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山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脫貧方法研究

2016-11-19 11:26丁叔平
中國集體經濟 2016年26期
關鍵詞:精準脫貧農民增收土地整治

丁叔平

摘要:土地整治是當前改變土地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最為有效的手段。土地整治促進了土地流轉使得耕地集中連片,提高了耕種的機械化水平。該文以光山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脫貧為例,對土地整治促進農村土地整治作用進行了分析:依據農村土地整治現狀,分析了當地土地整治工作的困難和問題,并就土地整治策略提出方法和建議,希望能促進土地整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土地整治;精準脫貧;基礎設施:國土資源;農民增收:經濟增長

土地整治是中國重要的政策工具。如何推進農村精準扶貧工作,加快貧困戶脫貧步伐,各地國土部門要在做好保發展保紅線保權益的基礎上,要充分利用好行業的優勢,做好土地整治項目與精準扶貧工作精準對接,利用土地整治項目涉農投資的平臺,爭取更多的土地整治項目大力支持精準扶貧工作。通過積極申報土地整理項目,爭取各級項目資金增加土地整理項目儲備,為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狀況打下堅實的基礎,有力助推精準扶貧工作。

一、農村土地整治作用與現狀

項目有效對接,光山縣土地整理中心依托土地整治項目為平臺,支持光山縣精準扶貧工作。信陽市土地整理中心指導下先后選取了光山縣文殊鄉方洼村、趙灣村,馬畈鎮中寨村等6個鄉鎮7個行政村作為光山縣土地部門首批精準扶貧點,以實施土地整治項目為平臺,土地整治效益凸顯。實施土地整治項目72個,總投資3062.03萬元,總規模1412.79公頃,推動扶貧工作的進展及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實施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等工程建設,改善農業生產和交通條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廣開脫貧致富門路。

(一)耕地質量及其數量明顯提升

通過土地整治,提高土地投入產出率,增加農民收入。全縣新項目區平整田塊72.34公頃,動土33.85萬立方米,整修坑塘106口,提灌站1座,渠道6065m,管(板)涵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等工程建設98座。整理后的土地,實現了耕地集中連片和配套農業設施齊全,為農民土地流轉,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提供了方便,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落實占補平衡補充耕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耕地質量等級評定報告顯示,耕地質量較整治前提高。

(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水泥田間路和排水灌溉工程的實施,使農民耕作更加便利,排澇抗旱得到有效保障。據統計,自實施土地整治項目以來,光山縣寨河等兩個鄉鎮土地整治項目,吸收投資建設資金10438.91萬元,幫扶農村貧困致富。項目區涉及寨河鎮東林村、羅湖村、謝小寨村、段寨村、杜崗村、陳興寨村,十里鎮姚寨村、代樓村、徐寺村、李堰灣村、吳明村、高大店村、王崗村共13個行政村,項目建設規模5283.12公頃,項目區計劃整修坑塘280口,提灌站5座,渠道34736m,農門627座,生產橋53座,涵管1022座,變壓器2座,架設高壓線406m,田間主道58023m,田間次道152816m,植樹72792株。通過村莊整治,農村的生態環境也得到較大改變。

(三)項目區內農民受益立竿見影

在項目實施中,當地群眾與施工單位從事勞務合作,農民工工資并且受當地政府保護,項目區內的農民踴躍加入到工程建設之中,增加了農民收入。項目實施后。由于耕地數量的增加和耕地質量等級的提高,也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條件。據統計,全縣以發展高附加值農業帶動的土地整治面積占全部整治面積的比例達60%以上。

二、土地整治工作的矛盾與問題

從調研情況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成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必須加大農村設施建設。在項目資金、扶貧產業、道路規劃與山坪塘修建的問題上,要因地制宜,找到適合當地的經濟支柱產業,立足長遠。然而,從近幾年實施的土地整治項目情況來看,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下列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融資渠道不暢,主體發育不足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金融政策限制用流轉的土地及臨時建筑作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導致部分經營大戶后續資金難以保證,持續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同時,缺乏扶持措施。政府尚未出臺具體的獎勵幫扶政策,使很多流轉大戶在經營中遇到無力解決的實際問題而難以為繼。三是保障環境較差。當流轉大戶效益好時,存在一定的干預流轉大戶經營現象。

(二)土地整治規劃統領作用不優

從光山縣土地整理調研情況看,城郊地區、地勢平坦、交通便利、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較好的鄉鎮(辦)土地流轉速度較快,而山區丘陵地區、土地分散貧瘠、農田灌溉條件較差的地方耕地流轉較慢,大規模流轉僅是剛剛破題,甚至少人問津。國土部門雖然編制了土地整治專項規劃,其現實性和準確性不能滿足指導項目選址和設計的要求,受項目投資主體的制約,規劃的統領作用發揮不夠,所實施的項目與規劃項目脫節。

(三)規劃設計文件指導作用不佳

規劃設計文件應該是項目實施的綱領性文件,由于規劃設計單位盲目地追求美觀,沒有結合現場實際,充分考慮當地的生產條件和農戶的生活習慣,放棄了原有生產路,改變了自然形成的合理布局和田塊的分配方式,不僅影響了農戶的出行和引起矛盾糾紛的發生,而且導致工程變更頻發。調查顯示,目前全縣土地流轉,多數是農戶之間以口頭形式約定的自發流轉,有流轉合同的僅占8.2%,存在引發矛盾糾紛的隱患。

(四)項目區群眾參與作用不到住

群眾參與本可以使項目在工程技術、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方面更趨合理,事實上受項目規劃周期、測繪程序倒置、設計人員素養等方面的影響,群眾參與度在某種程度上僅為形式和過場,不僅沒有走訪座談,連相關的信息公開就沒有做到位,群眾的真實意圖根本沒有體現在設計之中。少數農民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響,或對政策理解不透,心存顧慮不愿簽訂長期流轉合同。

三、土地整治助推精準脫貧策略

加快土地流轉,助推精準脫貧。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各地依法、規范、有序推進。使得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出面積逐年增加、流轉規模逐步擴大、流轉主體日益多元、產業發展更加多樣的良好態勢。鑒于此,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堅持規劃引領,整合各項政策資金

土地整治助力脫貧的主要形式,圍繞“投資拉動脫貧”工作,加大農業農村設施建設。以農村扶貧開發為主導,政府部門要總攬全局,整合發改、國土資源、財政、水利、農業、交運、煙草等部門的項目資金,各部門根據項目區的具體情況有所側重地進行總體規劃,不得片面地追求美觀,切實滿足項目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現代農業的要求,充分發揮項目資金的聚合效應,真正實現項目助推精準脫貧的目標。

(二)堅持科學選址,打造搬遷脫貧基地

在實施土地整治項目過程中,按照“集中連片、整村整鄉推進”的原則,項目選址要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和村級發展規劃有機結合,針對農村宅基地使用粗放、布局散亂的現象和高山孤寡老人留守的現狀,通過集中規劃新建居民小區,將原有房屋拆除進行整治,研究制定合理補償政策。針對拋荒地、荒草地、沒有發揮效益的柑橘場、茶場,要集中連片開發,宜果則果,宜葉則葉,宜發展新型農業則發展新型農業,盡可能地對分散居住和無發展動力的貧困戶實施整體搬遷脫貧。要謹防新開發的土地整治項目成為新的拋荒地或低產田,明確耕地保護責任,引入市場機制,認真做好土地流轉工作。

(三)堅持群眾參與,促使各方履職盡責

土地整治項目最大的受益者是項目區的群眾?;鶎诱突鶎咏M織要教育引導群眾支持項目推進,從長遠利益出發,大家的事情大家齊心辦。同時要加大項目的監督管理力度,讓群眾參與過程管理,把群眾的意愿體現在設計理念之中,確保工程質量。從項目的立項選址到竣工驗收,必須堅持群眾參與,落實主體責任,確保項目投資效益。

(四)堅持責任追究,著力建設滿意工程

在項目實施中,進一步修改完善規章制度,明確崗位職責,統一技術標準,統一規劃設計,統一操作模式,統一考核體系,堅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權,讓土地整治的每一個環節都在陽光下運行。凡是在土地整治項目建設中出現任伺違規違紀行為,以及因放松監管,造成工程質量和安全隱患的失職讀職行為,必須堅決予以查處,絕不姑息遷就。該處理的處理,該移交的移交,切實將土地整治項目建設打造成人民稱心、政府放心、助推脫貧的千秋工程。

四、小結

優化土地整理項目規模。找到適合當地的經濟支柱產業,在立足長遠的基礎上,整合多方資源,使土地整治項目與精準扶貧工作精準對接,利用土地整治項目涉農投資的平臺,爭取更多的土地整治項目大力支持精準扶貧工作。改善農村道路交通條件,方便村民生產和生活,改進農田灌溉設施,提高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保障能力,合理整合田塊地塊不合理耕作條件,提高土地的投入產出率,要千方百計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加速農民脫貧致富步伐,支持精準扶貧工作。

猜你喜歡
精準脫貧農民增收土地整治
淺析山東省臨沂市耕地保護與利用
制約吉林省農民增收的因素
基于統計學理論的中國土地整治框架體系
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優化
貴州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其優化
論習近平的精準扶貧思想
農村土地整治中的理論與實踐探究
淺談靈武市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與實踐
“精準脫貧”要注重“三個結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