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2014年南京市第二醫院瘧疾患者臨床分析

2017-09-13 01:29郁金紅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7年4期
關鍵詞:瘧原蟲瘧疾血細胞

郁金紅

(東南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京市第二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3)

2007—2014年南京市第二醫院瘧疾患者臨床分析

郁金紅

(東南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南京市第二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3)

目的:提高對瘧疾的認識,了解瘧疾流行病學特征,以期為瘧疾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方法:回顧性分析2007—2014年南京市第二醫院收治的160例瘧疾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160例患者主要來自非洲、東南亞地區和國內一些瘧疾流行區,男女比例約為6∶1。其中輸入性病例以惡性瘧感染為主,內源性病例以間日瘧感染為主;臨床表現復雜且不典型,主要表現為發熱、出汗,亦可伴其他各個系統癥狀;實驗室檢查顯示血小板減少表現突出,其次為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結論:瘧疾患者臨床表現復雜多變,血細胞檢查常有變化,對發熱患者應詳問病史并結合實驗室檢查及早診斷并治療。

瘧原蟲; 感染; 臨床分析

瘧疾是按蚊叮咬后感染瘧原蟲引起的一種蟲媒傳染病。盡管人們對瘧疾進行了許多年的科學防治,但其仍然是熱帶、亞熱帶國家和地區影響經濟發展、危害公眾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1]。中國計劃2020年將在全國范圍內消除瘧疾[2]。為提高醫務工作者對瘧疾的認識,我們對8年來南京市第二醫院瘧疾患者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了研究,以期為瘧疾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市第二醫院收治的160例瘧疾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124例經實驗室診斷,36例經臨床診斷。診斷標準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發布的《瘧疾防治手冊》(第3版),輸入性瘧疾患者是指在瘧疾傳播季節到其他瘧疾流行區感染瘧疾后在本地發病的本市居民或外來人員[3]。

1.2 方法

收集所有病例的基本資料(性別、年齡)、臨床表現、流行病學史、實驗室數據,建立Excel 2007數據庫,進行排序、篩選、分類等統計分析;血細胞計數采用Coulter LH75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使用原裝配套試劑及校準品、質控品。

2 結 果

2.1 基本資料分析

160例瘧疾患者中男137例,女23例,男女比約為6∶1。年齡1~77歲,平均(36.0±14.0)歲;其中1~19歲9例(占5.6%),20~50歲126例(占78.8%),51~77歲25例(占15.6%)。

2.2 感染來源及分類

輸入性瘧疾92例,內源性瘧疾68例。按感染蟲種分為間日瘧、惡性瘧及其他。見表1。

表1 2007—2014年瘧疾感染來源及瘧原蟲分類 例

表1顯示,輸入性瘧疾病例從2010年起一直居高不下,到2014年共計83例,占輸入性感染病例的90.0%(83/92);內源性感染病例68例,近3年僅1例,占內源性感染病例的1.5%(1/68)。輸入性病例中惡性瘧71例,占惡性瘧病例的97.3%(71/73);內源性感染病例間日瘧62例,占間日瘧感染病例的81.6%(62/76)。

2.3 臨床表現

160例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發熱、出汗,平均病程7.55 d。其中出汗146例(占91.3%),發熱伴畏寒、寒顫75例(占46.9%),頭痛、頭暈46例(占28.8%),肌肉痛53例(占33.1%),咳嗽、咳痰、咽痛52例(占32.5%),惡心、嘔吐、腹瀉48例(占30%),其他伴隨癥狀35例(占21.9%)。

2.4 地區分布

惡性瘧的主要感染地區為非洲(71例),主要來自尼日利亞、幾內亞及剛果等;而間日瘧的主要感染地區來自中國本土(61例),以安徽和南京為主。見表2。

表2 160例瘧疾患者的感染來源分布

感染來源地區不同類型/例惡性瘧間日瘧其他總計/例構成比/%非洲尼日利亞13501811.2幾內亞17021911.9馬達加斯加30031.9安哥拉70074.4剛果631106.3坦桑尼亞30142.5加納40042.5加蓬30031.9其他1410159.4亞洲巴基斯坦02242.5緬甸01010.6印度02021.3柬埔寨01010.6中國南京13033421.3云南03031.9安徽12512716.9其他03142.5

2.5 職業分布

160例瘧疾患者主要為工人,其次為農民及干部職員。見表3。

2.6 血細胞計數變化

所有血細胞計數均為就診本院時初次測定值,資料顯示160例瘧疾患者的白細胞計數(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及中性粒細胞絕對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升高不明顯,紅細胞計數(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紅蛋白濃度(hemoglobin,Hb)、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及血小板(platelet,PLT)減少分別占40.6%、37.5%、42.5%、59.4%,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及平均血小板體積(mean platelet volume,MPV)變化不明顯。見表4。

表3 160例瘧疾患者的職業分布

職 業不同類型/例惡性瘧間日瘧其他合計/例構成比/%工人512247748.1農民1130149.5干部職員11912113.1家務及待業15174.4商業服務642127.5學生192127.5散居兒童04042.5其他2101138.1

表4 160例瘧疾患者的血細胞計數情況

血細胞指標結果變化惡性瘧/例間日瘧/例百分比/%WBC減少11912.5增加678.1ANC減少132.5增加7910.0RBC減少303540.6Hb減少194137.5HCT減少303842.5PLT減少474859.4RDW增加524.4MPV增加71010.6

3 討 論

瘧疾為瘧原蟲寄生于人體所引起的傳染病,早期癥狀類似感冒,一般持續2~3 d,隨后轉為典型的周期性發作,即發冷、發熱、出汗、脾腫大與貧血。本組研究資料顯示,2007—2014年共收治瘧疾160例,患者的臨床表現雖不很典型,但均有發熱,90.5%的患者表現為發熱伴出汗,部分伴畏寒、寒戰,出現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及神經系統癥狀,極易被誤診為感冒。160例患者24 h內就診并行抗瘧治療僅9例(占5.6%),發病2~3 d就診行抗瘧治療35例(占21.9%),發病3~7 d就診行抗瘧治療55例(占34.4%),61例(占38.1%)病程超過1周,極少數因癥狀不典型,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發展成重型瘧。

本組資料顯示,8年中瘧疾流行病學特征有所變化,2007—2009年瘧疾62例,其中間日瘧56例,主要表現為內源性感染,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以安徽為甚,從2010年開始,間日瘧病例數驟減,這可能與之前我國開展全方位瘧疾防控工作、全國瘧疾疫情大幅度下降、其他省份輸入到南京市的病例數量減少有關;2010—2014年瘧疾病98例,其中惡性瘧69例,主要表現為外源性感染,主要來自非洲,且多為在尼日利亞和幾內亞的務工人員。非洲由于其地理位置、氣候及生活條件的限制,一直都是瘧疾的高發地,并且以惡性瘧為主。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交流不斷增加,許多中國人,多為青壯年出國務工及交流,由于當地條件的限制以及自身對瘧疾的認識和保護不足,感染瘧疾的風險及機會多,導致當地發病,致使國內輸入性惡性瘧疾不斷出現[4]。本組資料也正好印證了這一現象,這也正是2010—2014年惡性瘧高發的的根本原因,這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應及時調整瘧疾防治策略。

目前診斷瘧疾主要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的病原檢驗來確定。診斷瘧疾的金標準是在血片或骨髓片中查到瘧原蟲。但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患者就診時臨床癥狀不典型,醫務人員在接診發熱患者時缺乏診治經驗、沒有結合流行病學史考慮瘧原蟲感染而忽略涂片找瘧原蟲這一重要步驟,或者有的患者就診時就已經試驗性抗瘧治療致血涂片中無典型的瘧原蟲,實驗室工作人員經驗不足未發現這一現象,耽誤最佳治療時機,給瘧疾的再燃和傳播創造了條件,這時患者的血細胞計數及其變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這一不足。本組病例資料顯示,40.6%的瘧疾患者RBC計數減少,37.5%的Hb含量減少,59.4%的PLT計數減少。PLT減少是瘧原蟲感染后變化最顯著的指標,有些患者到本院就診時PLT甚至降低到20×109L-1以下,出現低血小板血癥,其次出現RBC、HCT及Hb計數的減少,但WBC、ANC、RDW、MPV的變化卻不明顯,與有資料報道的在瘧疾發病的初期,大多數患者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正常,隨著病程的進展,逐步表現出貧血、單核細胞增多、血小板減低的結論[5- 7]相一致。瘧疾患者貧血程度較輕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醫療條件較好,加上絕大部分患者就診比較及時,紅細胞破壞也不會太嚴重。瘧疾引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可能與血小板在脾內滯留和免疫因素引起血小板破環過多有關[7]。瘧原蟲(間日瘧)感染可使患者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增高[8],這在本研究中未得到驗證,可能與人的種類有關。

瘧疾是全球關注的三大疾病之一,一旦誤診誤治發展成重型瘧,不但增加患者的負擔還會導致第二代病例發生[9- 10]。醫務人員在接診發熱患者特別是有疫源地接觸史的患者應仔細詢問病情,關注其流行病學史,同時結合實驗室檢查,特別是莫名血小板減低的患者,即使血檢陰性也要高度警惕瘧疾的可能,必要時多次血檢,這對防范輸入性瘧疾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11]。同時實驗室工作人員了解病情后應仔細、認真觀察血涂片中有無瘧原蟲,尤其要重視臨床“三熱病人”(初診瘧疾、疑似瘧疾、原因不明發熱)血檢,對發現的瘧原蟲應注意鑒別種類及各期形態,做出正確的判斷,以免耽誤病情、延誤最佳治療時間[12- 13]。瘧疾患者臨床表現復雜多變,血細胞檢查常有變化,對發熱患者應詳問病史并結合實驗室檢查及早診斷并治療。

[1] KEROUEDAN D.The global Fund to fight HIV/AIDS,TB and malaria policy issues[J].Med Trop (Mars),2010,70(1):19- 27.

[2] 雷正龍,王立英.全國重點寄生蟲病防治形勢與主要任務[J].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12,30(1):1- 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GB26345- 2010 瘧疾控制和消除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0.

[4] 都泓蓮,鄧存良,黃永茂,等.瀘州市18例輸入性瘧疾臨床分析[J].瀘州醫學院學報,2015,38(5)495- 497.

[5] 謝琴秀,韓華,徐媛媛,等.輸入性瘧疾56例臨床特征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6):538- 539.

[6] 楊大干,徐晶,鄢翠林.Coulter LH 750血液分析儀在瘧疾診斷初篩中的應用[J].浙江檢驗醫學,2012,10(3):38- 41.

[7] 區德錦,鄒春燕,黃亞銘.瘧疾患者血小板減少及其機制探討[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2,30(6):382- 384.

[8] KIM J S,OH J S,CHANG E A,et al.Alteration of platelet counts and lipid profiles after treatment of acute Plasmodium vivax[J].Acta Tropica,2008,106(1):39- 43.

[9] 齊小秋,郝陽,楊維中,等.瘧疾防治手冊[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 3.

[10] HIGA F,TATEYAMA M,TASATO D,et al.Imported malaria cases in Okinawa Prefecture,Japan[J].Jpn J Infect Dis,2013,66(1):32- 35.

[11] 夏志貴,楊曼尼,張少森,等.2011年全國輸入性瘧疾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4,18(3):226- 230.

[12] 周華云,曹俊,王偉明,等.江蘇省瘧疾流行與控制[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09,21(6):503- 506.

[13] 高琪.我國消除瘧疾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1,23(4):347- 349.

Clinical analysis of the malaria cases in the Second Hospital of Nanjing in 2007- 2014

YU Jin- hong

(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03,China)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and diagnosis of malaria, we have studied 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malari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in the past eight years.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epidemiological data,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auxiliary laboratory examination of 160 malaria patients. Results: 160 malaria patients are mainly from Africa, Southeast Asia and some endemic areas in China. The sex ratio was about 6∶1. We have found that imported and endogenous malaia were mainly falciparum or plasmodium vivax infection repectively.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se patients was complex and atypical, which mainly included fever, sweat, and other systematic symptoms. Thrombocytopenia was the primary finding in laboratory examination, followed by erythropenia and decreased hemoglobin. Conclusi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malaria patients is complicated and the analysis of blood cell changes frequently, therefore the epidemiological history combined with laboratory tests is crucial to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laria.

malaria parasites; infection; clinical study

2017- 01- 16

2017- 05- 04

郁金紅(1975-),女,江蘇南京人,副主任技師,醫學碩士。E- mail:2824724230@qq.com

郁金紅.2007—2014年南京市第二醫院瘧疾患者臨床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36(4):590- 593.

R197.323.1

A

1671- 6264(2017)04- 0590- 04

10.3969/j.issn.1671- 6264.2017.04.019

猜你喜歡
瘧原蟲瘧疾血細胞
中國榮獲世界衛生組織頒發的“無瘧疾”認證
研究揭示瘧原蟲對青蒿素的耐藥性機理
瘧原蟲可“潛伏”血液數月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細胞發生的觀察
能迅速殺死傳播瘧疾蚊子的轉基因真菌
血細胞分析中危急值的應用評價
2019 年世界瘧疾日
——“零瘧疾從我開始”
河南省首例輸入性諾氏瘧的診斷和分析
沙塘鱧的血細胞分析
類人猴瘧原蟲:另一種可能感染人類的靈長類瘧疾病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