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靖、隆慶、萬歷時期景德鎮瓷器胎體與青花發色特征研究

2017-09-04 17:13藺洲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7年8期
關鍵詞:萬歷景德鎮

藺洲

【摘 要】景德鎮明代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瓷器的胎體與青花發色有其鮮明的特征,胎體多粗糙,青花發色藍中泛紫,這是由其制胎原料和青料使用的變化決定的。本文將從此三朝青花瓷器概況、胎體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青花發色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景德鎮 青花瓷器 嘉靖 隆慶 萬歷

一、概論

景德鎮在明代成為中國制瓷業中心,形成了一花獨放的局面。宮廷在景德鎮設立了御器廠,專為宮廷燒制優質瓷器。明代民間的中、上階層普遍使用景德鎮所產青花瓷器,產量巨大。明代后期的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瓷器的生產也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尤其在胎體、青花發色方面,特點突出,與其他各朝形成明顯區別,這種特點是由制胎原料和青料的使用情況決定的。這一時期的制胎原料為瓷石加麻倉土向瓷石加明砂高嶺土的過渡時期,高嶺土使用比例減少,因而胎體多粗糙。青花原料為回青加石子青,發色藍中泛紫。

二、胎體

嘉靖瓷器胎質總體不如前朝,大件器物如大缸、大罐、葫蘆瓶、大盤等制作粗糙,時有夾扁,接痕明顯,易脫斷,掉底。底足處理粗糙,有跳刀痕和粘砂現象,露胎處火石紅色濃重。琢器大都胎體厚重,銜接痕顯露,甚至有的接痕比明初還要明顯,常有燒結不堅固以致接痕斷裂的現象,器里尤是如此。大件圓器多有翹棱、夾扁,并伴隨底心下凹和塌陷的現象。而一般官窯小件器的制作仍舊比較精細,胎薄體輕,可見,嘉靖時期瓷器胎體是厚重古拙與輕盈秀麗兼而有之。

隆慶一朝,僅有六年,瓷器產量較少。胎體特征基本和嘉靖一致,但器形較前朝更為規整。而且許多民窯器胎薄玲瓏。

萬歷時期,瓷器制作更加粗糙,質地粗松,胎體大多厚重,器身多有變形,欠規整,屢見夾扁、翹棱、窯裂等現象。大件器物修胎不規整,底足為砂底。盤、碗底足除有顯著刮削、跳刀痕外,底心多下塌,甚至有的底塌到圈足不能著地。但多數官窯圓器仍比較精細,修胎規整,胎體薄厚適度。至晚期,官、民窯中仍有薄胎之作。

三、制胎原料

嘉靖、隆慶、萬歷時期景德鎮瓷器胎體粗糙和其制胎原料的變化是有關系的。景德鎮元代發現并使用了麻倉山所產的高嶺土,即麻倉土,元代稱為“御土”,改善了瓷器的質量,提高了瓷器的燒成溫度,從此景德鎮制胎原料改瓷石一元配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明代繼續使用麻倉土,稱為“官土”。麻倉土引入景德鎮制胎原料的年代約為1278—1322年(即元世祖至元仁宗時)。[1]

據文獻記載,麻倉山在浮梁縣新正都。麻倉土的主要成分可能為多水高嶺石。高嶺土由于含Al2O3約35%,摻進瓷石制胎,能提高瓷胎中的鋁氧,使制品的燒成范圍增寬,減少變形,從而提高了成品率。在瓷石中摻以高嶺土制胎,使瓷胎中的玻璃相減少,莫來石增加,瓷器的熱穩定性也隨之提高。景德鎮瓷器從此開始由低火度的軟質瓷(燒成溫度約1150℃)逐漸變成高火度的硬質瓷。

但是到了嘉靖時期,麻倉土的開采量逐漸減少,至萬歷初期,麻倉土即告枯竭,但又沒有及時發現并使用其他地方的高嶺土來代替,因此這一時期景德鎮瓷器的胎體開始變得粗糙。

乾隆七年(1742年)《浮梁縣志》卷十《陶政·陶土》記:“明萬歷十一年(1583)管廠同知張化美見麻坑(倉)老坑土膏已竭,掘挖甚難,每百觔加銀三分?!敝寥f歷中期以后,文獻已不再見麻倉土開采的記載。

麻倉土產量的減少,影響到瓷器的質量。清·唐秉鈞《文房肆考》卷三:“靖窯回青盛作,幽菁可愛?!划斅閭}土將次告竭,饒土漸惡,體質較之宣器大不相侔,制度亦不及宣德遠甚?!泵鳌じ咤ァ蹲裆斯{·論饒器新窯、古窯》謂:“世宗青花、五彩二窯,制器悉備。奈何饒土入地漸惡,較之二窯往時代(指宣、成)不相侔,制度亦不及宣德遠甚?!庇捎诼閭}老土采掘已兩百余年,資源漸近枯竭,質量變劣,嘉靖、萬歷間的官窯已不能和永樂、宣德、成化時相比了。

麻倉土告竭之后,景德鎮陶工旋即在高嶺山找到了優質高嶺土,稱明砂高嶺?,F代高嶺土的學名即來自地名高嶺山。朝廷未能壟斷明砂高嶺,這使民窯也有了優質高嶺土的來源。明末《天工開物》中記載:“土出婺源、祁門兩山,一名高粱山,出粳米土,其性堅硬;一名開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軟,兩土和合,瓷器方成?!边@里的高粱山,應當就是高嶺山,粳米土是高嶺山的高嶺土(明砂高嶺),由于高嶺土含鋁量高,“其性堅硬”,糯米土則是指瓷土,“兩土和合”,說明了制胎用高嶺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梢姷搅嗣髂?,明砂高嶺取代了麻倉土,作為制胎原料使用。

四、青花發色與青料

嘉靖青花采用回青料,改變了之前的青花色調,形成了濃艷泛紫的色澤,時代特色鮮明。這種色調,持續于嘉靖、隆慶、萬歷三朝。雖然色調基本一致,但不同時期、不同產品的發色有不同的特點。嘉靖朝青花呈色細分主要有三種:(1)黑藍色。色調深沉而灰暗,紋飾有暈散現象,類同于正德晚期。這種現象,主要見于嘉靖前期,在嘉靖晚期也時有出現,如嘉靖仿明初的青花罐及壙碗之類,但釉面色澤卻與洪武時的那種灰青不同,而是青中閃白。(2)淺淡的藍色。這種色調嘉靖中期最為常見,至萬歷時越發淺淡,紋飾線條也更加細密。此類青花器,有魚藻紋盤及嬰戲蓋罐等。(3)濃重泛紫。其色如藍寶石一樣鮮亮,又似青金藍般艷麗。此類代表器物有青花云龍、八仙人物大罐和葫蘆瓶、盒等。[2]

嘉靖、隆慶、萬歷時所用的青花料都是回青,色調相近,但隆慶青花器由于選料的精煉和技術的純熟,色調最為美麗,回青的呈色藍中泛紫,濃重艷麗、純正穩定,可謂爐火純青,在嘉、隆、萬三朝的青花中,以隆慶時青花的呈色最佳。

萬歷時的青花發色可分為幾個時期:早期,發色與嘉靖、隆慶時一致,也是藍中泛紫,但像隆慶時那么濃艷深重的色調則逐漸減少;中期,藍中閃灰,發色漸淡;晚期,藍色灰暗,多有暈散;末期,色調更加淺淡。

回青產于西域?!盎厍嗄宋饔虼笄?,美者亦名佛頭青”。[3]“回青出吐魯番,去京師萬余里,去嘉峪關數千里。御用回青系西域回夷大小進貢”。[4]“吐魯番……嘉靖三十三年,進貢回回青三百一十斤八兩……”[5]“陶用回青本外國貢也”。[6]“回青,正德時大珰鎮云南,得此于外國。嘉窯御器用此,其后亦不能繼”。[7]可見,回青當是一種外來青料。

回青往往要與石子青(石青)混合使用,兩者比例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發色效果?!盎厍啻緞t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則色沉而不亮。每回青一兩加石青一錢謂之上青,四六分謂之中青。中青用以設字,則筆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則顏色青亮”。[8]上文提到嘉靖青花發色有三種:黑藍色、淺淡的藍色、濃重泛紫色,應當就是用料比例不同而形成的。黑藍色種類應是所用回青里未加或少加石青而形成的,即使用的是“上青”。這類黑藍色的紋飾往往有暈散現象,即“回青淳則色散而不收”。這種黑藍色多出現在嘉靖早期,可能是因為當時窯工還未掌握向回青中加入石青的技術,或者是為了模仿國產料“無名異”的顏色而不加石青?!胺伯嬐肭嗔峡傄晃稛o名異……凡饒鎮所用,以衢、信兩郡山中者為上料,名曰浙料?!盵9]“回青乃西域大青……上料無名異,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烘爐,存本色也?!笨梢妴渭冇没厍嗯c國產料“無名異”發色相似。

嘉靖時的第二種青花發色為淺淡的藍色,這種顏色應當是在回青中加入適量的石青形成的,但石青的比例不是很高。還有一種發色濃重泛紫,這就是以“中青”為原料形成的顏色,即四分回青,六分石青。這是嘉、隆、萬三朝青花典型的顏色。

隆慶朝青花濃重泛紫,對“中青”的使用最為成熟。萬歷早期,仍然延續了這種藍中泛紫的風格,但往后顏色漸漸變淡,藍中閃灰,到了末期色調已十分淺淡。這與萬歷時期回青來源縮減有關,國產料的比例越來越高,已達不到回青四分的“中青”,因此紫色越來越淡。

“萬歷二十四年八月癸未,先是奏回青出吐魯番異域,去京師萬余里,去嘉峪關數千里。而御用回青系西域回夷大小進貢,買之甚難。因命甘肅巡撫田樂設法招買進,以應燒造急用,不許遲誤”。[10]可見萬歷二十四年時回青已經出現了來源緊張的問題?!盎厍喑鐾卖敺没厍嘞滴饔蚧匾拇笮∵M貢。萬歷時,命甘肅巡撫購買。三十四年,潘相奏言描畫瓷器用土青,以浙產為上,令廬陵、永豐、玉山進價,明年又令征本色,東陽永康山解折色”。[11]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萬歷三十四年,潘相奏請使用浙料,這必然影響到回青的用量?!盎厍唷胃G御器用此,其后亦不能繼”。[12]可見回青來源確實經歷了枯竭的過程。到明末天啟、崇禎時則不見回青的發色,而是使用了珠明料。

參考文獻:

[1]劉新園,白焜.高嶺土史考[J].中國陶瓷,古陶瓷研究專輯,1982,增刊(7).

[2]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兩木出版社,1993.

[3][6][9][10]熊廖.中國陶瓷古籍集成[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4][5][11]馮先銘.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

[7][8][12]傅振倫.《陶說》譯注[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4.

猜你喜歡
萬歷景德鎮
《景德鎮陶瓷文化概論》前言
我的家鄉景德鎮
從《萬歷起居注》管窺明代帝王的書法教育
小議明萬歷《銅仁府志》人物志
晚明合肥文人黃道日新證
萬歷援朝之戰時期明廷財政問題
2017“小獼猴歡樂行—景德鎮陶瓷文化之旅”
景德鎮寫意
論萬歷朝播州楊氏土司之覆滅
攜手同進共謀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