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薩拉薩蒂作品《流浪者之歌》

2017-07-04 12:34孫藝文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6期

孫藝文

廈門大學藝術學院

摘要: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是小提琴獨奏曲目中不朽的名篇。薩拉薩蒂的作品自始至終十分講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純粹的小提琴作品。這一首樂曲是薩拉薩蒂所有作品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腸蕩氣的旋律與艱澀深奧的技巧所交織出來的效果,讓每一個小提琴愛好者都神往不已。

關鍵詞:小提琴演奏;古典作品;薩拉薩蒂

薩拉薩蒂,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這首《流浪者之歌》,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首以匈牙利風格的旋律為主題寫成的,傳說是他在其家鄉西班牙旅行時,吸取了當地的吉普賽人的某些民歌為素材寫成的。

吉普賽人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神秘、陌生的民族,他們起源于印度北部,整個民族的散布流浪于世界各地。各國對他們的稱呼不同,有人稱他們為吉普賽人,有人稱他們為弗拉明戈人,但他們自己稱自己為羅姆人,不喜歡別的民族對他們的稱呼。吉普賽人不事農桑,永遠地流浪,依靠流浪地的城鎮和農村的居民謀生。男人以販賣家畜、馴獸、鐵匠和充當樂師為業。婦女從事算命、賣藥、行乞和表演等行業。他們不與外族通婚,沒有國家、法律的概念,他們的道德觀念也與我們相去甚遠。這樣一個神秘的民族,內心有著很強的民族性格,他們拒絕其他文化與變化,保守著內心關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質。他們用流浪抒寫著一代一代的歷史,出生時是起點,死亡時是終點。他們中很多人在唾罵聲中生活,過著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這種特殊的民族氣質造就了天性異稟的音樂,在《流浪者之歌》中,他們的灑脫與野性體現的淋漓盡致。

樂曲的開始,中板,C小調,4/4拍子。由強而有力的管弦樂齊奏作為開始,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滿憂傷的旋律。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如同一篇文章精彩而簡短的開頭,將人們帶入了吉普賽民族的情感世界。獨奏小提琴在G弦上強勁地奏出了用典型的含有兩個增二度、四個小二度的吉普賽音樂調式寫成的飽滿而又帶又裝飾性、宣敘調般的主題旋律,在第三小節出現了一弓22音的快速上行音階,緊接著旋律突然進行到G弦的c1,給人以沉重、悲愴、惆悵、凄楚的感覺,帶有悲劇性色彩,勾畫出了流浪的吉普賽人憂郁又剛強的民族性格。

第二部分,緩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種美麗的憂郁,以變奏和反復做技巧性極強的發展,輕巧的泛音和華麗的左手撥弦顯示出這一主題的豐富內涵。此處使用全弓演奏30音,是演奏難度較大的部分,增強了樂曲的緊張感。在整個第二部分,樂曲緩緩向前推動,娓娓道來流浪生活的艱苦和凄涼,管弦樂并不太明顯,始終是以小提琴的輕柔旋律為主題。

第三部分,慢板,此處演奏加弱音器之后,成為了全曲最為柔美的段落,包含四個節奏型重復的樂句加一個連接樂句,四組后附點的節奏型不同于常規的旋律重音,將重音放在后面的寫作方式,好似嘆息聲,將悲傷的情緒推向頂點,奏出充滿傷感情調的旋律,使傾訴性更強。

第四部分,快板,與前曲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使用了大量的連續十六分音符,通過快速的頓弓和跳弓,勾勒了一幅吉普賽民族熱情舞蹈的盛大場面,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的滑奏無比歡愉;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撥奏開始新的旋律,此部分的左手撥弦是小提琴演奏中較難的技巧之一,要求音色干凈又清脆響亮,由十六分音符的斷奏所構成的像游絲般的旋律,充滿舞蹈氣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撥奏再現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漸朝氣蓬勃地趨于高潮,最后像閃電般結束樂曲,不拖泥帶水,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

整首樂曲情緒先抑后揚,前面三部分的悲劇感在為最后一部分的狂野激昂做準備。薩拉薩蒂將傾訴性的音樂語言和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融合在一起,結合了民間的音樂素材,將吉普賽民族悲苦的流浪生活和樂觀豁達的民族精神生動形象的表達在一個短短的樂曲之中。著名匈牙利小提琴家奧爾說:“這首樂曲以匈牙利風格的旋律為主題,是迄今為止所有樂曲中最光彩奪目的,是最值得推薦的優秀作品之一?!蔽蚁?,薩拉薩蒂創作這首樂曲的真正目的是要告訴我們,要微笑地面對人生中的坎坷,充滿希望地擁抱明天。

參考文獻:

[1]韓里.世界著名小提琴曲欣賞[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

[2]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西洋百首名曲詳解[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3]王柏淇,丁永鋼.淺析近代小提琴樂曲的民族性[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5,2.

[4]崔楠楠.淺析薩拉薩蒂小提琴獨奏《流浪者之歌》的音樂形象及演奏技巧[J].音樂時空,2014(18):116-116.

[5]百度百科.巴勃羅·德·薩拉薩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