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與生活現實關系辨析

2017-07-04 08:56畢孟森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6期

畢孟森

煙臺大學人文學院

摘要:文學與現實的關系問題是文藝界討論的基本問題之一?!拔膶W高于現實”也一直是人們所習慣接受的文學基本命題。但現實的定義是復雜的,它包含自然現實、觀念現實、生活現實三個層面。因此,文學與現實密切交織,相互影響,我們不能用對立的觀點來看待二者,更不能用高低標準去衡量文學與生活的關系。

關鍵詞:生活現實;意識改造;鼓動;秩序規范

西方二元對立的思想傳統與現代西方文學觀念特別是形式主義的批評,使對立于生活現實的文藝理論一直在西方占據潮流,將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完全隔開,專注于文學內部系統的研究。在中國,自文藝整風運動后,“文學高于現實”的說法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中國文藝界盛行,而后又受西方文藝理論以及中國作家自然地反感政治性體驗生活的影響,文學創作活動又與生活現實再度疏離,近年來,又出現了日常生活藝術化、審美化的觀點,這是一種強調把包括文學在內的藝術與現實生活等同起來的說法。實際上,文學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是復雜且相互作用的,不能以層面上的高低標準來作比較,二者既不能分離,也不能等同。

一、自然現實、觀念現實與生活現實

現實是一個宏大的范疇?,F實最直接的概念,是指客觀存在的事物,即真實的即時物。但這更多強調的是真實,而真實又是不能完全等同于現實的,現實的廣度要大于真實,真實的高度要大于現實,只要有人類活動參與其中,現實便表露出來,而真實會隱匿自己。換句話說,人類不斷地尋求所謂的真理,但所能得到的,只是無限接近于真理這個過程中不斷呈現出來的現實罷了。

現實是可以把握的。對于藝術,特別是文學來講,對于現實的三個層面,即自然現實、觀念現實與生活現實,都會有所涉及并相互關聯。首先是自然現實,以左拉為代表的自然主義作家或理論家,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說在對自然事物的態度上追求絕對的客觀性,主張復制而不評價,很大程度上是對自然現實的描摹。宗教人士或者有神論者,他們把上帝或者鬼神當作是一種信仰,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種主觀上的真實存在,是一種觀念上的現實。仍然是自然主義學者,當他們一旦試圖用一種自然規律嘗試去解釋人和人類社會并做出理論這種實踐活動時,因為做出了歸納、闡釋和總結這種主觀活動并形成了一定的客觀結果,這種對于自然現實的文學表現手法就參與到了生活現實的程度。同樣,對于宗教,單純的信仰并不能觸碰生活現實的層面,可諸如《圣經》等文藝作品的出現,便使這種宗教信仰不再單純桎梏于觀念現實而與生活現實密切交織。

生活現實其實更像是自然現實與觀念現實的交接點,而交接意味著含混與多義。生活現實包含了太多的自然現實與觀念現實,但又絕不等同于其二者。我們只能用參與或者交織來表述二者與生活現實的關系,是因為生活現實并不只是一種單純的直觀感受或主觀觀念理解和指導下的現實,生活現實比起自然現實與觀念現實來更加復雜,主觀與客觀,理性與沖動都可以在這個層面找到自身的結合點,文學這種藝術形式也更多地與生活現實連接起來。

二、文學對生活現實的意識選擇與改造

對于文學創作者來說,文學不能也不應對生活現實進行完全的復制與描摹,總是對于生活現實的一種有意識地選擇和改造?!耙庾R形態對個人、階層皆有現在的意義?!盵1]文學創作的文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活動的產物。文學是對于生活現實的一種意識“形態化”。最明顯的就是文學創造將客體主體化,文學創作主體去主動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相關信息,再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與情感對象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于客體又不同于客體的審美形象。文學創作出的形象并不一定超越其原型,有時也會因片面認識或主觀意識因素而與原型相去甚遠。優秀的作家總是能夠對生活現實做出一種個體化的獨到理解,將生活現實中各種事物的聯系加以揭示,在藝術上進行加工,再將這些抽象出來的聯系在藝術上再加以掩蓋,從而使作品具有一種通過意識選擇和改造生活現實結構的意味。文學對生活現實的意識改造首先要建立在尊重生活現實的基礎之上。所謂尊重人的生活現實,并不是說文學創作首先一定應該具有“去身份”、“去文化、”“去政治”的寫作意識,才能尊重并展現筆下任何人物最潛在的欲望、感覺和情感。[2]并非帶有身份、文化、政治等因素就一定是對生活現實的不尊重,這是作家對于其本身的生活現實的意識選擇與改造。從這個層面說,文學創作本身就具有復雜性,作者對生活現實的意識選擇與改造和生活現實對于作家意識的選擇與改造本來就交織在一起。

對于文學接受者來說,對文學作品也總是有其自身的意識性選擇與改造。作家的創作意圖不會完全與讀者的閱讀感受重合,讀者有意識地選擇文本并在自身的接受過程中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加以改造。把外部現實植入有機體正在進行的心理生活當中,然后在這種生活之內利用它。[3]這里提到的心理生活,更多的是指一種意識性的活動,這意味著從文本中感受到的社會現實與自身想象性可能存在著矛盾,自身想象性可能又與自我所處的外部現實之間存在矛盾,這里就需要通過讀者自我的意識選擇與改造,既以此來適應自身現實生活的新可能性,又因此通過身份主題的保障與適應能力來接受文學作品,是各種形態與聲音交流對話的過程。

包括文學創作與接受在內的人類活動,其優越性并不在于除了生命本能之外還擁有意識功用,而在于可以主動選擇生命本能或者意識功能,而這也恰恰揭示了無論是文學創作還是文學接受,對于現實生活關系的代入是一個能動的意識選擇與改造的過程。

三、生活現實對文學的鼓動與規范

生活現實較之于自然現實與觀念現實,更加具有欲望、感覺和情感傾向性。生活現實對文學創作活動具有一種鼓動作用。對文學創作者而言,一方面,隨著文學消費的興起,作家的創作動力很大程度會偏向生存欲望和趨利性的生命本能的方向。文學創作,特別是劇本、網絡小說等形式的作品則會因為這種欲望本能支配而顯得大同小異,因為它們被創作出來的目的是相同的,是為了滿足創作者對生活現實的某種程度的需求,文學在某種意義上回歸并服務于生活現實,文學的相對獨立地位受到了挑戰;另一方面,人類似乎擁有一個共性,就是往往會因為自身欲望的力量而去突破某種舊有理性和觀念的控制去建立一個新的理性和觀念,人類所構建的理性世界的出發點是自身本質欲望的推動,這在文學上就體現在人們往往對于不可觸碰的“文學禁忌”擁有理性控制與本能反抗的復雜矛盾,在這種本能被壓制的背景下,會以不避極端的態度對文學的舊有狀態形成強烈沖擊,以新的姿態探索文學存在的可能性。

此外,生活現實對于文學創作的規范,主要體現在政治功利、意識形態和一系列既成的文學制度上,這是不可規避的??箲饡r期,老兵們幾乎沒有個人思想,只有集體抗戰精神和集體榮辱觀。新中國的成立是社會的必然發展結果,具有不可比擬的進步意義,但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社會實際把現實生活對文藝的控制性逐漸推向極其突出的位置。李澤厚先生把建國之后的中國現代以來第五代知識分子的任務概括為歌頌和懺悔。這種政治功利性的規范對于維護社會穩定首先是必要的,歌頌性作品也有強壯的氣勢和真實的感情,但是“文藝工作者細膩與復雜的情感全部都消失于這種對功業和道德的偉大歌頌中去了?!盵4]再涉及當時人人都自認有“原罪”的社會環境渲染,以至于延伸到了文革時那種教義般的文藝創造中去。包括當下的環境,有各種文學制度,出版制度,審查制度,評獎制度等,甚至有時也要考慮其是否具有經濟價值,這其實也是一種現實生活對文藝的控制性與規范性的表現。文學創造是需要規則限制的,這無可厚非,但為什么我們會常常說如今的文學作品越來越難出經典了,其實一是因為如今的現實生活趨向平穩,文學創作者對于現實的感受與提煉變得愈加艱難;二便是現如今來自各方面因素對文學活動的非顯性控制力度愈加強大;三是文學消費市場模式下文學創作者的創作動機可能發生了變化。文學創作有自己的苦衷,要取材于生活現實,要進行情感加工改造,要經過制度審查,要經過經濟估值,最后也要看是否能夠得到人民大眾與其他文學創作者的認可,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文學與生活現實分別屬于不同的范疇,因此不能通過比較的形式來對比二者的關系,當然更不能說“文學高于現實”或者“現實高于文學”。但文學與現實生活又是密切交織在一起的,文學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一方面它必定會受到生活現實的影響;另一方面,文學也會通過意識對生活現實做出選擇和改造。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卻又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參考文獻:

[1]王強.文化與意識形態的非對稱性[J].人文雜志,1998(4).

[2]吳炫.文學穿越生活現實[J].文藝理論研究,2012(3).

[3]諾曼·霍蘭德.五個讀者的閱讀[M].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1975.

[4]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8,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