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爭國本事件對光海君外交政策的影響

2017-07-04 16:49單蓉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6期
關鍵詞:明朝外交政策

單蓉

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摘要:明朝萬歷年間圍繞冊立皇長子朱常洛還是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而進行爭論的政治事件被稱為“爭國本”,在此期間明神宗與朝臣進行了長久的對峙。雖然最終以朱常洵被立為太子而得以解決。但這次事件也給明朝的政治帶來諸多隱患。與此同時,爭國本事件也對明朝藩屬國朝鮮的世子問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最終也進一步影響了朝鮮君主光海君的對明外交政策的轉變以及后來的東北亞政治局勢。

關鍵詞:明朝;爭國本;光海君;外交政策

一、爭國本事件

爭國本是指圍繞明神宗冊立太子事件的爭論。

“太子者,國之根本”。按照傳統的封建禮法,皇位繼承人太子首先應該是嫡子即皇后所出之子;若皇后無子,則立皇長子;太子需盡早確立,以定“國本”。

明神宗皇后王氏無子。萬歷九年(1581),明神宗在其生母李太后宮中“私幸”了宮女王氏,因神宗并不喜歡王氏,所以對此事“諱之”。但起居注已記錄在冊、李太后盼孫情切,神宗不得不承認,并于次年被迫冊封王氏為恭妃。冊封后的兩個月,王恭妃誕下神宗的長子朱常洛。

但在神宗的眾多妃嬪中最受寵愛的為鄭氏。鄭氏于萬歷初年進宮,“侍奉勤勞”,漸漸得寵,于萬歷十年(1582)年封淑妃,次年封德妃,第三年進封貴妃,并于萬歷十四年(1586)正月,生三子常洵,神宗特令進封皇貴妃。

神宗對待鄭貴妃與王恭妃的不同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從常洛誕生到萬歷十四年已經五年,王恭妃再無進封,常洛仍無東宮名分。與此同時,有傳言說,神宗與鄭貴妃兩人在廟宇中立誓并寫下合同,立常洵為太子。神宗的承諾違背了封建禮制和祖宗之法,引起了嚴重的政治危機,群臣紛紛上書要求早立太子以正國本,由此拉開了歷時幾十年的國本之爭。

整個過程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朝臣擁護長子

這一階段開始于萬歷十四年(1586)。這年二月,內閣首輔申時行上疏,以明英宗兩歲,明孝宗六歲被立為皇太子為例,要求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拉開了“國本之爭”的序幕。

申時行在奏疏中稱“竊惟國本系于元良,主器莫若長子?!匀f歷十年元子誕生,昭告天下,五年于茲矣。即今麟趾螽斯,方興未艾,正名定分,宜在于茲?!鄙陼r行的建議合情合理,神宗無法拒絕,于是采取拖延戰術:“元子嬰弱,稍候二、三年舉行”。這一說法引起了群臣的強烈反彈,在鄭氏進封皇貴妃的當天,戶科給事中姜應麟、吏部員外郎沈璟紛紛疏請冊立東宮,并請神宗收回冊封鄭氏皇貴妃的成命,或應同時進封王恭妃。其中姜應麟措辭激烈,神宗大怒,將奏折扔在地上,又下詔說:“貴妃敬奉勤勞,特加殊封。立儲自有長幼,姜應麟疑君賣直,可降級邊雜職”。神宗在處置姜應麟的同時也表示太子一定會按長幼順序冊立。然而,此后冊封皇太子的請求都被神宗以各種理由搪塞過去,導致內閣大學士申時行、王錫爵、許行集體辭職,內閣只余次輔王家屏一人。

第二階段:三王并封之爭

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王錫爵還朝擔任內閣首輔。面對群臣的不斷上書,神宗又提出:“朕昨讀《皇明祖訓》,內一條立嫡不立庶之訓,況今皇后年尚少,倘后有出,冊東宮呼?封王呼?欲封王,是背違祖訓;欲冊東宮,是二東宮也。故朕遲疑未決。既卿奏來,朕今欲將三皇子一并封王,少待數年,皇后無出,再行冊立。庶上不違背祖訓,下與事體兩便?!?。三王并封之論一出,朝野上下一片嘩然,在群臣的抗議中神宗不得已收回成命,宣布三子“俱不必封”,“少俟二、三年,中宮無出,再行冊立”,并答應皇長子“明春出閣講學”

第三階段:李太后干預、最終冊立

慈圣李太后,是神宗的生母,對神宗有很大影響力。對于持續十幾年的國本之爭,她站在群臣一方,但對于神宗的行為,她一直隱忍未發。直到萬歷二十九年(1601),才開始干預,“帝入侍,太后問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爾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蓋內廷呼宮人曰都人,太后亦由宮人進,故云”。在慈圣太后的干預下,神宗終于讓步,冊立已經虛齡二十歲的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光宗由是得立”。

至此,轟轟烈烈持續了十幾年的皇儲爭議事件雖然告一段落,但是這一事件也不可避免的給明朝政治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諸如:為了避免與群臣見面,受其“煩擾”,神宗長期不上朝,難免懈怠政事;朝臣中擁立皇長子和皇三子的各成一派,相互攻訐,造成嚴重的黨爭等等。爭國本這一事件還對于當時明朝的藩屬國朝鮮的世子問題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不僅如此,它還進一步影響了朝鮮君主光海君的對明外交政策和后來的東北亞局勢。

二、光海君的世子身份問題

光海君,即李琿(1575-1641),李氏朝鮮的第十五任國王(1608-1623年在位),因后被廢而無廟號、謚號,通稱“光海君”。

宣祖長子臨海君李珒“荒怠不學,縱奴作弊”,而次子光海君“聰明端厚,篤善好學,不喜芬華”,在壬辰倭亂中被冊封為世子,“二十八日丁巳,忠州敗報至,上召大臣、臺諫入對,始發去邠之議……戊午,立光海君琿為世子”并臨危受命“權攝國事”,前往前線各地撫軍、積極組織各地義軍抵抗侵略,在朝鮮人民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但是光海君的世子之位并不穩固,因為他既非嫡子,也非長子,冊封他為世子違背了宗法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于是宗主國明朝禮部以“主器必長子”為由,于1594年、1595年、1596年、1603年、1604年多次拒絕正式冊封,并稱“長幼之序,禮莫大焉;儲嗣之立,禮莫重焉;舍長立幼,于禮不順。若令之自中國,是以非禮令也;若徇之自臣部,是以非禮徇也……朝鮮稱我外臣,享我正朔,事孰大于繼立,乃舍其長子而請立第二字諱,無乃非我國家之制乎?”。明朝拒絕冊封光海君為世子除有儒家長幼有序的原則外,其實另有深層次原因:明朝當時也處于上文中提到的“爭國本”事件之中。神宗偏愛三子福王常洵,而大臣們主張立皇長子常洛為太子,“時朝中雖立太子,而皇上意在福王,故我國冊封奏請,正犯所忌,每為禮部所沮”。在這種情況下,禮部自然不會同意在藩屬國朝鮮開啟立次子的壞頭,光海君無形之中受到了明朝“爭國本”事件的連累。直到宣祖去世,光海君的世子身份都沒有得到明朝的正式確認,世子身份的合法性存在問題。萬歷三十六年(1608)二月,宣祖去世,去世前留下教旨:“予素多疾病,雖在平日,萬機之務,決難堪當。況今嬰病,一年將盡,少無差歇,精神昏暗,心病尤重,如此而可以仍冒君位乎?世子年長,依故事,可以傳位。若以傳位為難,則亦可攝政。軍國重事,不可不如是也”。但光海君即位后,明朝依然認為“事在彼國,難以遙斷,似當行堪以求確據”,派出遼東都司嚴一魁、自在州知府萬愛民進入朝鮮調查,才最終于萬歷三十七年(1609)正式冊封光海君為朝鮮國王。

這件事對光海君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埋下了他日后不聽明朝調遣的種子。促使他日后“雖然禮節上對明朝還維持事大傳統,但事實上,面對日益嚴重的女真人的威脅,他采取事大則日新恪謹,待夷則務盡其權的策略。以圖保安社稷,游離在明朝與后金之間?!?/p>

三、光海君的“明金兩端”外交政策

“兩端外交”又稱“騎墻外交”、“兩面外交”,是指光海君在對外交往中尋找的一條既可以應付宗主國明朝,又不開罪于實力強大的后金,游離于明金之間的外交政策。

歷時七年的壬辰倭亂使明朝和朝鮮元氣大傷,明朝“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朝鮮也“人民離散,雖大家世族,舉皆失業行丐……積尸遍野……父而賣子,夫而當妻……自有東方變亂之禍,慘酷之甚,未有如今日者也”,而建州女真人卻趁此機會迅速發展起來,首領努爾哈赤完成了各部的統一,并在此過程中確立了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還修筑城堡(赫圖阿拉)、囤積糧食、補充武器裝備,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稱金國汗,年號天命。兩年后的萬歷四十六年(1618),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反明,連下十一城堡,攻克遼東重鎮撫順“將士死者萬人,生還者十無一二”,京師震動。神宗任命楊鎬為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經略遼東,分兵四路,大舉進攻后金,并通知朝鮮出兵策應。但努爾哈赤自萬歷四十五年(1617)至薩爾滸大戰前就已多次致書光海君爭取朝鮮“中立”,以免自己腹背受敵“朝鮮則與我朝有信之國。若遼東請兵于朝鮮,則會寧、三水、滿浦等處,我將當以一支兵馬,發送攻擊。朝鮮與我國無嫌怨,謹守封疆,勿使動兵”。

面對明金雙方的同時拉攏,光海君選擇了既不背明,也不開罪于金的兩端外交政策。

面對明將楊鎬的出兵請求,光海君一再推諉:

“老酋桀驁,雖以中朝兵力未必能一舉剿滅”,

“況今奴酋實天下之強賊,殊非建州衛李滿住之類也”

“此回咨中恐不可輕議進剿,更加商量,無出完全”

“上國征兵之事,廟堂諸臣固無計策,而料度前頭之事,圣上日夜軫念,累勤下教,遠慮之意,實出尋常萬萬”

“我三邊防備,自守不暇,舉單弱不教之卒入援,天朝有何所益,愿老爺深思小邦情事,許令固守藩籬,非但自守弊國疆,其于助勢掎角之策,或有補益”(《光海君日記》)

在明廷的出兵咨文到達、朝鮮避無可避的情況下,光海君才勉強答應出兵一萬三千人,配合明朝東路軍作戰。

對于努爾哈赤的積極拉攏,光海君則是暗中聯系、小心應對。

“近日天朝軍馬與我國協勢入搗老酋巢穴之言,喧騰于邊上,極為怪訝?!越褚院?,如有藩胡進告者,明白說破此言之虛謊無稽,‘本國今因爾言,始聞有此說,極是怪事詳盡辯說,使彼釋然?!?/p>

“我國初非仇敵,實無戰攻之意”(《光海君日記》)

在薩爾滸之戰爆發,朝鮮被迫出兵后,光海君則密諭朝鮮軍主帥姜弘立“毋徒一從天將之言,而惟以自立不敗之地為務”“密教帥臣觀事向背,使虜無為移兵先擊之(《光海君日記》)”。

萬歷四十七年(1619),朝鮮軍隊往援遼東,隸屬東路軍劉綎部。但在此役中明軍各路配合不力,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明軍大敗“文武將吏前后死者三百一十余人,軍士四萬五千八百余人,亡失馬駝甲仗無算(孟森《明史講義》)”。朝鮮軍元帥姜弘立秉承光海君的旨意“兵以師期退定,下營不發”,以各種理由拖延行軍進程“大雪中行軍,各營兵所持軍裝衣服悉為沾濕”“告以步兵負重,不能趕上馬兵之意”“士卒饑餒,停止前進”(《光海君日記》)。明軍戰敗后,姜弘立立刻投降后金,當朝鮮國內得知姜弘立投降的消息“請姜弘立、金景瑞家屬及鄭應井等并命拿囚,明示不易之定律”“以解華人之疑(《光海君日記》)”,光海君稱“弘立等只陳虜情而已,有何賣國之事乎?(《光海君日記》)”。由此可以看出,明朝不正式冊封光海君事件的影響多么大,也反映出姜弘立此舉實乃光海君暗中授意。

至此,我們不能否認,光海君所實行的“明金兩端”外交政策與其在明金兩強的夾縫中求生存、朝鮮剛剛經歷壬辰倭亂民生凋敝、國力衰弱等客觀原因有關。但我們同樣不能忽視光海君的個人情感因素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宣祖在位期間多次奏請明朝正式冊封光海君為朝鮮世子,都為明朝以“立國以長,萬古綱?!睘橛删芙^;在宣祖去世、光海君即位已成事實,明廷才勉為其難承認其國王身份合法,而明廷當時屢次拒絕冊封光海君的深層次原因就在于當時明朝內部的“爭國本”事件。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爭國本”事件,在深層次上對朝鮮光海君制定的對明金兩端外交政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薩爾滸大敗,遼東局勢從根本上發生變化,明朝對后金由攻轉守,朝鮮軍“從此不敢盡忠于明”,光海君的這一政策也對以后的東北亞局勢產生了深遠影響。

注釋:

《明神宗實錄》卷一百七十一

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明神宗實錄》卷二百五十六

《宣祖修正實錄》卷二十六

《宣祖實錄》卷一百一十六

《李朝實錄》

《宣祖實錄》卷一百八十一

《宣祖實錄》卷一百六十九

《宣祖實錄》卷二百一十七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四十六

孫衛國《試論入關前清與朝鮮關系的演變歷程》

《明史·日本傳》

《朝鮮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

孟森:《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朝實錄·光海君日記》

參考文獻:

[1]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朝鮮通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M].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

[3]李善洪.從十七世紀初朝鮮內外局勢看光海君的“兩端外交”[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6(1)總第72期.

[4]何孝榮.萬歷年間的“國本”之爭[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5]胡凡.立儲之爭與明代政治[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6]孟森.明史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孫衛國.試論入關前清與朝鮮關系的演變歷程[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6,16(2).

[8]文鐘哲.薩爾滸之戰與朝鮮光海君的雙邊外交政策[J].滿族研究,2008,4.

[9]尹鉉哲,劉吉國.試論光海君的世子身份問題與即位初期政策[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5(1).

[10]尹選波.爭國本:君臣博弈的政治解讀[J].閱江學刊,2012,4(2).

[11](韓國)樸星.光海君“兩端外交政策”之主客觀原因分析[J].中國市場,2015(26)總第841期.

猜你喜歡
明朝外交政策
論明朝監察制度及對當代中國借鑒意義
淺談我國外交政策與經濟發展關系
淺談北魏以來莊浪地區的石窟營建
默克爾的“德式”風格外交
試析播州之役對明朝的影響
明代海上力量緣何稱雄東方海域
俄羅斯外交文化因素動因分析
明《宣平王夫人張氏墓志》考釋
美國《外交政策》:美國錯判中國的強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