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英展:用物品重構一個世界歷史?

2017-06-30 01:49
國際博物館 2017年7期
關鍵詞:大英共性策展

展覽開幕那天,我在幽暗的展廳仔細看著,一件一件地,不肯落下任何細節。

除去我自己對歷史的興趣之外,這大概是因為展覽開幕前的一個月,媒體上的信息已經在狂轟濫炸——展覽本身脫胎于BBC的廣播節目、中國是巡展的最后一站、100件文物會帶你領略世界史……

大英展開幕當天,策展人貝琳達·克里勒博士正給觀眾介紹展品。

然而,當身處展廳內,順著號碼逐一看下去的時候,我發現了一個問題——不論是此前報道的媒體還是作為觀眾的我,似乎只面對著碎片化的100件文物,卻容易忽略展覽標題的后半截:“文物中的世界史”。

與“世界歷史”研究方法的不謀而合

說起來,“以物說史”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幾乎所有文博展覽都是如此,無非是講故事的線索或方式不一樣。諸如博物館的歷史基本陳列,都是遵循著時間的線索用大量的“物”來梳理區域歷史。

那么,大英展的特別之處在哪兒呢?我想,大概是因為它“口氣很大”——用區區100件文物,要講述世界歷史。

展覽上的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能牽扯出一段厚重的歷史。

這兒有一個關鍵的問題:究竟什么是“世界歷史”?

盡管中學時期誰都背過世界歷史的種種大事件,但若要在腦海中為其畫出一個輪廓,或者涂上某種色彩,還是多少令人無所適從。

人類從來都是分為不同種族、民族,以及無數群體。在漫長的過去,他們各自獨立、分散地生活在世界的不同地區,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歷史和文明。換言之,在人類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內,并不存在著一部統一的世界歷史。相反,我們更熟悉的是國別史、專門史等。

當然,這個問題難不倒學者。我曾讀過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俞金堯教授的一篇文章,他這樣寫道:

世界歷史,并不是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各個種族、民族、群體曾經發生過的一切歷史的完整再現,而是人們根據有關人類歷史的總體看法,選擇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過程,以及與這些重大事件和過程密切關系的歷史現象而組織起來的歷史知識體系……因此,作為一個知識體系,世界歷史是人們構建出來的。

從研究和撰寫世界歷史的學者觀點出發,會發現大英展構建世界史的方式也很類似——不是歷史的完整再現,而是根據對人類歷史的總體看法,選擇了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物品(大英博物館館藏中的),從而組織起觀眾對于“世界”抑或“人類”的看法。

這也能從策展人貝琳達·克里勒博士在開幕式的發言中得到印證。她說:

這100件文物,從最早的石器,到現代科技的太陽能燈,每一件都是人類經驗的產物,是人的創造性克服技術難題的經驗,也是與周邊文化建立聯系的經驗。

我希望通過展覽達成兩個目的。一是嘗試呈現全人類的歷史,探討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的共性和差異。這是非常創新的,即使在大英博物館,埃及、希臘羅馬、亞洲、非洲的展品也是一一分列的,你無法一覽無余地看到不同文化的物品同時陳列。另一個目的是探討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歷史。我們是通過展品而非文字來詮釋歷史的。通過這個方式,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記錄的民族,就有機會從他們的角度來講述歷史。這是一種更加民主的方式。

而在學者看來,所謂世界歷史正是人在勞動過程中切切實實地創造出來的?;蛘哒f,人類歷史首要和基本的過程就是一個生產的過程。那么,這些或賴以生存、或賞心悅目的物品,這些被挑選出來放在展廳里的物品,恰是這個過程的見證。

此外,人類的共性存在于分散的人群的歷史之中,因而展現人類的共性、根據人類的共性而構建知識體系,也是世界歷史研究的基本準則。開幕式上,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這次展覽不強調不同人之間的特殊性,而強調人性、共性,以及互相尊重對方的不同之處?!?/p>

這些相互印證的觀點表明,至少在策展層面,大英展的策展人基本遵循了世界歷史的學科構架,希望通過“物品”給觀眾重新構建一部世界歷史。盡管在展品選擇、展覽說明撰寫上,都不可避免地攜帶一些作為“大英帝國”的主觀性,但至少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趣而大膽的嘗試。

展覽中的文明對比感時時能被發現,圖中這件公元前500-前700年的哥倫比亞武士頭盔邊上,擺放著公元前600-400年的中國青銅镈(樂器)。

公元8世紀的瑪雅祭壇,細節精美,文物背后的故事更耐人尋味。

展覽中的中國文物——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沫司徒疑簋。展覽說明中介紹了簋的用途,并提及:古代中國的政治原則強調統治者的權威是上天賜予的,如果統治者昏庸無能,上天便收回“天命”。

公元1650-1700年的復式顯微鏡,見證了“科學革命”的時代。

日本的柿右衛門瓷象(公元1650-1700),它是曾上過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的小明星。

給你一個怎樣的“世界歷史”印象

當明白了這些,再去看展覽,大概心情會很不一樣吧。先來看看波瀾壯闊的展覽框架——

第一單元 開端(公元前2,000,000—前2500年)

第二單元 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

第三單元 權力與哲學(公元前700—公元100年)

第四單元 儀式與信仰(公元1—800年)

第五單元 貿易與侵略(公元300—1100年)

第六單元 變革與調整(公元900—1550年)

第七單元 邂逅與連結(1500—1800年)

第八單元 我們創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8個單元,分布在人類200萬年發展的漫長時間軸上,人類克服重重困難,創造了物品、城市、國家、權力、信仰……并相互影響著彼此——這何嘗不是一部根據人類的共性而構建的世界歷史??!

在每一個單元里,來自五湖四海卻時代相近的物品,又描述著歷史長卷中所閃現的點點火花。比如,第一單元“開端”中策展人選擇了12件文物:

奧杜威砍砸器(坦桑尼亞)、奧杜威手斧(坦桑尼亞)、冰河時代野牛巖畫(法國)、克洛維斯矛頭(美國)、澳洲土著居民的籃子(澳大利亞)、繩紋陶器(日本)、鳥形杵(巴布亞新幾內亞)、公牛頭紋碗(伊拉克)、埃及化妝品調色板(埃及)、喀帕蘇斯女性雕像(希臘)、玉斧(德國)、玉琮(中國)。

展覽中的NO.1的文物:奧杜威砍砸器,發現于坦桑尼亞奧杜威峽谷,年代為距今180萬-200萬年前。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展品甚至來自于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以古印度文明的石質印章為例,這枚石質印章陳列在第二單元“最初的城市”中,制作于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之間,來自古印度文明,一個曾繁盛于今巴基斯坦和北印度地區的印度河谷的古老文化??赡苡捎跉夂虻淖冞w,古印度文明衰落了,在人類的記憶中消失了數千年。直到這些印章及其他遺存在19世紀的考古發掘中被發現,印度文明才重見天日。

古印度文明的石質印章。

也正是在這樣“以物品重構世界歷史”的策展思路下,才會出現一些歷史意義遠超物品價值本身的展品。第98件展品是生活中常能見到的信用卡。

NO.98號展品:信用卡

展覽說明如是寫道:

信用卡

塑料

公元2009年

阿聯酋迪拜

信用卡的發明使我們的支付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錢款在歷史上首次可以在無形中易手。像支票和貨幣一樣,信用卡可以傳達政治和宗教信息。這張卡符合伊斯蘭教義,這意味著它必須遵守伊斯蘭銀行規章。它也是這個緊密聯系的世界的產物——匯豐銀行是一家亞洲銀行,visa是美國公司,而這張卡在阿聯酋制作、發行。

看啊,每件展品其實都是一個符號。100個符號,構建成了一部“世界歷史”。

當然,這部歷史上還有一個重要的、附加的烙印——大英博物館。endprint

猜你喜歡
大英共性策展
大英農商銀行全面推進“擦亮黨徽”工作
延安精神和三線精神的共性特性與繼承弘揚
策展成為一種系統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學》
一個問題的兩個狀態:關于青年策展現狀的觀察與思考
國內當代獨立策展人生存狀況報告
旋轉體容球的一個有趣共性再探究
“頭腦風暴法”在高職院校大英翻譯課堂的應用研究
《大英兒童漫畫百科》將出中文版
喜愛音樂的物理大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