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關鍵處,讓智慧“親臨”

2017-07-29 14:23曹乃娟
小學教學參考(數學) 2017年7期
關鍵詞:關鍵處智慧

曹乃娟

[摘 要]數學學習活動是學生實現自我建構、自我生成、自我提升的過程。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要著眼知識的關鍵處,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富有思維含量的活動,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讓思維碰撞,讓智慧“親臨”。

[關鍵詞]關鍵處; 智慧;親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0-0031-02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在教師的精心組織與引導下,實現自我建構、自我生成、自我提升的過程。在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巧妙地將學生推向“前臺”,而自己則智慧地進行“隱身”,與此同時,順學而導,引領學生積極思考,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發展學生思維,讓智慧“親臨”學生。

一、聚焦生長處——實現“真理解”

數學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都很強,前后的知識有著很強的關聯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特點等做深入的研究,有的放矢地引領學生聚焦新知的“生長點”,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探究。

例如,教學“小數除以小數”時,教師先出示例題“媽媽買雞蛋用去7.98元,雞蛋的價格是每千克4.2元,媽媽買了多少千克雞蛋?”,然后讓學生獨立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之間的關系,待學生列出算式“7.98÷4.2”后,教師再讓學生思考這道算式與以往學習的小數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快發現,以前學習的小數除法,除數是整數,而這道算式的除數是小數。

師:那么該怎樣計算7.98÷4.2呢?

生1:運用單位換算的方法,將7.98元和4.2元都化成以“分”作為單位的數,如變成798分除以420分,結果是1.9。

生2:根據商的變化規律,將4.2擴大10倍,它們的商就會縮小10倍,所以算出商再擴大10倍,最后的結果也是1.9。

生3:我同意生2的意見,但我運用的是商不變規律,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倍,變成79.8÷42,算出結果是1.9。

師:這幾種算法中,哪一種更簡便?(學生各抒己見)

上述案例中,教師立足教材,引導學生尋找新知的思維生長點,促進了新舊知識的有效連接,讓學生不僅掌握了算法,還掌握了算理。

二、聚焦疑難處——突破“實障礙”

數學知識的邏輯性和抽象性都很強,而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出現認知偏頗、缺陷乃至失誤等情況,而這些往往是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在學生思維短路時牽一牽、引一引,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化解重點、分解難點,進而形成數學能力。

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教師出示題目:在一張長6分米、寬4分米的長方形紙上,截取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剩余部分的周長是多少分米?學生紛紛動手解題。教師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學生大多這樣計算:6+4=10(分米),10×2=20(分米),4×4=16(分米),20-16=4(分米)。顯然,學生思維定式了,他們認為:原長方形的周長減去正方形的周長,便是剩下圖形的周長。教師隨即利用電子白板演示在長方形中截取最大正方形的過程,然后指著剩下的圖形,提問:“這個是什么圖形?”“長方形?!睂W生異口同聲道。教師追問:“你們的算法正確嗎?”有了直觀的感性認識,學生很快便發現了自己的錯誤所在,再次回到周長的本質上——計算截取后所得長方形的四條邊的長度之和,從而找到正確的解答方法,突破了學習難點。

上述案例中,教師根據課堂生成,針對學生的疑難處進行有效引導,幫助學生突破了認知障礙,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聚焦困惑處——引發“深思考”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睂W生的學習,往往也會經歷從惑到不惑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他們思維逐漸明晰的過程。在學習中之所以產生困惑,是因為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不會處理變與不變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要注重捕捉學生的困惑點,采取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找到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負數”時,教師設計練習:比較以下幾組數的大?。孩?5和0;②3和-4;③-4和-2。在比較前兩組數的大小時,學生根據“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很快便得出了結論,但比較第三組中的兩個負數的大小時,由于受正數大小比較的影響,很多學生都分不清-4和-2孰大孰小。面對學生的困惑,教師并沒有直接講解,而是借助數軸(如圖1)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通過觀察數軸,學生知道在數軸上越往左,數會變得越來越??;越往右,數會變得越來越大,而-4處在-2的左邊,所以-4<-2。

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數軸的排列特點,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不僅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比較兩個負數大小的方法,還滲透了數形結合思想。

四、聚焦生成處——靈動“新思維”

課堂是動態的,也是不斷生成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引領學生參與探索知識的歷程,還要獨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課堂生成,并將課堂生成轉化為鮮活的教學資源,巧妙地運用于教學中。這樣可使課堂教學超越課本內容的限制,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例如,學習“梯形的面積”時,大多數學生在探討梯形的面積公式時,都是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然后根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關系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這無疑是可行的。學生探討、交流后,正當教師準備總結時,突然有學生站起來說:“老師,可以將梯形用剪刀剪開,然后推導出它的面積計算公式嗎?”教師覺得這個學生的想法很有創意,于是對學生說:“當然可以,請你具體說一說?!?/p>

生1:先拿出一個梯形,然后分別找出兩條腰的中點,用直尺進行連線,用剪刀沿著所畫的線剪開,就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邊說邊演示,如圖2所示)

(這時其他學生發現,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正好是原來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是原來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積可以用“(上底+下底)×高÷2”來求。)

師:生1非常了不起,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并探究問題,大家還有其他辦法探究梯形的面積嗎?

生2:在生1的基礎上,我覺得可以換一種剪法,可以沿兩條腰的中點,豎直往下剪(如圖3),這時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所拼長方形的長是梯形上底與下底和的一半,寬就是梯形的高,因此梯形的面積為“(上底+下底)÷2×高”,也可以說“(上底+下底)×高÷2”。

(聽了生1和生2的回答,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教師也為他們“點贊”。)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巧妙捕捉課堂中的生成,鼓勵學生說出有個性、有創意的方法,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精心研讀教材,聚焦學生發展的關鍵處,探尋新舊知識的切合點,引領學生在互動中產生智慧的碰撞,感悟智力角逐的神奇與魅力。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要順勢而導,這樣才能讓數學課堂充滿靈性,涌動激情。

(責編 黃春香)

猜你喜歡
關鍵處智慧
巧設問題,引領課堂
善抓關鍵巧析文
智慧派
智慧決定成敗
智慧往前沖,統計百分百(1)
智慧往前沖,統計百分百(2)
智慧往前沖,統計百分百(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