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兩個結合”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2017-09-04 06:34屈陸彭曉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實踐教學

屈陸+彭曉琳

摘 要:“基礎課”是與大學生活和學生的成長成才緊密相關的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基礎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凇皟蓚€結合”的“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師隊伍與學工系統輔導員教師隊伍相結合,積極推進課內實踐教學改革,開展與課程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課外日常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以自我成長匯報與自評互評促進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勵,完善課內外實踐教學考評體系,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育人效果。推進改革的發展,需要理順改革運行機制,增強師生對改革的心理認同,以制度規范改革過程各具體環節,保證“兩個結合”有效落實。

關鍵詞:“兩個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學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3.014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7)03-0075-05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一門具有很強實踐性,與大學生活和學生的成長成才緊密相關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盎A課”的實踐教學資源不僅體現于課堂內,也體現于校內各類團學活動和校外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中。長期以來,高校的“基礎課”實踐教學資源較為分散,存在整合力度不夠的問題,使課堂內的理論教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分離,理論課教師隊伍與學工系統實踐工作隊伍相分離,嚴重影響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為更好地推進“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從2013年下半年起,成都大學在全校大學一年級本科新生中開展了基于“兩個結合”的“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經過近幾年的教學改革與建設,實施方案在不斷修訂中更加完善,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育人成效。

一、教學改革的基本思想

有效融合“基礎課”課程教學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的系統聯動作用,實現“兩個結合”即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師隊伍與學工系統輔導員教師隊伍的結合,構建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養,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目標:

1.引導大學生更好地適應大一新生活,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基礎課”是一門面向大學一年級新生、具有很強綜合性的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程。該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依據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教育、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本次改革以我校自制的學生課內外思想道德培養綜合測評體系為依據,關注學生成長成才需求,貼近學生大學生活,通過加強課內實踐教學改革和課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并將兩者有機融合,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學習與道德踐履的結合,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解決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中的困惑,培養大一新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2.整合“主渠道”與“主陣地”,將“基礎課”課程學習與大學生日常思想道德踐履相結合

一般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涵蓋兩個緊密相關的領域,即以理論提升為主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領域和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領域。其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兩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補充,指向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但在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兩方面工作各自為陣,分兵作戰,極大地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通過改革“基礎課”課程教學和大一新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統籌協調機制,有效搭建“主渠道”與“主陣地”的交互平臺,實現兩者在教育內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有效銜接和深度融合,既可有效激活學生工作領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又可進一步延伸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教育成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3.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隊伍和學生工作隊伍兩支力量,實現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老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中的兩支重要力量,分屬不同的工作管理系統,具有各自獨立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關注點和工作內容也各有側重,在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經驗方面各有優勢。一般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長于理論教學和相關理論研究,但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實際和大學生群體的具體思想狀況了解不足。而學工系統輔導員老師長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和學生事務管理,但缺少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層次的研究和思考。在實際工作中,兩支隊伍基本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難以形成教育合力,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完整性。本次實踐教學改革通過有效整合兩支隊伍的力量,建立互動機制,使兩支隊伍相互協調,優勢互補,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教師的理論優勢和學工系統輔導員教師的實踐專長,從而有效地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實踐教學改革的實施與成效

1.積極挖掘教學中的實踐因素,推進課內實踐教學改革

“基礎”課的實踐教學不僅包括課堂以外的實踐活動,還包括課內實踐教學。課內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從而達到教學目的。[1]在本次改革中,我們結合不同類別學生(藝術類與非藝術類、文科與理工科)的專業特點,努力挖掘教學中的實踐因素,探索課程內開展實踐教學的有效方式。一方面,與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深入挖掘大學生活和學生成長中的典型事例,以學生非常貼近的方式有效融入課內實踐環節,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在自我反思中升華道德境界,實現精神成長。另一方面,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緊緊圍繞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社會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及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問題組織教學內容,從理論高度幫助學生解疑釋惑,提高他們對現實生活的認知能力。在具體實施方式上,充分考慮學生專業特點并結合教學需要,以分組研討、主題辯論、影視觀摩、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多種形式體現,調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及時做好學生互動參與情況記錄,作為過程考核的重要依據。為更好地激發學生思考,形成濃厚的研討氛圍,我們重點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活動。[2]選取若干與大學生活和人生理想、價值、道德、法治建設等教學內容緊密相關的現實問題,適時公布,由學生自由選擇,以班內團隊招標的方式,進行針對招標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把芯啃詫W習”以小組為單位實施,以小組為單位評定成績。由學生根據任務自由組合成5人左右的小組,合作開展相關的文獻資料收集、實證調研、分析研討,最后形成調查報告,并輔助PPT課件或視頻資料向全班進行匯報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參與小組的學生不僅學會了合作,鍛煉了能力,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思考,達到了提升自我,升華認識的目的,同時也對其他同學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與帶動作用。

改革的實施取得了明顯成效。調研表明,學生對課堂教學評價“收獲很大”和“收獲較大”的比例分別達到19.02%和39.47%,兩者和達到59.51%。認為課堂教學與大學生生活“結合很緊密”和“結合比較緊密”的肯定評價比例的總和達到71.07%。學生普遍認為任課教師課堂教學“態度認真、結合大學生實際”,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基礎課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真心喜歡、重視這一科目”,對“基礎課”的態度“由輕視到比較重視”。學生到課率和課堂參與度明顯提高,課后作業和小組討論質量明顯提升。30.9%的學生認為改革對自己成長“促進作用非常明顯”,43.2%的學生認為“促進作用比較明顯”,不少學生認為“受到啟發和思考”,“思想覺悟有明顯提高”,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的發展目標。

2.與課程教學內容緊密結合,開展課外日常主題教育活動

“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具有與大學生活緊密相關,與大學生成長成才聯系密切的特點。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非常充足的時間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課外日常主題教育活動為實踐教學的深化與拓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可以對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次改革中,我們鼓勵各班級結合“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和大一新生的思想實際設計教育主題,以主題班(團)會、演講賽、辯論賽、熱點問題報告、志愿服務等形式,將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深化?;顒舆^程中,適時邀請“基礎課”任課教師作為嘉賓參與其中,不僅鞏固了理論課教學效果,將通過課堂教學獲得的理論知識付諸行為實踐,又可以使日常教育管理活動在理論教學的支撐下提升理論水平,深化教育效果。[3]為更好地加強對大一年級新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政治學院和學生處定期組織任課教師和輔導員老師學習、研討“基礎課”教材,結合各個專業的不同特點,分析理論課教師與學工系統輔導員老師有效融合的思路與辦法,對各章節的重點、教學目標和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相結合的一些具體細節問題進行討論,共商具有專業個性特點的實踐方案,指導各學院“基礎課”的課內實踐環節和課外實踐活動,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教學改革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

改革對班風學風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從對輔導員(班主任)老師的訪談看,改革的成效表現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目標規劃、課外社會實踐和文體活動參與、班級凝聚力及個人品行修養等各個方面,利于班級形成和諧、友愛的氛圍。調研表明,不少學生認為“同學之間更加團結”,“學習風氣更加濃厚”,“班級凝聚力得以增強”。對學工系統老師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很多學生給予充分肯定,用“認真”、“嚴格”、“抓的緊”、“關心”等詞語描述。對輔導員(班主任)老師與學生溝通交流情況,33.5%的學生認為“經常溝通”,38.3%的學生認為“有一定溝通”??傮w來說,不同班級學生對問卷中問題的傾向性比較明顯,表現出任課教師和學工系統教師工作情況的個體差異和學生專業特點對教育教學效果的不同影響。

3.開展大學生自我成長匯報與自評互評,促進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勵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要向學生“灌輸”相關的理論知識,在實踐活動中深刻地認識和理解理論,更要激發大學生對理論和現實問題的思考,在對自我和他人的對照中,更好地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和發展自我。為此,在“基礎課”課程學習結束的學期末,我們利用教學計劃中的最后四節課,組織所有學生以小班為單位開展自我成長匯報。要求每個學生按照測評體系中的指標內容和具體維度要求,形成成長匯報的文字稿,結合PPT展示,分享本學期以來學習“基礎”課程、參加相關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的收獲和感受,促使學生較為全面的反思自我,認知自我。具體安排上,與理論課教學60—90人的合班教學不同,成長匯報以30人的行政小班為單位,統籌安排“基礎課”任課教師、班主任或輔導員老師分別負責不同的小班。每個學生匯報時間為5分鐘,以PPT或視頻輔助等多種形式,展示自己對自我成長問題的思考。在個人匯報后,進行1-2分鐘互動交流,由其他學生和老師就匯報內容提問,最后由跟班參與的教師給以點評。匯報的同時,全班每個學生按照考核標準,從認真程度、材料準備、思考深度、匯報效果等多個方面,就他人匯報情況給出評價成績。加權匯總后的考評結果納入平時成績考核。為體現專業的差異性,各學院可根據具體專業設置情況,調整測評體系中的指標內容和具體維度,以利于學生匯報時結合專業特點展開。

對成長匯報這一形式,絕大多數師生給予了充分肯定。由于是全員參與,通過這種方式,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增進了同學們相互的了解,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了正向的改變。老師們也通過這一方式,看到了同學們豐富的個性,更全面地了解每一個學生。同學們通過認真地梳理自己上大學一學期以來的成長足跡,看到了自己的進步,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發展目標。

4.完善課內外實踐教學考評體系,推進實踐教學改革

考試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和評價手段,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目前,“基礎課”的課程考核存在明顯的“知識化”傾向,弱化了對學生實踐層面的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僅僅體現在理論知識的學習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實踐中踐履的情況?,F實中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考核評價也存在脫節的問題,難以客觀真實地反映大學生思想狀況和教育效果。本次改革中,我們既強化對實踐教學活動中硬性量化指標的考核,又注重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性質,凸顯整體性和方向性,[4]進一步加強了對學生課堂學習和課外思想道德綜合表現考核的過程管理。首先,制定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框架。在此基礎上,各任課教師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和自身特長,進一步細化評價指標,形成適合自身教學和學生專業特點的評價觀測點。凸顯以過程考核為手段,加強過程教學管理的思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其次,規范學生課外思想道德綜合表現評價體系和成長匯報評價標準。制定涵蓋“明德”與“守法”兩大板塊內容的學生課外思想道德培養與綜合表現評價體系框架,從自我定位、理想及實現準備、學習目標達成、身心和諧發展、規則意識及遵守等幾個方面展開。同時制定成長匯報環節的基本評價框架。由各學院學工系統根據專業設置的實際,細化形成符合學生專業實際的評價觀測點,以加強對日常教育過程和成長匯報環節的考核。再次,調整“基礎課”的成績評價構成。注重評價要素的多元化,綜合考慮知識學習與課內外實踐兩個方面,體現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的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考核的統一。具體來說,課程總成績由學生“課堂知識期末考試”(占30%)和學生“平時思想道德表現”(占50%)和成長匯報(占20%)三方面構成。在“平時思想道德表現”成績中,學生課堂綜合表現(任課教師考評)和學生課外思想道德綜合表現(輔導員或班主任考評)權重各占50%。為鼓勵學生將思想政治道德的提升與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學生有以下情況,經本人向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輔導員)申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經認定后課程考核平時成績可適當加分。主要包括:有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等各類校內外各類先進事跡;有與本課程內容相關的文章在公開發行的期刊或報紙上發表;課程學習的學期內,獲得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的實踐類活動校級及以上獎勵。相反,如學生出現課程考試(包括其他課程)作弊現象或有受到校級處分的情況,課程考核成績為不及格。多元的成績構成和考核面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成效。

5.延伸成果,擴大影響

每學期改革推進完成后,我們將精選的學生優秀成長匯報編印成冊,結集出版,積極宣傳,擴大影響。不僅給下一屆的同學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參照模板,而且優秀成長匯報所體現出的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對其他同學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勵與教育效果。同時,將專任教師和學工系統教師的相關教學改革論文、相關工作案例結集出版,提升了老師們的科研水平,濃厚了科研氛圍,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交流學習作用。在“基礎課”課程學習過程中,學校學生處與政治學院結合“基礎課”基本理論中有關理想、價值、道德、法治等方面的相關選題,聯合開展精品主題班會活動,對優秀主題班會活動和學工輔導員老師、該班“基礎課”任課老師評獎評優,予以展示表彰,大力宣傳,極大地激勵了學工輔導員老師、任課教師和廣大學生的改革熱情,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三、推進改革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兩個結合”實踐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教學管理與學生工作、課內與課外、專任教師與學工系統教師等多個不同工作領域與實施主體。要保證改革的深入推進,需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問題。

1.理順改革運行機制,保證實踐教學有效開展

實踐教學改革得以實施,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機制,以增強實踐教學改革的協調性和針對性。一是需要成立相應組織機構推進改革發展。在學校層面,成立“基礎課”實踐教學改革領導小組,由分管校領導和教務處、學生處、政治學院、各改革學院的相關領導和部分“基礎課”任課教師、學工系統輔導員骨干老師組成。實踐教學改革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實施辦法,制訂實踐教學課程大綱、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框架、課外思想道德綜合表現評價體系和成長匯報評價框架,研究解決改革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在二級學院層面,成立實踐教學改革工作小組,由各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書記、輔導員(班主任)老師和任教該學院的“基礎課”任課教師構成,研究細化評價體系指南中符合學生專業實際的學院評價觀測點,制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施方案和成長匯報環節的的具體工作安排等。二是建立“基礎”課任課教師隊伍與學生管理工作隊伍的溝通交流機制。從改革的動員到制定符合學生實際和專業發展特點的課外考評體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的開展,從學生成長匯報的組織、成長匯報PPT培訓,到班級評議活動和成長匯報最后環節的開展,在具體實施辦法、時間安排、人員分工等方面需要開展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需要加強兩支隊伍之間定期的對口溝通與交流,形成實踐教學的合力,保證實踐活動持續、有序、有效地開展。

2.調動師生參與實踐教學改革的積極性,增強對改革的心理認同

“兩個結合”的改革涉及課堂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細節的很多方面,事實上打破了以往教學管理體系和學生管理體系各自運行的慣性規律。無論對任課教師還是學工系統教師,“基礎課”課內實踐教學的組織和課外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都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和協調工作的時間與精力,需要得到任課教師和學工系統教師的認同與支持。另一方面,學生對改革的認識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改革的最終效果。只有學生對改革推進基本思路和評價體系具體內容深入的了解,充分認識到改革舉措對自身成長成才的重要意義,才能確立明確的目標,積極主動地參加活動,從而達到良好的效果。以成長匯報環節為例,在改革推進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參與態度是積極的,成長匯報準備也是認真、充分的。但由于實施面涉及全體大一新生,盡管班主任們通過班會等各種渠道深入解讀相關制度和要求,仍有少部分學生或對改革的要求不很清楚,個別同學感到不理解,覺得麻煩,有抱怨。真正激發學生對大學生活和人生成長深入的思考,是這一環節取得很好教育效果的關鍵。調動師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對改革的心理認同,顯得尤為必要。

3.構建實踐教學管理體系,保證“兩個結合”有效落實

健全的制度是實踐教學科學化、規范化的有效保證?!皟蓚€結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整合作為“主渠道”的課內理論教育和作為“主陣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理論課教師隊伍和學工系統實踐工作隊伍,搭建平臺,建立機制,以多種方式加強任課教師與學工系統教師的溝通交流,建立課堂教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有機聯系。只有形成嚴格細化的管理體系,全面規范實踐教學從計劃、實施到評價的全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完善涉及實踐教學計劃、綜合測評體系、“研究性學習”實踐規范、成長匯報流程與標準、課外相關主題活動實施細則、考核評價制度等內容的系列文件,才能使各個環節形成有機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5]明確實踐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避免松散化和隨意性,使改革推進過程始終做到有章可循、有條不紊。

參考文獻

[1] 秦彪生,李慧.“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課堂實踐教學的設計與運用[J].北京教育,2013(11):49-51.

[2] 馬建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整體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2):82-84.

[3] 周博文,趙俊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與“主陣地”交互機制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8):102-105.

[4] 錢惠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與機制創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55-57.

[5] 王曉華,趙明媚,孫英浩.《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管理問題分析及解決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75-77.

[責任編輯:張俊華]

猜你喜歡
實踐教學
茶學專業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探索
《電氣工程畢業設計》 課程的教學設計
研究型學習在傳熱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述評
高職院校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芻議
《數據庫高級應用》教學創新方法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