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文獻綜述

2017-08-04 20:03王雪瑩
東方教育 2017年10期
關鍵詞:政府治理

王雪瑩

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著眼全國范圍人口分布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這種格局同樣適用于城市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口涌入城市中。我們將其在城市中聚居的地方叫做城市民族地區。城市民族地區因為多文化的碰撞,多利益的交織而容易引發不穩定?,F階段我國城市民族工作還不夠成熟,這些都是造成城市民族地區不穩定的原因。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管理問題成了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本文通過對一些文獻資料的查詢,整理了現階段我國對城市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和配套的解決方案。并對未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治理問題做出了展望。

關鍵詞:城市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民族社區;政府治理

引言

隨著我國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民為了提高生活質量離開世代生活的地方,而選擇較為發達的城市作為落腳點。在城市中生活的少數民族,由于宗教信仰,民族認同等各種原因,自發的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有一定特殊性的聚落,我們將這些聚落稱為城市中的民族地區。隨著少數民族向城市迅速的集中,隨之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例如,城市中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問題,城市中少數民族社會保障問題等等。

據《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4》中統計,當前我國流動人口的總量已經達到2.45億,超過總人口的1/6。據統計,當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規模已超過3000萬,占我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1/4以上,城市已經漸漸成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交往的主場域。他們進入城市主要以進城務工,經商為主。今后還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流動人進入城市[1]。這對城市的公共設施和社會治理帶來了新的挑戰。

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現狀

城市中民族聚居區的社會穩定狀況影響整個城市的穩定,乃至影響國家的穩定。在多民族城市中,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是保障少數民族人口利益的前提。但現階段我國民族社區、民族工作都處在剛起步階段,很多地方都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狀況。由于民族地區民族關系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使得政府在社會治理過程中遇到很多障礙,怎樣克服這些障礙讓城市中最難敏感最容易發生矛盾沖突的地方變成城市的亮點、城市的名片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

1、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概念與內涵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一般指那些在一定時期內(通常指一年以上)不改變自身戶籍狀況,并且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在另一個行政區域暫住寄居或臨時外出的人口。[2]有研究者根據這一定義,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簡單的定義為流動人口中的少數民族。

2、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特點

(1)大多數城市中流動的少數民族人口數量超過了世居的少數民族人口。由于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人口從農村、牧區涌入城市。東部沿海城市發展速度較快,缺少大量的勞動力,工資水平較高,也吸引了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這些在城市中流動的少數民族人口超過了世代在此定居的少數民族人口。同時這些進入城市的少數民族也由于生活成本、風俗習慣等原因在城市定居的意向并不強。

(2)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男女比例逐漸趨于平衡。一些西方學者在研究人口遷移的過程中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易于遷移。但在中國,根據2011年國家人口計生委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表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男女比例趨于平等。很多研究者在調研過程中也發現很多流動人口是全家出動。

(3)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齡以青壯年為主。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輸出地多是條件艱苦的農村或牧區,教育水平和教育意識都很薄弱,所以進入城市的少數民族人口文化水平都不高。人口年齡偏小,年輕人接受信息的能力較強,適應力也較強,所以更具流動性。

(4)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經濟收入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少數懂技術,懂經營的人口收入較高,但多數人只能做一些技術含量較低工作,收入普遍不高。

(5)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職業具有相似性。少數民族人口進入城市多有親戚朋友介紹,當他們進入城市后為了更快的在城市中立足,只有通過親戚朋友的人脈網絡來適應城市生活。所以他們從事的工作多具有同質性。

(6)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缺少社會保障。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由于其流動性較強,社會參保意識弱,簽訂勞動合同比例低等原因導致其社會保障缺失,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在很多勞務糾紛中,由于前期為簽訂任何有效合同導致證據不足而無法得到應有的補償。

3、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模式案例

(1)蘭州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模式

蘭州市采取“以房管人”的措施來管理流動的少數民族人口。戶籍地與各單位配合,能夠快速記錄少數民族人口流入流出的情況,對少數民族人口流動信息進行實時更新。這樣,在第一時間就能掌握流動人口數量,并有目的給予精準服務。對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就業問題,政府與民族企業建立合作,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就業,在安居的同時實現“樂業”。

(2)宜昌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模式

宜昌市采取網格化管理的方式,削減管理盲區,細化管理。城市每個區域都劃分網格,并有明確的責任人管理。信息網覆蓋全社區,能夠更靈敏的掌握突發事件,并第一時間做出有效的反應,形成一個完整的城市管理網絡系統。

(3)南京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模式

南京市采取“資源整合”的方式來管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將政府、非盈利機構、私人企業三方資源整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用以解決流動少數民族服務管理中的問題。[3]在此過程中,三方機構各自發揮優勢力量,將第一手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非盈利組織和私人企業協同合作,將信息進行總和,政府有針對性的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務,做到了流入地與流出地服務管理的聯動和對接。

二、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存在的問題

少數民族人口的流入,為城市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將一些本民族的文化帶入了城市,豐富了城市的文化,為文化的傳播做出了貢獻。同時,少數民族人口的遷入使得他們本身的觀念得到了很大的轉變,不僅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質量,而且為家鄉的發展也能有所貢獻。

但是,少數民族人口流入城市中后,也對城市造成一些負面影響。首先,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法律觀念不強,生活習俗難以改變,這就容易與城市居民產生一些誤會,引起糾紛和矛盾。第二,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入城市,導致城市中的公共設施供給不足。如宗教設施。第三,流動人口具有較強的流動性,這對于城市的管理來說是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

1、少數民族難以融入社會

當前,我國還存在著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多方面的社會排斥。少數民族人口來到城市后由于語言、風俗、習慣等原因不能很好的融入社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多來自于落后的民族地區,受教育程度不高,社會交往能力差,加之其喜歡與同民族的人內聚,這些內部原因使得他們來到城市一段時間后還難以融入社會。造成這種原因的外部因素是城市中的居民對于少數民族人口的偏見。他們缺少對少數民族人口的正確認識,被一些媒體報道的恐怖暴力事件所影響,認為少數民族缺少道德規范,從而從內心排斥接觸少數民族人口。這讓少數民族融入城市的困境“雪上加霜”。[4]

2、社會工作人員管理意識弱

黨和國家為了使少數民族能夠更好的生活,頒布了很多針對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則需要政府工作者認真實施。但現實中,政府和民族工作者由于自身管理素質的原因,總會出現執法簡單粗暴,工作中偏離我國少數民族政策的基本內涵等現象,使得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破壞民族團結。同樣是管理不利的原因,從農村來到城市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由于管理方式落后,城市與農村管理數據不共享等原因導致無法實現有效對接,使得進入城市的少數民族人口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5]同時,由于管理數據的欠缺,社區治理這一塊也得不到很好的成效。

3、服務體系不完善,政策落實不到位

由于城市中的少數民族人口具有較強的流動性,所以導致少數民族政策在落實中出現一定的問題。在城市中生活的少數民族總會因為生計的原因,在城市中奔波,根據工作擇居,所以在民族工作落實的前期就遇到了類似人員登記不全等困難。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就直接導致了民族政策無法實施,一些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服務體系的落后導致了民族工作的被動。除了這些以外,職責不明晰,責任落實不到位也是造成管理混亂的原因。

三、解決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問題的對策與方法

1、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管理者素質

由于我國民族工作相對滯后,遷入城市的少數民族公民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民族政策落實不到位,少數民族的社會基本保障缺位。

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流動性大,必須確保這部分少數民族獲得社會救濟的權利,由政府和民族社區共同商定完善。在民族社區的戶籍管理方面也需要改進相應的政策法規,使少數民族公民能夠自由遷徙,并且無論遷徙到哪里都能享受相應的民族政策。對于在民族地區擺攤的小商販,制定相應的城市管理制度,確保其能夠自食其力。政府必須以尊重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為前提,探索出一套適合于自己城市的民族地區社會穩定治理的社會保障制度。

在完善民族社區社會保障制度的同時,也要提高法制執行力,加強對少數民族政策落實情況的監督力度。多與其他多民族城市做交流,組織高層次的學術交流,制定質量較高,內容較完備城市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社會保障制度。

同時加快完善法律法規,讓民族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在管理過程中有法可依。民族工作者也應該提高自身管理素質。以尊重為前提,將少數民族人口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了解和學習各少數民族民族習慣、民族宗教等情況,探索出一套符合實際情況的管理方法。民族工作者要起到一個上傳下達的作用,正面促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發展。

2、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為了不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被邊緣化,政府應該給予其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6]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首先面臨的是生存問題,政府可以根據城市建設中的自身需求,提供必要的就業培訓。在政府工作者中,對于少數民族人口給予培養和支持,有計劃的安排一定比例的少數民族去民族社區工作,這很有利于民族工作的展開。同時,社區配合政府工作,對于本社區內流入的少數民族人口有及時和詳細了解,對于其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及時解決與上報。尤其是一些關乎民生的問題,要引起政府高度關注,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勞動就業、職業培訓等,針對問題研究討論出解決的政策,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融入變得更為容易。

3、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綜合素質

做好社區宣傳工作,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樹立正確的民族觀。社區加強法治宣傳與教育,使各族人民互相了解、團結友愛。同時加大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思想教育工作,宣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觀念。[7]大力宣傳民族政策,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知道自己的合法權益有什么,以及使用正確的渠道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全面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綜合素質,使其不再成為城市社會穩定的不確定因素,而是為城市建設添磚加瓦的引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逐漸融入社區,共同構建和諧社區。

4、建立有效管理模式

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越來越好的管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中的少數民族同樣存在“大雜居,小聚居”聚集模式,大家多以相同民族,相同信仰聚居。在這種背景下,社區的管理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社區在管理方面要充分民族特色,用少數民族可以接受的方式去管理去幫扶。在管理過程中,對于流入社區和流出社區中的信息對接也需加強,保障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后也能充分享受到應該享有的民族政策。[8]同時,動員社會力量幫助社區管理。在每個民族在城市中都有威望較高、社會地位較高的代表性人物。社區在工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參與到社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管理中來,利用他們的聲望來引導、幫助、教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

四、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展望

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應該將重點放在社區服務工作。首先,社區作為城市的基本單位,能夠詳細而準確的掌握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動向。其次,以社區為單位也能更細化工作,使得民族工作者能夠更細致的管理和幫扶少數民族。最后,社區能夠起到鏈接政府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作用,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

在未來城市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中,社區功能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區將慢慢向完全服務型轉變。讓服務進入社區,將原來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上門來詢問,變為主動進社區解決問題。擴大服務面,除原有的日常管理外,將房屋出租、治安維穩、市容市貌、衛生防疫、計劃生育等也列入主動服務行列之內。[9]管理部門協調一致,派遣了解民族文化、懂民族語言的干部組成工作組,專門負責處理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相關的事宜。動員社會服務機構參與服務管理工作,非政府組織更容易獲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第一手信息,可以將其視為社區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之間溝通的一道橋梁。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管理問題越來越趨向于政府主動服務,進社區服務成為城市民族工作的未來發展方向。變被動為主動,變管理為服務,只有更好的服務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才能吸引更多的民族人口實現城鎮化,同時也能更好的促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楊樺.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真正融入城市[N].人民政協報,2010—09—30.

[2]陳岱孫.中國經濟百科全書(下).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

[3]黃睿,宮秀閣.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跨區域服務管理研究:理論、方法與路徑[D].中南民族大學

[4]郝劍梅.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模式創新研究[J].民族論壇.2016.35—37

[5]何昕珂.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問題探析[D].中國民族大學

[6]張文靜.喬木.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引發問題及管理對策研究[C].法制與社會,2010—03:198—200.

[8]何曉芳.做好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建設工作,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進步——少數民族聚居社區建設工作調查[J].滿足研究,2000(2)

[9]陳永亮,龍曄生.探索解決城市民族工作“三個不適應”的新路徑[J].民族論壇,2015(6):11—14.

[10]周競紅,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與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01(4)

[11]沈林.散雜居民族工作概率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2]鄭信哲,黃娜,少數民族人口流動與城市民族教育問題探討[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1)

猜你喜歡
政府治理
網約車合法化能否根治“黑車”亂象
從人力資源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政府治理水平
大數據提升政府精準扶貧治理能力探究
淺析創新社會治理
運動式治理常規化的特征、原因及其后果
智慧城市與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
我國小產權房面臨的現實困境
網絡參與與政府治理創新之思考
大數據時代政府治理的機遇、挑戰與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