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推動國內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考

2017-07-25 14:23陳念
博覽群書·教育 2017年6期
關鍵詞:國內產業轉移協調發展

陳念

摘 要:產業轉移是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途徑。在分析國內產業轉移的趨勢和特征的基礎上,探討了目前國內產業轉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推動國內產業轉移與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思考。

關鍵詞:國內;產業轉移;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一、國內產業轉移的趨勢和特征

產業轉移是在市場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通過生產要素的流動,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是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利用得天獨厚的政策和區位優勢,抓住港澳臺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大量承接和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加工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呈快速發展態勢,不僅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而且成為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國內產業轉移的總體趨勢和特征是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趨勢將繼續得到加強,東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的規模不斷擴大。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省份向中西部地區欠發達省份轉移,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傳統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部和西部一些省份的工業能力明顯增強。并呈現以下趨勢與特征:一是在經濟區域之間的“大梯度轉移”。如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區位選擇規模情況;二是在各行政省份之間的“小梯度”轉移。如廣東省,在產業轉移方面,提出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共建產業轉移園,在2008—2012年安排競爭性扶持資金500億元,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轉移,實現“提升珠三角,帶動東西北”,“產業轉移”戰略正推動廣東走向經濟轉型發展之路。三是在一體化經濟區域內的轉移。在被轉移的產業類型上,既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又有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移。

二、國內產業轉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產業轉移滯后現象比較嚴重。中國區域產業轉移中存在嚴重的滯后現象。根據有關統計資料,從全國范圍來看,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逐步推進,至2008年中國所有地區都脫離了最原始的以第一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進入了以第二或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在東部地區,北京、上海、海南已進入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的經濟增長態勢,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區除了西藏自治區以外,各省均是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說明中國真正進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省市很少。北京2010年第三產業的GDP是10 330.5億元、上海是9 618.31億元、海南是946.25億元、西藏自治區的是275.41億元。這說明,以第三產業為先導產業且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千億的在全國只有北京和上海這兩個大都市。以東部地區為例,北京1994年的第三產業GDP就超過了第二產業的GDP,上海則是在1999年進入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格局的。這充分說明中國區域產業轉移存在產業滯后問題。

2.產業承接地投資與創業環境有待改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一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中西部大多數省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已有較大改善,但因運輸周期長、運輸成本高等因素,對吸引和承接產業轉移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在承接產業轉移的軟環境方面,中西部地區也面臨一些問題:如政府辦事效率不高、行政行為不夠規范、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相關服務體系不完善,金融、財務、咨詢、信息、技術服務等較為落后,特別是在當地融資難問題比較突出,使一些外來投資者可能面臨政府扶持有限、資金來源單一、融資成本過高和企業后續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的困難;產業承接地缺乏技術、營銷、管理和商務等各類人才。并且企業研發經費投入不足,多年來一直徘徊在1%以下;高科技人才不足且流失嚴重,科研成果難以實現產業化并形成現實生產力;整個社會也未能形成保護創新的良好氛圍,由于企業的法人實體與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從而削弱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利益驅動機制和風險意識。

3.環境資源壓力加劇。一些轉移出去的產業對承接地產生了新的污染,影響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是一個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區域。由于長期過度開發,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嚴重,而且給其他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帶來了較大影響。目前,在東部沿海地區發達省份轉移出去的產業中,大多數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有一部分產業是因為受到環保政策的限制而轉移出來的。雖然中西部地區的地方政府也強調有選擇地引進產業,但從現實情況看,也存在盲目選擇和受到不良政績觀的影響,承接了一些高污染產業。這些產業對中西部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更加關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問題,在系統分析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基礎、資源狀況、環境容量的前提下,制定并實施一些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中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推動國內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思考

1.科學統籌規劃國內產業轉移。要結合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升級和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科學規劃國內產業轉移。沿海地區要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在大力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承接國際的服務業轉移,形成現代服務體系[4]。中西部地區要與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相結合,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同時,要充分發揮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針對西部地區資源加工產業起點低、規模較小的特點,適當放寬西部地區資源加工型產業的進入門檻,促進西部地區資源加工型產業的發展和東部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

2.營造有利于推動國內產業轉移的環境。要把國內產業轉移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營造有利于產業轉移與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環境。一是制定促進產業轉移的稅收優惠政策。繼續推進2010年開始在新疆試點的資源稅改革,防止資源浪費和盲目開發,并在時機成熟時予以推廣。二是加強東中西產業合作與轉移的政策支持。三是營造有利于國內產業轉移的良好環境。優化產業轉移環境,推動產業轉移體制創新,建立和完善產業轉移承接地的投資環境服務體系和承接載體。四是強化產業轉移承接地的環境監管,加強環境執法檢查,對重金屬、危險廢物處置污染企業違法行為予以堅決整治,加大重點區域、典型案件掛牌督辦、責任追究和后督查力度。進一步健全環境風險防范與應急管理工作機制,加強風險管理,突出環境應急預案建設和管理,妥善處置各類突發環境事件。五是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完善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為國內產業結構有序轉移提供保障。

3.堅持以市場化方式推動國內產業轉移,促進區域經濟合作。國內產業轉移應主要采取市場化方式,以企業為主體,通過利益驅動機制實現。政府部門應遵循市場化原則,引導東部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通過產業政策和財政金融手段,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向中西部投資。要加強中西部地區和東中部地區的產業聯系,促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初級加工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升級,實現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中西部地區就業機會。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為中西部企業引入新的經營機制和管理模式,形成與東部沿海地區企業的技術互補和產業聯合。近年來,區域間合作力度不斷加大,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企業主體地位不斷強化,企業跨區域發展成為趨勢,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參考文獻:

[1]產業轉移實證研究述評[J].王恕立,張云.中國集體經濟. 2011(04)

[2]國際產業轉移和我國區際產業轉移研究綜述[J]. 魏曉潔,石碧華. 生產力研究. 2011(02)

[3]產業轉移研究綜述[J].汪鼎喜.科技信息. 2011(04)

[4]什么因素推動了國內地區間的產業轉移[J].上海企業. 2011(04)

[5]“十二五”時期我國產業轉移趨勢及特點[J].路紅艷.中國經貿導刊. 2011(10)

猜你喜歡
國內產業轉移協調發展
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及關鍵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