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將創作思想引入本科基礎教學

2017-07-09 20:48段慶
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 2017年9期
關鍵詞:素描整體繪畫

段慶

[摘 要] 讓學生能夠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找到有趣的畫面,從而更好地培養繪畫的興趣,產生繪畫的熱情,為以后的創作打下更堅實的基礎。有了創作思想后將作品完成并進行展示能鼓勵學生更有效地創作。

[關 鍵 詞] 觀察生活;培養興趣;創作思路;完成作品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5-0118-02

在長期的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基礎狀況不盡一致,普遍的感覺是畫畫沒有研究的樂趣和動力,依葫蘆畫瓢,缺少主動的思考和表達,一出手甚至有千篇一律之感,究其原因是美術高考的強化訓練導致的,素描缺乏理解,色彩表現缺少感覺,將生活中最鮮活的東西部分地甚至完全地消融在對照片的描摹中,想面面俱到,但塑造又不夠水準,畫面缺乏生氣,自己作畫也提不起興趣,進而消極地對待基礎課教學。如何打破這一怪現象是專業教師應該努力探索和實踐的。

要學到新的,必須摒棄舊的。學習素描最可怕的是舊的壞習慣。壞習慣一旦養成,極為頑固,要改變極難。筆者遇到過這樣的年輕人,大學四年至畢業還沒學“明白”。什么原因?就是因為沒有決心丟掉壞習慣,墨守成規。為了把素描學好,一定要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做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首先和抄對象的惡習一刀兩斷,再和無所作為的思想決裂!所以,專業教師必須肩負起這個責任,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將學生在高中遺留下來的壞習慣改過來。

一、深入研究和探索培養學生作畫的興趣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把興趣作為一種主動的追求,和學生開展對話,讓其認識到興趣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興趣。如,為什么我們喜歡唱歌?那是因為我們有表達的興趣,無論是高興還是悲傷,或是煩躁,都可以通過歌唱來宣泄、去表達。作為繪畫專業的學生,就是要培養他們通過繪畫來表達興趣的能力。那么,怎樣來培養這樣的行為、習慣和興趣呢?

首先,讓學生關注別人的表達方法,學習模仿別人好的表達方式,接觸多種繪畫形式,進而學會觀察生活,然后努力去表現它。

其次,讓學生將繪畫和生活中的情感結合起來,從而產生興趣。如,我們為什么對文學感興趣?那是因為我們情感和生活息息相關?!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跡板橋霜,點滴是離人淚”,作家正是因為有情感的共鳴和附和,才能使文學創作變得生動有趣,美術創作興趣的產生亦是如此。

二、將興趣切實導引在課堂教學中,將創作思想引進來

畫素描時,要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繪畫工具,如木炭條、粉筆、有色紙等,都要讓其嘗試。選擇作畫對象時,不僅僅要關注傳統常見的瓜果、瓶罐,也要關注身邊的其他物品,比如靜止的戶外陳設、消火栓、花、草、樹木等,只要覺得有獨特的地方都可以去描繪它。在描繪時,注入自主的情感表現,就有了創作的萌芽,若在明暗、肌理、色彩的表現上有較為獨特的表現,那么就有可能創作出一件成功的作品。

由于有不同的工具產生的肌理感,所以學生內心的畫面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講評過程中,通過教師點評、自我評價、互相評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得更主動,更有創造性,從而培養他們勇于探索、不怕失敗的精神。教師甚至要鼓勵他們“試錯”從而小結自己的畫面,在興趣中提升自己繪畫的基本功,以創造的心態來表現畫面。還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展,在展覽交流中獲得更清醒的認識,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通過畫展的參與給學生更好的展示。這樣的基礎教學能夠學以致用,讓學生更好地明確學習的方向和目標,從而培養繪畫的興趣,讓其產生繪畫的熱情,與今后其他課程的學習更好地聯系起來,融合各種繪畫技法和技能,為以后創作出理想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

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有了較大的收獲,每個班都進行了成果展示?!短┲萃韴蟆纺矫鴣?,大篇幅刊登了學生的作品《強調情感的色粉世界——泰州學院美術學院學生色粉畫欣賞》,五件作品發表在《泰州晚報》上。

三、要把整體思維引入繪畫教學中

樹立科學的思維方式是提高整體意識的思想基礎,要提倡全面地、發展地觀察一切問題。整體思維的提出,作為一個畫好素描的關鍵問題的提出絕非小題大做。在畫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思維習慣、思維方式不同,或多或少影響他們對整體的把握,隨著學習的深入,這個問題會越發顯現出來,它在各方面制約著前進的每一步。在大場面的創作時,在風景畫寫生中,面對眾多復雜的人物和景物關系,復雜的光色變化,復雜的天、地、物關系,整體思維解決得不好,會駕馭不住畫面,使畫面支離破碎而導致失敗。

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是他們對大局成竹在胸,思維能力強,顧大局、識大體。我們讀名畫時,不單要學習技巧,更要看大師是如何把握整體,如何處理好整體和局部關系,這才是會看畫、會讀畫。遇事只看小節、只注意瑣事、看問題片面的人,畫素描往往陷入局部。思維方法和觀察方法是相通的,小氣的人其畫必小氣,心胸開朗的人其畫必大度,畫如其人。

四、教學中注重整體和局部相結合

畫家靠視覺,音樂家靠聽覺,眼睛與耳朵受思想支配,無時不在影響著對視聽的判斷。因此,歷史上大藝術家大都同時是大思想家、大學者,他們的作品無不是其審美觀、道德觀、世界觀的反映,成為其獲得成就的重要因素。沒有整體能力無法使素描訓練最終達到藝術表現的高度,沒有整體的藝術品位必然平庸,會成為熟練技術的無序表演。要不斷完善幾個結合能力,即整體與局部的結合、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實踐與認識的結合、文藝修養與藝術修養的結合。

一個藝術家是多種關系結合的完美體現,是基本功、文化素養和藝術修養的多層面的完美過程。如,造型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鼓勵他精益求精深入刻畫,畫到極致,在其中產生研究的追求和興趣;有些學生的局部刻劃能力稍強而整體感差,就著重形體的概括表現。這樣能有效地鼓勵學生依據個人特點的具象、意向,甚至抽象而去探索、演變。所以說“整體”決定著一幅畫的成敗。留意于小是大忌,整體是靈魂。局部永遠存在于整體之中,它只是為豐富整體而不應破壞整體,否則就會失敗。必須遵循整體與局部多次反復的規律,不可違背。

五、教學要讓學生知道結構和深入的重要性

徐悲鴻先生講,畫素描要做到盡精微致廣大,要言之有物。素描與速寫不同之處是素描要求深入、準確、嚴謹,既要精微又要概括,把精微融于整體的完美廣大之中。畫得不深入,做不到精微,概括和廣大也就無從談起。

要達到高度的藝術概括,必須首先從“盡精微”做起。如做不到觀察與認識的精準入微,深入謹覺,“盡精微”則不可能。許多人在深入階段,心有余而力不足而陷入“磨鉛筆”之困境中,究其原因是對結構觀察不盡入微,理解上一知半解,最后陷入抄對象的泥潭之中。

深入取決于對結構熟悉的程度。不從結構出發就無法觀察深入,無法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觀察,看不到結構的本質,也就看不清反映本質的現象,深入困難也就很正常了。由表及里要求看透那些因不理解而看不到的內在部分。由此及彼要求看清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形式和連接關系。由表及里要求畫表面想內里,而由此及彼則要求畫局部找聯系。深入存在于對“里”與“彼”的結構形的觀察與理解之中?!袄铩迸c“彼”是能否精微深入的關鍵。深入絕不是要求表面的細,也不是要求處處都畫細,而是要求每個部分要畫到位,該精則精,該細則細,該整則整,該簡則簡,各就其位。概括而簡練地表現對象也是深入,關鍵是到位、到家,而不是精細。概括而簡練地深入是難達到的更高層面上的深入。

我們還必須具備把復雜概括為單純的能力,從表象中找到真象的能力、從現象中看到本質的能力、從偶然中發現必然的能力。已故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先生說:“先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由多到少才是爐火純青”。因此,在深入時,應懂得以省略、減弱次要部分的方法,去襯托精心刻畫的部分。精細是深入,概括也可以做到深入,其標準是畫到家、畫到位,而不是一定要畫得細。如果畫細了卻不一定到家、到位,反而會言之無物。

要深入,還必須有排除光對形的干擾能力。光是表現形體美的手段,有其可取之處。但光又會經常干擾對形體的正確觀察,有偶然性和欺騙性,這又是光的可惡之處,要不就上當受騙。只有理性地觀察形的結構關系、形的體積關系,方能不被千變萬化的光所迷惑。當然深入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反而會造成簡單化。

缺乏藝術修養會帶來眼力的貧乏,會心中無數,不知畫成什么樣子,不知畫到什么程度,會在畫前徘徊不定,猶豫不決,帶來深入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不知何時為終,結果越畫越繁,越改越壞。把握深入的“火候”靠提高藝術修養和鑒賞力,要讓學生多看、多研究好作品。

深入階段始終保持對所畫對象的新鮮感、沖動感和美感是重要的。只有對結構的理解而無藝術感受也是無法深入的。試想,面對所畫的對象連自己都不激動、不想畫、看不出美在何處,能畫出打動人的畫面嗎?沒有天真的心靈,沒有對美的追求與憧憬,對人和生活沒熱情,缺乏摯愛之心,如何能有不盡的表現欲面對未完成的畫面?深入拒絕冷漠。

深入還在于對微妙變化的敏感,微妙往往存在于似與不似之間、似有似無之處,在于細微的觀察,對奧妙的發現。微妙還來自形與形、體與體銜接地帶和它們的邊緣變化。那些非本質、非結構的偶然現象,不是微妙而是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東西。抄對象的材料切不可抓取,不熟悉結構形無法追求似與不似之間和似有似無之精妙,因為“似”是指形似與神似,神似也是源于形似。偶然與微妙差之千里,如,畫人像哪里最微妙?當然是一笑百媚生的眼睛和一動生百情的嘴唇和嘴角。遺憾的是對此真正研究、觀察和深入刻畫者不多見,甚至還把眼睛省略,而去反復琢磨頭發、鼻子和嘴的輪廓,眼睛卻可以幾筆帶過。再如,畫人體哪里最微妙?徐悲鴻先生所反復強調的“三寸之地”,就是指關節部分。關節是骨骼、肌腱時隱時現之地,它變化于皮層之中,形的變化似有似無,奧妙無窮,而其他地方則是很難見到內在變化。關節部分在人體中無處不在,要認真地深入體察。

深入不是枯燥乏味的探求,當成功表達時是極致的享受。應該在每個不同對象中追求不同的藝術感受,找到它們特定的表現手段。沒有追求就沒有突破,沒有突破的成功感就沒有樂趣。

深入不只是對結構、光影等自然屬性方面刻意地追求,更重要的是要投入全部情感,要在藝術表現形式上不斷探索,這才是深入的全部意義。對自然屬性的追求是前提,藝術地表現才是深入之目的。

參考文獻:

[1]李波.高校美術基礎教學中創作意識的研究[J].大舞臺,2010(11):212.

[2]王永波,張世玉.高校美術基礎教學中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0(3):190-191.

猜你喜歡
素描整體繪畫
武漢素描
素描
關注整體化繁為簡
跟蹤導練(一)4
設而不求整體代換
凡·高的早期素描
十二星座5月整體運程
如何選擇整體法與隔離法
歡樂繪畫秀
歡樂繪畫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