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導》周報的編輯出版與當代啟示

2017-09-14 22:15張秀麗
新聞愛好者 2017年8期
關鍵詞:撰稿人出版

張秀麗

【摘要】《向導》是中共早期機關報,以宣傳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評論國內外時政為主要內容,著重時政評論。中共早期領導人是其主要撰稿人,其中尤以陳獨秀和蔡和森為代表。與中共早期其他報刊相比,《向導》的欄目較為靈活多樣。為擴大宣傳、增加銷售,《向導》不斷實行打折、贈閱,且在國內外建立分售處,形成有效的銷售網絡。從報刊運營、出版發行角度,《向導》的編輯出版活動為當今的報刊發行提供了有益啟示。

【關鍵詞】《向導》;撰稿人;編輯;出版;發行

五四運動后,多種新思潮涌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即為其中之一,全國出現了一個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熱潮,“譬如社會主義,近來似覺成了一種口頭禪,雜志報章鼓吹不遺余力”[1]。1920年9月,陳獨秀決定將《新青年》改組為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陣地。但《新青年》作為社會科學雜志的學術性早已定型,難以承擔馬克思主義的輿論宣傳工作。11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創辦了《共產黨》月刊,著重宣傳共產黨的基本知識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介紹俄國的建黨經驗,原定每月出版一期,但常因經費困難不能按時出版[2],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共出版6期。

1922年7月,改組后的《新青年》???。中共創辦的工人刊物如《勞動界》《勞動音》《勞動周刊》也由于各種原因紛紛???,其他幸存的僅有團中央機關刊物《先驅》等,遠遠不能滿足新形勢新任務下中共宣傳工作的需要。8月,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的會議上研究黨的宣傳工作時,曾決定在北京創辦《遠東日報》,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認為,中共能力不足,不應該辦這樣大的機關報,應辦一個周報。中共接受了馬林的建議,決定創辦《向導》周報,作為中共中央的政治機關報。9月13日,《向導》周報在上海創刊,總發行處設在老西門肇浜路蘭發里三號。其創刊號“本報宣言”指出:現在大多數中國人民所要的是統一與和平,本報同人將依據“全國真正的民意及政治經濟的事實所要求,謹以統一、和平、自由、獨立四個標語呼號于國民之前”①,自稱是“代表中國民眾利益的報紙”“中國苦難同胞的忠實好友”“中國革命運動中不可少的先鋒”②。

新中國成立初期,相關《向導》的回憶或紀念性的文章開始出現,如丁樹奇《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機關報——“向導”》[3]、劉錳堂《回憶“向導”周刊在北京印行的經過》[4]、楊瑾爭《“向導”與上海人民——紀念“向導”周報創刊四十周年》[5],等等。近年來,學界圍繞《向導》周報的主編、經費、蔡和森等人對《向導》周報的貢獻、《向導》周報與主要歷史事件的關系以及《向導》周報對中國革命的貢獻等問題展開了多方位的探討,為我們認識和了解《向導》周報提供了更多視角。然而,《向導》周報在創刊之初,主要是以報的形式出現,在編排格式上具有報的特色。它是如何實現從報到刊的轉變,其間經歷了哪些具體的變化?這些報刊史的問題至今無人探討?!断驅А分軋蟮淖髡呷后w、欄目特點等綜合體現了刊物的整體風貌及不斷發展的過程,其時代性、傾向性、參與性依然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一、《向導》周報的版面設計與欄目變化

(一)封面設計

《向導》創刊號于1922年9月13日面世,共8個頁面,除報頭外,其余內容采用的是當時報刊通用的豎排版格式。就其整體編排格式而言,創刊號無封面、封底,也無目次表。首頁頂端居中是四號黑體鉛字排印的英文名稱“The Guide Weekly”,英文刊名下方是特號行書中文刊名“向導”,皆橫排居中。中文刊名“向導”下方為出刊周期、總發行所等,橫排;右側為出版時間和定價,左側為分售處,皆為豎排?!断驅А非?期都沒有標注期號,第5期始有標注。首頁下半部為正文,豎排版,標題用較大字號,篇篇相接?!断驅А返倪@一編排格式,與當時的中共刊物《共產黨》月刊相似,與《新青年》季刊、《前鋒》有異。

《共產黨》月刊創辦于1920年11月7日。第1期首頁最上方居中是大字號英文刊名“THE COMMUNIST”,英文刊名下方是中文刊名“共產黨”?!肮伯a黨”右側是出版周期“每月一次”,左側是出版日期“七日出版”,下方是期號、出版時間和定價,橫排。以后各期均遵照此編排格式,無變化?!豆伯a黨》月刊自始至終無獨立封面、目錄頁和封底。首頁下半部為正文,豎排,篇篇相接。

《新青年》1921年年底出版第9卷第5號后???,1922年7月出版第9卷第6號后休刊,1923年改為季刊?!缎虑嗄辍纷詣摽技从歇毩⒌姆饷婧湍夸涰??!缎虑嗄辍返?卷各期封面都有三幅圖片;第2卷到第7卷取消圖片,保留雜志和出版社名字;第8卷以后開始有一幅圖片。封面登圖片也許是晚清以來報刊視覺文化傳統的延續?!缎虑嗄辍芳究?923年6月15日出版,封面依然有圖片,是一座監獄,從監獄的鐵窗里伸出一只手,揮舞著紅旗,慶祝革命運動開展?!缎虑嗄辍芳究^承了《新青年》的編排格式,有獨立的封面和目錄頁。

中共刊物《前鋒》1923年7月創刊于上海,由瞿秋白主編,16開本,與《新青年》季刊屬姊妹刊。自創刊始,《前鋒》即有獨立的封面與封底。封面右上角為紅色魏碑體中文刊名“前鋒”,刊名下方為期號。封面中間雙線框內為目錄。封底為英文刊名“THE VANGUARD”和目錄,英文刊名下有一紅色圖案,中間是鐮刀與錘子。正文內容豎排。

在《共產黨》基礎上創辦的《向導》周報,創刊初期的版式設計基本與《共產黨》一致。1923年,瞿秋白主編的《新青年》季刊和《前鋒》相繼出版,從報刊發展史的角度看,這兩本雜志封面、目錄等報刊要素齊全。之后,瞿秋白參與了《向導》的編撰工作,《新青年》季刊和《前鋒》的版式設計或許影響了《向導》,促使《向導》由報到刊的轉變。從1926年第144期起,《向導》首頁開始獨立,為刊名和目錄頁,初具封面的形式??挥谑醉撋习氩?,依然由中英文構成,居中橫排??路綖槠谔?。在刊名、期號下方為“目次”,刊列所有文章的題名與作者,居中豎排。出版日期由原來的橫排改為豎排,居于左下方。其后創刊的《布爾塞維克》也基本承繼《向導》的這一編排格式。endprint

(二)欄目設計的多樣性

《向導》初刊時不分欄目,第3期起始設“通信”欄,第7期起設“時事評論”“讀者之聲”欄,以與較長的文章分開?!皶r事評論”欄的設立體現了刊物輿論指導的宗旨;“通信”“讀者之聲”欄屬于讀者參與性強的欄目,增強了編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這說明,創刊初期,《向導》以欄目意識為主的報刊編排理念就比較突出。從第25期起,“時事評論”分為“中國一周”和“世界一周”,不再刊登長文?!爸袊恢堋焙汀笆澜缫恢堋敝饕榻B一周內國內外發生的大事,并通過簡評引導讀者分清是非,培育國民的政治敏銳性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志。第55期起又將“中國一周”和“世界一周”合為“時事評論”,恢復較長的論述文;同時借鑒《前鋒》的做法,開辟“寸鐵”專欄。第64期起設“外患日志”,逐日揭露帝國主義欺凌中國的罪行,激發國人的愛國熱情。此外還設有“什么話”“國民常識”“余錄”“肉麻世界”等。在具體出版過程中,各期欄目多寡不一,但欄目意識顯而易見。

欄目是刊物特色的集中體現。作為中共的輿論指導機關,《向導》以宣傳中共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評論國內外時政為主,與同時期的《新青年》季刊、《前鋒》相比,《向導》的欄目顯得靈活多樣?!肚颁h》為理論刊物,其創刊號除了發刊詞性質的“本志露布”和“寸鐵”兩個欄目外,其他都是專題性文章,著重實證和理論分析。雖然第2期增加了“通訊”欄,第3期又將“通訊”欄改為陳獨秀的專欄“實庵筆記”,但其欄目依然顯得比較單一?!缎虑嗄辍芳究静环謾谀?,作為理論刊物,著重介紹馬列主義著作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經驗,強調理論性、國際性??傮w來看,《新青年》季刊、《前鋒》更多的是從理論上論證中共在民主革命中的綱領和主張,《向導》更多的是及時報道和評論時事,以指導現實斗爭,其時評的特點突出。

二、《向導》周報的主要撰稿人

《向導》1927年7月???,歷時近5年,共出版201期,載文1400余篇,累計300多萬字。中共早期領導人是其主要撰稿人,其中尤以陳獨秀和蔡和森為代表。

(一)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領導人

陳獨秀是《向導》的核心人物,他籌辦出版《向導》周報,制定辦刊方針,題寫刊名,撰寫發刊詞,同時也是《向導》的撰稿人。在總201期中,有155期登載過他的文章;有時一期當中大部分是他寫的,如第56期共9篇文章,其中有7篇署名“獨秀”,還有1篇署名“為人”(陳獨秀筆名);第64期的8篇中有6篇出自陳獨秀之手?!断驅А纷缘?5期起設“寸鐵”欄,主要登載短小精悍的論說文,言辭犀利、尖銳,其主要撰稿人是陳獨秀。

中共中央執行局委員張國燾曾以“國燾”“特立”等筆名撰稿十多篇。中共中央執行局委員李大釗用“CTL”“CT”的筆名為《向導》撰文,以《遍及全國的國民黨》《新聞的侵略》為代表。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曾指導《向導》的出版,并用“孫拓”的筆名撰寫7篇國內外評論。另一位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用“魏琴”的筆名撰文17篇。促進了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實現。

(二)以蔡和森為代表的編輯隊伍

蔡和森是《向導》的首任主編,也是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單獨署名文章130余篇,與向警予一起以“振宇”聯合署名文章36篇。從內容上看,這些文章主要是揭露英美等國家對中國的殖民主義侵略罪行、國內軍閥的黑暗統治、宣傳國共合作、論述工農革命斗爭的重要性和介紹俄國、土耳其等國外革命情況。

彭述之、瞿秋白也是《向導》的主要撰稿人。彭述之撰文70余篇。彭述之1924年夏從莫斯科回國,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工作。1925年1月中共“四大”上,他當選為中央委員,任中央宣傳部主任,主管《向導》,5月蔡和森離開后,他繼任主編。瞿秋白1923年1月從莫斯科回國后,擔任《新青年》季刊和《前鋒》主編,同時參與《向導》的編撰工作,1927年4月接替彭述之任《向導》主編,直至???。瞿秋白共撰文60余篇,如《政治運動與智識階級》(第18期)、《中國之地方政治與封建制度》(第23期)等,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社會經濟狀況和階級關系,探討和總結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

除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三位主編外,《向導》周報的編輯人員也是其主要撰稿人,如高君宇、張太雷、向警予、羅章龍、鄭超麟、趙世炎、尹寬等,他們既負責編輯、組稿、通訊和聯絡工作,也負責寫稿,常用“記者”名義寫“按語”或回答讀者來信。如高君宇,既參與籌備《向導》周報的創辦,且從第1期到第83期,共撰發時評25篇,經常以“記者”的名義回答讀者來信。鄭超麟1924年從莫斯科回國后,負責《向導》的編輯、出版和發行工作,撰寫、翻譯文章80余篇[6]。據鄭超麟回憶,“讀者來信”專欄中給讀者的回復,多是他寫的[7]。

(三)中共各地區和各省市地方黨委負責人及其他

《向導》自第3期起開設“通信”專欄,共計發表北京、廣州、長沙、漢口、鄭州、開封等地通信110余篇,撰稿作者主要是各地方黨組織負責人,他們接受中共中央和《向導》的委托,以“記者”的名義撰寫地方通信,反映地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工農運動情況。在讀者中有廣泛影響的撰稿人是趙世炎和羅亦農。趙世炎在兼任中共北京地委書記和職工委員會書記期間,用“羅敬”“樂生”的筆名撰寫北京系列通信,如《白色恐怖的北方反動政局》(第152期)、《北方政局新變化之征兆》(第157期)等,評述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下的政治形勢。羅亦農撰寫的廣州通信注重反映國民政府統治下的政治形勢。此外,周恩來(筆名伍豪)、王若飛、李立三等都為《向導》撰寫過稿件。

還有一部分撰稿者是青年學生、基層黨員等。為架起讀者與編者之間的橋梁,反映讀者的聲音,同時也為了解答一些民眾比較關心的革命問題,《向導》自第7期起設立《讀者之聲》欄目。廣州大學法科教員“梁明致”曾多次投稿《讀者之聲》討論階級斗爭問題。如《對于階級爭斗之一個疑問》(第144期)、《對于階級斗爭的討論》(第146期)、《論階級斗爭》(第150期)等。這足證《向導》在當時讀者中的廣泛影響。endprint

三、出版發行問題

(一)關于總發行所和分售處

《向導》初創于上海,前5期總發行所在老西門肇浜路蘭發里三號。為了加強對北方工人運動的指導,第6期起,遷到北京后門內景山東街中老胡同一號。由于當時北京的新聞管制嚴于上海,《向導》在上海創刊時,并未向郵局登記,刊物上也未署明發行人的姓名和身份。這在新聞管制相對自由的上?;蛟S可行,但在北京卻造成諸多不便,許多函件無法收到。當時蔡和森的朋友羅章龍在北京大學讀書,是新民學會的會員,蔡和森提出要他擔任《向導》在北京總發行的代理人。于是,羅章龍就以羅敖階的名字,向郵局辦理了發行登記手續。自第8期起,發行通訊處為上海老西門肇浜路蘭發里三號和北京大學第一院收發課轉羅敖階。上??偘l行所負責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的訂閱,北京總發行所負責黃河流域和關外各省的訂閱③。1923年4月,依照共產國際的指示,盡快啟動國共合作,中共中央南遷廣州,自第21期起,《向導》隨遷至廣州昌興新街28號。由于《向導》獨立批評的辦報方針受到國民黨方面的牽制,第26期起總發行所遷至杭州馬坡巷法政學校。隨后一年多時間里,總發行所即在廣州、杭州之間徘徊。1924年10月第86期起又遷回上海,在英租界上海大學編輯出版,但很快引起工部局的注意,12月9日,上海工部局警務處和靜安寺捕房派人搜查了上海大學、慕爾鳴路307號等處,沒收了大量書籍、報刊[8]。為了安全起見,《向導》不得不將上海通訊處改在杭州④。此后,發行通訊處不斷在杭州、廣州、北京、開封等地更換,但其一直在上海出版[9]。

《向導》初創時,只有4個分售處,第4期時迅速增至10個,且在不斷遭到封鎖查禁的情況下,能夠迅速地開辟新的分售處,由上海、廣州、北京、長沙等擴展到寧波、武昌、福州、開封、香港、汕頭、蕪湖、太原、潮州、重慶、南京、寶慶、黃梅、成都、紹興等多個城市,在法國巴黎、德國柏林也設有分售處,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銷售網絡?!断驅А返姆质鄣刂窞檠芯俊断驅А分軋蟮膫鞑ゾW提供了重要資料,我們可以從中獲知其發行傳播情況。而其“讀者來信”記錄的部分讀者的姓名和地址,為考察分析其受眾情況和發行空間范圍提供了重要依據。

(二)關于定價

關于定價創刊號上有明確交代,“每份連郵費大洋三分,以后有增刊不另加價”。第4期規定零售價每份銅元四枚,半年大洋七角,全年大洋一元三角。第5期將零售與郵費做了區別說明,“零售每份銅元四枚,郵寄三分;全年大洋一元三角,半年大洋七角,郵費在內”。按當時上海的銀元、銅元比價,大洋一元折合銅元174.7枚[10],銅元四枚相當于大洋2.23分。從1923年5月第26期起,每份三分,全年大洋一元三角,半年七角,售價中包含國內郵費。1924年6月第71期起,調整為每份三分,國內一元寄足40期,國外一元寄足25期,均包含郵費;如以郵票代款,按九五折算。11月第92期起,分為代派、訂閱和零售,并作了具體規定,“代派:每份大洋二分,三百份以內五折,三百份以外四折,寄費在內,十期清算一次;訂閱:國內一元寄足六十期,國外一元寄足35期,郵費在內;零售:每份銅元四枚”。由于當時銅元、銀元的比價處于不斷變動中,此時大洋一元折合銅元為206.4枚[11]。零售價銅元四枚約相當于大洋1.94分,代派的折扣較大,所以此時的價格與之前相比,有所下調。即便如此,仍有讀者呼吁降價,“向導這個刊物要想做到刷新一般青年的混亂思想,除非設法多多地傳入在青年中間去;要想多多傳入在青年中間去,則非將報價減低不可”⑤。

1926年2月第144期起,《向導》頁面增加一倍,零售價由原來的銅元四枚漲到六枚;訂閱由原來的國內一元寄足50期改為35期,國外一元寄足30期改為25期;代派價格為每份大洋三分,六折結算,十份起訂,包含郵費⑥。由于當時銀元、銅元的比價為270.6[12],六枚銅元約合大洋2.2分。與初創時的零售價四枚銅元(約合大洋2.23分)相比,要便宜,因為此時的頁面擴充了。由于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銀元與銅元的比價不同,同一時間內不同地區的比價也有不同,各地的實際售價會有差異。即便如此,仍有讀者認為售價偏高?!断驅А返氖蹆r信息,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反映,既可表明當時某一地區銀價的變化,也可從報刊運營、出版發行角度為今日的報刊提供有益借鑒。

《向導》周報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在當時起到了報刊媒介對民眾強有力的宣傳、動員和組織作用。眾多讀者信任和贊美《向導》周報,認為它是“四萬萬踏在國內外強盜腳下苦難同胞的赤衛軍之先鋒隊”⑦,是“在黑沉沉底下的中國”的一線曙光”⑧,是“四百兆同胞的救命符”⑨,“喚醒了不少在迷夢中的青年”⑩,在當時的中國新聞界,是“真敢替受壓迫的工農階級呼冤而卻能指使民眾以革命大路的”報刊?輥?輯?訛,是“國民革命的導師,也是工人階級的喉舌”?輥?輰?訛。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學25周年紀念日的民意測驗,有“現在中國的‘日刊‘周刊,你最愛看哪種?”的問題,答者以學界和市民為主,在被調查的1007人中[13],《向導》獲224票,名列周刊的榜首[14]。

處于國共合作形勢下的《向導》周報由于堅持了對孫中山和國民黨的獨立批評原則,導致孫中山的強烈不滿。1923年,孫中山曾表示:如果陳獨秀繼續在《向導》上寫文章批評國民黨,就要將他開除出國民黨[15]?!断驅А分軋筮^于尖刻的批評,使國民黨對《向導》多有不滿和指責,它在廣州被宣布為不受歡迎的刊物。

《向導》周報是中共早期報刊中存在時間最長、能夠連續出版的一份刊物,本身包含內容豐富,是研究中共早期思想傳播的一份重要材料。

(基金項目:2016年度河南省博士后資助項目“20世紀20年代報刊與社會思潮”)

注 釋:

①《本報宣言》,《向導》第1期,1922-09-13.

②《敬告本報讀者》,《向導》第15期,1922-12-27.endprint

③《敬告本報讀者》,《向導》第15期,1922-12-27.

④《本報啟示》,《向導》第95期,1924-12-17.

⑤《讀者之聲》,《向導》第94期,1924-12-10.

⑥《向導》第144期,1926-02-03.

⑦《讀者之聲》,《向導》第25期,1923-05-16.

⑧《讀者之聲》,《向導》第27期,1923-05-30.

⑨《讀者之聲》,《向導》第7期,1922-10-25.

⑩《讀者之聲》,《向導》第104期,1925-02-28.

?輥?輯?訛《讀者來信》,《向導》第176期,1926-10-19.

?輥?輰?訛《來件照登》,《向導》第87期,1924-10-15.

參考文獻:

[1]楊端六.歸國雜感[J].太平洋,1920(2).

[2]包惠僧.一大回憶錄[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0:27.

[3]丁樹奇.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機關報——“向導”[J].新聞戰線,1957(1).

[4]劉錳堂.回憶“向導”周刊在北京印行的經過[J].近代史資料,1958(1).

[5]楊瑾爭.“向導”與上海人民——紀念“向導”周報創刊四十周年[N].解放日報,1962-09-11.

[6]鄭超麟.懷舊集[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323-325.

[7]鄭超麟.懷舊集[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324.

[8]帝國主義首次搜查學校[M]//上海大學史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130.

[9]彭健華.對《回憶向導周報在北京印行的經過》一文的補正[J].北京黨史,1985(25).

[10]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68.

[11]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68.

[12]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68.

[13]朱務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紀念日之民意測量[N].北京大學日刊,第1410號,1924-03-04.

[14]朱務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紀念日之民意測量(二續)[N].北京大學日刊,第1412號,1924-03-06.

[15]馬林致達夫謙和岳飛的信[M]//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文獻資料選輯(1917—1925).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425.

(作者為河南大學中國史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史學月刊編輯部編輯)

編校:趙亮endprint

猜你喜歡
撰稿人出版
How to Sell Yourself如何推銷自我
打造出版社拳頭產品
眾籌出版是一種出版創新
民國時期老課本出版略探
瑪麗·安·伊萬斯小說在中國的出版與接受
從西方青年學者與翻譯家看中國出版“走出去”
三月
撰稿人
《粘接》雜志2015年首批特約撰稿人名單公示
體育媒體集思廣益的思考——體育媒體采用撰稿人供稿方式的重要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