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彼得·潘的冒險島》和戲劇“游樂場”

2017-06-29 21:14駁靜
三聯生活周刊 2017年26期
關鍵詞:彼得戲劇孩子

駁靜

彼得·潘“會飛”,而且“長不大”,總在父母為孩子閱讀的睡前故事里出現,也是百老匯著名的音樂劇,而今與一個超維度戲劇空間發生密切關聯。

2013年,《又見平遙》面世的時候,中文語境里還很少出現“浸沒式戲劇”這個概念,該劇的宣傳語也是更容易讓人理解的“情境體驗劇”。實際上跟大多數人一樣,戲劇出品人鐘麗芳第一次接觸這類劇的反應也是“原來戲還可以這樣看”。

“這樣看”,除了是說觀眾不再固定于座位,而是可以隨著劇情自由游走之外,還意味著戲劇舞臺上“第四面墻”的消弭。

“環境戲劇”(Site-specific Theatre)在20世紀80年代的倫敦便已有嘗試,但直到2011年,倫敦Punchdrunk劇團在曼哈頓切爾西區的三個廢棄倉庫內制作出《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才正式成了“浸沒式戲劇”的流行鼻祖。

該劇的風靡,也成了《彼得·潘的冒險島》出品人鐘麗芳制作類似作品的靈感來源之一,但她覺得,“《不眠之夜》的血腥和暴力不適合移植到中國市場”。她很快就通過舊友,認識了《不眠之夜》制作人蘭迪·韋納(Randy Weiner)。韋納在戲劇界浸淫已久,他的妻子戴安·鮑羅斯(Diane Paulus)也從事戲劇制作,二人1995年結婚,逐漸被視作戲劇界的權力夫婦。妻子戴安的主戰場是百老匯音樂劇,而韋納則更先鋒,“浸沒式戲劇”即是他身上最顯著的標簽。

鐘麗芳找到韋納時,他正計劃制作一部比《不眠之夜》更具普適性的作品。如果戲劇也有分級,韋納希望在《不眠之夜》之外,制作出適合兒童及青少年的作品。

最后選址于北京蟹島上演的這部《彼得·潘的冒險島》,整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大約8000平方米的巨型戲劇空間。彼得·潘故事中的五個重要部分皆有呈現,觀眾不僅僅是旁觀者,還參與了戲劇本身。如果說《不眠之夜》將觀眾的參與作為某種相對神秘稀缺、可遇不可求的元素,《彼得·潘的冒險島》則將這個亮點元素做了一番旗幟鮮明的升級。比如在海盜船這一故事場景中,有所謂的“海盜新兵訓練營”,而在“土著部落”中,觀眾還可以學習跟蹤技術,又或者參加“人魚礁湖”的派對。

導演希望觀眾在劇場里是自由的?!恫幻咧埂分兴麙亝s鏡框舞臺,模糊臺前臺后的界限。更廣義的戲劇創作論中,觀眾的反饋被視作藝術創作的最后一步。而《彼得·潘的冒險島》,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戲劇“不是遺憾的藝術”這一特質的受益者。換句話說,進入演出階段后,創作過程遠未結束,后期的劇情、舞臺裝置和細節等的調整,便是在觀演關系中不斷完成。

戲劇之外,鐘麗芳說她還有私心。2014年,鐘麗芳的三個孩子,最大的7歲,最小的4歲,她正處在“周末不知帶著仨娃上哪兒找樂子”的焦慮期。將孩子放到游樂場,大人在外頭搬個小凳子玩倆小時手機,這幾乎是當下“陪伴孩子的怪現狀”。而“有質量的陪伴”則要求陪伴過程中互動,孩子向大人學習的同時,大人也在觀察孩子的特性。不過,在兒童教育家看來,中國的一部分家長,已經從過去的只注重學習成績,發展到如今開始意識到這種與孩子實現“共同經歷”的重要性。

所以實際上鐘麗芳的想法更直接,她頭腦中理想的以戲劇為內核的作品,得兼具上述兩種品質。

《彼得·潘的冒險島》在紐約初創期間,韋納組織過兩期工作坊,每期都邀請近百個有藝術專業背景的家庭參與。工作坊設于一個簡單搭置的倉庫里,“沒想到效果這么好,每個家庭的投入程度令人咋舌”。原本打算進行三輪工作坊的韋納,最后決定,兩輪驗證就足夠。他發現,“適合親子觀看”會成為這部作品最鮮明的特點。

實際上,《彼得·潘的冒險島》演出之外,還設有相應俱樂部,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討論的場所?!恫幻咧埂返某晒υ蛑?,在于每條人物線會發生不同的故事,如果是組隊去觀看,觀后討論會變得饒有興致;《彼得·潘的冒險島》對這個模式的復制,在于它干脆就提供這樣一個場所,讓孩子們在相應老師的帶領下,回憶討論彼得·潘的故事。

事關兒童和青少年,性別偏好是個挺大的命題。有些是否能夠吸引大小孩子注意力的細節疑問,由青少年或兒童專家們來解決。實際上現在這個版本的《彼得·潘的冒險島》,“土著部落”更受男孩兒們喜歡,而“人魚礁湖”顯然更是小女孩兒的菜。

創作團隊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則是年齡。除了孩子們的年齡段,其實還有家長這些“大人們”在其中的融入程度?!靶『⒆酉嘈磐?,大人則不然”一度成了創作者無法回避的一道小王子式的哲學題。

此外,科技與童話的沖突,也是這類戲劇作品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曾憑借《孟菲斯》(Memphis)和《徹底的現代派米莉》(Thoroughly Modern Millie)等作品多次獲得托尼獎的大衛·加羅(David Gallo),是《彼得·潘的冒險島》的布景設計師。他的本意是保持該劇原作創作時的20世紀時代特征,但他發現,復古布景在應對成長于iPad一代的孩童時,不一定能完全獲得他們的注意力。

實際上彼得·潘的故事開始正式亮相,正是在20世紀的舞臺上。這個長不大的男孩的創作者、蘇格蘭劇作家巴利(J.M.Barrie)盡管是在1902年一部名為《小白鳥》(The Little White Bird)的小說中才第一次使用了“彼得·潘”這個名字,但那時,彼得·潘還是個“7歲的嬰兒”形象?!伴L不大”這個特質,在兩年后他創作的《彼得潘:長不大的男孩》這部舞臺劇中沿用。巴利幾年后又出版了一部同名小說,自此,彼得·潘的形象有了文學上的溯源。而在此基礎上創作改編的電影和電視,也為彼得·潘這個形象增加了更多豐富的細節。及至今天,會飛而長不大的彼得·潘,在無數父母為孩子閱讀的睡前故事里出現,也成為一個醒目的文化符號。

鐘麗芳與韋納溝通時,一度為選擇什么樣的一個故事來作為首個合作項目爭論不休。實際上彼得·潘這個人物在中國,并不是最耳熟能詳的。所以,中國傳統故事中的葫蘆娃、魯西西,也曾在他們考慮范圍內。但后兩個又缺乏世界性,畢竟百老匯總是很注重作品的觀眾普適性,這也是類似《魔法壞女巫》這樣的音樂劇能做全球巡演的前提。而從目前的熱度和百老匯團隊的反應來看,這個超維度戲劇空間的第一個樣品,《彼得·潘的冒險島》的確是最不冒險的選項。

左圖:大型超維度童話主題劇《彼得·潘的冒險島》精彩瞬間

右圖:《彼得·潘的冒險島》出品人鐘麗芳

猜你喜歡
彼得戲劇孩子
有趣的戲劇課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戲劇觀賞的認知研究
戲劇類
長不大的彼得·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