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合《中國報學史》談近代中國媒介制度的變遷

2017-06-29 22:01白敏艾則孜
采寫編 2017年2期

白敏+艾則孜

內容提要: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端,至1949年結束,長達109年的時間中,近代中國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不斷在變遷,媒介制度也隨著時代浪潮在悄然變化著。戈公振先生的著作《中國報學史》也忠實地記錄了其中一段時期的變遷。本文將從《中國報學史》的內容出發研究近代中國媒介制度的變遷,本文將以時間為線索挖掘近代媒介制度的變遷及其原因。

關鍵詞:媒介制度;中國報學史;政治因素

一、《中國報學史》簡述

中國報學史是由戈公振先生所著,戈公振先生本人是我國著名的新聞記者以及新聞史研究者,可以說是新聞史的奠基人。該書主要是論述我國新聞史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包括緒論、官報獨占時期、外報創始時期、以及民報勃興時期;下冊包括民國成立以后以及報界之現狀。戈公振在書中通過分列詳細綱目,加入實例,添加圖片的方式,向我們闡述了當時經歷近現代社會之交,風云變幻的中國報業的變遷。其闡述的事實與觀點雖然受到了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但是由于其自身豐富的從業經歷與開闊的眼界,以及該書系統的知識結構,開創的理論體系,以及旁征博引的經典著作,對于研究近代的中國新聞報業媒介體制變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二、封建時期變遷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任何一個王朝,都有其崛起、創業、發展、興盛、衰落、滅亡的一個長短不一的過程。如同一個人的全部生命,從生到死,才是一個人的全部生命的歷史?!盵1]在1840年被帝國主義列強打開國門之后,清朝的生命開始進入其衰落的時期走向滅亡,中國的政治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屬性鉗制著眾多事業的發展,其中也包括新聞事業。

(一)清朝沿襲明朝的制度,設內閣以總攬機要。設《京報》內容為宮門抄、上諭、奏折,內容、印刷以及發行都受到嚴格的管制,媒介手段和機制都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朝廷所有,基本沒有采,編輯權力與經營權力牢牢把控在朝廷的內閣以及六科機構。

(二)清朝后期最大的農民戰爭,由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組成的領導集團發動的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太平天國”建立后,在1859年,洪仁玕頒布的《資政新篇》中提到“設書信館以通各省郡縣市鎮公文;設新聞館以收民心公議及各省郡縣貨低昂事勢常變”,說明此時已經有采集新聞的措施和辦法,但是由于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和“太平天國”快速的覆滅,這些在當時十分先進的新聞體制可以說是剛萌芽就被扼殺在搖籃里。

(三)庚子一役后,迫于國體受創,為了暫時緩和國內矛盾,慈禧決定改革國內的媒介制度,1906年,創辦《政治官報》直至宣統三年,改《政治官報》為《內閣官報》,至此,官報開始成為政府公布法律及其他條令的工具。

(四)1873年,我國第一份民報——《昭文新報》于武漢漢口出版,1874年,上海出版《匯報》,1895年《中外紀聞》,1896年《強學報》《時務報》先后于北京上???。國人辦報浪潮此起彼伏,不同類型的報紙爭相涌現。有為康有為、梁啟超變法維新服務的《中外紀聞》《強學報》《時務報》;《蘇報》《中國日報》等為革命服務。民報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

(五)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軍政府發行《中華民國公報》,1911年12月25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臨時政府公報》,出版簡章稱:“即以軍政府之宗旨為宗旨,大要以顛覆現今之惡劣政府,改建和民國為主義”。這個時候,不管是清政府還是革命派的報紙都是為了政治服務,是宣傳其階級意識形態的工具。

主要原因是:1.《京報》首先內容貧乏,再加上當時交通條件的限制,不能及時傳遞,以及制作成本高昂。故咸豐元年,張芾奏請刊刻邸報,發交各省,后奉諭嚴行申斥,有“識見錯謬,不知政體,可笑之至”語。[2]中日之戰后,光緒銳意維新,光緒二十四年,令康有為督辦《時務報》,但在不久后慈禧訓政被裁撤?!吨型饧o聞》與《強學報》均是因“妄議朝政”而被消滅。2.袁世凱在天津創辦的《北洋官報》內容是近今時務,次農學。此報傳達的還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很明顯的重農思想,說明當時的中國還是個落后的農業社會,面臨著內憂外患,是發展不出先進的、系統的媒介制度以及體系的。3.我國的官報起源最早,但是發展卻不是最好,其原因是我國的官報是寫給統治階級并且有一定身份地位學識的人所看,有點像“精英報刊”。并不是面對普羅大眾,跟現在的大眾媒體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所以只能為社會一小部分人服務的報紙是不會取得成功的。4.“辦報資本來自民間,報館館政相對獨立。民辦報刊的資本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渠道:一是私人籌資,如《時報》;二是同人集資,如《二十世紀大舞臺》;三是招股集資?!盵3]如《匯報》是由容閎主辦,其主要資金來自粵商的投資。這個時期的民辦報刊呈現繁榮趨勢,原因之一就因為這些民辦報刊可以自行籌資,并且掌握著其自身的經營權與用人權,可以較為自由地采集刊發新聞,這樣有助于其辦報水平的提高。

三、革命時期變遷

1912——1949年中國在中華民國的統治下。在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革命領袖孫中山建立起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但是在1912年勝利的革命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表面支持共和建制,真正的意圖確是復辟。但是倒行逆施的行為自然不會取得成功,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在分崩離析之后,國民黨與共產黨在1924——1927年之間實現了國共的第一次合作。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正式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在抗戰結束之后,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失利,南退固守臺灣。

(一)在袁世凱統治期間,由于其復辟的意圖遭到了大部分民眾的抵制,這些反對的浪潮聲在報紙雜志上多有體現,于是1912年袁世凱政府對全國多家報紙查禁和整頓,史稱“癸丑報災”。

(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二章第四條為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所以在當時的中國各種報紙雜志盛行,有部分以報道政治話題,鼓吹革命為主,也有部分以論述學術問題為主。并且在民國時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環境,1914年一戰爆發,帝國主義無暇東顧,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了喘息的機會,有了一部分的資本積累,“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迅速發展推動了民國時期商業報刊的逐漸進化,尤其是這一時期的辦報人非常注重報業的管理架構和經營模式,并從作坊式生產發展為企業化生產,促使了生產技術的不斷變革,因此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盵4]《申報》就是當時著名的商業報紙。

(三)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志,以革除當時青年陳朽腐弊的思想,來宣傳革命思想,后來逐漸成為共產主義的宣傳陣地;1922年9月13日,蔡和森等人在上海創辦周報《向導》,此報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公開發行的第一份中央機關報,《向導》在出版發行期間宣傳了大量的共產主義革命綱領,深入人心,并且為共產主義的傳播貢獻了力量;《每周評論》是陳獨秀李大釗等人又擔當主編的一份周刊,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出版發行,對當時的思潮和時政進行點評,影響較大。

(四)當時的國民黨派報紙,以《國民》與《建設》為代表,二者均為國民黨的言論機關,前者自1913年5月出刊發行,后者于1920年8月在上海出刊發行。

(五)當時的很多民營報紙都漸漸實現了轉向商業經營的模式,比如當時的《申報》已經有了編輯部、營業部、總理部以及印刷部,這樣完備的公司制度,部中再設科,根據科的職能設置人員。報紙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廣告收入,這時的經營模式已經是自主經營并且依賴于市場。

變遷的主要原因是:1.自中華民國成立之后,中國的政治制度發生改變,此時的集權情況較之晚清時期較松,所以新聞事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軍閥勢力,國內精英,以及外國勢力等之間的斗爭,各種勢力此消彼長,使媒介制度保持了一定的自由。2.這個時期的媒介發展受到了法律的保護,有了明文的規定,出版發行刊物都成了合法的。3.民族資本工商業的發展為媒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可實現的物質保證,經濟基礎使得更多的報紙雜志能夠實現自主經營。

總結:縱觀1840年到1949年的媒介制度的演變,起先在1840-1912年間,由于晚清政府對于國門打開的懼怕以及對于自身政權的鞏固,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所以所有媒介機構的發行權與經營權全都集中在政府手中,媒介組織的人員也都是政府內的工作人員,也就是六部官員。對于民間報紙的態度不斷打擊壓制,不給其生存的空間。雖然在后期因為清政府政權分崩離析和軟弱無力,民報出現了短暫的繁榮,但是這只是曇花一現的情景。在這百年間,1912年可以算是個節點,在民國政府成立以后,中國的民間報紙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這時媒介的經營權與發行權多掌握于媒介機構本身,并且組織內人員的任用也是雇傭制度。

從一百多年的媒介發展史中可以看出政治因素在此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社會中的經濟、文化等因素也是隨著政治的變化而變化的,在高度集權的政府的管控下,是發展不出自由有生機有活力的媒介組織的,只有在合理的政治環境中,才能滋養合理的媒介制度。

參考文獻:

[1]李治亭.清史三百年說[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9月.

[2]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年6月.

[3]方平.清末上海民辦報刊的興起與公共領域的體制建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3月.

[4]朱盼盼.民國時期商業報紙的經營管理研究[J].南昌大學, 2012年6月.

(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