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州窯瓷器釉色之流變

2017-09-22 09:51陶佳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7年9期
關鍵詞:青釉釉色

陶佳

【摘 要】壽州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窯場。據考古研究發現,壽州窯創燒于南北朝晚期,興盛于隋唐,唐代末期衰落,但窯火一直延續到北宋時期,有400多年的歷史。本文從壽州窯的發展歷史入手,從歷史背景和工藝演變等角度闡述壽州窯瓷器的釉色演變,試圖找到一種規律。

【關鍵詞】壽州窯 釉色 青釉 黃釉 醬紅釉

一、壽州窯的發現

壽州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窯場,同全國其他窯場一樣都是以州治命名的。以州治命名窯場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并一直延續到兩宋時期??脊刨Y料表明,壽州窯主要分布在安徽省淮南市上窯鎮的高塘湖沿岸,另外在淮南市區東部以及與上窯鎮相鄰的鳳陽縣官塘、武店一帶亦有零星分布。由于淮南地區在唐代屬壽州的轄地,故名壽州窯。1954年夏,淮南地區爆發洪水,洪水退后,在千里治淮工地上發現了成堆的古瓷片,數量之多,時代之早,令人驚奇。這么多的瓷片從哪里來,誰生產的,成了一個揮之不散的謎團。經過安徽博物院和淮南市博物館的專家數年調查,于20世紀60年代確認上窯及其周邊就是一代茶圣陸羽《茶經》中記載的壽州窯窯址所在地。至此,埋藏了一千多年的一代名窯——壽州窯終于被發現和確定。

二、壽州窯的演變

據考古發現,壽州窯創燒于南北朝,興盛于隋唐,唐代末期衰落,但窯火一直延續到北宋時期,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北方以白瓷、南方以青瓷著名,位居我國南北窯系之間的壽州窯雖屬青瓷系統,但以黃釉稱譽天下,契合大唐盛世時人們的審美和實用要求,產品經淮河、大運河、長江到達江淮沿岸,惠及了廣大黎民百姓。

淮河中游的壽州窯位于我國南北方過渡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其在燒造技術、瓷器造型、釉色等方面兼具南北方特點。從隋代的還原焰發展到唐代氧化焰,以及匣缽和化妝土的使用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釉系統。這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不僅具有鮮明的個性,也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南北朝時期,由于“五胡亂華”造成中國社會動蕩不安,躲避戰亂的北方窯工來到淮河岸邊的上窯鎮地區。他們發現了這豐富的瓷土樂園、取之不盡的燃料及繁華的古鎮和水陸碼頭便利的交通,便在此扎根。他們帶來了先進的制瓷技術,同時也客觀上促進了文化和經濟交流。由于上窯鎮地區具備瓷土、燃料、運輸等條件,在“郡縣僑置”、大量北方手工業者南下的背景下,南北朝中晚期開始燒造瓷器。這一時期的壽州窯瓷器具有濃郁的北方風格,以燒造青瓷為主,釉色青中閃黃,胎土細膩堅硬,釉色很薄,色灰青??梢哉f,南北朝是壽州窯的發源期。

現藏于淮南市博物館的青釉四系細頸盤口壺(南朝至隋),口徑5.9厘米,底徑6.5厘米,高15厘米,此器是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壽州窯產品。壺小口盤,細束頸,頸和肩部結合處有一處周弦紋,斜溜肩,肩部四個對稱的橋形系。長鼓腹,平底。施青釉,色泛黃,至腹下,有蠟淚痕。器內滿施釉,釉面較薄,有細小開片。胎體灰白,質較細,平足。一般認為,壽州窯創燒于南北朝中期,目前已發現的窯址時代最早的是隋代窯址,主要位于上窯鎮管咀孜和相鄰的鳳陽武店一帶。據捐贈人介紹,該器出土于馬崗村附近的磚室墓,馬崗村距管咀孜窯址約1.5公里,出土這件盤口壺的墓葬有可能是窯工墓。該器整體造型規整,有典型的南朝時期的文化面貌。其四個小橋系制作是以手工捏塑而成,不十分規整,隋代時壽州窯的系均為雙股系,是該窯口的標志性符號,盤口壺也演變成器形高大、裝飾精美的特色產品。此器發現于管咀孜窯址附近,又是早期產品,足以證明壽州窯至少在南朝時就已經創燒,更顯此器彌足珍貴。

隋唐時期,中國制瓷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新興手工業。這一時期,一直遙遙領先的南方制瓷業受到北方瓷業的挑戰,出現了“南青北白”的同步發展勢頭。南方的越窯和北方的邢窯生產出來的青瓷和白瓷行銷全國,受到全國文人雅士的追捧。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茶甌》中記載:“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磁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标扆斆梢舱f:“九州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币粫r之間,邢窯、越窯瓷器成為潮流時尚品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散布于全國各地的其他窯口群起效仿,但產品的影響力只限于周邊,難為世人所知。而壽州窯汲取了南青北白的長處,成功燒制出了有自己特色的黃釉瓷,在瓷器發展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隋朝統一中國后,南北經濟文化得到了廣泛交流,壽州窯吸取了北方制窯技術的成就,增加了產品種類,燒制了青瓷,施淡青灰、青綠、青褐色釉。隋代青釉瓷胎細密、堅硬,釉層較薄,釉色潤滑,玻璃質感強,釉面有細小開片,一般半施釉,有垂釉的蠟淚痕。裝飾手法多見劃花、堆塑,尤其多見劃蓖弧紋和蓮花紋。產品有四系盤口壺、高足盤、罐、瓶、碗等?,F藏于淮南市博物館的青釉龍柄雞首壺和高大的四系盤口壺是隋代時期的代表作品。

青釉龍柄雞首壺(隋),口徑7.5厘米,底徑6.3厘米,高31厘米。龍柄雞首壺是隋代壽州窯標志性產品,它以修長俊朗的造型,寫實粗獷的表現手法,顯示出壽州窯窯工的高超技藝和對瓷器美觀的獨到理解。壽州窯龍柄雞首壺總體風格趨向于北方窯口,但變化很大,主要體現在壺的頸部與腹部比例關系上。刑窯的雞首壺腹部比例要比壽州窯大,盤口深且小。此件龍柄雞首壺是壽州窯隋代產品中的精品。龍柄粗壯有力,龍首、雞首以寫實風格構成,系窯工以嫻熟的技藝隨手捏塑成型。腹中的二周方棱凸弦紋粗獷厚重,成為雞首和龍柄的支撐點。龍首口銜盤沿,龍須向外翻卷,眼球碩大。雞首向后揚起,口中銜以小珠,栩栩如生。以強烈的寫實風格和優雅的形態,給觀者以美感。該器釉色發色很好,通體施青釉,色偏黃綠,釉層較厚,在盤口、頸部及腹的凹陷處產生積釉并發生窯變,使整器的釉色看上去更加富于變化。

唐代壽州窯瓷器以黃釉為主,在當時青瓷、白瓷為主導的天下,創造性地燒造成功黃釉瓷器,使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究其原因,一是黃釉熱烈溫暖,深受市場歡迎,反映出大唐盛世繁榮昌盛的社會需求;二是燒造工藝上的改進,為了使釉色美觀純正,在釉下施化妝土,厚度0.1~0.5毫米,用料經過淘洗,顆粒很細且少,與胎的礦物質結構類似,二者的凝結良好。而壽州窯專燒黃釉瓷在當時是僅見的窯口。簡單的黃釉,在壽州窯窯工的能工巧手中千變萬化。endprint

唐早期的釉色有蠟黃釉、鱔魚黃釉、黃綠釉、黃褐釉等。尤以蠟黃釉為其代表作品。中唐以后兼燒黑釉。壽州窯的黑釉瓷器釉色漆黑光亮,如黑釉雙系注子,口徑9.8厘米,底徑10.3厘米,高21.5厘米。該器喇叭口,圓唇豐滿,短頸,窄肩,長鼓腹,溜肩上置短小帶棱的流,對稱的一側置粗壯的扁平執手,弓形狀,流與執手之間置兩個對稱雙股系。通體施黑釉,釉色溫潤,足底露灰色胎,修足規整。壽州窯黑釉瓷注的形制有長柱形腹和圓鼓腹兩種,淮南市博物館收藏的50余件瓷注中有13件黑釉或醬黑釉產品,這些黑釉產品的形制均為柱狀腹,而圓鼓腹狀的產品往往都是黃釉產品。這種現象一方面是一個窯口中的不同窯場生產的產品有所區別,同時,也是窯工掌握燒造工藝的水平及審美不同的結果。黑釉瓷器社會影響力不大,原因之一是壽州窯黑釉瓷碗不易于品茗,所以陸羽只言“壽州瓷黃”而未有黑釉瓷記載。唐代壽州窯瓷胎較隋代明顯粗糙,燒造溫度也略低,這是瓷胎成分中高鋁低硅所致。這一時期的器物的胎體比較厚重,底足多為平底,有的底心內凹。碗、盞一類的器物,在底足邊緣部位常用刀削去一周。此種削棱足的做法與邢窯隋唐白瓷具有相似的時代特征。

唐代時,飲茶斗茶之風盛行,在陸羽《茶經》一書中列出了當時比較有名的七個窯口,首次提到了壽州窯這個窯場。這也是江淮地區唯一見于早期文獻記載的窯場??陀^說,陸羽在《茶經》中對壽州窯的評價主要是從品茶的角度出發,他在書中提到“壽州瓷黃,茶色紫”,這對于我們今天研究壽州窯瓷器的釉色演化是一條很重要的線索。

一般認為唐代末期壽州窯停燒,但隨著新材料的不斷發現,壽州窯的停燒時間有望后推。材料一:模印龍紋瓷枕,15厘米×9.5厘米×高8.3厘米,現藏于淮南博物館。略呈上大下小的方形體,枕面向下弧凹,四立面皆有模印花紋。施釉的五個面均有黃綠釉與白色釉產生的窯變釉,并有強烈的流動感,尤其是枕面,兩種釉色在變化中交融,非常生動自然?;茨鲜胁┪镳^收藏有六件這種形制的瓷枕,器物造型、裝飾紋樣均非常相似,應是同一時期同一窯口的產品。在枕的側面兩端飾松葉紋,松葉紋邊有兩字,分別為楷書“大中”“祥符”,一側的下方有“萬歲”,與另一端下方的銘文合讀為“千秋萬歲”。大中祥符是宋真宗的第三個年號,在公元1000年初期,距唐亡逾百年。這批瓷枕證明,壽州窯停燒時間至少到北宋。材料二:在調查淮南東小灣窯址時,也曾揀選到與龍紋瓷枕相似但未施釉的殘片,這又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三、釉色的成因

壽州窯瓷土為當地產的“拌子土”。隋代的胎質較細膩、堅硬,到了唐代因用料不同和瓷土的資源減少,胎中含砂增多。窯工們將瓷坯制成后,施釉就可以入窯燒制。唐代的二次燒就是為了彌補胎中含砂多而施化妝土來掩蓋。胎體也因此比較厚重,燒成溫度一般在1150℃以上。

壽州窯瓷釉中氧化鈣含量很高,在釉中加入石灰石或草木灰來降低釉的熔融溫度。這種釉一般又稱為高溫石灰釉,釉中的氧化鐵含量較高,因此,鐵是主要的著色元素。

壽州窯的燃料主要是木柴。木柴充分燃燒后,在窯爐內就形成了不同于外界的空氣氛圍。這個空間內,如果封閉死,氧氣就含量低,形成低氧環境,瓷釉中的化學元素就會形成還原的變化過程,鐵這一最重要的著色元素就會呈現青、灰等肉眼可見的顏色。如果不封閉死,氧氣流入,就會參與化學反應,使鐵元素氧化呈現紅、黃等色。

一般認為,黃釉屬于青瓷系統,原料相同,在還原焰下生成青釉瓷,在氧化焰下生成了黃釉瓷。

壽州窯于中晚唐還兼制黑釉工藝,這一時期的黑釉瓷器制作較精細。從技術層面看,黑釉、黃釉同屬于青釉系,只是黑釉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用氧化焰燒成而呈漆黑色。在現存考古發現中,唐代除壽州窯外,能燒出純正黑釉的窯還很少,到了北宋后才普遍起來。此外,壽州窯在燒制黑釉瓷器的過程中同時也燒造出了醬紅釉瓷。醬紅釉是運用先還原后再氧化的兩次不同的燒造方法,引起兩次不同的化學變化,生成深色醬紅或淺色醬紅釉的。據專家考證,這批醬紅釉瓷很可能就是宋代名瓷——定窯瓷的前身,在中國瓷器燒造歷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在壽州窯現存遺址中,堆積有大量已涂過化妝土而未施釉的半成品,說明壽州窯瓷器有一部分為改變其胎質,先經過素燒,再施一層白色化妝土,最后罩釉入窯燒成,這也是今天我們看到壽州窯釉色多變的又一個原因。

四、釉色的流變

壽州窯早期產品呈淡青灰釉,釉色偏黃。在管咀孜窯址中發現的窯床呈半地穴狀,砂底,面積不大,沒有發現在唐代窯址中使用的鋪地磚和小方磚。據此判斷為高出地表的窯體在瓷器燒成以后大揭頂拆除,再次入窯燒造時重新砌筑。這種窯體的窯閉性較好,容易形成還原焰的氛圍,故青釉燒成后釉色發色很好,有些青中透著藍光。在隋代晚期瓷器中,壽州窯已普遍使用化妝土,但仍是青釉釉面,也有一些開始閃黃的釉色,該窯床的結構逐漸在改變,不僅從器形形態上,也從釉色上向唐代黃釉轉化。

壽州窯在唐代燒造的黃釉產品中,釉的發色不穩定,好的產品是蠟黃、玉米黃等亮麗的黃釉,但常見的黃釉多為黃綠色、黃褐色。發色好的產品往往是瓷枕、瓷注和一些文玩產品,釉色不穩定的產品常見于碗、盞類器物。這與精細產品在燒造時一器一匣密切關聯的。

黑釉產品從唐代早期就開始生產,但往往呈現出醬黑色,到中唐時多見純黑閃亮的瓷注和瓷枕,這說明窯工在控制窯溫的技術上已經很成熟了。尤其是一種呈亞光狀的黑釉產品,在各窯口中十分少見,是壽州窯特有的一種釉色。

釉色的演化從淡青灰釉到青釉,后唐代的黃釉及黑釉反映了壽州窯在燒造技術上的不斷改進和創新,也反映出窯工的聰明和才智。

參考文獻:

[1]淮南市博物館.壽州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2]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endprint

猜你喜歡
青釉釉色
慕古而懷今
蘋果青釉瓶
淺談宋瓷
論宋代瓷器的藝術特征
芻議龍泉青瓷的藝術之美
探索銅官陶釉色應用于室內空間設計
吳昌碩篆刻實踐研究
龍泉窯三問
績溪縣博物館館藏績溪窯瓷器鑒賞
淺談氈包青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