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建章發文駁李開復:人工智能不會帶來大量失業,也不影響國際關系格局

2017-07-01 04:35
商業價值 2017年7期
關鍵詞:李開復人工智能人類

日前,創新工場創始人兼CEO、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長李開復在《紐約時報》專欄發布了一篇題為《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真正威脅》文章,認為人工智能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失衡現象,導致人類大規模失業和貧富差距,甚至改變全球的權力格局。

對李開復這篇文章部分觀點,今日(6月27日)攜程網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發文予以反對。梁建章說,李開復在技術上的觀點一如既往敏銳,但是對經濟影響的預測卻有待商榷。

在梁建章眼中,人工智能到現在還遠不能取代大多數服務工作,尤其是教育、醫療、旅游和其他高端服務,這些完全可以吸收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勞動力。

其次,梁建章表示,只要市場上存在3家以上的接近競爭對手,企業就賺取不到大額利潤。這樣的經濟規律,與李開復所言的大公司因為人工智能提升效率從而賺取巨大利潤的觀點相違背。因此,雖然中美有可能成為人工智能的超級大國,但人工智能公司也不會有錢影響到國際關系。

最后,梁建章稱,與創新相關的工作都必須由人類完成,主要是因為電腦創新“太危險”,并且創新往往涉及審美以及口味的判斷。如果人類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將意味著人類文明的衰落,這可能是比貧富差距更值得人警惕的問題。

以下為梁建章本次發布的內容全文:

李開復博士是一位著名的人工智能科學家,最近他在紐約時報上預測了人工智能技術的前景和其對經濟的影響。 我的觀點是他對技術的前瞻是一如既往的敏銳,但是對經濟影響的預測卻有待商榷。

首先李開復博士預測人工智能會帶來大量失業。事實上,人工智能現在還遠遠不能取代大多數服務工作, 因為機械手還遠不如人手靈活。AlphaGo可以擊敗世界上最好的圍棋手,但是還是要靠一個工作人員的手把棋子放到棋盤上。據估計,機器人技術至少要30年才能取代人的清掃、空姐、保姆等工作。麥肯錫估計到2050年,現在一半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取代一半的工作,從經濟上來講,就是把生產率和每天的薪資提高一倍。這意味著在工作量不變的情況下,平均一個美國人每年收入大約十萬美元。在這個收入水平,人們會減少工作嗎? 有些人會每周工作3-4天,但是還會有很多人每周還是工作5天,然后把10萬美元去消費更好的教育、醫療、旅游和其他高端服務。這就會產生巨大的服務業工作需求,完全可以吸收工作被AI取代的勞動力。

李開復博士的另一個預測是貧富差距會大幅上升,因為大公司將得益于人工智能的效率提升,從而賺取巨大的利潤。問題是,歷史上有很多革命性的技術也帶來了巨大的效率提升和社會效益,但是發明或使用技術的公司并沒有賺到巨大的利潤。誰還記得哪個公司發明了蒸汽機、計算機或者機器人,并且賺了多少錢?一開始發明和使用新技術的公司能夠賺不錯的利潤,但超額利潤往往會很快消失在激烈的競爭中,最后消費者得到了低價和高質的產品服務,成為最大的得益者。的確,人工智能技術需要大量的數據,這有利于大公司。但是世界上有不少有大量數據的大公司,舉例來說,在無人駕駛領域,Google, Tesla, Uber 還有幾家中國公司都有足夠的數據成為有力的競爭者。一般的規律是,只有要3個以上接近的競爭對手,就賺不到太多的利潤,所以雖然中國和美國會成為人工智能的超級大國,但是其人工智能的公司不會有錢到可以影響國際關系。

最后,我認為與創新有關的工作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主要由人類完成。一方面,讓電腦來做創新可能是太危險。另一方面,創新往往涉及審美和口味的判斷。例如,如果任務是評估一段音樂、一部電影,或者一種新菜,人類可能永遠比機器人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有人說,創新只需要少數天才,不需要大量人口。但這顯然不符合歷史趨勢。人類在創新方面正在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本和人力資源。這種趨勢現在并沒有放緩的跡象。將來會更多人具備能力和意愿來參與某種形式的創新活動,既包括高技能工作(例如人工智能編程),也包括低技能工作(例如游戲測試和電影評論)。更多的人將具備這種能力,這部分歸功于人工智能幫助他們提高分析能力。更多的人將具備這種意愿,因為參與創造是富有樂趣和滿足感。即使是像電影評論這種輕松的工作,也是某種形式的創造性活動。

所以我們不必擔心現在的研發工程師會變窮或者沒有工作。真正要擔心的是程序員和數據分析員的收入遠高于清潔工的收入,正如李開復博士指出的那樣。但是貧富差距加大不是一個新問題,解決辦法還是要提高基本的社會保障和普及教育。AI技術帶來的經濟繁榮和教育智能化可以反而幫助政府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

總之,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服務業工作機會出現,而創新相關的工作會不斷增加。長遠來看,創新不光是解決一個問題,更多的是探索未知的事物。人類對更多食物和住房的需求很容易飽和,然而人類總是有興趣探索新的器具、新的故事、新的游戲,以及探索太空。如果人類不再有探索的欲望,那么人類文明將開始衰落。這是一個比“貧富差距”難得多的問題。

附李開復在《紐約時報》的“觀點”欄目發表專欄文章《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真正威脅》中文全文:

面對呼之欲出的人工智能時代,您最擔心什么?

通常,人們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像各類科幻片中的驚悚情節。他們擔心人工智能的發展會帶來所謂的“奇點”,即在人類發展的某一特定歷史時刻,人工智能會完全超越人類智慧,繼而將人類社會帶入一場無法想象的變革當中。人們甚至開始懷疑,人工智能是否最終會控制人類,使人類淪為所謂的“機械人”。

這些問題值得探討,但并非亟待解決。先不論這些問題是否會發生,即使哪天真的出現,也是數百年以后。而目前,人類還沒有任何已知的途徑和方法能夠將當前最卓越的人工智能系統——比如剛剛戰勝了最出色的人類棋手柯潔的圍棋計算機程序AlphaGo,轉化為通用的人工智能,即具有自我意識、可進行常識性推理、能夠自覺地從多領域獲取知識、并具有感知、表達和理解等能力的電腦程序。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恰恰相反,現有人工智能技術和產品的發展速度之快大大超出我們的認識和預期,人工智能技術注定會改變我們的世界,并不完全以我們的意愿為轉移。人工智能是工具,不是一種智慧形式。但它注定會重新定義工作的意義以及財富的創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失衡現象,甚至改變全球的權力格局。endprint

因此,當務之急,讓我們先對這些迫在眉睫的現實挑戰予以關注。

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粗略來講,人工智能技術指的是獲取某一領域(比如貸款償還記錄)的海量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具體案例(是否應給某人貸款)做出判斷,以達成某一特定目標(貸方利益最大化)的技術。這些技術在給定任務中所展現出的工作能力已經被證明可以完全超越人類的表現。

今天,這樣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隨著它的進一步發展,會不可避免地對就業造成沖擊。很多崗位和職業會逐步消失,例如銀行出納員、客戶服務代表、電話銷售員、股票和債券交易員等;甚至律師助理和放射科醫生這樣的工作也會被這類軟件所取代。假以時日,人工智能技術還會學會控制如無人駕駛汽車和機器人這類半自主或全自主硬件設施,逐步取代工廠工人、建筑工人、司機、快遞及許多其他職業。

與工業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沖擊并非單純指向某些特定崗位和職業,如傳統制造業中的手工藝者被流水線工人所取代;或只會使用紙張和打字機的秘書被精通電腦的個人助理所替代等;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是對現有職業和工作版圖大規模地顛覆。毋庸諱言,其中大部分為低薪工作,但某些高薪崗位也將面臨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變革將會為開發人工智能技術及采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公司和企業帶來巨額利潤。試想,如果優步能全面利用無人駕駛車進行運營;蘋果公司能夠省卻大量人力生產其產品;全年滿足超過三千萬筆貸款請求卻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預的借貸公司;可以想見,這些企業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創造何等驚人的利潤和收益!而這一切已經是現在進行時。創新工場最近就在國內投資支持了一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借貸的的初創企業。

誠如你所看到的,人類正面臨著很難妥善共存的兩個發展前景:一方面我們迎來了僅用少量人力就能創造巨大財富的發展時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員也將因此而下崗和失業。各種權衡,何去何從?

答案之一當然是教育,即要對人工智能所不擅長的領域進行有針對性的人員教育和再培訓。具體來說,人工智能并不擅長需要創造力、規劃能力以及“跨領域”思考能力等類型的工作——比如辯護律師。這些能力也是目前很多高端職位所要求的,問題是通過短期培訓來傳授和獲取這些能力和技能的可能行較低。另一個方向則是彌補人工智能系統所欠缺的“人際交往能力”,發展出更多類似社會工作者、酒保、按摩技師等需要人際間微妙互動的崗位。即便如此,另一個問題隨之出現:我們的社會對酒?;蝾愃茘徫挥钟卸啻笮枨竽??

按照我的個人推測,要解決人工智能變革所帶來的大規模失業問題,需要的是更多我所說的所謂“關愛服務”。 這是人工智能無法完成,而社會又大量需要的服務;更不用講你我生而為人所賴以的使命感和榮譽感。此類服務崗位不勝枚舉,例如:陪伴老人就醫的志工、孤兒院的教導員、戒酒互助社的志愿者,甚或未來可能出現的——幫助那些沉迷于電腦虛擬現實刺激中的“平行人”重返人生現實的熱心人。換言之,當下的很多所謂志愿服務工作未來都可能成為真正的職業。

其中一些服務甚至會轉變為高薪職業并趨于專業化,例如可協助和配合“人工智能癌癥診斷程序”工作的、具有專業醫療知識、同時又富有同情心和極強溝通技巧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傮w而言,人們可以選擇比現在更短的工作時間。

那么,誰會為這些工作買單呢?文章開始時我提到的那些集中于相對少數企業手中的巨額財富現在可以派上用場了。在我看來,人工智能所創造財富中的相當一部分會不可避免的轉移到那些工作被取代了的人們那里去。而這一過程似乎只能是通過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即提高政府相關領域的開銷,及增加高利潤公司的稅收來加以實現。

至于那樣狀況下的社會福利是何種形式,我認為可能是一種有條件的全民基本收入方案,即社會福利將面向有經濟需求并符合條件的人群。所謂“條件”,是指福利申請者必須努力參與就業或再就業培訓,或保證參與一定工時的“關愛服務”。

當然,為了給這類社會福利提供資金,提高稅率可能在所難免。政府不僅要補貼大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還要設法對此前大量下崗員工無法繳納的個人所得稅進行彌補。

這就帶來了關于人工智能最終、也是最重要的挑戰。我所描繪的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或許在美國和中國是可行的,因為這兩個國家可以通過其規模巨大且成功的人工智能企業來獲取稅收,并以此支撐其高昂的社會福利方案。但是其它國家又當如何呢?

相較而言,其他國家會面臨兩個難以克服的問題。首先,大部分人工智能所創造的財富會流入美國和中國。人工智能是一個“強者更強”的產業:數據越多,產品越好;產品越好,所能獲得的數據就更多;數據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產品就會更好。在這個良性循環里,中美兩國目前已經匯聚了大量人才、市場份額以及能夠調動的數據。

舉例來說,中國的語音識別企業科大訊飛以及人臉識別公司如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就市值來講,都已經成為行業翹楚。在谷歌、特斯拉及優步等企業的引領下,美國的無人駕駛技術也是首屈一指。而在消費互聯網領域,中美七家企業——谷歌、臉書、微軟、亞馬遜、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都已在其現有產品和服務中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并正快速將其運營版圖擴展到全球范圍內,盡可能占據更大份額的人工智能市場。從目前的情勢看,美國似乎占據發達國家市場及部分發展中國家市場,而中國公司無疑贏得了多數發展中國家市場。

對于中國和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來講,另外一項挑戰則在于許多國家還在日益增長的人口,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龐大的人口可以成為一種經濟資本,就如同其近幾十年來在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這一資本卻可能成為經濟負擔,因為其中大部分人口將面臨下崗失業。

所以,如果很多國家不能通過向高額盈利的人工智能企業征稅來補貼工人,他們還能有什么其他選擇?依我個人推論,為避免本國人民陷入貧困,這些國家會與提供最多人工智能軟件的國家——中國或者美國——進行磋商和談判,最后以特定人工智能企業在本地用戶中的盈利來換取國家所需的社會福利補貼。從而最終成為中美兩國的經濟依附體,這樣的經濟發展態勢也將重塑當今的地緣政治版圖。

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縮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經濟失衡和貧富差距,已是當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此差距不僅體現在國家內部,也體現在國與國之間。從樂觀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打破全球經濟失衡狀態的機會,而挑戰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將使任何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endprint

猜你喜歡
李開復人工智能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成功來源于不經意間的努力
誰變成了人類?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李開復:罵并信任著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