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世界歷史

2017-06-26 19:40李義初
試題與研究·高考文綜歷史 2017年1期
關鍵詞:羅斯福新政資本主義

李義初

【考情分析】

1.高頻考點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馬歇爾計劃、兩極格局的形成和演變、布雷頓森林體系、不結盟運動、歐洲的聯合和區域集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2.考查特點

從考點分布看,主要考查兩極格局的形成和演變、兩大經濟制度的傳承與創新、世界經濟的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等核心線索的主干知識;從能力和素養要求看,主要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對歷史問題進行分析、判斷、論證、解釋等的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能力;從考查題型看,主要以選擇題為主,部分地方卷涉及材料解析題;從考查方式看,試題精選典型材料,設置新的問題情境,以實現試題對考生能力和素養的考查;從考查視角看,主要采取“小切口、深分析”的方式,以某一主干知識為切入點,考查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和歷史發展趨勢,并隱性體現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

3.備考建議

(1)圍繞主線梳理主干知識,夯實學科基礎。圍繞兩極格局的形成和演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傳承與創新、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市場的深化發展等主線梳理主干知識,宏觀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及發展趨勢。

(2)重視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強化知識運用能力。在復習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新情境下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深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3)關注知識間的聯系,加強對微觀事件的宏觀思考。尤其應關注從微觀視角考查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經濟全球化與兩極格局演變的內在聯系、兩大經濟制度間的相互借鑒和共同發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下的中國與世界,以及對現實社會熱點問題的歷史思考。

【階段特征】

世界現代史主要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以來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歷程。它一般以1945年二戰結束為界,分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世界(20世紀初—1945年)和二戰以來的世界(1945年至今)兩個時期。

1.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世界——對現代化模式的探索

(1)時期劃分:20世紀初—1945年。

(2)階段特征:兩種社會制度并存,對現代化模式的創新與探索是該階段的典型特征。

(3)主要表現:①政治上,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世界的局面,為人類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帝國主義國家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斷激化,導致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②經濟上,蘇俄(聯)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面對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③思想文化上,凱恩斯主義逐步取代自由主義成為資本主義國家主要的經濟思想,為國家干預經濟奠定了理論基礎;現代主義文學和藝術興起,突出反映了生產力高度發達背景下人類的精神空虛和迷茫;影視藝術產生并迅速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④科技上,以相對論和量子論為主要內容的現代科學誕生,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2.二戰以來的世界——現代化模式的擴展

(1)時期劃分:1945年至今。

(2)階段特征:兩種社會制度和現代化模式相互競爭與共同發展;世界聯系進一步加強,推動著整體世界的迅速發展,共同構成該階段的典型特征。

(3)主要表現:①政治上,國際格局由兩極格局向多極格局過渡。戰后初期,美蘇為爭奪世界霸權展開“冷戰”,兩極格局形成;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多極化趨勢出現;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②經濟上,首先,現代化模式擴展。資本主義現代化進入相對成熟時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普遍發展;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改革,現代化模式逐步擴展;兩大社會制度在和平競爭中相互借鑒,經濟政策都發生巨大變化。其次,世界市場向縱深發展。戰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世界經濟向體系化方向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經濟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的兩大發展趨勢。③思想文化上,現代主義文學和藝術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現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更為多元。④科技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到來,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拓展延伸】

1.蘇俄時期政治體制的創新——蘇維埃制度

蘇維埃制度是俄國十月革命創立的一種新型民主政治體制。其主要組織形式有工人代表蘇維埃、士兵代表蘇維埃和農民代表蘇維埃。在革命實踐中,列寧對蘇維埃進行了經驗總結和理論闡述,提出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理想藍圖:主張用蘇維埃民主取代議會民主,確立民主的新形式。列寧認為,從權力來源看,議會民主制下權力的合法性來自議會,政府或者直接由議會選舉產生,或者按議會通過的特定法律組成,而蘇維埃則不是依靠形式上的多數人的意志,而是來自人民群眾的直接選舉;在議會制下,人民選舉代表治理國家,管理國家事務,而在蘇維埃制下,人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人民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并可以隨時撤換,人民代表組成單一的人民議會,人民對政府官員不僅有直接的選舉權,而且有隨時撤換的權力。同時,列寧還主張蘇維埃實行多黨合作,采取多數派掌握政權的原則。蘇維埃政權建立后的實際情況并沒有與列寧的設想完全一致。多黨共存格局的消失和一黨制的確立等因素,使得蘇維埃逐漸脫離了列寧的設想和最初的設計,也為斯大林時期權力的高度集中奠定了基礎。

在復習過程中應從文明史觀的視角探究蘇維埃制度的創新。要把它與資本主義代議制聯系比較,分析兩種不同性質政治文明的異同,理解政治文明的傳承與創新。還可以把它與中國的蘇維埃制度相聯系,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分析政治文明的深遠影響。

2.對羅斯福新政的多元解讀

(1)全球史觀:羅斯福新政為其他國家實施國家干預經濟,進行體制的自我調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同時,羅斯福新政大膽借鑒社會主義的長處,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資本主義危機。羅斯福新政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也不無啟發,羅斯福新政與我國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雖然本質不同,但手段相似。

(2)現代化史觀: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經濟回暖、失業人數下降,使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和管理能力得到加強,使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羅斯福新政還大膽借鑒社會主義的長處,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資本主義危機。羅斯福新政還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迎來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時代。這些都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新模式。

(3)文明史觀:制度創新,借鑒了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計劃經濟的成功經驗,開創了用行政手段干預經濟的新模式。

(4)唯物史觀: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干預經濟,一定程度上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了調整,使之盡可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使美國比較順利地渡過了經濟危機,但是羅斯福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

(5)社會史觀:以工代賑,關注民生;健全社會保障體制。

(6)生態史觀:植樹造林、修建水利工程、整體規劃水土保持工程等保護了生態環境,促進了可持續發展。

(7)革命史觀:羅斯福新政緩和了階級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它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鞏固的是資產階級的統治。

多元解讀羅斯福新政,關鍵在于掌握與理解全面解讀歷史、認識歷史的視角和方法。尤其要注重運用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社會史觀對羅斯福新政進行解讀。

3.歐洲一體化成功的原因

近年來的研究認為,探討歐盟成功的原因不能僅僅局限在經濟層面,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1)區域認同與聯合理想。歐洲歷史上的共同文化傳統提供了區域認同的寶貴資源。一些思想家由此認定歷史上的歐洲曾經是一體的,并且把歐洲的重新統一作為崇高的理想,歐洲聯合的思想被傳承下來,成為二戰后推動歐洲一體化的精神力量。

(2)處理國際關系問題觀念的改變。兩次世界大戰給包括法國、德國在內的歐洲帶來空前的災難,使有識之士意識到再也不能延續傳統的外交政策了,必須拋棄以往的觀念,尋求和解,通過聯合實現和平與安全。

(3)從相對容易入手的共同利益開始,逐漸擴展聯合。首先從煤鋼聯營擴大到經濟共同體等三個共同體,繼而發展為歐洲共同體,然后是歐洲聯盟。

(4)通過妥協、讓步緩和與化解矛盾。在走向區域化的過程中,成員國會發生矛盾,阻礙區域化的進展。對此,法、德等國采取的做法是適當地妥協和讓步。

(5)以主權讓渡推進區域一體化。從一定意義上說,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就是成員國將主權不斷讓渡的過程,從共同市場的建立到統一的貨幣,無不體現出主權的讓渡。

關于歐洲一體化進程,應重點關注推動歐洲一體化的相關因素及其成功經驗,并能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其對歐洲、其他國家與地區、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注意試題可能出現與教材內容一致但表述不一致的說法,造成熟悉問題“陌生化”的現象;也有可能提供與教材內容完全相反的史實材料,并要求據此得出新的歷史結論或歷史評述,考查考生“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史證意識。

【強化訓練】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美國學者約翰·W·梅森認為:“嚴格意義上的‘冷戰,從1917年就已經開始?!弊髡哌@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十月革命( )

A.開辟了世界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新時期

B.為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重要條件

C.開始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競爭的時代

D.為日后國際政治格局的巨變奠定了基礎

2.1918—1920年內戰期間,蘇俄出現了一批特殊的買賣人——“背口袋的人”,他們穿行在城鄉各地區之間,把農產品背進城,又把工業品背到鄉下進行倒賣,以滿足城鄉各階層民眾的需要。這說明(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危及民眾生活

B.蘇俄的糧食危機基本解決

C.工農業發展失衡的弊端日益顯露

D.蘇俄的工農聯盟得到鞏固

3.1931年12月初,胡佛總統向國會提出一份復興計劃大綱,建議大幅度削減行政開支,發展聯邦公共工程;擴大聯邦農業貸款銀行的貸款能力;建立住宅貸款銀行體系,以防止取消抵押房產的贖回權;建立一個巨大的經濟復興公司,以加強國民經濟。材料表明( )

A.其采取自由放任經濟政策

B.其對經濟進行全面干預

C.其為羅斯福新政提供借鑒

D.其措施的實施成效顯著

4.1933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第一部《農業調整法》,隨后在全國建立了500多個土壤保護區,對耕地進行休耕,對自愿減少播種面積的農戶進行補貼。此舉主要出于( )

A.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B.平衡市場解決危機

C.保障農場主的利益

D.推動農業布局調整

5.1955年3月,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關于修改農業計劃工作方法》的決議指出,農業發展由各區執行委員會下達計劃任務,由集體農莊和農莊莊員根據需要自行確定各種作物的播種面積,以及畜牧業的產品率和各種牲畜的數量。這一做法( )

A.恢復了蘇俄的新經濟政策

B.提高了莊員的生產積極性

C.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縛

D.形成了合理的工農業比例

6.1959年9月,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代表團乘坐蘇制飛機訪問美國,因美方機場的舷梯夠不到蘇制飛機的機艙門,蘇聯代表團不得不爬下飛機。這表明( )

A.美蘇之間長期“冷戰”對峙

B.蘇聯科技落后于美國科技

C.蘇聯放棄與美國爭霸對峙

D.美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放緩

7.1951年4月,履新不久的阿登納以西德總理兼外交部部長的身份訪問巴黎;1958年9月,法國總統戴高樂與西德總理阿登納舉行了第一次會談;1963年1月,阿登納三訪巴黎,雙方簽訂了《德法友好合作條約》。阿登納屢次訪問法國( )

A.消除了法德之間的意見分歧

B.推動了歐洲統一市場的形成

C.提高了法、德兩國的國際地位

D.促進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發展

8.據統計,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在1913—1938年的25年間僅為0.7%,而在1948—1973年的25年中則增長到7.8%。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各國關稅壁壘的消除

B.世界銀行對全球貿易的促進

C.跨國公司蓬勃發展的推動

D.世界經濟制度化規則的制定

9.表1是1977年發達國家國有經濟比重表,這表明當時( )

A.發達國家中公有制經濟占主導

B.西方各國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

C.西方各國放棄了自由貿易政策

D.能源工業是各國國有化的重點

10.據統計,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間,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以平均5%的速度向前發展,而同期發達國家發展最快的年份只為3.9%。這種狀況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

B.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優勢

C.發展中國家走向市場化

D.發達國家擴大資本輸出

11.1952年,捷克斯洛伐克對西方國家貿易額占其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48年的68%降到了29%。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

A.馬歇爾計劃的實施

B.杜魯門主義的出臺

C.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立

D.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

12.“這種文學不主張用作品去再現生活,而是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边@一評論( )

A.描繪了作家對浪漫主義的向往

B.揭示了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征

C.體現了現實主義文學的批判精神

D.反映了作家對社會生活的否定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其中第13小題25分,第14小題12分,共37分)

13.(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國既是工業革命的始作俑者,也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早在19世紀前半期,英國就率先放棄了傳統的經濟政策,轉而奉行沒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貿易政策,這一劃時代的轉變當然是以其強勁的經濟增長實力為基礎的,在那個時代英國不存在競爭對手,這種強勢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上半期。而且,“在19世紀的英國政壇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認為貿易是國家的命脈,自由貿易對英國商人和消費者都有好處”,因此“工業發展一直沒有成為英國最受寵的事業”。

——仲偉民《茶葉和鴉片在早期經濟全球化中的作用:觀察19世紀中國危機的一個視角》

材料二 二戰使美國的力量空前強大,為美國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政治經濟利益的要求建立由美國主導下的資本主義世界秩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這一新秩序的基礎就是能夠帶來世界經濟繁榮的所謂“全球自由經濟體制”,其核心內容是各國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從事國際貿易,輸出或接受跨國投資,以此形成相互依存的世界經濟體系,這種經濟體系又必須由新的國際權力結構加以保障。因此,二戰后美國外交政策的重點并不是對蘇聯的全面遏制,而是精心構建資本主義的全球體系。

——岳健勇《全球化時代的美國與中國》

材料三 在經濟領域,從結果來看美國的支配作用減弱的情況更加明顯。首先體現在美元地位發生動搖。美國經濟優勢的根源在其“金融特權”,核心是美元的基軸貨幣地位。美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國家支出與消費拉動,而這些在過去的十幾年內都是依靠舉債來實現的,一旦美元的國際地位下降,美國財政部的美元債券的吸引力就會下降,美國經濟可能因失去“輸血”的機會而大衰退。其次,美國對于國際經濟規則制定的控制權下降。隨著其他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要求修改現行規則的聲音日益增強,這一點已經在新興的20國集團框架IMF、世界銀行等會議上看到。

——張云《從歷史角度探討“美國是否衰落”的老課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推動全球化的主要手段并分析其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二戰后美國構建資本主義全球體系的特點。為構建該體系美國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9分)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今美國經濟支配作用減弱的主要表現,并分析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綜合上述材料,指出影響英、美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損益不同的相關因素。(10分)

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儀名?!吨袊c國際組織》等

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圍繞“當今世界的中國”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條理清楚)

(參考答案見第90頁)

猜你喜歡
羅斯福新政資本主義
羅斯福的壯舉
羅斯福的壯舉
論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問題
羅斯福的壯舉
羅斯福的壯舉
房貸新政能否鍛造樓市拐點
也談資本主義一詞的使用
不要給資本主義過多的“榮譽”
重要更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