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領域馬太效應及其評價調控準則漫談

2017-07-04 00:52劉堯
關鍵詞:馬太效應

[摘 要]伴隨著學術評價的發展,學術領域馬太效應有愈演愈烈之勢。馬太效應帶來的有悖學術發展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因此遭到學術界乃至社會輿論詬病??陀^認識學術領域馬太效應及其作用機制,理清學術領域馬太效應與學術評價的關系,堅持學術評價真理標準與公平原則等,是發揮學術領域馬太效應正效應,避免其負效應的前提。學術發展離不開學術管理,學術管理又不能缺少學術評價,學術評價不可避免地產生馬太效應,就是說,學術領域馬太效應是學術發展過程客觀存在的現象,對此如何利用學術評價來調控是需要研究的學術管理問題。

[關鍵詞]學術評價;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真理標準;公平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7)02-0074-05

On the Matthew effect of academic field and its evaluation and control criterion

LIU Yao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view,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evaluation, there is a growing tendency in the academic field for the Matthew effect. The problem of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that brings about by the Matthew effect is also growing; therefore, it was criticized by academics and even the social media. To objectively understand the Matthew effect in the academic field and its mechanism of the action,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tthew effect and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as well as adhere to the truth criterion and fair principles of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are preconditions of exerting the positive effect and avoiding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Matthew effect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e reason is that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and also,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cannot lack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which will inevitably produce the Matthew effect. That is to say, the Matthew effect is an objective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the academic field; thus, how to use the academic evaluation to make adjustments has become the problem in the academic management.

Key words:academic evaluation; academic field; Matthew effect; truth criterion; fair principle

近年來,伴隨著學術評價的發展,學術領域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無論在學術項目立項、學術論文發表、學術著作出版、學術成果評獎,還是在學術人才選拔、學術機構發展、學術平臺建設諸多方面,都呈現出強者越來越強與弱者越來越弱的現象。這種現象就是被學術界,乃至社會輿論詬病的學術領域馬太效應?!吨袊鐣茖W報》持續關注這一問題。2016年9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報》頭版發表了“理性看待學術評價的馬太效應”[1]與“從學術生態看馬太效應”[2]兩篇文章,探討如何理性看待和調控學術領域的馬太效應。2016年11月8日頭版《中國社會科學報》又發表了“學術系統馬太效應需要評價調控”[3]一文。時至今日,筆者依然感覺對此問題的探討意猶未盡,認為這個事關學術發展的話題值得深入探討。由此,本文擬從學術領域馬太效應、學術評價真理標準與學術評價公平原則及其關系的視角,繼續探討學術評價調控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的認識與實踐問題。

一、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的來龍去脈

通俗地說,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現象。馬太效應之名來源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痹诂F實社會中,馬太效應是影響個人與組織發展的重要的自然法則之一,它揭示了個人和組織資源不斷增長的連鎖反應現象。馬太效應不只存在于學術領域,而是廣泛滲透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時時刻刻在發揮著或積極或消極的作用。

在社會生活中,馬太效應普遍存在。比如,在學術領域,研究成果越多的個人和組織往往越有名,越有名的個人和組織成果越多;在社會經濟發展上,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之間呈現出“發展趨異”現象,即發達國家日益發達、欠發達國家依然落后;在人才集聚方面,人才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越強,人才越稀缺的國家和地區,更難以吸引到人才;在品牌資本領域,也普遍存在強者恒強、弱者恒弱,或者說,贏家通吃的現象;等等。

1968年,美國科學史學家羅伯特·默頓(Robert K.Merton)率先在《科學》雜志上撰文,首次用馬太效應來描述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即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會得到更多更高的聲望,即使他們的研究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獎勵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聲名顯赫的研究者。實際上,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便是他們的所有工作都是由研究生完成的。

這種學術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象,被稱為學術領域馬太效應,它揭示了存在于學術領域的一種普遍現象—積累優勢效應。羅伯特·默頓深入分析馬太效應后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進步。在學術領域奉行“贏者通吃”規則,學術精英可以優先享受社會各方面給予的回報與獎賞,這也是學術領域蕓蕓眾生追求成名的動力機制[4]。

哈格斯特洛姆(W.O.Hagstrom)在《科學共同體》一書中說,以前做出優秀成果的學術精英在以后更容易因工作良好而得到報償;而那些不出名的學者,可能仍然不會出名。朱克曼(H.Zuckerman)在《科學界的精英》一書中,關于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談到了獲獎人的社會出身、師徒關系、跨進學術界的精英行列所形成的優勢積累都是有利于獲獎的,相反沒有進行這些優勢積累的科學家,可能做出了比諾貝爾獎獲得者更大的貢獻,反而屈居“第四十一位”[5]。

由于學術領域馬太效應與學術評價是互為因果的,他們之間存在著互動機制。沒有學術評價就不知道積累優勢之所在,也就沒有了馬太效應;反之,沒有了馬太效應,學術評價規則就難以發揮激勵或者調控學術發展的作用。學術發展不能沒有學術評價,也不能缺少學術評價所產生的馬太效應。如果不研究馬太效應的規律,就很難合理發揮學術評價的作用。因此,只有客觀認識和科學把握馬太效應規律,才能通過學術評價發揮馬太效應的正效應與控制其負效應。

二、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的是非曲直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社會現象,它既有消極作用又有積極作用。在學術領域馬太效應若走向極端,就違背了學術乃天下公器與學術公平的原則。有學者認為,近年來一些“功成名就”的學術大牛,或因自身的“威望”或因手中的權力,控制了更多的學術資源。而這些學術大牛真正投入科研的時間精力很難保證,造成資源浪費甚至濫用。不僅如此,還會產生負面的導向作用,使青年研究者心浮氣躁、急功近利,進而導致一些人通過不正當的方法謀求學術名利[6]。

關于學術領域馬太效應,以羅伯特·默頓等為代表的“普遍主義”認為,學術精英主導的學術分層格局,主要源自其學術貢獻與馬太效應的社會選擇過程。學術領域內部分層結構,源自學術資源和學術精英集聚化的社會選擇過程。學者學術地位的分層以及資源的不平等分配,主要源自學者的學術成就及其優秀品質,這種積累優勢的馬太效應正是“普遍主義”的必然結果,是基于個人能力與成就的認可,而不是基于外在個人的社會因素[5]。

馬太效應會引導學術精英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學術成就來證明自己有更高的水平。馬太效應所產生的“榮譽追加”和“榮譽終身”等等現象,對后進的學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其奮斗獲得向往的榮譽。馬太效應也能加速學術的發展,學術精英所做的貢獻,更容易進入學術交流渠道,促進學術信息的交流與傳播,進而加速學術快速發展。馬太效應還能促進人才集聚和培養,在人才輩出的組織,更容易集聚優秀人才,形成巨大人才優勢效應[7]。

關于學術領域的馬太效應,以馬爾凱(Mulkay)等為代表的“特殊主義”認為,不同學者所提出的知識主張在學術領域內部達成的共識程度,決定了他們得到認可和回報程度的大小,進而形成了學術領域內部地位等級分布的差異格局。然而,這種共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者在學術領域內部的社會網絡。那些在學術領域內部擁有高等級地位的學術精英,往往占據網絡的中心位置。以文章引用情況為例,文章的被引頻次更多地與作者在學術領域等級結構中的地位有關。

在馬太效應作用下,學術資源分配的不公平,造成了學術領域日漸僵化。學術精英與優勢組織占據大量機會和資源,不斷累積優勢,而處于劣勢的學者與組織很難迎頭趕上,上升流動的減少、結構的固化使得學術發展的步伐變小。少數學術精英與優勢組織往往更容易獲取學術資源,甚至控制學術評審、影響學術政策導向。長此以往,可能使許多后進的學者被埋沒,導致學術領域等級固化,從根本上制約學術的健康發展[5]。

總而言之,在自然狀態下,馬太效應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馬太效應對于學術資源配置、學術知識生產、學術組織發展、學者個人成長等產生正負雙向影響。若缺少對馬太效應的必要調控,在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平均主義或壟斷主義,致使馬太效應的正向激勵機制失靈,嚴重阻礙學術的健康發展[8]。因此,學術管理部門有必要在學術評價制度與政策安排上,重點考慮發揮馬太效應的正向激勵作用,抑制和避免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

三、學術評價調控馬太效應的前因后果

1963年,德瑞克·普萊斯(Derek Price)發現,學術領域從來就具有極度不平等現象,他把它稱作“非民主(undemocracy)”,造成不平等的原因之一就是馬太效應?,F在的學術評價愈來愈少了對學術內容的關注,更重視“靠指標說話”,包括發表文章的數量、引用率、研究項目與經費等等。隨著基于“靠指標說話”評價方式的普及,其他領域的學者或負責分配資源的非學者,也能評價學術的價值,這就給馬太效應產生負效應提供了便捷通道[9]。

學術領域馬太效應對整個學術發展過程,即學術研究、學術評價、學術傳播和學術應用以及相關的學術組織、學術管理、學者發展等等方面均會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學術評價作為調控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的核心機制,應該堅守兩個準則,即真理標準和公平原則,然而,在調控學術領域馬太效應過程中,學術評價自身也深陷馬太效應泥潭,存在諸多認識與實踐誤區。對此,筆者基本認同葉繼元先生歸納的信任原因、推斷心理、省力原則與盲從行為的說法。

信任原因。學術精英一般是在學術研究、學術成果發表中曾有過優秀表現,大家就會對他們產生信任感。葉繼元認為,學術評價多是同行評議,同行有精英同行和大眾同行,在許多有組織的學術評價活動中,為了提高效率與可操作性,選擇的同行一般都是學術精英,以發揮他們在其所擅長領域中的作用。這樣貌似合理的評價安排,卻存在著抑制學術創新的隱患,因為在實際的學術評價中,任何挑戰學術權威的行為或思想都會被“精英群體”視為“非法”而被邊緣化。

推斷心理。一般來說,學術精英具有發現、解決學術問題的辦法與能力,尤其是評價能力、權衡與捕捉重大課題的能力等。在學術評價活動中,評價者往往根據被評價者曾經的學術表現,推斷其現在及未來的學術成就。這種推斷看似沒有問題,但邱均平先生認為,馬太效應是一種心理影響,容易產生堆加效應[8],使強者隨著積累優勢,會比弱者擁有更多機會,形成學術資源的高度壟斷,帶來學術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更令人擔憂的是,阻礙公平競爭而降低創新活力。

省力原則。在學術金字塔的不同層級上,學者個體的能力、話語權、分工和所能掌控的學術資源有差異,不同層級間存在逐層遞進關系。學術評價理應分層開展,使更多層級上的個體受益[12]。然而,在學術評價活動中,評價者希望省時省力,而且追求更小風險,把擇優表彰作為主要目標,致使學術精英與優勢組織集中了絕大多數獎項,其他個體和組織中被認可者寥寥。這樣就使學術評價這個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也難以發揮其促進學術整體發展的作用。

盲從行為。羅伯特·默頓指出,科學史上的偉大人物,不僅做出了偉大的學術成就,而且還具有偉大的人品和素質,具有啟發他人做出卓越貢獻的能力。正因為如此,無論是評價者還是被評價者,容易產生一種權威崇拜和盲從行為,認為學術精英所有的學術表現都很好,這樣會導致評價的絕對化、片面化。葉繼元先生認為,如果這樣很易造成學術領域分層固化與學術精英“吃老本”現象,不利于學術新人成長,甚至會造成少數人說了算,可能會抑制學術創新[8]。

四、學術評價調控馬太效應的真理標準

學術評價是對學術研究的真理性判斷,只能依據真理標準而不是其他東西。人們之所以對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的現象持疑,甚至給予強烈的抨擊,主要是學術評價活動中人為因素的干擾,使馬太效應背離了學術評價的真理標準。試想,如果一個學者或學術組織堅持真理獲得了成就,什么好事都會落到他們頭上,則會更加增強他們的積極性。如此循環的馬太效應不會產生負效應,也不會有人持疑吧!

邁克爾認為,馬太效應本身是中性的。當學術資源分配給在追求真理上貢獻較大的組織和學者時,學術產出相對較大,這樣學術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率最大。比如,世界各國往往利用馬太效應正效應方面的作用,提升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對于堅持求真育人且學術聲望好的高校而言,必然會吸引到學術精英和優秀學生,置身于優良學術環境中的學術精英產出優質學術成果與培養優秀學生,又進一步增強了高校的學術聲望,從而實現高等教育領域馬太效應的正效應。

關于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無論是以羅伯特·默頓等為代表的,認為精英主義價值取向和不平等結構具有合理性,還是以馬爾凱等為代表的,將其歸因于畢業機構、就職機構、導師關系等外在支持條件和因素,但只要在堅持真理標準的前提下,學者個人奮斗所呈現出來的現象也好,受外在因素影響和人為干預也罷,馬太效應的負效應是很難出現的。然而,這是理想的狀態,現實中有必要通過學術評價進行調控,確保馬太效應不背離真理標準。

學術評價是影響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眾多因素中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是調控學術領域馬太效應是否違背真理標準的核心機制。因為學術評價可以使學術領域隱性的馬太效應顯性化,便于人們判斷馬太效應的合理程度,進而調控馬太效應不背離真理的軌道。堅持真理標準的學術評價活動,有利于形成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的正效應。反之,不堅持真理標準的學術評價活動,則會使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產生負效應。

學術評價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既具有動態性,又具有相對穩定性。動態性是指在馬太效應的驅使下,學術個體的優劣勢、群體的分布集聚度等等是不斷變化的;相對穩定性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學術資源的分配比例、學術領域的金字塔結構、學術個體的水平等等是相對穩定的。因此,對馬太效應的調控,應追求相對合理的動態平衡而非絕對穩定,這就要求學術評價活動根據馬太效應的變化和學術發展的需要進行動態調整[8]。

盡管學術領域存在馬太效應有其合理性,但并不意味著僅僅依靠學術威望與名聲,就能夠衡量學者與組織的學術成就與社會貢獻。這是因為學術評價活動中的人,包括評價者與被評價者,要具有堅持真理的品行。為此有學者呼吁學術界建立有公信力的學術共同體,形成崇尚真理、敬畏學術、愛才重才的優勝劣汰的良性學術生態。比如,設計一套立足國情的、嚴密可行的、公開透明的學術評價體系及獎勵機制,并加大對學者職業道德及社會榮譽感的教育。

五、學術評價調控馬太效應的公平原則

馬太效應被經濟學界借用,反映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贏家通吃的經濟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學術領域的馬太效應,也被眾多人認為是破壞學術公平的現象。事實上,贏家通吃的學術資源分配不公確實比比皆是。因此,邱均平先生認為,學術評價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觀、合理,使評價目標和評價體系更加完善,評價結果更加公平、公正。目前,也有一些調控措施。比如,匿名評審、雙盲評審、回避原則等,就是調控馬太效應負效應的對策[1]。

對于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產生的類型層級間的不公平現象,學術評價可以分類分層進行,讓不同類型、不同層級上的更多被評價者都有獲得資源的機會。目前,分類評價基本得到學術評價界的認可,但分層評價尚待研究與展開。分層評價要在學術領域“金字塔”結構的不同層級上,分別制定評價標準并進行獨立評價。通過分層評價的馬太效應,使“金字塔”不同層級上的學者均有機會獲得資源,最終激發各層級學者的積極性[8]。

如果知名學者與不知名學者的同一個思想或同一發現同時出現在學術交流渠道,那一定是知名學者的成果首先得到學術共同體的承認,不知名學者可能仍然默默無聞。就是說,對待知名度不同的學者同時獨立做出的成果時,學術共同體的承認具有不公平性。因此,調控學術領域馬太效應產生的這種不公平現象,需要學術界研究匿名評價的方式方法,盡量避免學者知名度帶來評價結果的不公正[7]。

過去的封閉評價因人情關系、范圍狹窄等因素容易導致馬太效應的負效應,甚至抑制學術創新。因此,要進行開放評價,弱化馬太效應的負效應。開放評價因評價范圍更寬、評價視角更多樣、評價主體更多元,則更易產生馬太效應正效應。另外,過于注重外在條件的形式評價,常常導致人為的而非自發的馬太效應,也很難公正體現學者的努力程度,甚至會傷害其積極性。因此,要改進匿名評價方式,減少人為的馬太效應[8]。

柯平先生認為,馬太效應其實是學術生態失衡,解決馬太效應產生的不公平問題,要把學術領域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將公平機制引入學術評價中,不僅要解決學術評價結果的不公平問題,還要解決學術評價設計的不公平問題,更要加強其理論研究,既要解決學術評價工具、方法和平臺的不公平問題,又要解決學術評價組織的不公平問題[2]。此外,還要完善學術評價及其相關制度。比如,公示制度、監督制度、申訴制度、糾錯機制等。

俗話說,“上帝關閉一扇門,同時也打開一扇窗?!鄙系垡P閉的那扇門就是贏家通吃之門,上帝要打開的那扇窗就是公平正義之窗。引導贏家通吃之門的機制叫馬太效應,引導公平正義之窗的機制叫張弓效應。馬太效應有效率,張弓效應顯公平。因此,學術評價要尋求張弓效應與馬太效應的平衡點,在打開更多贏家通吃之門的同時,更要開啟無數公平正義之窗[10]。

[參考文獻]

潘玥斐.理性看待學術評價的“馬太效應”[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9-06(1).

柯平.從學術生態看“馬太效應”[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9-06(1).

劉堯.學術系統“馬太效應”需要評價調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11-08(1).

孫敏,李俠.學會利用科學界中的馬太效應與補償機制[J].民主與科學,2010(3):34-36.

王維懿,杜育紅.學術系統“馬太效應”研究及其啟示[J].齊魯學刊,2014(3):103-107.

張清俐.營造公開透明的科研環境[EB/OL].(2016-08-08) [2017-03-10].中國社會科學網.

王雪源.科學界馬太效應的批判[EB/OL].(2009-09-29)[2017-03-10].新浪博客—薛鳳祚研究中心.

楊紅艷,蔣玲.馬太效應調控視角下的學術評價機制改進[J].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15(5):145-151.

謝宇.“非民主”:科學中的不平等[DB/OL].(2014-07-24)[2017-03-05].科學公園.

佚名.馬太效應與張弓效應[DB/OL].(2016-01-15)[2017-03-05].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 張桂霞]

猜你喜歡
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
如果你是第三種仆人
如果你是第三種仆人
分享互助:平等全納共贏
中國大學的“馬太效應”
北京專利資助政策體系研究
規避“馬太效應”,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探析高校獎勵工作中的“馬太效應”
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工作中的“馬太效應”現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