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法治政府的建設

2017-10-09 11:09馮奇華
資治文摘 2017年6期
關鍵詞:法治政府建設

【摘要】法治,人類社會古老而常新的課題。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重大任務。

【關鍵詞】法治;政府;建設

本文對于法治問題的思考和研究,與我國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長期目標具有一致性,通過對已有研究成果的領悟,對現實問題的探究,對未來圖景的構想,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法治理念的提升,法治事業的進步有所助益。

一、中西“法治政府”之別

中國法律傳統發端于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核心是“刑賞”,刑主賞輔,實刑虛賞,且中國律法自先秦至晚清始終都是以刑為主,那么名之以“刑治”或“刑治主義”應比較妥切。以下概要說明法治與刑治的幾點差異。

其一,多元與一元。這是指西方與中國政治思維與政治實踐傳統的區別,因為它規定了法律傳統的形態,是法律傳統的政治前提和基礎。在西方文明的早期,其政治思維與政治實踐就是多元的,就其政治實踐而言,從希臘的古典民主制、羅馬帝國皇帝制、中世紀神權政體與君主專制政體的競爭消長到近代立憲政體的出現,各種可能的統治模式一一嘗試??梢?,西方政治傳統——從理論到實踐都呈現一種發散式、多樣性的特征。

其二、動態、開放與靜止、封閉。西方法治思想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變動不止的。啟蒙時代以來法治理論成為憲政思想的一部分,德國則發展出法治國理論,從實質法治國到形式法治國,再回到實質法治國,法律實證主義提出自己的“法治”觀對抗自然法傳統,又經歷自由主義法治觀的復興,西方法治思想始終處于不斷發展、演進的狀態。中國刑治主義二千多年始終處于一種自給自足的狀態,天不變,道亦不變,法亦不變。

二、法治政府建設與權利、民主、法治

中國的法治建設,近代以來,仁人賢士論述頗多。嚴復有言:“自由為體,民主為用”,以極為簡潔凝煉的中國式表達,道出現代憲政制度的構造原則和運行機理。受前賢啟發,擬從權利、民主與法治三者關系中認識和把握法治的意蘊,提出權利為本,民主為體,法治為用的法治觀,表明理解法治的一種立場或一個視角。

1.權利為本。所謂權利為本,即國家以保障人權為目的,權利具有前提性和優先性。包括各種法律,尤其是憲法,須以保障每個公民的基本人權為基礎,任何法律均不得作出損害基本人權的規定,任何違背這一原則的法律都是非法和無效的?;救藱嘣瓌t適用于憲法的制定,其他法律的制定,司法裁判,行政執法,是其他一切法律原則的原則。

2.民主為體。民主為體,即政體形式應當是民主的,國家權力的配置、公共職位的產生、法律的制定、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應當遵循民主的程序。在民主為體的語義上,在權利、民主、法治三位一體、不可分割的前提下,民主主要是指程序性民主,即凡重大公共事項,都應以人民同意為原則,在公開討論、協商、競爭的基礎上按照多數意見做出決定,壟斷性權力、封閉性決策均與民主原則不符。

三、有序的社會自治——社會支撐

談到法治的社會條件,無法避開市民社會理論。在當今時代,“‘市民社會一詞最常見的用法是對解析空間與協作實踐的描述。作為解析空間,市民社會是位于私人生活、經濟和國家之間廣闊的中間地帶,它與家庭、市場和政府相關聯,但又與之相隔離。作為協作實踐,市民社會以大量自生自滅的志愿性組織、團體、俱樂部、平民網絡、社會運動等為特征?!备鶕@一定義,市民社會不再是與政治國家的二元對立,而被限定為社會領域的特定部分,至少不包含私人生活領域和經濟活動領域;就其形式和功能而言,包括各種不同形式的結社,以及各種不同的利益訴求。

1.凝聚民主共識。所謂民主共識,是指社會各階層、大多數民眾對于民主價值的認同。說得通俗些,就是人們普遍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睂τ诿裰鲀r值的普遍認同,是法治政府得以建立并良好運行的心理要素。首先,執政集團形成民主共識至為關鍵。其次,力爭在全社會達成民主共識。如果一個社會較大比例的民眾持有極端、偏執的心理傾向,就會形成對民主法治的巨大威脅。只有社會公眾普遍接受民主規則,同意在法治軌道上表達訴求、解決分歧、維護利益、建立秩序,而不是試圖通過某些極端的、破壞性的、反社會的方式發泄不滿或達到某種目的,民主法治才有可能獲得穩定的支持并日漸成熟。

2.開展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自主意識、獨立思維、公共責任感、自律自省、尊重包容等品格的民主社會的合格成員。公民教育與民主政治實際上是互為因果的,“從教育的立場看,唯有一個真正民主的政治環境,始能孕育真正自由或通達的教育,而從政治的立場看,唯有真正自由或通達的教育才可以造成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p>

本文圍繞中國法治政府建設所做的一些思考,所提出的一些問題,只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一己之見,浩渺滄海之一粟,大千世界之微塵,僅此而已。

【參考文獻】

[1]《富強抑或自由——嚴復憲政思想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頁。

[2]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五章。

[3]何勤華任超等:《法治的追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三章。

作者簡介:馮奇華(1992-),女,河南安陽人,河南大學法學院2015級刑法學碩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歡
法治政府建設
走實“1+6法治同行”黨建之路
法治護航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
寒露
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師法治素養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識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省級政府金融權力榜
完形填空三則
城市雕塑是一項文化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