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漢語“V起來”結構

2017-10-11 21:33謝燕麗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 2017年9期
關鍵詞:韻律認知語義

摘 要:趨向動詞是現代漢語使用頻率很高的一類詞,主要表示動作的位移。除了具有一般動詞的特點之外,還常用作補語。本文的研究內容圍繞“V起來”結構展開。首先,結合語義特征分析法,考察該結構中“起來”的意義從表趨向意義到表時體意義的虛化過程,然后,從認知、韻律、“有界”性等角度討論虛化程度不同的“起來”與賓語共現時的語序問題,分析并存的三種格式的各自形成機制和制約因素。

關鍵詞: V起來 語義 韻律 認知 界

一、“V起來”結構的語義分析

(一)趨向意義

復合趨向動詞“起來”的本義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在空間領域由下往上移動。表示趨向意義的“V起來”結構與這一意義的聯系最為緊密,也表示主體或客體發生空間位置上的位移。整個“V起來”結構具有[+向上][+位移]的語義特征。

(1)他從床上坐起來。

(2)他站起來走到窗口。

(3)李四爺把那個小藥箱提起來。

另外,這種表空間方位上的趨向意義還可以通過隱喻的機制投射到其他的認知域。

(4)她告訴自己一定要振作起來。

例(4)是通過隱喻的方式投射到抽象的精神狀態方面,即精神狀態從低落上升到振作,具備一定的方向性和位移性。

(二)結果意義

“V起來”最初表示空間領域的由低往高的位置變化,當這一意義投射到抽象的認知域時,就可以表示抽象的位移,該事件象似性地包括起始點和終止點,V是該事件的動作,“起來”表示該動作指向終點,蘊含“結果”的意味。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可以認為是經過“量”的由少到多的累積最終達成了“質”的結果。

劉月華等(1983)在《實用現代漢語語法》一書中指出“起來”表示結果意義體現在兩個方面,表示“連接、結合以至固定”;表示“突出”“隆起”①。

(5)我在車上整理了好半天,才把那堆東西聚攏起來打成一個大包袱。

(6)幾年來對他的陳見立即膨脹起來。

(7)這才使我想起來他原來是我離家時還小的耕弟。

例(5)表示客體由四周向中間聚攏,具有[+聚攏]的語義特征;例(6)表示從無到有、程度從低到高的變化,具有[+凸起]的語義特征;例(7)中的“起來”用在心理動詞“想”之后,也表示動作完成并導致一種結果。從上述三例可以看出,表示結果意義的“V起來”較表趨向意義的更為虛化,不再表示空間上的移動,具有[-位移]的語義特征。另外,根據前面動詞的不同,相應地具有[+聚攏][+凸起][+結果]等語義特征。

(三)時體意義

“V起來”的時體意義是由結果意義進一步虛化產生的。這一時體意義表示動作或狀態的開始并持續,“起來”不再具有實在的趨向意義,而是演化為表示起始體的體標記。這種“起始”意義可以看作是從空間域到時間域的投射,具有[+開始][+持續][+主觀位移]的語義特征?!捌饋怼蓖癸@狀態逐漸展開的動態過程:“起始+動態過程”,不顯示終結界限。

(8)滿房人都哭起來。

(9)電話這時又響起來。

(10)我一提到那次大屠殺,老人全身就開始顫抖起來。

(四)情態意義

此類“V起來”是語義進一步虛化的產物,在句子中主要是引出某個話題,類似于一個插入語,表達某種評價或語氣。

(11)這點說起來仍要感激父母親。

(12)看起來他們對這一類打擾早有心理準備。

綜上可見,“V起來”結構的語義存在一個由實到虛的連續統,由表趨向意義→結果意義→時體意義→情狀意義實際上是一個語義逐漸虛化的過程。各個不同的小類出現在相應的句法環境中,表現出了不同的句法語義特點,下面我們將對此展開進一步討論。

二、“V起來”和賓語共現時的情況

前文我們提到現代漢語中有四類意義不同的“V起來”結構,其中,表示情態意義的“V起來”在句中已大致相當于一個插入語,意義結構漸漸凝固下來,相當于一個習語的性質。因此,在這個部分我們主要考察前三類“V起來”結構與賓語共現的情況。

根據前人的研究,當動詞后面同時出現了賓語和補語時,賓補次序的位置可以有三種情況:V+C1C2+O;V+O+C1C2;V+C1+O+C2。我們發現,制約賓補次序的因素有很多,既跟動詞有關,也跟賓語的性質有關,同時,還受趨向補語的虛化程度以及韻律因素的制約。

(一)表趨向意義的“V起來”結構

陸儉明(2002)在《動詞后趨向補語和賓語的位置問題》一文中,對動詞后的賓補次序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描寫,但僅限于實指的趨向補語,并且也沒有為此類賓補共現的問題提供一些解釋性的論證②。文中給出了兩組帶“起來”的例句,一是當賓語不帶數量成分時,上述三種格式中的后賓式不能成立;二是當賓語帶有數量成分時,三種格式都能成立:

后賓式(V+C1C2+O) 前賓式(V+O+C1C2) 中賓式(V+C1+O+C2)

(13)*撈起來鯉魚 撈鯉魚起來 撈起鯉魚來

(14)撈起來一條鯉魚 撈一條鯉魚起來 撈起一條鯉魚來

此類“起來”表示實在的趨向意義,表示客體的某種位移,以及位移后的某種結果。戴浩一(1988)提出時間順序原則③,在漢語里,“兩個句法單位的相對順序決定于它們所表示的概念領域里的狀態的時間順序”。也就是說,人們首先要對某個對象施加某種動作,然后才會產生相應的結果,所以是一種“動作—對象—結果”的關系,對應到句子結構中,則“VOC”次序更能準確地臨摹客觀世界,應該是最符合人們認知結構的格式。在例(13)表達的事件中,是先有“撈鯉魚”這個動作,然后才有“鯉魚起來”的結果,所以一般不采用后賓式的結構。V+O+C1C2格式與中古漢語的可分離式動補組合的次序相吻合,如“哭城頹”“打頭破”“果震柏粉碎”等。這說明語言的結構在極大程度上受到人類認知模式的制約。endprint

通過與例(14)的對比發現,“撈起來一條鯉魚”卻是可以說的。我們認為,“一條鯉魚”代表新信息,現代漢語的信息組織原則通常是將重要信息放在句子的末尾,使其成為全句的焦點。在這里,語用規則壓倒了認知原則。采用后賓式的作用是突出這一焦點,而采用前賓式則更好地象似性地臨摹了這一事件發生的先后過程。

(二)表結果意義的“V起來”結構

先看以下例句:

后賓式(V+C1C2+O) 前賓式(V+O+C1C2) 中賓式(V+C1+O+C2)

(15)*想起來事情 *想事情起來 想起事情來

(16)想起來一件事情 *想一件事情起來 想起一件事情來

此類結構中的“起來”表示某種結果,意義逐漸虛化,不能再如表趨向意義的“起來”放在句末表達實在的動作。其語義上的虛化也必然帶來形式上的弱化,不僅表現在音節上發生弱化,還反映在句法位置上,整個語義結構促使其前移,使它必須依附于前面的動詞而存在。所以無論帶賓語與否,前賓式都是不成立的,即“*想事情起來”“*想一件事情起來”都不存在。

在此類“V起來”結構中,既然“起來”意義已發生虛化,必須前移至動詞后,那么V+C1C2+O理應成為合法的格式,但V+C1C2+O結構為什么不帶數量成分時不成立,而帶了數量成分才成立呢?我們認為,這一點可以運用韻律句法理論和“界”的相關知識來加以解釋。

馮勝利(1997)提出漢語里有一條普通重音指派規則④,他認為普通重音必須由句子里最后一個核心動詞指派給其右邊的成分,若其后沒有別的成分,重音就落在動詞上,每個句子都只能有一個普通重音。也就是說,核心動詞之后只能有一個結構成分被賦予普通重音。當動詞后同時出現賓語和趨向補語時,由于賓語是無定的,而此類表示結果意義的趨向補語仍未發生完全虛化,這兩個成分都可以獲得普通重音的身份,這就使句中普通重音的指派遇到了難題。而如果賓語帶上了數量成分,如“一件事情”,表達的是一個未知的新信息,句中的普通重音就被強制性地指派給了“一件事情”,“起來”繼續虛化,粘附于其前的動詞“想”。

從“有界”性與否的角度來看,此類“V起來”結構中的“起來”表示的是結果意義,具有[+終結]的語義特征,在時間軸上也就對應于一個點,整個句子表達的是一個有界的事件,但賓語“事情”是無界的,只有加上數量成分變成有界名詞“一件事情”之后,才能進入到句子結構中,參與表達這個有界的事件,即“想起來一件事情”。

(三)表時體意義的“V起來”結構

再看兩組例句:

后賓式(V+C1C2+O) 前賓式(V+O+C1C2) 中賓式(V+C1+O+C2)

(17)*下起來雨 *下雨起來 下起雨來

(18)?下起來一場雨 *下一場雨起來 下起一場雨來

此類表示“開始態”的“起來”意義更加虛化,可以看作是現代漢語里類似于“了”“著”“過”的體標記,具有[+開始][+持續][+主觀位移]的語義特征。如前所述,虛化后的“起來”不再表示實在的意義,故不能位于句末占據獨立的句法位置,必須前移粘附于動詞之后。所以前賓式(V+O+C1C2)不成立。

對于后賓式V+C1C2+O結構,只有當賓語帶了數量成分時才相對合法,我們仍可以運用“界”的理論來解釋。學界一般認為作為體標記的“起來”凸顯狀態,表示“起始+動態過程”,不凸顯終結,所以將其歸為非完整體。實際上,此類“V起來”可以看作是非完整體中的一個非典型成員。戴耀晶(1997)在《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一書中討論起始體“起來”時提到,“語言使用者也可以把事件的起始點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部分來觀察,這是可能做到的,因為起始具有‘點特征,其相對完整性容易顯現出來”⑤。所以我們認為,這個事件可以是一個有界事件,凸顯“下雨”狀態開始的點,所以賓語加上數量成分表達有界的概念之后才能成立,“外面下起來一場雨”。但是相比較于“起來”表示結果意義的“他想起來一件事”,合法性似乎弱一些,這可能是因為表結果的“起來”凸顯終結,將這一概念結構包裝成單一完整的事件,因而必定是有界的。而表時體的“起來”既可以凸顯起始點,表達有界事件,也可以凸顯持續過程,表達無界事件,這就使“外面下起來一場雨”似乎不太成立。另外,不管“起來”凸顯起始點還是凸顯持續過程,“下起來雨”都不成立,因為這種1+2+1格式不符合漢語里的韻律組合模式。

(四)中賓式V+C1+O+C2的能產性

通過觀察前面的例子不難發現,無論“起來”表趨向義、結果義還是時體義,也無論數量成分帶賓語與否,都可以采用中賓式,這充分說明了V+C1+O+C2結構的能產性。

前面提到,“起來”語義的逐漸虛化伴隨著該成分的前移,形成后賓式V+C1C2+O,但是V+C1C2往往構成三個音節,超過了標準的雙音節音步的長度,這就使中賓式V+C1+O+C2成為了語法系統里的最佳選擇模式。其中,“O”與“V”在句法位置上趨于靠近,符合距離象似性原則。中賓式可以看作是句法規則、韻律規則及認知規則相互妥協的產物。

“起來”在發展演化中雖然有了表示時體義的功用,但是仍然具備一定的實詞意義,虛化程度較“了”“著”“過”更低。隨著“起來”義的進一步虛化,“起來”能否作為一個完整的體標記(形態標記)完全依附于動詞后,即“VC1C2”語法內部的強大類推機制是否會壓倒韻律規則、語義靠近規則而使后賓式V+C1C2+O逐漸成為最能產的結構模式?比如“下起來一場雨”是否能夠取代“下起一場雨來”而成為最合格的句法模式?隨著語言的發展演變,有待于再作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

注釋:

①關于補語“起來”意義的分析可參看劉月華等《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第556頁,商務印書館,1983年。

②具體內容可參看陸儉明《動詞后趨向補語和賓語的位置問題》,《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第1期。

③關于時間順序原則的詳細分析可參看戴浩一《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國外語言學》1988年第1期。

④關于普通重音指派規則的詳細論述可參看馮勝利《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第68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⑤具體內容可參看戴耀晶《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第101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

參考文獻:

[1]戴浩一.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J].國外語言學,1988,(1).

[2]戴耀晶.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馮勝利.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劉月華等.實用現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5]陸儉明.動詞后趨向補語和賓語的位置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2(1).

[6]沈家煊.“有界”與“無界”[J].中國語文,1995,(5).

(謝燕麗 江西贛州 贛州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 341000)endprint

猜你喜歡
韻律認知語義
韓國語“容入-離析”關系表達及認知語義解釋
書的國度
基于閱讀韻律的高中英語默讀朗讀教學實踐
偶感
《紅樓夢》隱喻認知研究綜述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關注生成,激活學生認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