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塵不離城:如何構建生態之城?

2017-06-29 20:54程清
三聯生活周刊 2017年26期
關鍵詞:社區生態

程清

在經歷了短暫的逃離后,知識精英們發現根本無法脫離城市實現生態。如何建立生態化的城市和社區,正在成為城市建設者的核心問題。

回到城市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愛德華·格萊澤(Edward Glaeser)是一位堅定的城市生態主義者。他在著作《城市的勝利中》講述了一個故事。兩個美國青年在康科德河邊野炊,因粗心不慎引發了火災,燒毀了300英畝的森林。但其中一名青年毫無悔意:“我是在森林里點了火,但我在那里沒犯任何錯誤,現在看起來好像是閃電導致了這場火災?!边@名青年就是被后世尊為環境主義先驅的梭羅,他的名著《瓦爾登湖》成為20世紀的暢銷書,“被全球具有環保意識的中學教師用于教育孩子們”。

這一切在格萊澤看來是一個巨大的諷刺。他在《波士頓環球報》上發表文章,題為《如果你熱愛自然,就搬到城里來》。在他看來,人類是對自然有極大破壞力的物種。如果人類熱愛自然的話,最好的辦法不是到自然中去,而是回到城市里。真正的生態主義不在鄉村,而在城市。

在經歷了短暫的逃離后,知識精英們發現根本無法脫離城市實現生態。

城市生活最大的魅力在于無窮的機會,任何人可以在大城市找到屬于自己的生長空間。即使互聯網構造了一個無所不能的虛擬世界,但也無法架空現實中的城市。就像互聯網學者凱文·凱利所說的,互聯網并非削弱了現實交流,而是大大增加了人們的交流,并把更多實際的交流帶到了線下,因為人們發現通過交流能產生更多的創意。只有城市才能促進這種交流,讓人們靠得更近,“城市是對流動的認可”。

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也是人類文明最燦爛的成就。但是今天,它們比以往更像是一個個黑洞。城市只占地球土地面積的2%,在地球總表面積中,城市部分不到1%,卻用掉全世界資源的75%,產生超過70%的碳排放。全球744個大城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了世界所有森林吸收能力總和的10%。

如何建立生態化的城市和社區,正在成為城市建設者的核心問題。

北京西南五環的盧溝橋畔,有一片5平方公里的土地,是距離市區最近的山地丘陵地帶,這片區域有多個郊野休閑公園,以及河流、濕地和地熱溫泉,小白鷺、蒼鷺、綠頭鴨、斑嘴鴨、長嘴劍鸻等多種野生鳥類在此棲居、越冬或中轉。

這樣一塊距離繁華的CBD區域不到30公里車程的土地,被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寄予了更多期望,將其命名為“長辛店生態城”。人們希望這座“新城”以現代生態技術為手段,設計、組織城市社區內外的空間環境,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資源和能源,營造一種自然、健康、舒適的聚居環境,探索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模式。

在實際規劃中,從環境、資源、社會、經濟四個緯度,針對長辛店生態城區域內土地、交通、能源、水資源、廢棄物等發展策略提出19項可量化、可持續發展指標,是全國首次將生態指標納入的城市規劃。

這一規劃在2013年《北京市發展綠色建筑推動生態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次年,成為國家住建部評選的“綠色生態示范城區項目”。在得到更高層面的認可之后,經過三年的投入與發展,這座生態之城已日漸成型。

把“生態城”理解為在規劃圖的某些版位填上綠色,以實現綠化達標的觀念,在中國依然很普遍。但“生態城”不只意味著“綠色”,它更多的是對一個城市經濟、規劃、執政能力的綜合考驗。在這個意義上,長辛店生態城是城市管理者對美好生活的覺醒。畢竟,一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要有適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制度,資源優化配置、利用、更新、協調的方案,這些都需要在城市管理層面上進行考量與協調。

就北京這座城市而言,秋冬天的霧霾已經不再單純地作為生態事件,而是進入政治議事空間,成為影響輿論的力量。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社會發展模式,不再能滿足現在城市發展需求。既然我們的人生是一個完整的存在,不可能先“污染”而后治理,為什么作為生活容器的城市能容忍“先污染后治理”?

長辛店生態城,為北京這座城市增加了生態城市的新選項。它有別于過去人們評判是否滿足自身需求的核心價值觀。它定義了一種未來的生活方式,如何將城市、生活與生態統一起來。居住生態是城市空間的細化和延續,我們選擇的居住生態直接表達的是我們支持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面貌,而城市的面貌將長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品質和身心狀態。

城市的生態主義

城市化帶來的好處讓人類樂此不疲,并且有能力為自己制造舒適。在技術的推動下,門窗的密閉性開始越來越好,保溫材料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照明、通風、取暖、制冷、加濕、加負離子等設施的功能日趨完善。

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集中體現在了居住上,人們呼吸由居所預先“呼吸”過的空氣,接受它提供的溫度和濕度,也被迫接受在這個充滿化纖地毯、化學涂料等人工制品的溫暖軀殼中生長的大量化學分子、放射物質、微生物和病菌病毒。在這之后人們開始了下一個階段:對環境要求要環保、節能、健康。

就像一架巨型的機器,城市需要從自然世界不斷提取物質,以獲得維持城市和消費者生活方式所需的資源和物產。在消耗大量能源后,排放出數量巨大的固體、液體和氣體廢物。鋼筋水泥的城市雖然遠離山林原野,事實上,今天的城市居民比以往任何年代都更加依賴大自然的供給:從住房、消費、娛樂到交通運輸等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土地和生態系統。

“城市已經取得了勝利。但是,正如我們許多人通過自身的經驗所看到的一樣,城市的道路有時會通向地獄。城市可能會獲勝,但居住在城市里的市民似乎往往會遭遇失敗?!备袢R澤說,“對于許多美國人來說,伴隨著工業時代的結束,20世紀后半期帶給他們的并不是城市的輝煌顯赫,而是城市的污穢骯臟。我們如何更好地吸取城市帶給我們的教訓將決定我們的城市人群能否在一個可以稱為新的城市黃金時代里實現繁榮發展?!?

隨著近幾十年來地區性環境污染和全球生態環境惡化的加劇,面對人為的各項資源利用對環境所造成的沖擊,許多規劃者致力于將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觀念納入規劃理念之中?!吧鷳B城市”這一概念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研究過程中正式提出。1987年,蘇聯生態學家楊尼斯基提出生態城是一種理想城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隨即,世界各國產生了生態城市、生態社區、生態村等一連串的規劃理念,并走向實踐。他們的目標,是為了設計出滿足居民需求又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綠色社區。

最初國外學者對生態社區的研究重點集中在生態建筑本身。上世紀90年代,以梅爾·希爾曼、紐曼、肯沃西等為代表的西方學者,開始從城市的空間形態研究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他們受歐洲傳統城市高密度發展模式的啟發,針對美國城市郊區化、分散化發展所帶來的交通、環境、社會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緊湊型城市才能發展生態社區的理論,認為未來社區應該強調土地混合使用、較高居住密度、交通友好,以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北歐是綠色生態理念技術發展較早也較為先進的國家。以瑞典為例,哈默比湖城作為北歐的環保樣本,于1995正式啟動。哈默比湖城的發展目標是一座自循環的環保新城,最大限度地將其自身的耗費轉化為動力,不去消耗額外的能源,以最低限度地控制碳的排放。如今,這座可以容納數萬人生活其中的社區,50%的動力來自于處理廢水和垃圾的轉換,其他則來自于鋪在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有了這樣清潔的能源系統,哈默比確保了低碳排放量。而瑞典馬爾默,也是20世紀90年代開始從重工業基地到“零排放”社區的“華麗轉身”,同樣實現了百分之百當地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1995年開始建設的荷蘭雨果太陽城可持續發展濱水生態小鎮規劃,現已成為荷蘭建筑高等教育的示范教材。雨果低地太陽城在可持續發展理念、尊重地塊肌理、復合功能社區、大面積生態綠化等方面都值得借鑒。在技術方面,雨果太陽城著重解決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以及太陽能設備和建筑的一體化設計,另外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實現了水體自凈循環系統和雨水的生態排放、綜合利用。

各類“生態城”實踐并沒有固定的模式和路徑可循,但都推動了城市生態主義的誕生,即生態城市是和節能、可持續發展等綠色環保理念結合在一起的,它的終極目標,是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系統與生物的關系,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并由此衍生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平等相待、和諧共處、可持續生活的精神信條。

北京版生態城

如果跳出已有的發展模式,我們看到時代正醞釀著一次新的發展范式變革:相關的知識和技術已然具備,需要的是對未來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堅持,將精神追求重新融入生活。

北京金隅房地產置業常務副總經理陳玉謙向我描述了長辛店生態城的居住體驗:一條小溪環繞著社區,溪畔樹葉與野花相映成趣;一座木橋橫跨兩岸,從橋上走過,見橋下流水潺潺,落英繽紛;清晨,鳥兒們的歌聲將你喚醒,夜晚,蟬兒及蛙鳴伴你入眠;工作結束后,穿過樹林回到社區的途中,野鴨、天鵝等野生動物自由自在地穿梭在周圍;地里有玉米,社區有果園。

在這背后,區域內可再生能源供給達到21%,高于國內外標準;碳排放51%,建筑節能達到78%,是國內最高標準;最終實現美國LEED認證標準??此破胀ǖ拇皯?、墻壁、屋頂、屏風,實際上個個都會“吸能”“產能”。新興技術在這里廣泛運用,將建筑視為一個生態系統,通過設計、組織建筑內外空間中的各種物態因素,使各種能源在建筑生態系統內部有序地循環利用,獲得一種高效、低耗、少廢、少污、生態平衡的建筑環境。生態本身也意味著高品質的生活。

長辛店生態城主要包括園博園、豐臺科技園西區和生活配套區,陳玉謙所供職的金隅房地產置業主要負責生活配套區的打造。根據項目所處的區域,他們為這個項目命名為“西山甲一號”。這三個區塊將以超越傳統的“發展”與“資源環境”極度對立的發展模式,共同組合成一個全新生活方式的產業混合生態城。

在未來的5年中,這里將有近4萬人居住。他們更多關注“生態”的本質:什么是好的材料?什么是更經濟的投入?什么是舒適的空間設計?什么是可進可退的生活尺度?什么是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如同美國生態城市建設者協會主席理查德·瑞杰斯特所說:“對于其他城市而言,雖然原理是相同的,但每座城市的特有環境卻各不相同,因此每個城鎮向生態城市的轉變方式也是不同的?!毙碌慕ㄖ牧系拇_可能體現了最新技術成果,但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建材是否是生態的,需要用系統和歷史的眼光來看待。

坐落于郊外原生林中的太陽能別墅是生態建筑嗎?未必如此:花費在交通上的時間、油耗,分攤到個人頭上的道路面積和松散而顯得浪費的建筑占地;而在材料上,各國生態材料也是因地制宜的。德國勞動力成本高,鋼和玻璃材料施工速度快、可循環利用、施工能耗低,因此可以算是生態材料。瑞士等國家綠化程度高,種植量大于砍伐量,因此使用木材這種天然材料有利于生態環境,而對于森林覆蓋率低的國家來說,木材雖然天然,但卻并不生態。

長辛店生態城不完全追求生態技術的集成,而是通過合理的鄰里單元空間形態、與本土環境相適應的街道網絡、地塊內微風通道、區域聯通的綠色空間、步行可達的公共交通系統、步行與自行車網絡的安排,尋找低碳生態的空間解決方案。

比如在區域內原有自然紋理的基礎上,在整個基地80%的面積內使用本土植物,保留原有生態棲息地、水體和濕地;同時通過創造區域生態連接,形成豐富、多樣化的生態廊道,把周邊所有的公園都連接為一個網絡。

一個30米寬的微風通廊,被納入到用地標準之中。作為土地使用者,金隅房地產置業的陳玉謙知道它的用處:緩解北京的熱島效應?!拔魃郊滓惶栆彩潜本┑谝粋€運用微風通廊的項目,從大自然的角度通過微風通廊去解決,夏天基本會比其他地區低3到5攝氏度,冬天利用南北格局又有效阻擋了北風?!?/p>

“生態是一個系統,城市也是一個系統,兩個系統組合以后,不是簡單的一加一。這是一個復合的概念,除了用生態的內容在物理上建造一個夢想之城,這座城里還應該包括文化的多元性、信息交流的便利性、區域的開放性。我相信這種多種文化、多種產業的融合,會是保證一個城市、一個大生態系統保持活力的根本?!痹陉愑裰t看來,生態也包括精神層面的,即一個人的一生在這里都富于意義?!拔覀兿M幼≡谶@里的人們服務多于索取,合作大于競爭,創造勝于重復,節約制約消費,精神甚于物質,相對于當今集成化、消費型、競爭的生活模式,它是一種面向未來的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p>

中國人每年平均排放5噸二氧化碳,如果達到美國水平(20噸),將導致全球每年增加200億噸碳排放,并使全球的碳排放總量增加69%。生態城在中國的發展,也將對世界環境的改善做出重要推動。

猜你喜歡
社區生態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如何積極應對社區老年抑郁癥
社區統戰與社區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