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級電商水平助推文縣農民增收研究

2017-09-13 10:52甄妙
中國商論 2017年13期
關鍵詞:農民增收路徑選擇

甄妙

摘 要:電子商務是一種基于網絡化環境下開展商品交易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在信息網絡開放性、便捷性、快速性等效能的發揮下,農村地區可以有效依托電子商務平臺來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進而推動農民走上增收致富路?;诖?,本文以文縣為例,分析電商助推農民增收的基本情況,指出當前文縣電商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并從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視角,提出升級電商水平以助推農民增收的路徑選擇,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添磚加瓦。

關鍵詞:電商升級 農民增收 路徑選擇 文縣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5(a)-017-03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并指出:“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笨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解決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成為了目標實現的關鍵環節,這也是我們黨堅決貫徹精準扶貧政策的原因所在。消除貧困,必須要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來發展農村經濟,帶領農民走出致富路[1]。

當前,我國網民人數已經躍居世界第一,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網購已成為諸多網民購物的重要選擇。對此,在推動農民增收的實踐中,必須要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并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的不斷升級來促進農民的收入倍增?;诖?,本文以文縣為例,通過分析電商促進文縣農民增收的基本情況,指出文縣電商發展的不足,提出升級電商水平以助推文縣農民增收的具體對策,為完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提高農民的實際性收入提供參考。

1 電商促進文縣農民增收的基本情況分析

1.1 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夯實農民增收的基礎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蓖苿与娚谭鲐?,必須要求領導干部重視,切實將電商建設作為推動農民增收的戰略決策做好、做細、做活,尤其是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不斷實現突破,方能發揮“輻射效應”[2]。對此,文縣政府積極貫徹電商扶貧工作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扎實有效推進電商致富有序發展的工作措施,推動了文縣電商基礎設施建設一定程度的發展。截至2016年4月,全縣建成20個鄉鎮電商扶貧服務站,46個電商扶貧服務點和28個電商扶貧示范點;累計開辦網店1112家,累計銷售總額達到3億元,其中線上銷售達到9732.65萬元;新開通寬帶網絡村 30個,全縣通寬帶網絡村累計達到193個,覆蓋率83.5%;新發展物流快遞代辦點60個,累計達到193個,基本實現網店開設村物流快遞點全覆蓋。通過對縣內20個鄉鎮農村郵路進行網運改革,購買5輛箱式郵運專車組件縣內郵政快速郵路,將梨坪鄉、舍書鄉、口頭壩鄉、天池鄉、鐵樓鄉、劉家坪鄉、范壩鄉、中廟鄉等偏遠鄉鎮的2日班郵路調整為1日班郵路,除劉家坪鄉因大雪封山不能通車等特殊情況停運外,保證每天進出郵件、運輸,服務于每個鄉鎮和公路沿線村社,全面解決進出口郵件傳遞慢的問題,徹底解決電商銷售發貨難的問題。建成了城關、碧口、橋頭、中寨、鐵樓5個網貨供應平臺,實施“進村入戶”電商培訓計劃,累計培訓58期,培訓人員5942人次。電子商務直接帶動就業2707人。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蔽目h在電商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和建設,等同于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網絡道路”,將為全縣農民的增收以及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生根奠定基礎。

1.2 積極構建特色農業宣傳推介平臺,營造濃烈的電商氛圍

能否走出一條富有特色的產品宣傳道路,實現文縣農產品的“走出去”,是農民增收的重要基礎。究其原因,在于文縣地處我國西北部邊遠山區,即使生產諸多特色農產品,但假使不能對特色農產品進行有效地宣傳、推介,就很難為外界所熟知,品牌優勢難以凸顯。對此,為更好地幫助農民解決產品銷售難問題,文縣政府制定特色農產品宣傳推廣方案,引起了周邊市縣及周邊城市的關注,將文縣的地方特色農產品擺上了蘭州、成都、大連、西安等中型城市貨架,進一步拓展了銷售渠道[3]。通過組織電商企業和個人,學習先進地區營銷推廣經驗,總結創新營銷手段,對全縣電子商務成功企業、成功案例進行重點宣傳報道,真正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通過開展各種電商活動,營造濃烈的電商氛圍。

1.3 依托特色產業優勢,走出一條多元化、品牌優的電商之路

為了更好地凸顯文縣特色產業優勢,除了鼓勵農民加大力度種植紋黨參、花椒、中藥材等特色經濟作物之外,還為農民創設了一條產品賣得出、賣得好、效益高的電商發展之路。通過積極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對全縣紋黨參、花椒、中藥材、核桃、土蜂蜜、柿餅、咂桿酒、生鮮水果、茶葉等農特產品進行整體品牌包裝、營銷推廣和交易服務。同時,發揮政府在電商發展中的核心領導作用,組織供貨商、種植大戶、農業團體依托多種平臺開展產業化經營;組織本地交易市場、網絡零售企業與平臺開展商品眾籌、預售、包銷等供需對接服務[4]。依托平臺,整合倉儲與物流配送資源,提高倉儲物流效率,降低損耗。積極扶持本地農產品質量認證企業,把農產品的質量作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重點和優勢,讓農產品從源頭可溯,打造文縣農產品電子商務品牌,提升文縣特產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2 文縣電商存在的問題審視

2.1 網絡覆蓋率低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辈荒苣コ隹旖莸摹熬W絡之刀”,電商發展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然而,縱觀文縣網絡覆蓋的情形發現,全縣305個行政村,還有137個行政村不通寬帶,46個電商扶貧試點村,34個精準扶貧村,通寬帶的只有30個,網絡覆蓋不到的自然村更多。已建成的村網絡信號也不穩定,大多數農村家庭沒有電腦,網絡的普及率和應用率也比較低,不能實現網上銷售。由此可見,文縣電商升級發展還有很遠的一段路要走。

2.2 物流不夠暢通

物流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能夠建構一個發達的物流,是實現特色農產品“走出去”的關鍵。但是,就文縣物流發展的現狀來看,雖然物流快遞公司不斷壯大,但受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等因素影響,仍然存在郵寄時效性差、費用可比性高等問題。文縣共有48個電商試點村,34個電商扶貧村大多交通運輸不便、物流配送困難。配送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網商、網絡供應商、物流快遞商三商融合還不到位,相互之間信息交流不暢,大部分參與電商發展的企業,未能形成報團發展,無序競爭,整體規模效應難以發揮。

2.3 網店運營乏力

網店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基本載體,是電子商務欣欣向榮的基本體現。但就文縣網店運營的現實情況而言,大多數網店運營情況不容樂觀,經核查,全縣1112家網店,有銷量的1017家,銷售較好的有302家,有些店鋪存在更名、被封店等情況。部分鄉鎮網店名存實亡,缺乏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介紹,轉化率低、銷售差,沒能很好地做到提質增效,仍然存在不少空殼網店。由此可見,如何提升網店運營能力是當前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必須要切實強化的重要環節。

2.4 網貨整合緩慢

農業發展存在著明顯的“靠天吃飯”的性質,產品的收成、質量等受自然條件因素的影響較大,它的生產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如何將已下單的特色農產品在短時間內進行整合,方便物流發貨,以提高特色農產品銷售的口碑,是電商升級發展的重要一環。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這一問題仍然突出。此外,文縣特色農產品不能統一加工、銷售,標準化程度較低,不能形成規模生產和銷售,產生規模效益,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標準化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的存在,導致文縣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不能順利進行。

3 助推文縣電商升級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徑選擇

3.1 以網貨平臺建設為重點,夯實農民增收的可持續基礎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蓖七M電商升級建設,假使缺失了“網貨之米”,即使再優化的電商平臺也難有作為。對此,必須做好網貨資源整合工作,以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首先,加快資源整合,重視網貨供應平臺建設,加快網貨資源整合步伐,以“牽線做媒”的方式,分片分區域,精心選擇一些實力雄厚、資質齊全,有一定社會責任擔當感的企業作為網貨供應平臺運營企業。保證網店都有優質充足的貨源,持續發揮電商扶貧作用。同時,強化合作機制,電商中心優選網店與網貨供應商簽訂供貨協議,網店負責經營銷售,網貨供應商負責包裝發貨、售后服務,形成網貨與網店分開運作,降低銷售風險的經營模式,促使網貨供貨商、網商、物流服務商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各司其職,互利共惠。[6]比如文縣碧口鎮以促進茶葉網絡銷售為目標,確定了“走出去、上門教、鼓信心、求實效”為思路,創建了一條以涉農企業為主,廣大農戶為輔的電子商務經營模式。截至2016年4月,碧口已注冊以銷售茶葉為主,當地農特產為副的淘寶網店86家;打造隴上春、朝露春龍頭企業示范網店2家,僅“隴上春”線上銷售額達76萬余元;同時,按照“政府支持+電商龍頭企業幫扶→貧困戶受益”的模式,企業網商幫扶20戶貧困戶銷售茶葉200斤,實現茶葉收入近10萬元,戶均增收5000元。

其次,完善供貨機制,在供貨機制里納入定價、發貨、資金結付等市場運作機制。鼓勵網貨供應商在批發價的基礎上讓利網10%~20%比例。實現“一件代發”發貨機制,網商只做推廣,待訂單生成后,發送信息至供貨商,企業負責發貨、解決售后及退換貨等問題,根據雙方信息和記錄結清款項,形成完善的平臺供貨系統。

最后,強化品牌的差異化,實現消費市場從過去以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為主轉向以質量型、差異化競爭為主轉變。特別是在市場同質化競爭里面創造差異化,強化品牌的差異化,強調產品的品牌訴求,因地制宜引導農村電商生態圈的發展方向,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縣鄉村電商市場環境,積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形成產品集群的生態圈,才能使產品差異化給賣家帶來可持續的收益。

3.2 為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為內容,激活農民增收的內生動力

通過招商引資組建文縣電子商務公司,以電子商務公司為主體,構建文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依托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整合信息化服務、電子商務協會、網商(網店)供應商(專業合作社、企業等)、物流、倉儲、金融、通訊、市場、快遞及其他服務商等各類資源進駐平臺。同時,支持龍頭企業和電子商務服務企業依托文縣特色資源和區位優勢建設一批垂直型(包括單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大宗商品網上交易平臺和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如以文縣優勢特色資源為代表的大宗商品網上交易平臺,以出口加工基地為依托的特色地產品為代表的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等。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規模經營為依托,通過“互聯網+農業+品牌+文化”的農村電商新路徑,促進農民在電商升級實踐中的收入“倍增”。例如,文縣尚德鎮充分借鑒“核桃書記”、“蘋果縣長”的電商推進模式,立足尚德鎮紅桔產業,依托52家專合組織,由尚德鎮黨委書記代言,打造紅桔品牌,積極探索了一條“服務點+農民專業合作社+網店+貧困戶”新型運行模式和“一店帶多戶”的電商扶貧模式,并以尚德紅桔眾籌項目為載體,創建了一條“互聯網+訂單農業”的新模式,尚德“紅桔小書記”品牌初步形成?,F在,眾籌項目已經結束,本次眾籌共有575人支持,共籌集資金5.69萬元。此次活動帶動尚德紅桔銷售火爆,為農戶增收達110余萬元。

3.3 以優化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為抓手,激活電商升級發展的活力

推動農村電商升級發展,發揮電商“規模效應”尤為重要,以優化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為抓手來增強文縣電商的整體實力,將為農村電商事業的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7]。對此,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強電子商務集聚區建設規劃,制定配套優惠政策措施,完善綜合服務體系,發揮電子商務集聚區的集聚、示范和輻射作用。其次,大力支持和鼓勵電子商務技術和模式創新。利用新一代移動通信、物聯網、云計算、三網融合、下一代互聯網等新型信息技術,推動電子商務技術創新。支持和鼓勵企業通過電子商務云開展電子商務應用,積極探索電子商務應用模式創新。推進電子政務制度化建設,提高政府采購電子商務水平,以電子政務促進電子商務發展,通過電子政務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搶占電子商務發展的制高點。最后,加強電子商務產學研合作和高端專業人才引進。

鼓勵政府、高校、職業院校、企業及研究機構聯合培訓電子商務技術、營運和服務人才,鼓勵通過校、企、研多方合作創立電子商務創業基地。積極利用現有高級人才引進政策及國內知名電子商務企業設立分支機構等多種方式引進高端電子商務人才到文縣發展。同時,積極開展移動電商創業培訓,當前,文縣20個鄉鎮已全部建立起外出務工人員和在校大學生移動電商微信群。截至2016年4月,全縣建有移動電商微信群25個,微商城5家、發展微分銷商265家,開設微店408家,銷售額已接近28.54萬元。通過一系列的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的優化,將會讓文縣電商事業煥發新活力,真正為農民增收作出奉獻。

3.4 以改善網絡基礎設施為關鍵,加快農村電商物流快遞發展的步伐

在“互聯網+”已深入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的現實情形下,農村電商事業發展必須走上“互聯網+”的道路,然而,實現“互聯網+”的效果發揮,首當其沖就是要做好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工作,針對文縣網絡覆蓋率低、物流不夠通暢的發展難題,必須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起覆蓋縣郊區、鄉鎮、村的農村信息網絡。這就需要做好精準扶貧和電商扶貧村網絡接入工作,力爭全面建成電商扶貧試點村、精準扶貧村的寬帶網絡覆蓋,為電商扶貧工作開展提供有力保障,確保電商扶貧工作不受客觀因素制約,真正把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成網絡里的近在咫尺[8]。同時,充分發揮縣電子商務中心的橋梁紐帶作用,整合物流快遞資源,促進了物流快遞企業加快發展,實現網店開設村物流快遞點全覆蓋。積極發展草根物流,讓想創業、能創業、善創業的農村精英創辦物流公司,從政策面、資金面和業務面解決物流企業發展的難題,逐步解決從農村到鄉鎮、從農村到縣城“最后一公里問題”。讓農民生產的產品賣得出、賣得好、賣得遠,實現產品銷售無顧慮,農民增收有路徑。

3.5 以電商服務能力提高為核心,提升農村電商的服務水平

農村電商事業的發展必須依托新技術、新媒體,尤其是在當前移動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的情況下,必須考慮將電商事業往微商、手機APP等方面發展,不斷加快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為開展移動電商創業的提供載體支持。同時,在電商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關注客戶的人性化、個性化服務的需求,提高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水平,發揮移動電商的社交營銷的功能,以個性化服務取勝,建立移動電商眾創空間,產生集群效應,提高產品附加值,向中高端水平發展,做到與眾不同。利用網絡社交媒體撬動和支持個人參與并投入到活動中;網絡社交媒體相對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在于,其具有強烈的交互能力;利用網絡社交媒體與客戶建立情感關系,轉向移動互聯網邏輯下的社群化、本地化電商生態圈的經營,注重客戶體驗,讓“人”成為電商主體。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通過服務效能的發揮而實現農民增收。對此,文縣政府制定特色農產品宣傳推廣方案,依托白馬民俗文化旅游節后影響力,對民俗文化產品、農特產品借助微媒體等進行廣泛的宣傳推介。通過大力發展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廣泛宣傳,打破了傳統營銷模式局限,將紋黨參銷售到了新加坡、香港,將蜂蜜銷售到了馬來西亞、日本,蕨菜銷售到了韓國。正是通過電商升級的實踐,截至2016年4月,全縣48個試點村共開辦網店164家,實現銷售總額達3781.46萬元,帶動當地貧困群眾3036戶10685人,人均增長650元。

4 結語

總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要完成2020年我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必須要堅持走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之“四化同步”的道路,具體到農村地區,則必須實現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同發展,依托信息化建構的電子商務平臺,積極打造電商升級發展之路,為特色產業的發展,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提供技術支撐,進而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帶來現實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海平,劉偉玲.農村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與模式創新[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2011(2).

[2] 秦緒杰.我國農村3G移動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1(20).

[3] 童建.Web Service下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的工作流建模[J].物流技術,2014(11).

[4] 侯晴霏,潘春來,王小明,等.農村電子商務實現之關鍵因素[J].農業網絡信息,2011(4).

[5] 駱毅.我國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若干思考——基于一組多案例的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2(9).

[6] 呂田.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助推貧困農村跨越發展——訪甘肅省隴南市委副書記、市電子商務領導小組組長張旭晨[J].中國食品,2015(2).

[7] 方智勇.我國電子商務物流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商貿,2014(26).

[8] 吳代文,祁瓊.農產品移動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關鍵技術研究[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5(3).

猜你喜歡
農民增收路徑選擇
制約吉林省農民增收的因素
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優化
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優化
民辦高校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軍休服務管理社會化:現實需求與路徑選擇
光山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脫貧方法研究
社會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淺談靈武市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與實踐
基于農村宅基地制度談農民增收的法律治理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