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蹈欣賞的“標準”界定

2017-07-12 13:58包布仁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524088
大眾文藝 2017年3期
關鍵詞:舞蹈演員現代舞古典舞

周 玲 王 珊 包布仁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 524088)

舞蹈欣賞的“標準”界定

周 玲 王 珊 包布仁 (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 524088)

舞蹈欣賞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活動,能夠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舞蹈的綜合性要求對舞蹈欣賞“標準”進行切分,技術欣賞的標準和舞蹈風格的標準。在進行舞蹈欣賞時由于性格、年齡、性別主觀因素的不同,還存在藝術修養、人生經歷、文化底蘊、情感態度等客觀因素的不同,對于舞蹈作品會產生不同的欣賞角度和理解內涵。

舞蹈欣賞;技術技巧;舞蹈風格

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載體,運用肢體語言說故事來表現的藝術?!拔璧感蕾p是人們觀賞舞蹈演出時,所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對舞蹈作品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整個過程,因此它本質是一種認識活動?!彪S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藝術人才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舞蹈作為藝術的一種也逐漸的進入大眾視野,如何讓更多的人欣賞舞蹈呢?舞蹈是否可以用“標準”加以衡量呢?筆者從接下來的幾個方面做簡要分析。

一、舞蹈欣賞的作用

人們在物質文化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需要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舞蹈欣賞屬于藝術欣賞的一種,作為一種文化軟實力更是一種精神文化,人們欣賞舞蹈是能夠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情感上的愉悅,屬于精神文化活動。

舞蹈欣賞能夠提高人們認識美和欣賞美的能力。舞蹈作為一種美的藝術,觀眾在進行舞蹈欣賞時會產生美的享受、美的感覺,從而達到身心愉悅。舞蹈作為一種感性的藝術,需要情感的交流,在欣賞舞蹈中觀眾、演員是兩個相互的存在力量,只有在特定的空間投入情感理解整個舞蹈作品才能喚起情感的共鳴。舞蹈演員通過肢體語言的表現來呈現舞蹈作品,觀眾則是在欣賞的過程中逐步了解舞蹈演員用肢體表達的情感內涵。觀眾作為欣賞的主體在進行欣賞過程中融入自身的認識,產生出對舞蹈作品美的認識,也展現出對舞蹈美的欣賞能力。

舞蹈欣賞能夠提高人們發現美和觀察美的能力。在藝術中美有多角度,每個人在欣賞時會從不同角度去發現美和觀察美。這也正是舞蹈欣賞中的神奇之處,正如莎士比亞說的“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體的差異產生了不同的欣賞視角。文化水平、藝術修養、人生經歷等不同都會影響欣賞中對舞蹈作品的不同觀察角度,從而發現不同的美。舞蹈作品的美丑與好壞也會影響到觀眾發現美和觀察美的能力,只有積極的、健康的舞蹈作品才能成為觀眾進行欣賞和審美對象,否則沒有美感可言。

舞蹈欣賞能提高人們接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舞蹈作品是由舞蹈編導者的編創、舞蹈演員的表演、觀眾的接受和理解這樣一個過程。一個好的作品,好的題材離不開舞蹈編導者對形象的把控;舞蹈演員出色的表演。舞蹈欣賞中觀眾根據舞蹈形象了解作品的創作動機,而編導者則是發現創作動機來塑造舞蹈形象。舞蹈動機不僅是編舞的起點,而且是作品的內核,是一個有內聚力但又可以充分發展和變化的內核[[1]]。只有觀眾在進行舞蹈欣賞時接受和理解了舞蹈作品才會達到與編導者藝術思維的共鳴。

二、技術技巧的欣賞標準

傅兆先認為一般有三種類型的舞蹈動作組合能成為舞蹈語言:一是傳情表意的舞蹈動作組合;二是具有某種情緒和抽象美感的舞蹈動作組合;三是表現某種舞蹈技巧的舞蹈動作組合。舞蹈作品的呈現需要技術技巧的融入,技術技巧建立在基本功的基礎之上。舞蹈界流行這么一句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竟κ俏璧副硌莸幕A,基本功中包含了大量的技術技巧。舞蹈中講究開、繃、直,舞者必須有深厚的舞蹈功底,技術就是檢驗舞者功底的一大標準,好的技術技巧為舞蹈作品的呈現增加了感染力,增強了視覺感。技術技巧大致分為了跳、轉、翻以及控制。在技術技巧中有大量的專業術語,比如:大跳、倒踢紫金冠、雙飛燕、平轉、踏步翻身等等。專業術語作為舞蹈一種記錄法,用文字語言記錄舞蹈的方式,早在中國漢代傅毅的《舞賦》已經使用文字來記錄舞蹈。

技術技巧——“跳”要求舞蹈演員具有靈活的彈跳力,在舞蹈中完成跳躍性動作,大跳是舞蹈技術技巧中最典型也是最基本的,要求演員在空中保持跳躍式的舞姿,雙腿空中豎叉狀,雙手向上延伸,后背保持直立,演員末梢延伸到最大限度。大跳要求空中的造型感,舞者不能達到規定的舞姿造型則定為不標準。

技術技巧——“轉”要求舞蹈演員在進行旋轉中身體保持垂直,肩旁下壓,放松身體,旋轉時留頭甩頭,眼睛盯住一個點雙臂打開,身體和手開始轉動,頭部不懂,當轉動到達最大幅度時,身體和頭部形成反作用力,之后利用反作用力甩頭360度回到原點,在旋轉時腳下是能否轉動的關鍵,要求腳踝和小腿發力,半腳尖立的基礎上進行,掌握好身體的重心。轉圈數量的多少和質量的高低是檢驗一個舞蹈演員旋轉技術水平高低的一個標準。

技術技巧——“翻”主要有踏步翻身,點步翻身,側手翻,前軟翻,后軟翻等,踏步翻身要求以前腳為重心,后腳腳掌踏地,雙膝夾緊半蹲,后背斜上豎直狀態,雙手于肩平行,以腰為軸轉動,在進行翻轉時雙手必須是畫立圓。點步翻身是以腳點地進行翻身,雙手同樣是畫立圓?!胺笔且环N身體自然的逆向造型、動態,必須在空間中形成立圓。

技術技巧——“控制”要求舞蹈演員有一定的肌肉控制能力和較強的柔韌性,控制也是對舞蹈演員穩定性的衡量。舞蹈動作中需要控腿180度、下腰控腰、舞姿造型控制等,只有具備柔韌性、穩定性、控制性才能對舞蹈作品完整的詮釋。演員在表演時達不到相應的標準則認為控制能力不足,有瑕疵的表演是不夠標準的,對于舞蹈演員加強控制力的訓練才能對舞蹈作品最好的表現。

三、舞蹈風格欣賞的標準

在當今中國高校舞蹈專業的舞蹈風格大致分為四種,分別是:中國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現代舞、芭蕾舞。當然,在不同的地域中高校也會融合一些當地的特色舞蹈風格。

中國古典舞——古典舞具有嚴謹的程式,規范性的動作和高超的技巧。中國古典舞并不是單純之古代人跳的舞蹈、由于歷史原因倒是絕大多數古典舞失傳,當代的古典舞是融合了中國戲曲、中國武術、舞蹈史料等的基礎上傳承和發展的成果。中國古典舞從戲曲中吸收了大量的元素,戲曲中的身、眼、手、法、步在古典舞中同樣有相似的表現方式。古典舞講求身體韻律,身韻課程訓練對古典舞的表演具有至關重要的聯系,對身體內在氣息的掌控可以說是舉足輕重。觀眾在進行古典舞蹈欣賞時看能否細微的觀察到舞蹈演員的身體韻律、高超的技巧、流暢的動作,是否有飽滿的神情、對節奏的處理是否恰當。

民族民間舞——包括了地域性、民族性、群眾性、習慣性等,民族民間舞是地方特色舞蹈的體現。不同的民族民間舞蹈具有不同的形態、動律、風格、節奏,民族民間舞的服飾和道具也存在迥異。如藏族舞的服飾特色長袖、寬腰、大褂,動律以“顫、開、順、左、繞”為特色;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蒙古舞大氣磅礴,舞姿造型挺拔豪邁,女子的頂碗舞、筷子舞,男子的馬刀舞、安代舞都能體現出蒙古人生活的習慣、習俗。維族舞蹈是新疆地區的特色舞蹈風格,維族舞蹈具有較強的異域風情。舞蹈的體態“立腰、拔背”,新疆地區盛產葡萄,維族舞蹈中的體態或動作來自生活中摘葡萄的姿勢。傣族舞蹈典型的三道彎。觀眾在進行民族民間舞蹈欣賞時依據舞蹈的風格特色去觀賞是否具有民族特性,舞蹈的體態、動律以及節奏的把控是否標準。

現代舞——現代舞是從西方傳入到中國的舞蹈風格,是“現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鄧肯反對芭蕾舞鞋對人的肉體的束縛,在實現人體解放的意義上赤足跳舞,被后來為數不少的現代舞蹈家在精神與形式上承傳,現代舞是反對芭蕾的藝術?!艾F代”具有特定的時代與民族文化發展的當時當下意義,然而現代舞不等同于流行舞。許多認為現代舞是抽象的、看不懂的,從現代舞起源背景來看,由于在社會動蕩的大環境中尋求人體的解放,身心的釋懷?,F代舞以主觀意識形態作為創作題材,在題材的選取上更多的表現人的心理世界或是人性的反思,動作的完成大多是人體自然、順勢的動作,體態呈現出一種自然放松狀?,F代舞的服裝簡單的純色為主。丑的、扭曲的、抽搐的、撕心裂肺的動作在現代舞中也尤為常見。觀眾在進行現代舞的欣賞中靜心的體會舞蹈演員的肢體動作,舞蹈動作不一定是特定的表達某種意義,需要去領會舞蹈演員傳達的一種行為狀態。抽象的現代舞中沒有固定的標準可言,能夠帶給觀眾視覺上的享受其實現代舞就已經做到了它的標準。

芭蕾舞——芭蕾最早起源于法國的宮廷,是從宮廷舞蹈中發展至今,具有一整套嚴格的程式和規范,芭蕾舞對舞者的身材、體型要求十分嚴格,長腿、長胳膊、小臉。歐建平老師對芭蕾舞者的總結有下面兩句話:“開、繃、直、立爹媽給”,“輕、高、快、穩師傅教”。芭蕾被稱為足尖藝術,要求女舞者穿上足尖鞋立腳尖而舞,腳背是檢驗一名舞者是否優秀的關鍵。芭蕾舞更多的是以雙人舞的形式呈現在觀眾眼前,男舞者主要完成對女舞者托舉或獨舞的表演。芭蕾舞的程式性和規范性是建立在系統的訓練中,從宮廷衍生而來的嚴格訓練系統對今后芭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觀眾在進行芭蕾舞欣賞前要求提前進入劇場,熟悉劇場環境、了解舞蹈劇情,以綜合性的視角去進行舞蹈欣賞。芭蕾舞作為一種高雅藝術在當今社會也愈來愈受歡迎,觀眾更多了解芭蕾藝術對芭蕾舞的欣賞更為通透。

四、技術服務舞蹈,舞蹈表現情感

任何舞種都需要基本功的訓練,技術的運用;舞蹈更是長于抒情、拙于敘事。技術服務舞蹈主要表現在舞蹈劇情的需要,舞者情感值達到最大限度從而用高難度的技巧來表現故事發展的需要;如:開心興奮的大跳,傷心欲絕后的快速串翻身等。舞蹈不能為了技術而做技術技巧,只有在表現劇情的跌宕起伏、內心情感的釋放,技術與舞蹈融合才能上升到更高的舞蹈層次;舞蹈表現情感分為兩部分:一方面,編導和舞者創作的舞蹈所表現的情感性;觀眾欣賞舞蹈的情感性。舞蹈編導是舞蹈作品的最初創作者和題材選取者,編導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對舞蹈風格的喜愛創作出獨特的舞蹈作品,塑造出獨特的舞蹈形象。編導在完成作品的創作后挑選舞蹈演員,舞蹈演員在與編導進行溝通后獲取創作的意向,進行主要舞蹈角色的形象體會、感受、理解、再創造的過程。在完成舞蹈作品的所有創作后進行舞臺演出,到這個階段舞蹈只能說完成了一半,只有觀眾進入劇場進行欣賞才算完成了整個舞蹈創作。然而,走進劇場進行舞蹈欣賞的觀眾由于性格、年齡、性別主觀因素的不同,還存在藝術修養、人生經歷、文化底蘊、情感態度等客觀因素的不同,對于舞蹈作品會產生不同的欣賞角度和理解內涵。

五、結語

舞蹈欣賞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活動,能夠加強對舞蹈的審美能力和對美的認知。觀眾只有多了解舞蹈作品、舞蹈風格,多學習和觀摩舞蹈才能不斷的對舞蹈有新的認識和理解,才能在欣賞時達到與舞蹈作品人物的共鳴。在對舞蹈標準的衡量中存在綜合性的因素,一方面是技術層面,一方面是舞蹈情感表達層面。舞蹈標準的界定不同于理科生做實驗的精確,舞蹈是感性藝術起主導的理性方式。

[1]張祖清.淺論如何進行舞蹈欣賞[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5).

[2]于平.風姿流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朱晗.看“中國好舞蹈”—談古典舞傳播[D].北京:北京舞蹈學院,2015.

[4]劉青戈.西方現代舞史綱[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5]歐建平.如何欣賞芭蕾舞[J].藝術教育,2003(1).

猜你喜歡
舞蹈演員現代舞古典舞
承古之韻的當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學中的表演素質培養策略研究
淺析當前中國古典舞創作的困境及對策
淺析古典舞對傳統舞蹈的繼承和演變
探究現代舞藝術的發展
——東西方現代舞藝術的融合
試述舞蹈演員的舞臺表現力
淺析舞蹈演員心理因素的重要性
現代舞創作現狀漫議
現代舞創編性教學國內外研究現狀
論現代舞基訓與現代舞編導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