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當代賞石行為藝術

2017-09-18 06:20雷敬敷
中華奇石 2017年7期
關鍵詞:賞石當代藝術跨界

雷敬敷

行為藝術,是形形色色當代藝術中的一種,而像行為藝術那樣對過程的審美體驗,卻一直在中國傳統賞石文化中隱現。如果能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讓體驗賞石的過程之美由“隱”而“顯”,成為一種時尚,從而創建出比美于茶道、花道的當代石道,應該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一、當代藝術語境中的行為藝術

行為藝術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于歐洲的當代藝術形態之一,它是由藝術家策劃并參與其中向觀眾展示的行為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由個體的或群體的行為所構成。

通常認為,行為藝術必須有4項基本要素:時間、地點、行為藝術者本身,以及與觀眾的交流。

行為藝術比較于傳統的繪畫、雕塑注重藝術行為的結果而言,它更關注于藝術行為的過程,行為藝術與觀眾交流的特征,增強了觀眾對藝術創造行為的認同感。當觀眾也成為整個藝術行為的參與者時,這種認同感就更為強烈。

當代藝術是經現代藝術、后現代藝術、發展到當代的藝術形態。何為當代藝術?通常認為:第一,在時間上,當代藝術是指今天的藝術。今天的今天,是昨天的明天,它本身是一個變動的與時俱進的概念;第二,它守望著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人類命運共同體認知的普世價值;第三,它具有空前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一方面是隨著信息革命、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扁平化的地球成了一個村落,人類共濟的普世價值顯得日益重要。另一方面,每個國家、地區、民族各種傳統的、流派的藝術都有了更加廣闊的國際舞臺。在多元中,跨界、交融、創新,彌散了高雅與通俗的界限,彌散了生活與藝術的界限,呈現出一種全新的藝術景象!

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行為藝術的發展自不待言。而以多元、跨界、交融、創新為特色的當代賞石文化,正可以發掘傳統賞石文化中的行為藝術基因,在當代的藝術氛圍中,創構出傳統融入當代的賞石行為藝術新風采。

二、我國傳統賞石文化中的行為藝術表現

總體而言,中國人的人文特色是敬祖樂生,這樂生包含了對文化事件或行為過程的審美體驗。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公元353年農歷三月初三日發生在會稽山陰縣境內蘭亭的一次文人聚會了。

為了紀念這次著名的聚會,王羲之撰寫了流芳千古的《蘭亭集序》,從序中我們知道,聚會時的一個節目叫做“流觴曲水”:在人工挖掘成的彎曲的水道中放上盛酒的酒杯,任其漂流,當灑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取杯飲酒,還得“一觴一詠”的作詩,這些詩便是“錄其所述”的《蘭亭集詩》了。

在這種文化理念的熏陶下,關于賞石中審美過程體驗的記述也?,F于筆端。

由《云林石譜》的記述可以知道,在賞石文化高度發達的宋代,士人賞石有一種欣賞那種上有奇峰聳秀,下有孔洞相通的山形石“出香”的行為藝術。這在《云林石譜》關于林慮石、常山石和鎮江石的記述中都有提及,而具體作法則在《素園石譜》記述蘇東坡的小有洞天石時說得最為明白:“東坡小有洞天石,石下作一座子,座中藏香爐,引數竅正對巖岫間,每焚香則云煙滿岫?!贝藭r傍石靜觀,正是對出香所表達的云動山靜審美過程的體驗。這種過程的審美體驗,連蘇東坡也親歷其中,可見當時已十分流行了。

米芾堪稱傳統賞石文化中的行為藝術大師。除了眾多賞石文獻記載的讓人們至今津津樂道的拜石的幾個版本外,《素園石譜》在蒼雪堂研山中生動地記載了米芾在與靈璧縣不遠的漣水做官時,因癡愛靈璧石而常誤政事,以至察使楊杰特地前來規勸他。這時米芾對楊杰展示了一套行為藝術的過程:他遞次地將三枚靈璧石取出,在楊杰面前顯擺,一個比一個奇特,一個比一個靈動,最后按捺不住奇石誘惑的楊杰搶下那最好的一枚,奪路而去。至于督察之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到了距米芾那時約500年后的明萬歷年間,據孫國枚在《靈巖圖說》中記載,當時出靈巖石(雨花石)的六合縣來了一位叫米仲詔的縣令,大約得米芾真傳,嗜石如命,高價收購了不少靈巖石的精品。他在宴請賓客時,擦凈幾案,焚上香柱,將這些靈巖石依次讓客人觀賞,然后給予紙筆請作詩賦。除了這一套對靈巖的賞析程序外,米仲詔還常常在人們出其不意時,從袖中取出那種勿須浸水就“光彩蓓燦,膚臉透漏,入手膩目”的特優品,讓眾人驚喜不已。

民國時期的賞石大家王猩酋特別注重對雨花石審美過程的體驗,據他在《雨花石子記》中所載,大約有這幾種行為藝術的表現:一是將雨花石之石景與世上之實景相對應,他稱之為“應時即景者”。如五月五日帶上名為“綠蝦蟆”的雨花石,將其置于村北的樹穴中,以為游樂;谷雨時帶上名為“洛陽花園”的雨花石,與朋友經山野到范甕口賞梨花,重陽節時將似茱萸的雨花石盛入錦囊,系衣襟上,與朋友放歌西堤,南登僧王臺。

二是與石友同賞,以求彼此神游之趣。在民國八年的除夕之夜,王猩酋邀來石友輪遠、半畝,三人各將得意之石置于同一雪白瓷盤中,分為三部份,眾人列坐凝視,神游其間,以至于“覺后庭花歌舞人,都入瓊樓玉宇中矣?!?/p>

三是與石友顯微賞石,求得精微之樂。王猩酋說已卯上之前二日,一友來,于窗前展玩達摩面壁石,又以顯微鏡細窺,見達摩頭部的眉眼鼻口,宛然有道氣,而舌之微紅,面紋之皺折,睫毛之平伸,又增加許多情態,體驗著探索的玄妙。

傳統賞石文化中對賞石過程之美的體驗,為我們創建當代賞石行為藝術提供諸多的有益啟示,有些,甚而是可以直接傳承發揚的。

三、創建當代賞石行為藝術的構想

創建當代賞石行為藝術有三個層面,一是思想上的層面,以“天人合一”為本;二是思維上的層面,以“跨界”、“創新”為要,三是應用上的層面,以“靜樂和雅”為求。

(一)思想意識上以“天人合一”為本

前面我們談到,當代藝術是全球化背景下今天的藝術,它以普世的價值為價值取向。作為當代藝術形態之一的當代賞石行為藝術,它所傳承和發揚的正是統攝我國傳統文化宇宙構成論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而這,也正是今天全人類反思天人對立,重建環境友好型地球村的共同利益之所在。endprint

季羨林先生在他與池田大作、蔣忠新合著的《暢談東方智慧》一書中,對“天”作了就是“大自然”的定義,然后說,儒家經典《周易·乾卦·文言》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漢代董仲舒則明確地提出了“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道家老子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家如中國僧肇大師所說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都是“天人合一”的意思,因而對張岱年主編的《中華思想大辭典》所說的:“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表示認同,認為“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這里,我們要特別重視季羨林先生由“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進而談到東西方思維模式的根本區別:“東方思想的基礎或出發點是綜合的、包容的、合二而一的思維模式,而西方思想的基礎或出發點則是分析的、排他的、一分為二的思維模式?!?/p>

季羨林先生預言今天世界的光明來自東方,他滿懷激情地說“東西文化現在已經融合了,將來會更加融合的?!薄暗?,我認為,在融合中,必有主次。東方文化必為主,西方文化只能為次”,“到了21世紀,應該是東方文化重現輝煌的時候了?!?/p>

當代藝術的話語權,目前還在西方。作為傳承了幾千年以“天人合一”為本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淀的中國石友,要有如季羨林先生那樣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在當代藝術的領域中,創建我國當代的賞石行為藝術,并使之成為具有普世意義的一個全球化的景象。

(二)思維方式上以跨界、創新為要

在構建當代賞石行為藝術時,要充分發揮東方智慧綜合、包容、合二而一的優勢,在多元、跨界、交融中傳承創新。試想一下,當年蘇東坡在瘦透漏皺的山形石下藏一香爐,以體驗案頭山水的云煙繚繞之樂時,不就是香道與石道的跨界交融嗎?

1.多元模式

賞石藝術本身具有的多元化特質,使我們可以在某一個方面去追求過程中的審美體驗,而使其成為一種行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觀賞石在審美遞進中有觀、賞、悟三個層次,在“觀”中,有如臺灣南田石因噴水,而形成石體的圖紋畫面由干而濕,再由濕而漸干的一種過程的審美感受。

在“賞”中,設想一峰巒起伏、有大山氣勢的造型塑像或平面圖像,在由山腳逶迤攀登中,一路目移景換。待至山腰,只見一泉奔流,遂倚崖壁而聽泉聲。再往上,直抵主峰,一覽眾山皆小,于臨風長嘯間,極盡神游的過程之逸趣。

“悟”是在人石合一,情景交融時的最高境界的審美享受,若將此個人的體驗,以多人的賦文以美來表達時,就成了猶如蘭亭雅集時那樣的一觴一詠的唱和了。我們可以將此稱之為是一種石韻合鳴的行為藝術,它可以因感悟而命題,也可以是因感悟而文、而詩、而詞、而賦。

“悟”的表達,其實質是審美藝術的創造,除以精神創造為主的石韻合鳴之外,還可以通過沙盤演示的配座置勢,組合演示的組合創意,陳設演示的環藝置景等等,而演繹為一個以物質創造為主的審美過程體驗。

2.跨界模式

跨界模式的行為藝術創新,一是與現有的具有行為藝術內涵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如將賞石藝術與茶道藝術相結合。

汪倩是高級茶藝師,中國十大巾幗茶人之一,又是中國觀賞石一級鑒評師,她很自然地將賞石與茶道相結合,在2016年5月10日的愛石家在線首屆上海站的活動中,汪倩用石頭布置一道“茶席”,上書“茶生石上,水出石中,……”。在2017年元月2日由《茶道》雜志舉辦茶尋十年,從心出發活動中,她又將品茗與賞石的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

同樣的,還可以將賞石與香道、花道相結合;將禪石供奉與佛教的開光儀式相結合,將賞石修心與坐禪悟道相結合,等等。

二是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并設計為一種程式化的過程演繹。

劉昌沛將對石上之圖紋的意境感悟以繪畫、詩歌、書法來加以提升和表達,筆者將此石、畫、詩、書的跨界結合命名為“詠石畫”。若將此過程演繹為賞石感悟、筆墨勾勒、色彩暈染、提款蓋章的一個程式化的遞進,那便成為了賞石與繪畫相結合的行為藝術了。

盛愛萍作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風雨雕石畫藝術國家發明專利擁有者,她將形形色色、普普通通的戈壁石粘貼成了一幅幅活色生香的或人物、或山水、或花卉的石畫,若將其即將完成的《紅樓夢》大型石畫集作述事的表達,當是一種行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中國奇石微書的開創者關柏村,深諳行為藝術之道,他在展示其精妙絕倫的奇石微書時,不但以顯微放大后的筆意、結字和章法,以及與奇石的巧妙結合讓人嘆為觀止外,他那現場微書的過程演示,毫無例外地成為奇石微書展示的期間的一個個高潮。

3.交融模式

交融模式也緣于跨界,但在結合上因合二而一地成為了水乳交融般的渾然一體,或可稱之為最高程度的一種跨界。

著名藏石賞石家張建升的洛陽河洛石博物館別具一格。如果說,該博物館里奇石與石雕等古物共襄、賞石與品茶、餐飲相結合是跨界的話,那餐飲中的一道名為“牡丹石炒雞蛋”的菜品的餐食過程則是將賞石藝術與餐飲藝術融為一體的當代賞石行為藝術了。

當侍者端著一盤滾燙的油黑發亮的石子上桌時,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中,后面的侍者將已打散的雞蛋汁澆上,當煎雞蛋的香味伴隨著滋滋的聲響彌漫于空中,勾人食欲時,宴席的主人不失時機地告訴大家,幸運者可在吃雞蛋時從石子中尋得有牡丹圖紋的牡丹石,以留作紀念。于是在這炒雞蛋的品嘗和牡丹石的搜尋中,這種具有新意的當代賞石行為藝術讓人們樂此不倦。以筆者親歷為例,那次晚餐共上了四次牡丹石炒雞蛋,參與者無不興趣盎然。

交融的創新模式,可以利用一些新的技術手段來實現。如利用光影的造型作用,以光線的角度、強弱、色彩的程序變幻對造型石作過程的審美演示。筆者曾見一造型石有意置于黑暗之中,當幕布拉開、燈光亮起,其在正面墻上的投影恰為一觀音立像。光線可以表現造型石本身的光移景換,還可以其投影的變化來增添過程的視覺趣味。endprint

利用三維成像技術,可以將正在觀賞的奇石實體,瞬間幻化為能將觀者置于其巨大的三維奇石影像之中,讓王朝聞先生曾比喻過的“人在石中”成為現實的版本。

利用顯微成像技術,可以暢游昆石微觀中哪些洞穴幽深、石柱琳瓏、天幕掛冰、瑤池淌玉的奇特景象。也可以進入晶洞,感受那晶簇變化莫測,熒光明滅閃爍,色彩變幻陸離的夢幻奇景。湖南段瑞華的大型紫瑩石晶洞近獲大世界吉尼斯世界紀錄。她接受筆者建議,用考古探微的技術來展示晶洞內的奇觀,讓受眾獲得身臨其境的過程體驗。

在多元、跨界、交融模式下的賞石行為藝術的傳承創構中,借用一句當代創新追求的說法,那就是——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三)應用體驗上以靜樂和雅為求

當代賞石行為藝術要發揚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凝練而形成的東方智慧,中國精神,在應用體驗上可以歸納為靜、樂、和、雅四個方面。

1.靜——審美態度

在對賞石行為藝術的構建時,當以“靜”的審美態度為切入點。這里的“靜”是指“虛靜”,是老莊哲學所提倡的一種無我無物、無欲無知的心理狀態?!疤撿o”就是“道”,亦即“無為”,這是賞石行為藝術過程之美時的創造者和體驗者所應具備的狀態。正因為“無為”,而可以“無不為”,適應于蕓蕓眾生。

怎樣才能進入到“無為”的“虛靜”狀態呢?老子提出了“滌除玄鑒”的命題,“滌除”就是要清除主觀欲念、成見、迷信,使頭腦像鏡子一樣純凈澄明?!拌b”是觀照,“玄”是“道”,“玄鑒”就是對于道的觀照。就是說要有賞石悟道的心態。那“道”是什么呢?老子說,“道法自然”,道就是本體和生命,就是自然而然的初始狀態,也就是童真之心境。

2.樂——審美目的

樂是審美愉悅,是一切審美活動的最終目的,也是構建和體驗當代賞石行為藝術最終的目的。

對于樂,儒家思想把樂與倫理道德的禮、仁結合起來??鬃诱f,“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之所以“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因為自然山水的天道與人倫道德的人道是相通的,是人的道德情操的表達和象征。儒家還認為,樂還應符合“樂而不以淫”的中庸的原則,否則就過猶不及。

道家以無欲無為的“道”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最高的審美愉悅是“任其生命之情”,順應自然,超越功利和道德的約束,以獲得與天地同流的自然。禪宗作為中國化的佛教,直接承續于莊子的思想,斬斷塵緣,拔除情根,以達到不為物累的一種解脫。

構建當代賞石行為藝術,在汲取儒道釋的思想精華時,當在以善為美,滿足道德情感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的自性,以獲得最大的自然情感的滿足。

3.和——審美方法

和是一個廣泛的美學范籌,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關于天人合一的宇宙構成論之中。關于天人合一的和,作為構建當代賞石行為藝術的指導思想,前已述及,其要點是追求天人合一,情景相融的審美意境。這里的和是作為審美創造的藝術辯證法的方法論而言的。

在我國傳統藝術中,從陰陽相生相合的和的觀念出發,自覺地將各種相互矛盾、相互對立的審美因素,如:虛與實、情與景、文與質、風與骨、奇與正等等有機地協調統一起來,形成一種既有跌宕起伏,富于變化,又渾然一體,錯落有致的審美效果。在構建當代賞石行為藝術時,在過程的安排上,以變化中的統一,統一中的變化來作形式美的鋪陳是非常必要的。

4.雅——審美趣味

在體驗賞石行為藝術的過程之美時,須有雅的審美趣味的追求。這并不排斥雅俗共賞,而是拒斥低俗,反對媚俗。因此,在過程的體驗安排和環境布置的營造上,力求既不同凡俗,富于創造,又頗具高雅清遠、余味幽長之氣韻。

創構當代賞石行為藝術,是對傳統賞石文化中行為藝術表現的傳承、發揚和創新,唯有創新,才是當今的時代特征。我們寄望于全國廣大的石友,在賞石審美的實踐中,從審美過程的體驗中走出一條條新的路徑,不僅比美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茶道、香道、花道,而且別開生面,富于時代精神,在“一帶一路”助推實現全人類利益共同體的大格局中,讓積淀著東方智慧和中國精神的當代賞石文化,以此走向全國,走向世界。endprint

猜你喜歡
賞石當代藝術跨界
當代藝術看得懂
跨界
跨界
賞石·人
賞石·圖
賞石·景
從蘇繡能否成為當代藝術談起
賞石拍賣新觀察
BIG HOUSE當代藝術中心
關于當代藝術市場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