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圖書館的歷史變遷與發展趨勢

2017-07-31 10:01農燕
博覽群書·教育 2017年5期
關鍵詞:服務方式大學教育數字圖書館

農燕

摘 要:通過介紹我國圖書館在大學教育的地位,提示了我國大學圖書館的發展趨勢。針對我國圖書館在變革中存在矛盾,提出了加強圖書館風險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圖書館;服務方式;大學教育;數字圖書館;發展趨勢

圖書館是收集、整理、保藏文獻資料以供人閱覽的機構。圖書館的設立使得文獻資料得到較好保護,知識得以世代傳承。

一、大學教育與圖書館

1.我國大學教育與圖書館的起源

從我國的歷史來看,大學教育出現的時間早于圖書館形成時間。早在五帝時代,華夏族便開始出現大學教育的雛形--成均。到了西周時期,周天子專門為貴族子弟建立起以辟雍為中心的五個教學點,任命專職官員向學生傳授六藝,這是我國最初的大學教育。

2.圖書館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

春秋末期,隨著諸子百家學說的興起以及戰亂導致周王朝圖書在民間的散失,民間的權勢貴族以及學問的士開始收藏圖書,形成私家藏書。如孔子接觸到大量圖書,并適當加以收藏,其私塾學生也能接觸到這些圖書并加以閱讀。

唐宋時期,隨著印刷術的推廣,圖書制作更為方便。民間開始出現集圖書收藏、教學于一體的書院。清代末期,鴉片戰爭失敗。西方傳教士涌入中國,開始建起了教會學校,并配備專門的圖書館,傳播西方的宗教思想和文化。

新中國成立后,大學圖書館的數量從1949年的132所上升到1987年1158 所。為了規范高校圖書館的管理,1956年國家制訂《高等學校圖書館試行條例》,1981年制訂了《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條例》。1987年制訂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

二、當代高校圖書館的變革

1.半封閉式服務向開放式服務發展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學校圖書館處于半封閉狀態。學生不能直接進入圖書館的藏書室,只能通過圖書管理員從藏書室取書,借閱圖書極不方便。90年代后,高校圖書館開始從半封閉狀態向開放式狀態發展。各個學校開放的形式存在多種形式:一是允許學生直接進入到藏書室選取圖書、復印圖書資料;二是完善圖書館硬件設施,將藏書室與閱覽室合二合一,學生直接在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和學習;三是在校園內的各個角落建立小型自助式圖書館,無須專門圖書管理人員值守;四是在圖書館開設咖啡館,交流場所,方便學生的學習與交流。圖書館服務方式的轉變,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對圖書的查閱。五是我國部分高校擴大服務對象,開始對校外社會公眾開放。如電子科技大學為當地市民提供圖書借閱服務以提高社會公眾的文化素質。

2.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化圖書館轉變

19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為了加強對珍貴文獻資料的保管和傳播,開展“美國記憶”實驗,嘗試將紙質圖書轉化為數字形式。1997年,我國政府組織開展“中國試驗型數字式圖書館”的建設,開啟了我國高校建設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序幕。經過近20年的建設,高校圖書館得到顯著的改變.

3.以圖書館為中心向讀者為中心為轉變

近年來,圖書館的服務理念發生顯著變化,開始從教學活動的被動服務者開始向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轉變,從圖書館為中心向以讀者為中心的為轉化。

(1)以讀者為中心,開展圖書采購。傳統圖書館一般是由圖書館直接采購或者委托一些教師進行采購,讀者被動地從圖書館挑選圖書。

(2)以文獻檢索為重點,提供培訓服務。在數字化時代,文獻資料浩如煙海。為了保證快速、準確地查找到所需要文獻資料,讀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文獻資料的檢索方法

三、圖書館變革與風險管理

我國大學圖書館的發展史就是一個不斷開放、不斷更新的過程,從服務于少數權貴向服務于大眾發展,高校圖書館應當切實處理各種矛盾問題,加強風險管理,確保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延續。

1.協調在校學生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資源共享問題。高校讀書館在圖書數量、容納人數方面資源有限。圖書館在向外部公眾提供服務時,應當根據自身能力確定接待校外讀者的數量,避免校內讀者與校外公眾之間引發沖突。

2.協調珍貴文獻資料的保管與傳播。珍貴的文獻資料,特別孤本外借容易出現丟失和毀損。

參考文獻:

[1]于偉艷.中國圖書館的發展歷程簡述[J].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04(5):124-126.

[2]黃青廉.大學圖書史述略[J].湖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5):112-114.

[3]郝慶合.試論高校圖書館的館史研究[J].圖書館的研究與工作2008(4):29-31.

猜你喜歡
服務方式大學教育數字圖書館
現代化管理手段和服務方式在國企檔案管理中的應用
生本教育理念在應用心理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農業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用自主學習理論改革傳統教學模式的研究
基層公共圖書館管理外包實踐與思考微探
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調查與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