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工匠精神培養在農業職業教育中的應用

2017-07-09 20:48王春玲
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 2017年9期
關鍵詞:工匠培育農業

王春玲

[摘 要] 工匠精神,是對產品的卓越追求,是職業情懷,是價值取向。不僅僅限于工業制造業,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同樣呼喚工匠精神。農業職業教育是培養農業工匠精神的重要平臺。人才培養共同體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師資和教學基地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保障,人才培養方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依據,評價認證體系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持續動力,校園文化是工匠精神培育極其重要的輔助手段,從以上五個方面對工匠精神培養在農業職業教育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農業;工匠精神;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5-0100-02

工匠精神,是對產品的卓越追求,是職業情懷,是價值取向。工匠精神,既秉承傳統的尚技崇德精神,更強調是精益求精、務實創新、踏實專注、恪守信譽等行為準則的綜合體現[1]。德國、日本之所以成為世界制造業強國,與其將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普世價值具有密切的關系。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部署了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2016年3月,“培育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現在我們國家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工匠精神是我國成為制造業強國的前提,也是各行各業穩步發展、邁向世界前列的重要保證。中國是農業大國,中國農業同樣面臨著產業的轉型與升級,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已勢在必行。農產品生產環境、農產品安全、農產品質量、農產品品質已經成為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所必須關注的焦點,中國農業需要熱愛農業、專注農業、以從事農業為榮、以從事農業為樂、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中國農業呼喚工匠精神。

農業職業教育是培養農業工匠精神的重要平臺。將工匠精神培育應用于農業職業教育,需要人才培養的利益共同體的共同努力,需要具有工匠意識、具備工匠精神的師資力量,需要完善的校內外教學基地,需要將工匠精神貫穿人才培養方案的始終,并加大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比重,需要健全的評價考核體系,需要營造與之相應的校園文化氛圍。探索工匠精神培養在農業職業教育中的應用,對促進我國農業企業發展,推動建設農業職業教育品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才培養共同體是工匠精神培養的基礎

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現狀是政府出資,學校培養,行業與企業用人,上述各方并非實際意義上的人才培養利益共同體。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大國工匠,農業職業教育是農業、農業企業技術人才的重要來源,關系到國家的農業經濟命脈,直接關系到農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具有工匠精神的畢業生是高附加值的綜合型人才,是農業、農業企業未來競爭力的重要載體,是企業未來的無形資產,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培育農業工匠精神是全社會的責任,是農業職業院校的責任,更是行業與企業的責任,因此,政府、行業、企業、學校應該成立董事會,董事會各方各司其職,共同協商處理農業職業教育投資、教育管理、師資評價、生源接納、人才認證與輸出等事宜。政府的責任重在統籌與必要的出資。行業、企業作為農業職業教育的受益方,有能力的企業不僅要為職業教育出資,更要為師資的優化、培養以及學生的實習、實訓搭建平臺、提供場地。董事會要把學生培養情況、教師鍛煉情況列入企業一方的業績考核指標。當然,可以借鑒德國經驗,允許企業將用于教育的費用計入經營成本,減少其納稅額。行業組織的責任重在人才需求調研,制訂人才培養與需求計劃,負責人才標準與人才等級認證。學校則應該是政府、行業及企業人才培養的受托方,主要負責人才的系統性培養。建立人才培養利益共同體,有利于實現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有效結合,從根本上克服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各自為政,畢業生學無動力、學而不用、學無所用、用無專長的狀況。

二、師資與教學基地是工匠精神培養的保障

(一)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具備工匠素質的教師

工匠精神培育要從教師開始,教師必須具備工匠素質,必須具有工匠精神。一個有著廣博職業情懷、堅定職業信仰、認真職業態度、良好職業道德、對職業充滿敬畏的教師,才會有堅定的人生信念和不懈的職業追求,才會有強烈的職業責任感與使命感,才會不斷以批判性思維去追求和創造卓越,才能用“合一的道技”言傳身教,感染和影響學生,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因此,在教師的職業規范中,應該融入對其“工匠精神”的要求,還要把教師“工匠精神”作為教師入職、資格認證與職級晉升的考核指標,使教師的學習與實踐成為自覺,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二)工匠精神培養要求教學基地保障

培育農業工匠精神,離不開系統性的實踐教學。培育農業職業學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有完善的校內外教學基地作為保障。學校要建設配合理論教學、滿足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校內實訓基地,企業則有義務安排好學生綜合實訓、頂崗實習的場所。校企雙方還要分別指派教師、專家,并明確其各自在學生綜合技能培養過程中應承擔的責任,使學生能夠理論與實踐結合,邊學邊做,反復練習,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所學所做作經常性反思,能夠感受農業專家的近距離影響,親身體驗企業文化與職業精神,優化其技藝,培育其職業情懷。

三、人才培養方案是工匠精神培養的依據

培育工匠精神應該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工匠精神之道、工匠精神之德、工匠精神之技培育貫穿人才培養方案的始終與方方面面。從入學教育、職業規劃到就業指導,從各類課程的設置到理論與實踐教學,從實踐教學實操訓練的每一個步驟到實習日記、實習報告、實習總結以及畢業論文形成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滲透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容。

人才培養方案“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容要具有可操作性,專業課程內容要嚴格按照農業企業各類職業標準設置,要注意引入國外農業先進技術,引入優秀的課程資源,行業、農業企業與學校共同開發出滿足工匠精神培養要求的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專業技能的時效性與針對性。

四、評價認證體系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持續動力

培育農業工匠精神是農業職業教育內涵與質量提升的重要體現,是建設農業職業教育品牌的重要舉措。要培育農業工匠精神,一定要建立健全人才評價與認證體系,嚴格成績評定、人才評價與認證。人才評價與認證體系要有董事會共同制訂。根據農業職業國家標準和行業企業標準,董事會共同制訂必要的課堂考核與成績評定標準,制訂技能考核與成績評定標準,制訂工種與工種等級考核與評價標準。人才的評價與考核認證要由董事會各方互相監督完成,對學生的職業技能及知識能力給予全面而實事求是的評定。學生按考核成績取得不同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允許能力強、成績突出的學生考取高一級的證書,優先被企業錄用,優先進入企業比較重要的技術崗位。

五、校園文化是工匠精神培養的必要輔助手段

工匠精神培育要從入學的校訓開始,要體現在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進行工匠精神宣傳,在校園中營造讓學生引以為傲的大國農業工匠文化氛圍,并成為校園文化的常態化內容??梢远ㄆ陂_展工匠精神主題教育,請種植能手、養殖專家定期舉辦專題講座、演講活動,講事業發展,講對專業的潛心研究,講解決問題后的喜悅,講對社會的貢獻,用當事人博大的職業情懷去影響、感染學生;可以開展企業專家進校園活動,宣傳農業企業專注踏實的工匠精神,宣傳農業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職業榮譽;可以在校園中開辟工匠精神的宣傳園地,舉辦農業工匠精神的創意展覽、論壇;可以利用現代化網絡技術開辟展示農業工匠精神APP;可以成立邀請農業企業專家作顧問的體現工匠精神的種植業、養殖業等學生社團,通過營造形式多樣的工匠精神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使學生的職業追求、技術鉆研成為自覺,在不斷追求產品卓越的同時,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程宇,樊超.培育工匠精神:中國職業教育的使命與擔當[J].職業技術教育,2016(30):20-23.

[2]趙麗麗,李明達.工匠精神融入農業類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思考[J].甘肅科技,2017,33(7):65-66.

猜你喜歡
工匠培育農業
90后大工匠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光影視界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