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舞蹈元素提煉之初探

2017-07-12 13:58武漢音樂學院舞蹈系430060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動律肩部右腳

熊 妍 李 大 (武漢音樂學院舞蹈系 430060)

苗族舞蹈元素提煉之初探

熊 妍 李 大 (武漢音樂學院舞蹈系 430060)

呂藝生老師在《舞蹈教育學》中提出舞蹈教材整理的三種方法,即“提取短句法”“類別化整理法”“元素化整理法”,本人所運用的方法屬于第三種,另兩種方法為輔?!霸亟虒W法”是由許淑英老師等老一輩民間舞蹈教育家所提出的,并且迅速得到了認可和推廣,所形成的教材涵蓋了各民族民間舞蹈中的典型動作和動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該民族的精神和氣度,因而這種方法在國內各個民間舞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本文中所闡述的“元素提煉”而形成教材的方式是有理可據的。

苗族舞蹈;元素提煉

武漢音樂學院2016年教學研究項目《苗族舞蹈元素教學法在高校舞蹈專業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J160209。

一、苗族舞蹈動律元素提煉

1.腰胯動律

苗族舞蹈的腰胯動律有三種,分別為頂胯、擰胯和顫胯。下面就以教學組合中的頂胯動律作為示例,來描述其動作規范。準備動作為雙腳自然位,自然站立,身體面對1點;1—2拍左腳微抬25度,右腳半腳掌支撐,臀部撅起;3—4拍時落左腳,同時雙腳半蹲、胯部往前頂出;5—8拍做1—4拍的反面動作。

“扭腰擺胯”是苗族舞蹈動律的核心,因為舞蹈中典型性的“上挑下沉”動律就是以腰胯為連接軸心進行發力而形成的,而且這個動律貫穿苗族舞蹈始終。并且很多手臂或下肢的運動都是由腰胯的主動發力而帶動的,像是苗族人身體運動的“引擎”。苗族舞蹈中胯部動作主要有“頂胯”“擰胯”和“顫胯”,所產生的律動力效也是不同的?!皠幼骶哂小唷€’‘靈’‘健’的特點,脆而不拖、穩而不沉、健而不俗?!?這個動律既有苗族舞蹈鮮明的動作特征,又能體現苗族女子的含蓄而又靈動的性格特征,具有風格性訓練的價值。

總的來說,腰胯的扭擺屬于苗族舞蹈的典型“元語言”,所有動作都是架構在這個基礎上而發展的,這個動律是連接所有整個苗族舞蹈動作的紐帶。

2.踩踏動律

苗族舞蹈下肢的主要動作可以總結為“踩踏”的動律,它分為橫移步、四方步和旋轉步三大類。教學示例中橫移步的動作規范如下:以雙腳自然位,自然站立,身體面對1點為準備位;1—4拍左腳先移,右腳再跟,向左邊橫移踩踏三步,第4拍右腳踏上鼓點,配合腰胯動律中的頂胯動作進行;5—8拍以相同的要求規范做反面動作。

踩踏動作的具體發力方式是主力腿屈蹲,動力腿向上收,“舞者的下肢關節胯、膝、腳踩,形成一種近似于彈簧的組織系統”2,在下一拍做全腳有力度的踩踏動作。在很多的原始舞蹈中都有“踏足為節”的舞蹈風格,可以看出苗族舞蹈所具有的原始遺風。

踩踏動律在苗族的反排鼓舞中體現的最為明顯,舞者往往要根據鼓聲的變化來做相應節奏的踏地動作,舞到快板時,踩踏的力度和速度也會陡然上升,顯示出一種“火爆勁”另外,踩踏步伐的方式也有很多,以應對不同的節奏型。

這種下肢以踩踏動作為主舞蹈方式存在于中國很多民族當中,而苗族的踩踏不同于高原民族舞蹈的踩踏質感,苗族舞蹈的踩踏并不沉重,它是快速有力、靈活輕快的,并且配合著甩手的動勢,頭也隨之重拍向下,顯現出一種上下震顫而又有韌勁的整體動勢效果。

二、苗族舞蹈動作元素提煉

1.甩臂動作

甩臂動作是苗族舞蹈上肢部位的主要運動方式,有大甩臂、中甩臂、小甩臂等,幅度不一。大甩臂的訓練以雙腳自然位,自然站立,身體面對1點為準備位。甩臂動作通常沒有固定的節奏規范,具體步驟如下:首先雙膝彎曲,半蹲,頂胯,呼吸下沉,雙手臂垂直于體旁;接著雙膝伸直,雙臂交叉前后甩至右臂正體上方,左臂至正斜后方,形成反“V”字造型;然后重復第一個動作步驟;最后呼吸下沉、雙臂快速下甩后做第二步驟的反面動作。

甩臂必須與腰胯動律相協調,所以要在身體關節放松的情況下才能顯得協調而具有美感,否則就會僵硬而失去全身動律的完整性。

苗族舞蹈的甩臂動作有時在木鼓的快板聲中會將幅度放到最大,而在身后形成一個反“V”字造型,甩手、擺手就是苗族舞蹈上肢的主要典型動作,因此,學習這些動作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苗族人民好舞、樂觀、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

2.肩部動作

苗族舞蹈的肩部動律主要有擺肩、顫肩、擰肩這三種方式。以擺肩動律為例:準備位為雙腳自然位,自然站立,身體側對1點;1—4拍以左腳為主踩踏,左肩向正前方前后擺動,重拍在前,右肩隨動,在第4拍時做大甩臂,經立圓環動至后,同時右腳上步;5—8拍以相同的規格做以上動作的反面。

苗族舞蹈在踩踏動律上而形成的上下顫動時,舞者的雙肩會隨著律動的節奏做上下垂直或左右搖擺的震顫,形成上述的三類肩部動律。苗族舞蹈的肩部動律有強烈的節奏感,但顫動的節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與苗族鼓舞多變的節奏型有關。肩部的節奏性顫動是與甩臂的動作一脈相承的,甩臂的幅度越大,肩的顫動也就越有力度,反之亦然。

肩部的動律也有很多種,除了上述典型的雙肩上下律動外,還有前后交替抖動等,適合在不同的舞蹈段落中使用。苗族舞蹈中肩部節奏性、多樣性的律動極富民族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3.翻轉動作

苗族民間舞中有很多擰轉、翻身的動作,具體分為側翻轉、回旋轉、擰轉身等。下面以側翻轉動作描述來分析其動作規范:首先雙腳自然位、自然站立、身體面對1點,作為準備姿勢;1—4拍為左腳起踩踏、與右腳交替進行,在第4拍落右腳為主力腿,同時左小腿迅速往回扣側翻身,雙手臂掄甩配合,完成一順邊的動作;5—8拍以相同的動作規范做1—4拍的反面動作。

翻轉動作都是建立在“一順邊”的動勢基礎之上的。苗族舞蹈的翻轉動作主要是固定腰的軸心,然后以小腿的迅速回扣、腳踝的內蒯以及手臂的掄甩而完成的,由于是一順邊的動作,舞者的上身又常常是向下傾倒的體態,所以轉動起來在視覺上是一氣呵成、迅速敏捷、干凈利落的效果。

總的來說,苗族的宗教與服飾是舞蹈中的翻轉動作形成的原因。苗族人在祭祀先靈是會跳一種古老的“圈舞”,同時每個人又會做轉圈或是翻轉的動作,在巫術體系中,“圓圈”所代表的就是一種人神共通的圖形媒介,都會通過圓形的舞蹈場域或自身的旋轉來達到儀式目的。另外,苗族人民由于生存環境所限,常要翻山越嶺,因此他們的百褶裙會分不同的長度,一般會給下肢留下足夠的空間,為這些勾腿的回旋動作提供了保障。

將苗族的典型性、風格性的動作提煉出來,對其風格特點、動作要求、練習方法、文化意義等相關要素進行了逐一的論述,使之有理有據,符合教材的科學化和體系化要求。為形成高校舞蹈專業性教材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釋:

1.李菁,姚嵐.《試論苗族女性服飾對其舞蹈動律的影響》.文學藝術.2008(11):52.

2.黃蘭.《苗族反排鼓舞之教材初探》.中央民族大學.2011:26.

[1]徐浩.《苗族舞蹈現狀研究與思考》.貴州民族研究,2013(3).

[2]劉建.《舞蹈身體語言解讀》.民族出版社,2012.

[3]曹維王,良范.《圖像人類學中的貴州苗族舞蹈》.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動律肩部右腳
淺談動律在舞蹈作品《擺手女兒家》中的體現
活動頸部時有響聲是怎么回事?
先左腳,再右腳(下)
先左腳,再右腳(上)
判斷:沙灘上的腳印
四個小竅門輕松緩解肩部疲勞
評《Smoke》
四個小竅門輕松緩解肩部疲勞
兒童乒乓球啟蒙訓練中肩部損傷與預防
藏族舞基本動律的教學絕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