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中國歷史

2017-06-26 10:21孫雙武
試題與研究·高考文綜歷史 2017年1期
關鍵詞:外交

孫雙武

【考情分析】

本部分的知識,是高考考查相對較少的內容。近三年的高考試題中,政治史部分中的“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極少出現試題,偶爾出現選擇題;“一國兩制”沒有出現過試題;而“現代中國的外交”則是考查的重點,曾經考查過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中日關系、中美關系和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選擇題和材料解析題均有較多出現。經濟史部分,重點考查過土地改革、“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對國民經濟的調整、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等內容??萍嘉幕凡糠?,偶爾考查鄧小平理論、重大科技成就和教育,均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靶轮袊鐣畹淖冞w”,沒有出現過試題。

因此,在復習備考時,仍然要加強對“現代中國的外交”“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等重點內容的復習和訓練,不放棄對“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一國兩制”“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教育”“新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等知識的復習。在復習過程中,要聯系時政熱點,結合與時政熱點相關的重點知識,如中日關系、中美關系、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新型區域合作等進行復習;可以采用列表法,將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藝等,按過渡時期、曲折發展時期、“文革”時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列表加以概括,從而從整體上把握現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形成知識網絡,提綱挈領;要重視空間概念的構建,左圖右史,聯系新中國各個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立體地把握現代中國歷史。

【階段特征】

現代中國的歷史,是指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的歷史。分為過渡時期、曲折發展時期、十年“文革”時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等四個階段。

一、過渡時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

這一時期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在經濟結構、階級關系、主要矛盾、政治制度和民族關系等方面完成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政治上,新中國建立,全國大陸基本解放,隨著抗美援朝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和“三反”“五反”運動的開展,新生政權得到鞏固。1954年誕生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民主法制制度逐漸建立起來;完成土地改革運動,和平解放西藏;逐步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內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社會主要矛盾由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演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經濟上,恢復國民經濟,完成“一五”計劃,初步奠定工業化的基礎,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起步;經過三大改造,多種所有制經濟逐漸轉變為單一的公有制經濟,奠定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初步建立。

外交上,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奠定了新中國的外交基礎。其中,“一邊倒”方針對促進經濟恢復,打破帝國主義封鎖,鞏固中蘇人民的團結,具有重要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準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扒笸娈悺狈结槾龠M中國和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思想文化上,毛澤東思想得到豐富和發展;隨著“雙百方針”的提出,新中國文學、藝術、電影出現繁榮景象,涌現出一大批優秀作品;國防科技開始起步;新中國社會主義的教育體制初步形成。

社會生活上,列寧裝、連衣裙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

二、曲折發展時期(1956年底—1966年5月)

這一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發展。

政治上,1956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的任務;1957年的反右派斗爭是必要的,但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及1959年的反右傾斗爭,使“左”傾錯誤繼續發展;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實踐中偏向了多、快,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經濟上的“左”傾冒進思想抬頭。

經濟上,1956—1957年的探索是正確的,但由于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經濟建設的速度和規模,使經濟建設遭受嚴重挫折;1959—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遭受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困難;1960年冬,黨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糾正了經濟建設中的“左”傾錯誤;1964年,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得以完成。

外交上,中蘇關系惡化,使外交面臨嚴峻挑戰;中國堅決反對來自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壓力,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友好外交關系。

思想文化上,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作了理論準備;新中國教育方針得以確立;文學藝術創作一度出現繁榮,但發展過程曲折。

科技教育上,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1966年中國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1965年,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國民教育體系初步形成。

三、十年“文革”時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文革”是一場由毛澤東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政治上,中央領導人錯誤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認為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敵我階級矛盾,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運動,包括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內的大批中央黨、政、軍領導干部、民主黨派負責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眾受到誣陷和迫害。黨和政府的各級機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組織,長期處于癱瘓和不正常狀態。公安、檢察、司法等專政機關和維護社會秩序的機關都被搞亂,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遭到踐踏,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政領導機關都被造反派奪權,陷于癱瘓。

經濟上,工農業生產秩序遭到破壞,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損失。在長時間的社會動亂中,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主要表現為經濟比例關系長期失調,經濟管理體制更加僵化。1973年和1975年,分別在周恩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的主持下,國民經濟有所恢復和回升。

外交上,1971年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關系實現正?;?,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實現突破。

科技文化教育上,1967年,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宣告中國進入了航天時代;與軍事和農業相關的科技發展較快,科學家袁隆平選育了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半p百”方針受到沖擊和破壞,文學藝術及學術問題被當成政治問題,妨礙了科學文化的正常發展?!拔母铩逼陂g,教育戰線受到造反派的沖擊,學生停課鬧革命,高考制度被取消。文化建設受到政治運動的較大影響,教訓巨大。

社會生活上,交通運輸業發展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蓋全國的交通網;社會生活受政治運動影響較大,服裝體現了強烈的時代色彩。

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1978年12月至今)

這一時期,是中國發展速度最快,人民獲得利益最多,國家綜合實力大幅度提高的時期。

政治上,1978年,中共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撥亂反正,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制定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獲得發展,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于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基礎。祖國統一大業獲得突破,“一國兩制”方針提出并得到成功運用。

經濟上,對內改革,實行農村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改變生產關系、所有制結構、經營方式、產業結構和分配方式,調動生產積極性,增強企業活力。對外開放從范圍上不斷擴大,從層次上不斷深化,逐漸形成了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代替人民公社舊體制;在城市,從實行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之后,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民生活水平獲得巨大提高。實行對外開放,采取“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引進外資、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擴大出口,發展外向型經濟,增強中國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生產力,我國國民生產總值躍居世界第二。

外交上,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理論上,同任何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堅持和實行對外開放政策。1991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積極應對挑戰。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與周邊國家積極合作,推行“無敵國”外交、不結盟政策,建立結伴而不結盟的新型外交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積極發展睦鄰友好關系。

思想文化上,鄧小平理論提出并逐步成熟,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思想。

科技教育上,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發射、返回地面成功。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針對教育改革,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思想。改革開放后國家提出教育應優先發展的戰略,不斷提高教育法制化程度,并提出“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萍?、教育、文藝等全面繁榮,生活時尚、思想開放成為新時期人們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拓展延伸】

一、中華民國成立初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比較

[項目\&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相同的國際環境\&都面臨著帝國主義的威脅,帝國主義國家都對新生政權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的敵視政策,妄圖將新生的政權扼殺在搖籃里,這是因為帝國主義國家不希望中國富強\&不同的外交政策\&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為了換取帝國主義的承認,在《告各友邦書》中明確承認“清政府同帝國主義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這實質是一種屈辱外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破了帝國主義的封鎖,如采取“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團結世界各國人民”等政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外交成就,對帝國主義進行了沉重的打擊\&形成不同外交政策的原因\&社會制度不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行屈辱外交,這是因為民族沒有獨立,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徘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行獨立外交,這是因為國家已經取得了獨立,而且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領導力量不同\&南京臨時政府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它本身帶有軟弱性和妥協性,嚴重脫離人民群眾,不能發動人民群眾,沒有執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礎\&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政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領導中國人民當家作主,有執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礎\&]

二、新中國外交的發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1.第一階段:從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

(1)背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峙;世界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敵視中國。

(2)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痉结樖恰傲砥馉t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團結世界各國人民”。

(3)成就:①1949年,在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年里我國就與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新中國開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50年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②1953年,在中印解決西藏問題的過程中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③1954年,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了日內瓦國際會議,并為解決朝鮮、印度支那問題,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積極作用。④1955年,以周恩來為團長的中國外交代表團參加了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第一次亞非國際會議。會上,周恩來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中非關系得以開啟,會后中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4)特征:以獨立自主的姿態登上國際政治舞臺;對外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逐步成熟;新中國外交局面得到開拓。

2.第二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

(1)背景:1960年,蘇聯對中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背信棄義,單方面撕毀與中國的合作協議,中蘇關系惡化。1961年,美國發動侵越的“特種戰爭”;1964年又升級為“局部戰爭”,對中國形成包圍和威脅。

(2)政策:“兩個拳頭回擊”,反對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行徑。

(3)特征:中國的外交環境惡化。

3.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

(1)背景:美國世界霸主地位嚴重動搖,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爭奪世界霸權中呈現出蘇攻美守的戰略態勢,美國開始謀求中美關系的緩和;蘇聯霸權主義威脅中國的安全;隨著西歐和日本的崛起,世界多極化趨勢開始出現。

(2)政策:實行“一條線”“一大片”的方針;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

(3)成就:①1971年10月,在第26屆聯合國代表大會上,中國成功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和在安理會中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顯著提高。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結束了中美20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1978年,中美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建立外交關系。③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訂了中日邦交正?;膮f定,中日關系實現正?;?。④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三個世界”的戰略構想,并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合作,我國開始全面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4)特征:中國的國際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出現重大的突破和轉機。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顯著提高,開始全面參與國際事務。

4.第四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期

(1)背景:發展中國家的力量日益壯大;兩極格局解體,國際形勢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國際形勢雖然緊張與緩和并存,但總體上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兩大主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制定改革開放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需要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

(2)政策:對外交政策進行調整,實行“無敵國外交”。表現在:①對戰爭的看法有了改變,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②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③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新時期表現為不結盟政策。④實行改革開放,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同世界上一切國家建立和發展外交關系的出發點。⑤積極加入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其他國際組織,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積極謀求國際重大熱點問題和地區沖突問題的和平解決。⑥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3)成就:①1989年,與蘇聯恢復了外交關系。蘇聯解體后,又與俄羅斯及獨聯體國家分別建立了外交關系。②1992年,與韓國建立外交關系。③1980年,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參加聯合國裁軍工作會議;恢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代表權,恢復在世界銀行的合法代表權。④1981年,在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上當選為人權委員會成員。⑤1984年,成為國際原子能機構正式成員國。⑥1989年,成為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成員。⑦1989年,首次派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⑧1991年,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并日益發揮主要作用。⑨2001年10月,第一次舉辦高級別的大型國際會議——亞太經合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⑩2001年6月,與俄、哈、吉、塔、烏五國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積極推進新型區域合作。

(4)特征:積極開展多邊外交,積極推進新型區域合作;全面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日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新中國經濟體制的轉變歷程

(一)新中國成立后的計劃經濟體制(1956—1978年)

1.建立原因

中國國情(帝國主義包圍、封鎖;工業特別是重工業落后)的影響;照搬蘇聯模式;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經驗,急于完成工業化。

2.典型特征

①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②國家采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③決策權高度集中;④社會資源按計劃配置。

3.評價

(1)意義:①保證了國家重點建設;②有利于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較為迅速地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③使廣大勞動人民迅速擺脫了貧困狀態,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④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

(2)局限性:抑制了企業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不利于推動技術進步和革新,后期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4.認識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逐步形成的計劃經濟體制是歷史的必然選擇。雖然隨著計劃經濟弊端的暴露,經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但我們仍然要肯定當時選擇計劃經濟體制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78年—現在)

1.原因

①計劃經濟體制嚴重地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②是適應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趨勢的需要。

2.過程

①開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②途徑:對內改革,對外開放。③認識不斷深化: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要求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1992年的鄧小平“南方談話”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的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闡明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和戰略部署;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④初步建立:21世紀初,中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意義

①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促進了中國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②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對促進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接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具有重要意義。

4.存在的問題

貧富差距拉大。

5.認識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要正確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問題。

【強化訓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關于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背景的歷史考察》一文指出:“從1949年至1952年底,經過三年的努力,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及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核心條件已經具備?!边@一核心條件是( )

A.土地改革運動基本完成

B.國民經濟已經基本恢復

C.國營企業取得主導地位

D.社會主義改造開始實施

2.1954年6月28日,中國周恩來總理和印度尼赫魯總理在新德里發表聲明,指出:“在我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與安全的堅固基礎?!边@表明這些原則( )

A.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外交準則

B.僅適合與中國睦鄰友好的國家

C.具有非常好的適應性和包容性

D.為不結盟運動的形成奠定基礎

3.圖1是朱宣咸作于1956年的速寫作品《報喜》,作品反映的歷史信息是( )

圖1

A.農業合作化運動深得廣大農民的支持

B.資本主義工商業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C.當時手工業者積極參加手工業合作社

D.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4.鄧小平在中共八大上發言指出:“我們需要實行黨的內部的監督,也需要來自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對于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边@里強調的核心問題是( )

A.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B.加強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

C.健全社會主義國家法律制度

D.加強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建設

5.著名文學家巴金在《隨想錄》中曾說,他一聽到樣板戲就心驚肉跳,成為一種典型的記憶創傷。其“心驚肉跳”的主要原因是樣板戲 ( )

A.致使文藝創作萬馬齊喑

B.導致文化園地百花凋零

C.貫穿政治色彩和階級斗爭

D.削弱了文藝的教育作用

6.1972年在上海發表的《中美聯合公報》指出:“雙方把雙邊貿易看作是另一個可以帶來互利的領域并一致認為平等互利的經濟關系是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的。他們同意為逐步發展兩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边@一內容表明,中美關系實現正?;闹饕康闹皇?( )

A.建立兩國對等的貿易關系

B.建立起兩國合作的戰略關系

C.改善中美兩國的經濟關系

D.要求美國解除對華經濟封鎖

7.圖2是1976年與1966年相比,我國的工農業生產、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總額變化情況統計示意圖(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編制)。這一表格說明( )[79.0%][90%][80%][70%][60%][50%][40%][30%][20%][10%][0%][工農業總產值][77.4%][53.0%][社會總產值][國民收入總額(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率]

圖2

A.“文革”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B.“文革”期間我國國民經濟主要指標持續增長

C.計劃經濟在“文革”期間發揮正面積極作用

D.“文革”期間,國民經濟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8.1979年4月在會見美籍華人李政道教授夫婦時,鄧小平指出,現在我們在做兩件事,除了進行經濟調整外,另一件就是思想戰線要適應四個現代化,要發揚民主。這主要表明 ( )

A.經濟建設是黨的工作重心

B.經濟與民主建設相輔相成

C.四個現代化建設實質是民主建設

D.民主法制建設重于經濟建設

9.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肯定了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實際就是市場經濟的代名詞。鄧小平對這個決定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這表明( )

A.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開始萌芽

B.鄧小平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開始萌芽

C.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

D.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至此已經基本完善

10.1985年10月,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國航天部宣布中國的運載火箭要走向世界,進入國際市場。這一消息震驚了世界。1987年,中央派出火箭專家、航天部副部長孫家棟與外國談“火箭生意”。第一筆“火箭生意”的談成主要是因為( )

A.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和一箭多星技術

B.中國航天科技已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C.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D.中國此前已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

11.在1982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大會議上,鄧小平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任何外國人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边@實質上表明了中國( )

A.推行不結盟政策的立場

B.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立場

C.反美反蘇,兩個拳頭出擊的立場

D.和平交流,互利共贏的外交政策

12.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成員國之一。中國政府對境外消費方式下的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沒有限制,即不采取任何限制中國公民出境留學或者接受培訓的措施。但不允許外國機構單獨在華設立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這表明 ( )

A.中國積極調整教育政策與國際接軌

B.中國堅持教育自主,不允許涉外教育存在

C.中國教育體制和教育布局出現重大變化

D.中國的教育結構獲得進一步改革優化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其中第13小題25分,第14小題12分,共37分)

13.(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6月28日,中共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逐步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標志著國家以法律的形式對土地改革給予了肯定和保護。有700萬人口的少數民族地區暫不開展土地改革?!锻恋馗母锓ā访鞔_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p>

材料二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化的決議》,1956年6月30日,全國人大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第二條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原則,把社員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組織集體勞動,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到1956年底,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基本形成。

材料三 1958年8月,中共中央通過了《關于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對人民公社的管理進一步細化,“人民公社實行分級管理制度,可為公社管理委員會、管理區(或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生產隊是組織勞動的基本單位”。

材料四 1983年,中央下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完整地提出了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4年,全國近99%的生產隊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至此,集體所有、家庭經營的農地產權模式初步形成。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1950年《土地改革法》的主要特點,并指出其主要目的。(10分)

(2)說明材料二中土地所有制的主要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6分)

(3)根據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人民公社體制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不同,并指出中國農業生產的最終發展方向。(9分)

14.(12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來,學生出國留學成為我國教育的一種新形式。

圖3

——《中國出國留學藍皮書》(2014年11月)

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有關中國學生留學的信息,并加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見第85頁)

猜你喜歡
外交
王毅: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是中國外交的應有之義和重要職責
冬奧外交促進團結,一起向未來
王毅談2022年中國外交八大重點
2021年中國外交:秉持天下胸懷,踐行為國為民
中國特使 外交風采
習近平的外交足跡
習近平的會議外交:談問題,交朋友
李克強的“高鐵外交”成績單
周恩來的外交風采
扁親信為“外交案”出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