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朝漢翻譯注釋的原因及原則探析

2017-07-04 16:31金春艷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6期

金春艷

延邊大學 漢語言文化學院

摘要:注釋是翻譯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翻譯功能補償的一種手段。在翻譯中我們常常會發現,由于兩種語言所涉及的文化、習俗或宗教背景之不同,盡管我們對某句話或某段文字的翻譯已經做到了意義相同、語義對等、文體相當、風格接近,但就局部而言,仍然不能夠實現翻譯的目的,換言之,仍然沒法讓譯文讀者真正讀懂譯文。本文將通過分析朝漢翻譯語料中加注的特點,來進一步探討朝漢翻譯時必須加注的原因及加注的原則。

關鍵詞:朝漢翻譯 ;加注;注釋原因;注釋原因

如今,談及翻譯問題時,各色翻譯理論往往是討論的中心。拿到一部翻譯作品,文字功底總是評價的重要依據。而一部譯作中的注釋往往被忽視,針對注釋的探討更是少之又少。殊不知在一部譯作中,“注釋特別能夠顯示譯者的水平,高水平的注釋有一種畫龍點睛的作用。它不僅給人們知識并且能有助于打開讀者的眼界和思路?!保ㄍ跻澡T,1984)下面,本文將會通過具體的朝漢翻譯語料,簡單探討關于朝漢翻譯注釋的相關問題。

一、朝漢翻譯中加注的原因

在文化交流不斷發展的今天,翻譯作品紛繁多樣,譯著層出不窮。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作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為譯文添加注解。雖然也有人曾經指出“腳注的最大缺點是要讀者從正文跳出來,看完后又跳回正文去,大大破壞讀者在閱讀時那一氣呵成的樂趣”(孫迎春、張谷若,2004),但這并不影響它作為一種必要的翻譯補償手段出現在作品當中,來填補由于文化缺省而造成的意義真空。下面就針對朝漢翻譯中加注的原因,進行具體的探討。

(一)疏導理解障礙

翻譯游走于兩門語言、兩種文化之間,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使者,譯者有責任對于那些有礙于讀者真正理解和欣賞原文的文化缺省進行必要的翻譯補償。根據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觀點,譯語讀者讀完譯文后能產生與原語讀者讀完原文時同樣的感覺和理解。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光靠語言之間的轉換是難以達到效果的。一部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它的誕生和它所處的文化環境息息相關。作者所描述的一個地方,提到的一種風俗亦或是撰寫的一句雙關語等等,無一不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不是生長在該文化背景的人根本無法理解。但它們在作品中又往往發揮著重要的銜接作用,這些關鍵性的事物如果搞不清楚,便無法深刻理解作品,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例如,在《中國傳統思想》的概述部分出現了這么一句?!爸袊俗⒅厝伺c自然的和諧,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天人合一”是一個著名的話題?!逼渲袨榱俗屪x者更好地理解“天人合一”的意思,我們就需要加注“????( 天人合一)”(?? ?: ??? ?? ??? ??? ??? ?? ??? ??? ??? ???)。這樣做就會彌合了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理解障礙,這也就反映了注釋是作為翻譯補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二)介紹引文出處

一位優秀的作家、飽含學識的學者所創作的作品或撰寫的文章往往談古論今、旁征博引,這些引文一方面印證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一方面也是給讀者一種文化上的補充,這對讀者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作為文化交流的一種手段,譯者翻譯時應對原作中提及的人物或引言相應予以介紹,使讀者對它們有初步的了解。例如,在介紹中國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詩歌《靜夜思》“床前明夜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時,我們既要把這首詩歌的意思加以說明,也要介紹這首詩歌的出處,也就是對李白也要進行加注說明。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著名詩人。(?? ?:??:???,?????)這樣的注釋為讀者的擴展閱讀指明了方向,是很有價值的學習材料。

(三)闡述翻譯方法

譯者的翻譯重遵循原作和技巧,但是目前仍然有一些方法存在爭議,尚無明確定論。譯者有時候會在譯作中對自己采用的某一有爭議的翻譯方法進行說明,以此來分享和交流翻譯技巧,以便同行或讀者自己做出判斷。例如,在表達“誠實守信”之意時出現了“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里就需要進行加注,(??? ???言必信,行必果(?? ?: ??? ??? ??? ??? ?? ???? ??? ??? ??? ??) ?? ?? ??. ?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 ?? ? ?? ? ?? ?????? ???? ? ??) ?? ?? ??. )在這里通過加注的方法,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原文中所表達的真實意義。

二、朝漢翻譯中加注的原則

注釋既然是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那么對一部譯作進行注解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才能既不影響讀者閱讀的連貫性,又能達到翻譯功能補償的目的呢,通過閱讀大量的有關朝漢翻譯語料,本人總結出了下面幾條原則。

(一)以讀者為中心

譯作是供讀者閱讀欣賞的,可以說譯者是在為讀者服務。作為作品的最終接收者,讀者處于什么樣的知識水平,所具備的閱讀能力是譯者加注時要考慮的,不同的讀者需要不同的注釋。例如,讀者是社會成員中的普通老百姓,那么我們在進行翻譯時要使用最普通的話語進行翻譯,不能出現太多的專業術語,即使出現了難懂的術語,譯者也要進行具體的注釋進行進一步的說明,這樣才能確保讀者群能夠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所以,譯者始終要遵循以讀者為中心的原則進行具體的翻譯活動。

(二)不歪曲作者原意

譯作必須忠實于原作,要把原作者所要講的意思很好地傳達給譯文讀者。譯文的注釋不是簡單地解釋,而應該摸清作者的寫作意圖,根據這一意圖來添加相應的注釋,所以說注釋其實是正文的延伸和補充。這就需要譯者對原著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這樣才能更好的把原作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傳達給讀者,這也是朝漢翻譯加注互動中較為重要的原則之一。

(三)不慘雜個人感情

這是翻譯中忠實原則的又一體現,翻譯必須忠實地傳達作者的意思,而注釋這樣一個可操作性環節更應該重視這一點。拋開原作大侃特侃個人觀點,對作者妄加評論或是隨意地借題發揮都是不提倡的,這會直接影響到讀者的判斷。譯者所做的注釋應該是上下文緊密相連,盡可能地拉近原作與譯文讀者之間的關系。

(四)盡量簡潔明了

注釋保證簡潔明了,是為了給讀者提供解釋時不至于過長地中斷閱讀進程。簡短的文字說明解釋的內容,和原文不相關的東西略去,刪繁就簡,表述清晰,采用通俗的語音,避免出現二次疑惑,更讓人不知所云。注釋是翻譯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翻譯功能補償的一種手段注釋既直接明了地表達了作者意圖,又幫助讀者獲取文化知識,同時還給譯者表達翻譯方法的機會。但是注釋不能天馬行空,隨便添加,必須遵循適當的原則。

三、朝漢翻譯中加注的優缺點

(一)文化補償

即文內直譯,有關文化缺省的說明則放在注釋之中,也就是本文重點討論的加注的方法。這種譯法優點在于能較好地體現原作者的藝術動機和原著的美學價值,同時可以利用注釋相對不受空間限制的特點較詳細地介紹有關的文化知識??梢哉f文外作注是用以解決文化缺省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的缺點就是讀者在正文的閱讀中查找注釋,會影響閱讀的興奮慣性。

(二)文內補償

即文內直譯,或直譯與意譯相結合,不借助注釋。此法優點在于能使讀者迅速建立連貫,興奮慣性不會受到影響,缺點就是原文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譯文中有所變形。

(三)歸化

即用蘊含目標文化身份的表達方式取代蘊含出發文化身份的表達方式。此方法的目的在于用目標文化中習慣用的表達方式來取代陌生而費解的出發語表達方式。

(四)刪除

即刪去含有影響語篇連貫的文化缺省。這種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阻礙文化交流,使讀者無法了解本應了解的文化信息。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這種方法自然不值得推薦。

(五)硬譯

即按字面照譯原文,對于影響閱讀中連貫重構的文化缺省不作任何交代。這種方法既不能建立語篇連貫,又不能幫助讀者了解出發文化,百弊而無一利。因此,解決這類問題,加注是最值得推薦也最受歡迎的一種方法。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朝漢翻譯注釋是譯者實現翻譯目的之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無論是什么樣的作品翻譯,譯者始終都要遵循“以讀者為中心”、“不歪曲作者原意”、“不慘雜個人感情”、“盡量簡潔明了”的四項原則,正確處理好翻譯中出現的各種加注問題,為實現最終翻譯的目的而努力。此外,提高譯者自身的翻譯素養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有助于譯者把原作的思想更好、更加準確的傳遞給讀者??傊?,翻譯活動是原作、譯者、讀者三者相互關聯的活動,因此,三者都是翻譯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都是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 [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1.

[2]陳德鴻,張南峰.西方翻譯理論精選 [M].香港:香港都市大學出版社,2000.

[3]王東風.文化差異與讀者反應 [A].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0.

[4]王還.“差一點兒”和“差不多”[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

[5]王以鑄.譯事四題[A]/翻譯研究論文集[C].北京:上海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3.

[6]王佐良.新時期的翻譯官[A].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