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藥標準煎液科學問題的探討

2017-09-23 20:02張水寒梁雪娟劉浩萬丹戶田光胤陳林周融融黃璐琦
中國中藥雜志 2017年17期
關鍵詞:穩定

張水寒 梁雪娟 劉浩 萬丹 戶田光胤 陳林 周融融 黃璐琦

[摘要] 該文在梳理中藥配方顆粒發展歷程與存在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中藥標準煎液的概念,將其作為中藥配方顆粒的模式標準,標化配方顆粒的生產過程及質量標準。按照“藥材標準化、工藝規范化、生產智能化、質量標準化、包裝規格化、倉儲信息化” 的原則統一標準;通過標準煎液和傳統湯劑的化學成分、藥理活性及臨床療效的研究進行一致性評價,闡釋科學問題,旨在保證中藥配方顆粒質量穩定、均一,臨床應用安全、有效。

[關鍵詞] 中藥標準煎液; 配方顆粒; 模式標準; 穩定; 均一; 有效

Discussion on scientific problems in standard deco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Shuihan1,2, LIANG Xuejuan1,2, LIU Hao1,2, WAN Dan1,2, Koin Toda3 ,

CHEN Lin2, ZHOU Rongrong2, HUANG Luqi4*

(1.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Hunan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13, China;

2.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of Survey and Monitoring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13, China; 3. Tsumura & Co., Tokyo 1078521, Japan;

4.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ing of development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s, the concept of standard deco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and it was used as the standard mode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s to standardize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quality standards of formula granules. The standard was unifi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standardizat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s, standardization of process, intellectualization of production, standardization of quality, normalization of packaging, and informatization of storage"; and consistency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the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standardized deco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decoction, interpreting the scientific question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uniform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 as well as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standard deco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granule; standard mode; stability; uniformity; effectiveness

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數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湯劑是中藥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的液體制劑,是臨床應用最成熟、范圍最廣的藥物服用方式,其臨癥配伍的組方形式最能反映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然而,臨床應用中個性化煎煮導致傳統湯劑質量均一性差、療效不穩定,嚴重影響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療效。為適應新時期中藥服用方式的新發展,具有“凈、便、小、惠、精、穩”優勢的中藥配方顆粒[1]應運而生,但因缺乏規范的生產工藝、質量標準及精準的臨床用量而在進一步發展中受到制約?;趥鹘y湯劑制備過程和服用方式,筆者提出中藥標準煎液的概念,旨在以中藥標準煎液為模式標準,固化產品形式,標化生產過程,建立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標準體系,確保中藥配方顆粒質量穩定、均一,臨床應用安全、有效。

1 中藥配方顆粒發展歷程

1.1 中藥入藥形式的演變

先秦地理典籍《山海經》記載藥物126種,大多一藥治一病,如櫟“食之已痔”等?!渡褶r本草經》載藥365種,記載了每味中藥的氣味所主。商代湯液出現之前以單味生藥應用為主,之后,藥物入藥形式開始由生藥轉變為熟藥,由大劑量的單味藥轉為適量的復方[2]。東漢時,張仲景撰用神農本草,論廣伊尹湯液,撰成《傷寒論》,被譽為“方書之祖”,載方113首,冠以“湯”名者100首[34],且在方后注明詳備的藥材加工與煎煮方法,對煎煮溶媒、加水量、煮取量、煎煮時間、先煎后下等進行規定,詳細論述了煎服的過程,形成了成熟的中藥煎煮方法與理論。后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適應時代發展變化。魏晉以來鐵質工具廣泛應用,《雷公炮炙論》[5]記載的藥材加工以切、剉、細剉法替代簡單的搗碎。宋金元時期因社會動蕩,南北阻隔,煮散劑以藥量小,制作簡單,便于攜帶而興盛,但因藥少力薄的缺點,待到藥材供應問題解決,煮散劑即逐漸衰敗,此時溶媒用的量具也變成“碗”、“盞”等生活用具,沿用至今。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藥材從臨用切制逐漸變化為按照一定規格切制成飲片的形式售賣,以待臨證組方,此時對于不同療效方劑的煎煮時間、火候、用具的認識也更加深入[67]。endprint

1.2 中藥配方顆粒的發展

長期以來,傳統中藥煎煮方式雖在入藥形式、煎煮器具、方法等方面逐步細化完善,但仍存在藥材來源多樣、家庭個性操作、煎煮過程粗放、量化指標缺乏、攜帶服用不便等弊端。為解決這些問題,近代中醫藥工作者們進行了不斷探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先后出現了單味中藥水劑[8],以及與煮散相類似的中藥顆粒型飲片[9],但皆因為使用不便、缺乏適用性而未得到推廣應用。到了20世紀60—80年代,日本將《傷寒論》經方,遵循古方制法結合現代制藥技術制備成漢方顆粒,成為日本漢方藥廠的主要產品[10],后被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等效仿,中國臺灣地區稱“科學中藥”。日韓“湯劑”固化中采用減壓濃縮、噴霧干燥能最大限度減少藥材損失,便于服用,但原料藥材未經過炮制,多數湯藥根據《傷寒論》的原方生產,種類有限,配方固定,不能臨證加減,難以充分發揮中醫辯證施治的優勢。20世紀90年代,中藥配方顆粒[11]即將單味中藥飲片經水提、濃縮、干燥,制成規定量的干顆粒開始受到關注。2001年,中藥配方方顆粒被納入到中藥飲片管理范疇 [12],國食藥監注〔2001〕490號及〔2001〕211號文批準了6家中藥配方顆粒試點生產企業。2015年12月國家食藥總局下發了《中藥配方顆粒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中藥配方顆粒的試點生產限制性放開,2016年2月中藥配方顆粒納入國務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8月國家藥典委員會發布關于《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與標準制定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的通知。在國家政策推進的良好趨勢下,中藥配方顆粒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正蓄勢待發。據統計,2006年至2015年,中藥配方顆粒市場規模由2.28億元增長至81.75億元,復合增長率高達48.84%,增速遠高于同期中藥飲片整個行業26.74%的增長。

1.3 中藥配方顆粒發展的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中藥配方顆粒把握國際社會現代藥物需求,從眾多形式中脫穎而出,被國內外越來越多的醫生和患者接受,成為中藥打開國際中醫藥大門的鑰匙。第一,中藥配方顆粒把握了現代人對藥物“三效、三小、五方便”的基本要求,改革傳統用藥方式,服用便捷,隨時取用,保證了中藥用藥的及時性和連續性,順應現代人的消費與生活需求,也易被國外消費者認可和接受。第二,單味中藥配方顆粒本身蘊含了中藥固有的氣味、歸經、功效,在遵循中醫藥理論配伍原則基礎上,實現了臨床配方臨證加減、辨證施治的用藥準則,體現了中醫藥千百年來遵循的最核心特質。第三,中藥配方顆粒采用現代制藥技術和工業化的生產,使制定國際認可的原料標準、生產標準、質量標準及安全評價標準成為可能,有利于中藥向科學化、產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促進中藥制藥同國際制藥市場接軌,已經成為中藥湯劑現代化改革的新力量。

1.4 中藥配方顆粒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中藥配方顆粒發展的強勁勢頭下,不少大型中藥企業紛紛布局中藥配方顆粒領域。為此,課題組前期收集國內已批準6個配方顆粒生產廠家的淫羊藿配方顆粒和大黃配方顆粒(每個廠家20個批次樣本),采用UPLC檢測方法對其指紋圖譜進行研究,結合模式識別分析(隨機森林算法)(圖1)和共有峰的聚類分析(圖2)發現,6個廠家淫羊藿配方顆粒和大黃配方顆粒均存在顯著差異。產品的差異源于原料的差異和工藝的差異,最終導致質量和療效的差異。在中藥配方顆粒即將開放生產的市場競爭形勢下,如何統一標準,開放競爭?如何保證不同廠家和批次間的穩定性、均一性?如何保證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2 中藥標準煎液科學問題的研究及對策

為解決中藥配方顆粒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中藥標準煎液”的概念,旨在以中藥標準煎液為模式標準,標化生產過程,規范技術標準,精準臨床用量,建立有中醫藥“整體觀”特點的配方顆粒質量標準體系,以保證工業化生產與傳統制備方法的等效性,不同廠家和批次間的穩定性、均一性,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中藥配方顆粒藥效物質基礎復雜和作用機制不明的復雜體系背景下,標化配方顆粒中許多科學問題存在不確定性,尚待深入研究。目前亟須解決的主要有3個核心科學問題:即中藥標準煎液如何界定?標準如何統一?療效評價如何衡量?

2.1 中藥標準煎液的界定

將單味中藥煎煮制備過程規范化和產品質量標準化的統一界定為中藥標準煎液,以準確、科學地體現中藥煎液的特征。

2.1.1 中藥標準煎液的定義

中藥標準煎液即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臨床應用為基礎,遵循中藥湯劑傳統制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經過標準藥材前處理、標準飲片[13]炮制、加水煎煮、固液分離、濃縮、干燥、成型等標準化工藝制成的質量均一、穩定的顆粒。其特征具有規范的制備工藝、完善的質量標準體系及規范的包裝要求、科學的倉儲管理標準。

2.1.2 中藥標準煎液的建立

標準煎液的原料來源于藥材的道地產地或主產區,每個藥材產地不少于3批,至少應收集15批以上的藥材,經炮制加工制得飲片進行投料,遵循中醫藥理論,按照臨床湯劑煎煮方法規范化煎煮。每煎取100~200 g標準飲片,浸泡30 min以上,加水煎煮2次。根及根莖類飲片一般第一煎加入飲片量9倍的水,第二煎7倍量;果實種子類一般第一煎加入飲片量8倍的水,第二煎6倍量;莖干枝皮類一般第一煎加入飲片量10倍的水,第二煎8倍量;花葉全草類一般第一煎加入飲片量12倍的水,第二煎10倍量。煎煮時間一般煮沸后30 min,解表類、清熱類、芳香類藥物后下10 min為宜;滋補類藥物文火久煎。煎煮完后趁熱離心,合并2次煎液,經減壓濃縮后冷凍干燥即可[14]。計算相關均值,規定其變異可接受的范圍,作為衡量與臨床湯劑基本一致的標準參照物。

2.2 統一標準的建立

中藥現代化發展至今對6家生產中藥配方顆粒試點企業的產品均無統一標準,標準問題已成為制約中藥配方顆粒發展的桎梏。中藥標準煎液是配方顆粒的標尺,標準的統一應先行,因此迫切需要對標準煎液制定一個統一、規范的標準。按照“藥材標準化、工藝規范化、生產智能化、質量標準化、倉儲信息化、包裝規格化”的“六化”原則,同時遵循GMP的要求和規范,注重實現工業化規模生產的可能性、工藝過程的先進性和可靠性、制品質量和能耗、環境保護等經濟和社會效益,使制定的標準既有時效性又具有動態性,確保高門檻又保證實用性(圖3)。endprint

2.2.1 藥材標準化

中藥作為生物資源,不同產地,不同生長年限[15]、不同采收期[16]、野生與栽培藥材質量差異巨大[17]。標準化藥材需在符合《中國藥典》、部頒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基礎上,以道地產區或主產區為固定產區,在采收及初加工過程中去除非藥用部分及異物,制定標準化的浸膏得率、指紋圖譜、有效成分含量及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范圍,規定藥材混批調配的投料方法,保證批次之間的均一。目前有些配方顆粒生產企業控制藥材源頭即固定藥材基地,開展中藥材追溯管理體系的建設。有倉儲的企業可借鑒日本津村原料勾兌方法,將貯存幾年符合藥典標準藥材進行勾兌,確保藥材質量的穩定、均一(圖4)。

2.2.2 工藝規范化

在實際生產中,原料前處理、提取分離、濃縮干燥、制粒成型的各生產環節,均能影響產品質量的優劣。辨析各制藥單元工藝參數與產品質量關系,優化工藝參數及控制限,制訂工藝關鍵質量控制點,規范各生產工藝環節。針對中藥標準煎液的品種,并充分考慮企業的生產效益和生產成本,優選適宜的方法和技術,最終確定工藝參數。

2.2.2.1 原料的前處理規范化 凈制:藥材采收后,經過揀選、清洗、切制、修整等適宜的初加工,采用適宜的方法和技術迅速干燥,制定凈選操作規范,保證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切制:考察飲片的厚薄、長短對有效成分(指標成分)溶出率、對輔料吸收程度及其含水量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制定合理的切制方法與工藝條件。切制大小符合《中國藥典》飲片或各省炮制規范的有關要求。

2.2.2.2 炮制規范化 根據臨床用藥需要,考察溫度、時間、投料量、輔料用量及輔料質量等相關因素對主要有效成分(或指標成分)的影響,制定合理的炮制工藝條件,建立工藝穩定的控制標準。炮制方法應符合國家標準及炮制規范。

2.2.2.3 煎煮工藝標準化 煎煮工藝在繼承創新基礎上,以量化模型取代傳統經驗,規范煎煮次數、加水量、煎煮時間等工藝參數,實現規范化、規?;a。目前生產企業多經優化采用多功能提取罐加6~10倍量水煎煮2次,每次1~2 h,得到浸膏量用規格控制提取工藝的產出量,用成分含量規格控制制粒工藝的原輔料比,雙重指標四重指數(含量上下限)保障煎液制品的穩定性和有效性[19],控制在±30%的幅度。含揮發油飲片在提取過程根據需要先收集揮發油,揮發油以噴入或包合加入顆粒中。

2.2.2.4 固液分離 傳統煎煮中常采用趁熱過濾的方法,濾材一般為無紡布。隨著科技進步,具有高效、節能、綠色等特點的高速離心和膜分離技術取代傳統過濾方法。膜分離技術[20]雖已在日本漢方藥的生產中推廣應用,但在國內運用還不成熟。目前我國工業化生產常采用趁熱高速離心方法制備煎液及配方顆粒,高速離心工藝參數中藥液相對密度、離心轉速等是重要的控制點(圖5)。

1)槐米熱離與槐米冷離總成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

圖5 冷熱離心中藥成分差異的比較(以黃連、葛根及槐米為例)

Fig.5 The component difference of cold or hot centrifugation process (using Coptis chinensis, roots of Salvia and flower of Sophora japonica as example)

2.2.2.5 濃縮工藝 中藥濃縮工藝中設備方法及提取液的濃縮比是重要的控制點。減壓濃縮法因其適用于含熱敏性成分藥液的濃縮,具有蒸發效率、濃縮時間短的特點,在生產中被廣泛采用。濃縮比根據生產工藝與設備確定,噴霧干燥藥液濃縮相對密度約為1.02~1.08(60 ℃),真空干燥藥液濃縮相對密度約為1.20~1.35(60 ℃)。

2.2.2.6 干燥工藝 中藥干燥方法有噴霧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凍干燥。噴霧干燥所得顆粒多為中空球狀顆粒,松密度在200~600 kg·m-3,具有良好溶解性、分散性和流動性,適合熱敏性物料,是配方顆粒工業化常用的干燥方法。真空干燥和冷凍干燥因耗時長,能耗高,應用不廣泛;對于含糖類、脂肪類少的品種可加入5%~15%輔料噴霧干燥;含糖量大的品種,可采用隧道式真空干燥。

2.2.2.7 制粒工藝 制粒方法有濕法制粒和干法制粒。干法制粒較濕法制粒能縮短工藝路線,減少輔料用量,制成顆粒外觀形狀及溶解性均較好,特別適合于濕敏性、極易溶性、含糖類等特殊中藥物料[21],也是中藥配方顆粒制粒生產中的主要工藝,能提高生產效力,降低勞動成本,減少單服劑量。

2.2.3 生產智能化

中藥制備過程質量控制包括藥材前處理,提取、分離、濃縮、干燥、成型等制藥單元工藝。有條件企業可通過集成DCS控制技術[22]和網絡、計算機等技術,對提取、濃縮等工段的生產過程進行全面監控,應用近紅外在線監控集成式程控光譜預處理系統,對原料藥材質量檢測、提取、濃縮和物料混合等生產過程及成品進行智能化檢測,建立NIR光譜與質控指標之間多元校正模型,明確快速檢測相應環節質控參數和質量評價指標,實現NIR分析技術從原料到生產工藝的全過程快速質量控制和監測方法,有效地監控和追蹤藥品質量。

2.2.4 質量標準化

中藥配方顆粒是中藥飲片經水煎煮后直接從飲片中獲得水溶性成分,對飲片中的脂溶性或揮發性成分提取含量少,無法用標準物質即“標準飲片”來實現對其藥效物質群的整體控制。因此,采用“標準煎液”作為標準物質[23]進行對照,中藥配方顆粒的所有藥學研究均須與標準煎液進行比較,以建立統一規范的質量標準,保證與標準煎液質量的一致性。

2.2.4.1 名稱 統一確定為“XX(飲片)/XX經典名方”標準煎液品。如當歸標準煎液品。

2.2.4.2 來源 注明所需藥材的主產區、藥用植物基源、炮制品種名稱等。endprint

2.2.4.3 制法 經優選提取分離、濃縮干燥、制粒成型的工藝研究及3批達到生產規模的量產品工藝技術條件有關參數積累而制訂制法,記述工藝的制備過程及參數。

2.2.4.4 性狀特征 根據對所生產的樣品性狀描述外觀性狀色澤、表面特征、質地以及氣、味,即顏色、氣味和味道。

2.2.4.5 薄層鑒別 中藥配方顆粒是以水為溶媒經提取獲得,其鑒別對象為飲片的水提取物,與本“標準煎液”標準中的薄層鑒別為依據進行鑒別。薄層鑒別方法參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24]收載的薄層鑒別方法項下要求進行試驗。

2.2.4.6 檢查項 水分、灰分、浸出物(包括總有效成分群即揮發油、總生物堿、總皂苷、總黃酮、總蒽醌、總多糖、總氮等指標,并制定其限量標準)、重金屬、砷鹽、農殘測定方法參照了《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24]各項下要求。

增加檢查項具體量化指標的考察,提高其專屬性。有毒成分的限量指標參照國際標準及通用的檢測方法,應有閾值。

2.2.4.7 微生物限度 參照《中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24],顆粒劑項下微生物限度要求。

2.2.4.8 特征圖譜或指紋圖譜 采用標準煎液作為隨行對照,待測樣品的圖譜與隨行對照圖譜比較,應具有保留時間一致的特征峰,反映煎液的特征信息,具有專屬性與整體鑒別性[25]。

2.2.4.9 含量測定 建立以標準煎液為對照的有效成分(或指標成分)含量測定,一測多評法和多指標成分測定方法,并制定其限量標準。

2.2.5 包裝規格化

包裝應注明:品名,來源、產地、規格、浸膏量規格、成分含量規格、日服用量折算成生藥量(應與傳統湯劑相當)規格。建立完整科學的效期標準及信息化條碼溯源管理體系[26]。對產品編碼、包裝標識、追溯賦碼、信息采集、索證索票、市場準入等追溯管理基本制度,構建質量溯源體系,形成藥品質量倒追機制,保障用藥安全與有效。

2.2.6 倉儲信息化

根據批量、多品種、周轉快的中藥配方顆粒流轉特點,建立科學的倉庫管理標準;引入ISO 9000管理體系,實施標準化管理;做好“倉庫裝卸自動化”與“收貨、發貨、倉存管理智能化”的工作;企業在原有的儲存、保管功能基礎上,增加分揀、配貨、包裝、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務功能;建立網點和配送體系,實現倉儲信息化,保證藥品庫存的暢通。

2.3 療效保障的問題

標準煎液作為標準物質存在的意義一方面在于保證配方顆粒的規范化生產及質量標準控制;另一方面,能保證配方顆粒與傳統中藥湯劑在臨床上的等效。因此,滿足作為標準參照物的基本條件,首先應該是所建立的標準煎液與傳統湯劑在臨床上等效。目前標準煎液尚未得到有效的推廣,究其根本是其與傳統湯劑的差異規律等的基礎研究不足。有必要從化學成分的差異、藥理活性差異及臨床療效差異等方面[27],對標準煎液和傳統湯劑進行一致性評價的研究,以保證標準煎液及中藥配方顆粒的療效。

2.3.1 標準煎液與傳統湯劑化學成分的對比研究

2.3.1.1 指紋圖譜評價標準煎液與傳統湯劑化學成分 從化學成分的角度探討標準煎液與傳統湯劑的異同,是尋找臨床療效和藥理藥效研究差異的物質基礎。指紋圖譜[28]的對比研究是目前最主要的研究手段,具有整體性、全面性、層次性、關聯性和動態性的特點,特別適合中醫藥復雜體系。運用TLC,HPLC,NMR,MS,UV,IR,X衍射,HPCE等檢測方法建立多維指紋圖譜[29]。以淫羊藿配方顆粒為示例建立6個生產企業的HPLC指紋圖譜,識別11個共有峰,其中5號、6號、7號、8號、9號和10號峰分別是淫羊藿苷A、朝藿定A、朝藿定B和朝藿定C等黃酮類活性物質,既可用質量標準控制,又能體現藥物活性特征(圖6)。

2.3.1.2 生物效應評價標準煎液與傳統湯劑化學成分的研究 生物效應評價[30]與指紋圖譜的融合,通過表征有效成分或有效組分的理化特征,直接將化學物質基礎與藥效相結合,尋找生物標識物,辨識與藥效相關的主要特征峰,建立基于量效關聯的多維化學生物特征指紋圖譜,形成既能充分體現中醫用藥理論精華,又蘊含現代藥物活性特征,從整體綜合把握藥物作用特征。

2.3.2 標準煎液與傳統湯劑藥理活性的對比研究

以標準煎液與傳統湯劑為研究對象,從整體動物、離體組織器官、細胞和分子水平,建立多層次的藥理效應評價體系;運用網絡藥理學方法,研究標準煎液多成分、多靶點與疾病間復雜網狀關系,構建活性成分靶點通路完整網構圖,分析研究多靶點作用及其潛在治療作用的特性;通過體內外代謝成分相關性研究,闡述臨床用量的機制,評價藥效的一致性,深入、系統地研究單味配方顆粒、標準煎液與傳統湯劑臨床應用的一致性。

2.3.3 標準煎液與傳統湯劑臨床療效的對比研究

選擇有豐富臨床應用基礎、適用癥及觀測指標明確、市場需求大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名方為研究載體,以標準煎液或日本漢方湯劑為參照物,遵循循證醫學思想和DME原則,通過標準化、規范化的實施過程,系統、客觀的評價經典名方及配方顆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構建中醫特色的評價體系。同時建立安全性、有效性觀察站,通過大樣本規范的臨床研究資料反饋,進一步了解配方顆粒的安全性信息,新的適應癥、用藥劑量與療程、藥物相互作用等信息,以保證臨床用藥的精準和安全。

3 思考與展望

單味配方顆粒臨床應用已有20年歷史,除傳統認為具有增效減毒作用的共煎藥對外(例半夏、甘草),單煮與混煎的臨床療效是否有差異至今沒有定論。筆者認為中藥的“氣味功效”是其固有性質,不因單方、復方或組方不同而有所改變。方劑的“七情和合”也應該是中藥作用于人體之后功效的相互配合和影響。目前的實驗數據也只能表明部分藥物混煎可增加有效物質的溶出,但這并沒有質的不同。所以,單味配方顆粒與傳統湯劑及中醫藥基本理論并無悖逆。endprint

遵循“簡、便、驗、廉”的原則,發揮中藥標準煎液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日本津村“湯劑”取《傷寒論》中1/3處方量藥材,經切制成1~2 cm大小,加10~12倍量水循環動態提取一次1 h,固液高效分離,減壓濃縮,噴霧干燥,制粒成型,平均浸膏得率一般為20%~25%。國內企業單味藥材按《中國藥典》方法切制2~3 cm,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6倍水煎煮1.5 h,第二次4倍水煎煮1 h,合并煎液,固液高效分離,減壓濃縮,噴霧干燥,制粒成型,平均浸膏得率一般也為20%~25%,但能源消耗增加1~2倍。在中藥資源日漸匱乏的今天,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和方法,充分發揮藥材資源的利用率,節約能源是中藥產業長久發展的基本方向。

遵循傳統原則,繼承創新,發揮優勢和特色。中藥標準煎液是在我國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與世界接軌的背景下提出,作為中藥配方顆粒的參照物,中藥標準煎液更多考慮與傳統湯液的等效性與等量性:原料藥材來源規范化,保證了質量的有效性和均一性;生產工藝的關鍵節點控制與全過程的監控,保證了生產的均一、穩定和有效;基于特征指紋圖譜和有效組分的質量標準,反映了中醫藥整體特點;倉儲信息化和包裝規格化方便了臨床的精準調配和運輸。因此,以中藥標準煎液為參考和指導的產品具有中醫藥特色,更適宜推廣應用,中藥標準煎液質量標準體系的構建可提質增效,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提高中藥湯劑的科學水平和國際認知度,推動中藥標準化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 李睿, 翟華強, 田偉蘭, 等. 中藥煮散的歷史源流及其與現代配方顆粒的對比性分析[J]. 中國中藥雜志, 2016, 41(5):965.

[2] 常存庫. 中國醫學史[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6:30.

[3] 張大昌, 錢超塵. 輔行訣五臟用藥法要傳承集[M].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8:401.

[4] 羅瓊. 本草文獻藥物規范的歷史研究[D]. 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 2011.

[5] 陳繽, 王麗娜, 賈天柱. 中藥飲片的歷史沿革研究[J]. 中醫雜志, 2013, 54(8):640.

[6] 李時珍. 本草綱目[M].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2:43.

[7] 徐大椿.醫學源流論[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45.

[8] 蔡光先, 楊永華, 黃江波. 中藥超微配方顆粒的研制與開發[C]. 北京:首屆中醫藥發展國際論壇、首屆中醫藥防治艾滋病國際研討會和全國中醫藥科研院所長聯誼會,2005.

[9] 李順祥, 周東陽, 李建祥, 等. 中藥飲片改革的發展趨勢[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01, 8(11):7.

[10] 李松林, 宋景政, 徐宏喜. 中藥配方顆粒研究淺析[J]. 中草藥, 2009, 40(1):1.

[11] 孫源源, 施萍. 借助中藥配方顆粒推進中藥國際化的對策研究[J]. 中草藥, 2013, 44(8):929.

[12] 葉殷殷, 曾元兒, 曹騁, 等. 中藥配方顆粒的研究進展[J]. 臨床醫學工程, 2011, 18(5):807.

[13] 肖永慶, 李麗, 劉穎. 加快中藥標準飲片作為標準物質的基礎研究步伐[J]. 中國中藥雜志, 2014, 39(13):2428.

[14] 國家藥典委員會. 關于征求《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與標準制定技術要求(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EB/OL]. (20160805). http://www. chp. org. cn/view/ff808081559d1ea301565ac2498 75610?a=GZWJ.

[15] 邵艷華. 穿心蓮種質資源及其質量評價研究[D]. 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5.

[16] 劉娟秀, 羅益遠, 劉訓紅, 等. 不同采收期蒼耳草中酚酸類及蒽醌類成分的動態積累分析[J]. 中草藥, 2016, 47(7):1204.

[17] 章潤菁, 李倩, 屈敏紅, 等. 不同產地, 生長年限和種質的巴戟天藥材寡糖含量分析[J]. 中國藥學雜志, 2016, 51(4):315.

[18] 徐文芬, 何順志, 王悅云, 等. 不同產地加工與貯藏方法對淫羊藿藥材中淫羊藿苷及總黃酮的影響[J]. 中成藥, 2012, 34(8):1556.

[19] 陳保華. 中藥生產的變革——從提取物投料開始[J]. 中成藥, 2008, 30(6):781.

[20] 徐龍泉, 彭黔榮, 楊敏, 等. 膜分離技術在中藥生產及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 中成藥, 2013, 35(9):1989.

[21] 董德云, 臧深, 金日顯, 等. 干法制粒技術在中藥浸膏粉制粒過程中應用[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2, 18(14):306.

[22] 程躍. 中藥制藥過程控制及集成化生產若干關鍵問題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 2010.

[23] 陳士林, 劉安, 李琦, 等. 中藥飲片標準湯劑研究策略[J]. 中國中藥雜志, 2016, 41(8):1367.

[24] 中國藥典.四部[S]. 2015.

[25] 祝明, 陳碧蓮, 石上梅. 中藥指紋圖譜技術在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中的應用[J].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 2016, 33(5):611.

[26] 李西文, 陳士林, 王一濤. 中藥質量系統評價研究進展Ⅰ:中藥質量可追溯技術研究[C]. 貴陽: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第21分會場:中藥與天然藥物現代研究學術研討會, 2013.

[27] 張紅梅, 宋景政, 譚紅勝, 等. 從湯劑到顆粒劑:中藥配方顆粒 20 年回顧與展望[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 2012, 14(4):1740.

[28] 羅國安, 王義明, 曹進, 等. 建立我國現代中藥質量標準體系的研究[J]. 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代化, 2002, 4(4):5.

[29] Zhang X L, Liu L F, Zhu L Y, et al. 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fingerprinting and 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chemical profiling approach to rapidly find characteristic chemical markers for quality evaluation of dispensing granules, a case study on Chuanxiong Rhizoma[J]. J Pharmaceut Biomed, 2014, 88:391.

[30] 黃彥珺, 張藝, 尹鴻翔. 生物效應評價法在中藥鑒定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展望[C]. 建德: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九屆中藥鑒定學術會議, 2008.

[31] Dai X, Huang Q, Zhou B, et al. Preparativ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seven main antioxidants from Eucommia ulmoides Oliv.(Duzhong) leaves using HSCCC guided by DPPHHPLC experiment[J]. Food Chem, 2013, 139(1):563.

[責任編輯 孔晶晶]endprint

猜你喜歡
穩定
以激勵促穩定,以競爭求發展
論社會穩定與發展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