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
——以政治、文化、教育角度為視野

2017-07-12 13:58四川大學中美大學戰略研究規劃所610041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考試制度科舉制度科舉

王 靜 (四川大學 中美大學戰略研究規劃所 610041)

科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
——以政治、文化、教育角度為視野

王 靜 (四川大學 中美大學戰略研究規劃所 610041)

始創于隋初,經過宋、元、明、清的發展逐漸走向鼎盛,直至1905年被清政府廢除的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考試制度。在其存在的1300多年間,它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政治方面,科舉制度有利于增強中央集權,維護社會穩定。在文化方面,科舉制度有利于對主流文化的鞏固以及提升全民文化素質。在教育方面,科舉制度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學校教育的導向作用、人才培養作用以及在世界上較早樹立了較完善的考試制度。時至今日,科舉廢止雖已逾百年,但其所造成的考試風氣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考試仍然是當今社會選拔人才的一種主要方式。

科舉制度;發展;影響

科舉制度是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考試制度。它始創于隋朝,經過宋、元、明、清的發展逐漸走向鼎盛,直至清末被廢除?!洞笥倏迫珪防镎f:“我們所知道的最好的考試制度就是中國所采取的選拔舉薦制度及定期舉行的考試?!笨婆e制度在其存在的1300多年間,對當時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隋朝初創科舉制度之前,無論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還是曹魏時期創設的九品中正制,都是一種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的推薦,與社會下層幾乎無關,大多數貧困子弟被排除在仕途之外。察舉制的舉薦過程和結果除了會受到被舉人的才能、德性等因素的影響,還很有可能因為被舉人的身世、請托等而影響其公正性。事實上,由于舉主享有較大的選擇權,往往與被舉者形成一種有礙選拔客觀性的社會關系,導致察舉逐漸淪落為一種徇私舞弊的工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政治離心勢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一種專為門閥士族服務的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門第社會。而科舉制度是一種“人對文”的選拔機制,具有一定的“法治”精神??婆e制度秉承著“懷牒自進”的報考原則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的及第標準,為下層知識分子憑借自身的才華通往社會上層開辟了一條道路??婆e制度以平等精神為顯著特征,形成了強大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功能。

一、科舉制度的演變

隋初是以秀才、明經等科選拔官吏,到隋煬帝統治時期始建進士科,宣告了以進士科為代表的科舉制的到來。唐朝科舉分為??坪椭瓶?。??频目荚嚳颇恐饕行悴?、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6科??荚嚨姆椒ㄖ饕匈N經、問義、策問和詩賦。??瓶婆e及第后,只是取得了出身,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若要仕進,還得通過禮部銓選,才能被授予官職。制科為非常設科目,是對??频难a充。應試制舉者可以是已得官的人,可以是??萍暗谖吹霉俚娜嘶蚴菍W館生員,也可以是布衣庶民。凡制舉登第者,不須再經過吏部試即可受官,即舉即用。

自宋代起,完整、嚴密的科舉制度得以形成。宋確立科舉考試時間為“三年一貢舉”,形成了州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州試由地方官主持,合格舉人被送至禮部參加省試,省試合格者由禮部奏名朝廷,參加殿試。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宋代科舉十分看重舉人的才華,而非其身世背景,文章合格的考生均能被錄取。遼、金、元朝時期基本上沿用宋朝科舉制度。

明朝至清朝中期,科舉制度逐漸走向輝煌。其主要特點表現為:科舉制度與學校教育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學校教育被納入科舉體系;八股文成為固定的考試文體;考試科目趨向于單一化,主要有進士一科;考試程序更加嚴格,實行四級制考試體制,即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直至1905年,在晚清社會的飄揚動蕩之中,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科舉制度的積弊日益突出,被清政府廢除。

二、科舉制度對封建社會的影響

(一)政治影響

科舉制度作為一種公開選拔官員的考試制度,反映了國家和統治者的意志,其對政治的影響,尤其是官僚政治制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有利于維護與增強中央集權??婆e制度的建立使得君主能夠通過掌控官員選拔繼而控制官員最終達到控制國家權力的目的??婆e制度一方面將分散的人才選拔權交還給中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門蔭集團的勢力;另一方面又使政權的社會基礎更為廣泛,有利于緩解某些社會矛盾??婆e制度以儒學思想為核心,有利于維護國家團結統一和凝聚力。

第二、科舉由于能選拔出合格人才而具有提高官吏行政能力的功能。在科舉制度創建以前,歷代實行過“養士求賢”“軍功賞爵”“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選拔制度,其選拔范圍基本限制在統治階級特別是貴族子弟之中,裙帶之風盛行,人才素質低劣??婆e制度將官吏選拔的范圍擴大,近乎囊括所有知識分子。同時科舉制度采取多層次和多科目的考核,知識分子經過嚴苛的競爭和嚴密的淘汰機制,其勝出者都是既有廣博學識又有時政能力的社會精英。文人士子們通過科舉考試制度,逐漸成為了封建國家管理隊伍中的主流群體,寒門士子也能夠在科考中展示自己,開始加入到統治隊伍之中,為封建國家統治提供了新的養分,促使封建統治集團內部能夠更新成分,保持官僚機器的活力,為社會的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第三、影響社會分層、促進社會流動。隋唐到清代,從科舉制度建立之初到日臻成熟,學者們已經學優則仕視為圭臬,蟾宮折桂之日即是躋身權力階級之時,地位和財富也隨之而來。宋真宗在《勸學文》中,以科舉及第后所榮獲的社會財富與地位來勸說士子們投身科舉:“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取妻莫愁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愁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笨梢?,通過科舉進入社會高層,是得到自上而下的鼓勵的??婆e實行自由報考,秉承考試面前人人平等的選士原則,賦予士林階層奮發進取的精神,也給于出身寒門但才智超群的士人提供了躋身上層統治階層的機會。唐高宗以后,寒門仕進者日益增多,在凝固化了的等級制中開辟了一條社會上下階層的對流之路。

第四、維護社會穩定。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由士、農、工、商四大階層構成的社會,知識分子歷來是聚集較大社會能量的階層。在科舉制度的整合作用下,知識分子與王朝政府的緊密聯結,有效地網絡和籠絡了廣大知識分子??婆e制度嚴格統一的衡量標準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磨滅了知識分子的個性,使得他們的人格、才能結構更加規范化、模式化。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碧铺谠诙碎T見新科進士魚貫而行時大悅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笨婆e制度通過多方面延攬人才,有利于減緩社會不穩定因素,對于維護大一統的中國封建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文化影響

科舉制度對于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主流文化的鞏固作用以及提升文化素質這兩個方面。

科舉考試的內容體現了對文化內容的選擇??荚囁x擇的內容一般而言都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文化。通過考試,一方面有利于主流文化在全社會的傳播,符合統治者的意愿,另一方面又可以鞏固主流文化的主導地位??婆e以其功利性為誘餌,以儒家經典為考試內容,激勵著士子們埋頭苦讀,沉浸于儒家經典的學習??婆e這種“以考促學”的方式既有利于個人文化素養的提高,又有利于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

(三)教育作用

科舉制度本是一種政治選官制度,但它在歷史發展中與教育制度緊密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婆e制度的教育影響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學校教育的導向作用。唐朝時期,科舉制度還處于發展過程之中,學校教育較科舉制度而言,仍處于主導地位。隨著考試科目的完善以及考試程序的規范,科舉制度發展至明清朝,已經對學校教育產生了實質性的導向作用??婆e制度是為選拔官吏而建,學校教育旨在培養人才,兩種制度有其各自的宗旨與目的。但科舉制的建立,使得學校教育逐漸形成了“儲才以應科目”的辦學目的。學校的教學內容和考試方法皆按照科舉的要求來制定。以唐代的明經科為例,明經科的考試內容為大經、中經、小經等儒家經典,唐代的國子學、四門學、太學的教學內容完全按照九經取士的要求來安排;明清時八股文考試的內容局限于《四書》《五經》,中央官學國子監的教育內容亦以《四書》《五經》為主,并且專門開設了八股文課程。作為科舉的附庸,學校特別重視考試的訓練,科舉注重貼經、問義,學??荚囈踩绶ㄅ谥?。

第二、為中國封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唐代與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盛產人才的兩個時期。唐朝設置的明書科使得唐人重視書法。中國三大楷書家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兩大草書家張旭、懷素,除歐陽詢處于隋唐之際外,其余4人都出現于唐代;唐朝的詩賦取士推動了唐詩的發展,詩賦成為當時社會知識群體的知識結構的一部分。以詩賦取士促進了詩賦的普及,唐詩由此盛行一時,廣大士人都工于詩賦,白居易、王昌齡、孟浩然、李商隱、錢起等詩人,皆通過其詩賦嶄露頭角。唐代的科舉科目為歷代最多,多學科取士促進了唐代文學藝術的繁榮昌盛,科學技術向縱深發展,為宋代三大發明奠定了基礎。

第三、在世界上較早樹立了較完善的考試制度??婆e制度曾被人形容為是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婆e制度早在唐朝就已經形成一套非常完整的考試制度,對考試的時間、科目、方法、流程以及生源要求和防止科場作弊等方面有了嚴格的規定。而西方最早的文官制度是由英國于十九世紀中葉所創建。孫中山先生在考察歐美各國考試制度后說道:“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敝袊蚩婆e制度這一發明而被尊稱為考試的故鄉。

三、科舉的消極影響

誠然,科舉制也有許多與生俱來的弊端。從政治方面來看,以“公平”為標榜的科舉制度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請托之風盛行、權貴干預科舉、主司徇私舞弊等狀況,唐代的“公薦”和“通榜”更是為營私舞弊提供了公開的平臺;科舉考試一度發展成為朋黨之爭的工具,座主門生沆瀣一氣,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婆e出身的新官僚集團代表著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與陳腐的門蔭勢力之間無休止的爭斗,削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進士新貴階層作為科舉制度下的受益者,一門三進士、代代皆高官的現象已開始趨于普遍與常態。原本是為寒門子弟晉升打開一條通道,為朝廷選拔人才提供一個平臺的進士科,卻演變成為世家公爵用來世襲高位的工具,這與科舉制實行的初衷已然背道而馳;“學而優則仕”逐漸成為了士子們讀書的唯一動力,由于科舉制把讀書、應考、做官三者聯系在一起,士人皆把科舉及第作為一生的,事業追求,然而僧多粥少,畢竟科舉錄取名額有限,所以科場之外充滿著落地舉子的切膚之痛。當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大動蕩時,往往有落第舉子加入到反政府的行列中,成為影響政局穩定的不安因素。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科舉制度嚴重束縛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頭腦。從唐朝體裁有嚴格限制的詩賦取士,到明清的八股取士,其內容到形式的僵化、單一,使士子們的思想被禁錮于一定的范式中,成為名副其實的“書呆子”;科舉制還造成了許多不良的社會風氣。士人埋頭于舉業之中,“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婆e制度成為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倡導者與引領者,引導人們在社會分工中唯士為高,輕視生產實踐,使知識分子嚴重脫離社會實際生活;科舉制度導致學校教育唯考是學,與社會需要嚴重脫離,學校里所教與所學的皆為官祿之道;科舉制度重本抑末,考察范圍狹窄,考試方法單一,過分強調文學,忽視了其他促進社會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能,尤其是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忽視,導致中國封建社會培養了大批文人士子,卻嚴重缺乏自然科學方面人才欠缺,科學技術落后,這也是科舉制度旗幟下中國古代教育畸形發展給社會帶來的阻滯后果。

四、結語

科舉制度已退出歷史的舞臺,無論它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它都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婆e廢止雖已逾百年,但其所造成的考試風氣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無論是中考、高考還是公招,考試都因其高效率與客觀公正性,占據著當今社會人才選拔的主要地位。

[1]趙家驥.中國教育通史隋唐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孫培青.中國教育通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M].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4]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教育的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26).

[5]科舉考試的功能與科舉社會的形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6]科舉制度的平等精神及其對高考改革的啟示[J].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9)

猜你喜歡
考試制度科舉制度科舉
從《紅樓夢影》看顧太清對科舉仕途的思考
“科舉”
科舉制度的起始與結束
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
南戲中的科舉程式
動機和態度對學生考試作弊的影響模型研究
唐宋時代的科舉與黨爭——內藤湖南“宋代近世說”中的史實問題
誰害了孔乙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