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活動對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

2017-10-13 09:18
關鍵詞:平均速度腦出血血栓

高 翔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重癥醫學科,北京 102218)

早期活動對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

高 翔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重癥醫學科,北京 102218)

目的 探討早期活動對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此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我院診治的腦出血患者60例分組為:對照組用常規護理,觀察組用常規護理+早期活動;對兩組患者各項研究數據作詳細記錄與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靜脈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比對照組優,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出血患者術后行早期活動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靜脈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對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有著積極作用。

早期活動;腦出血;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腦出血患者術后極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對患者的病情恢復造成很大的影響。腦出血術后患者均需長時間臥床休息,導致其下肢靜脈血流緩慢,下肢長時間處于血流緩慢狀,便極易形成靜脈血栓。故探討早期活動對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對患者病情恢復、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有著積極作用。本次研究中納入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我院診治的腦出血患者60例為對象,將其分組后施以不同的方法干預,現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6年1月~2017年2月于我院診治的腦出血患者60例分為: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女占比為18:12;年齡為45~73歲,平均年齡為(58.16±7.95)歲。觀察組30例患者中男女占比為16:14;年齡為43~78歲,平均年齡為(60.53±7.2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方法

為患者行常規護理:依據患者具體情況予以各項基礎護理,包括病情觀察、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用藥指導、皮膚護理等方面內容。

1.2.2 觀察組方法

為患者行常規護理+早期活動:常規護理與對照組相同;早期活動為:患者術后2小時做被動運動,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肌肉進行適當的按摩,并幫助患者翻身及床上活動;患者清醒后要引導并指導患者做主動運動,讓患者做深呼吸、踝關節主動背屈、跖屈,使踝關節內翻、外翻,并做腓腸肌以及股二、四頭肌與臀大肌等長收縮訓練。讓患者先深呼吸10次,再使肢體做遠端-近端進行踝關節主動背屈、跖屈訓練,保持踝關節內、外翻,1次20 min,腓腸肌以及股二、四頭肌與臀大肌等長收縮訓練時1次保持5秒、放松5秒,訓練動作均重復30次、1天4次,各項活動均需專業人員指導、協助完成。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靜脈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全面觀察并詳細記錄,將所獲數據作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做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靜脈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靜脈血流峰速及血流平均速度比對照組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靜脈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靜脈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比較(±s)

組別 n 時間 靜脈血流峰速(cm/s)血流平均速度(cm/s)觀察組 30 干預前 32.80±9.33 19.38±5.06干預后 55.68±10.93 33.46±4.45對照組 30 干預前 32.91±9.27 18.73±5.15干預后 43.71±7.09 23.03±4.70 t干預后 - - 1.0460 2.8162 P - - <0.05 <0.05

2.2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n(%)]

3 討 論

腦出血患者術后會因諸多因素而不進行肢體活動,長此以往便致使下肢肌肉功能逐漸弱化,肌肉處于萎縮狀態下便產生血栓。有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術后6 h為平臥狀,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并多發于人體脛前靜脈與腓靜脈以及股深靜脈等部位,多見患者肢體腫脹、疼痛,對患者的病情恢復及預后造成極大的影響[2]。故探討早期活動對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對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治療及預后改善有著積極作用。

早期活動可使患者下肢靜脈回流速度加快,人體下肢靜脈處有靜脈竇,其間血流大都是依腿部肌肉收縮而向心回流,將下肢抬高時可使靜脈快速回流,早期活動中強調患者做足踝跖屈及背伸、內外翻等活動訓練,可使得靜脈血液得以回流,從而有效預防患者出現關節僵硬,亦或是造成肌肉萎縮的不良情況,使得下肢肌泵功能得以保持。有研究結果顯示:每分鐘30圈旋踝骨時可使平均血流速度增加22%,亦或是選擇最大范圍背伸及跖屈運動,可促使平均血流速度提高[3]。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行早期活動干預后,其靜脈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均得以提升,與干預前、對照組比較呈顯著提升狀,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活動對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靜脈回流有著促進作用,可充分提高其靜脈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可確?;颊卟∏榉€定恢復。

人體因手術創傷以及麻醉、切口疼痛等方面情況而不愿主動進行肢體活動,導致下肢靜脈出現血流瘀阻的情況。血流瘀阻會導致血液中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不斷積聚于血管壁上,加上手術侵入性操作損傷了患者的血管,血小板的積聚附著導致血管壁被損傷,故出現血管內凝血機制被啟動,并出現下肢深靜脈形成血栓的問題。有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術后應盡早進行活動,以避免長時間臥床而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4]。此次研究中患者術后2小時便開始進行活動,護理人員依據患者具體情況為其按摩肌肉,并協助其翻身、變換體位,經此促進靜脈回流速度,促使血小板有形成分不會積聚于血管壁上,減少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5]。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經早期活動干預后,僅出現了1例左下肢血栓性靜脈炎、1例小腿深靜脈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6.7%;而對照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36.7%,與觀察組比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P<0.05);提示:腦出血患者術后進行早期活動,可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綜上所述,腦出血患者術后行早期活動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靜脈血流峰速、血流平均速度,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對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有著積極作用。

[1] 劉 芳.早期活動干預對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10):164-165.

[2] 聶君英.早期活動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09):1307-1308.

[3] 劉 潔.早期活動對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J].當代醫學,2016,22(31):105-106.

[4] 何家燕.早期護理干預對預防腦出血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7,(16):138-139.

[5] 梁大英.腦出血患者實施早期活動干預對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4,5(10):106-107.

本文編輯:李 豆

R47

B

ISSN.2095-6681.2017.13.35.02

猜你喜歡
平均速度腦出血血栓
“運動的快慢”“測量平均速度”知識鞏固
腦出血聯合慢性不可預知溫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為學相關性分析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出血的療效觀察
防栓八段操 讓你遠離深靜脈血栓
擴大翼點入路改良手術治療基底節區腦出血并腦疝療效觀察
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進展
探究物體的平均速度
三種血栓各有堵點
阿司匹林對“紅血栓”無效
三種血栓各有堵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