上的結合了,全新的洛麗塔復活了。而木偶的真正操縱者—納博科夫則希望自己的作品像蝴蝶一樣,具有迷惑性,同時又希望讀者能夠如捕蝶者一般識別出其中的詭計和奧妙。

小說中亨伯特不斷在心靈世界中創造“幻想洛麗塔”努力與之合而為一,最終使洛麗塔永遠活在他靈魂深處,記在后人心目中。如果我們讀者體察到了他的痛苦,享受到了他的詩性語言,那么全新的洛麗塔永遠的復活了。亨伯特與他的蓋拉蒂完美結合了。任小說中的人物愛恨生死,蹉跎掙扎,而幕后操縱木偶的人—納博科夫卻笑著坐到了一邊,感受著與己無關的藝術世界帶給他的審美狂喜,深感藝術的妙不可言,至此作者到達了他的“彼岸世界”。

四、空間形式和結構

弗蘭克在《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中提出小說形式的空間化。納博科夫的多部作品都呈現出空間化形式和結構的特征。比如:語言結構的空間化、多重主題、并置共時的敘事視角、情節交替等。在《洛麗塔》和《微暗的火》中,作者均套嵌了廣告、書信、日記體、詩歌、喜劇等不同體裁的內容;在《阿達》中的第四章收錄了哲學論文《時間的肌質》,這種并置的空間化了的敘述形式是納博科夫帶給后現代小說藝術的創新。再如:在自傳體小說《說吧,記憶》中,作者將不同時空概念的意象與細節交織在一起,多聲部的不同片段被放在一起,打破了線性敘事,從而呈現出空間化的特征??臻g形式與結構具有小說的美學功能,即作品具備了多義性、象征性、不確定性,從而給讀者帶來了審美體驗,作者引領讀者進入了一個多維的藝術空間。

結語:

綜上所述,納博科夫的小說在現實與虛幻之間,在光怪陸離的時空穿梭中完成了敘述。留給讀者和評論者無盡的思索。經典的即是永恒的,納氏的小說仿佛是一座冰山,其巨大的文學價值還遠未被挖掘。

有人說他的創作好比一臺木偶戲,他總是間接提及畫面粗糙的屏風后面其他的東西,其木偶戲總是有兩個情節,真正的情節在明顯看得見的情節背后進行著。他希望讀者從他的小說結尾處得到的反應是:當木偶戲臺倒塌時,人們能意識到自己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一個并不存在的世界,笑嘆自己每天為維持大世界的秩序所作的努力,反思那個不可靠的現實世界的倒塌對人們具有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約瑟夫·弗蘭克等, 周憲主編,秦林芳編譯,《現代小說中的空間形式》[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2]納博科夫, 申慧輝譯,《文學講稿》[M].北京: 三聯書店,1991.

[3]納博科夫, 王家湘譯,《說吧,記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4]納博科夫,于曉丹譯,《洛麗塔》[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時間意象空間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時間消滅空間?
“時間”面前人人平等
湯姆?提克威影片的審美特征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玉人”意象蠡測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