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博物館的英語講解工作

2017-10-21 19:11李馨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講解員博物館

李馨

【摘要】:目前博物館英語講解工作中還存在現有的英語講解水平不高、缺乏系統化的英語講解培訓等問題。本文將談一談改善英語講解工作的具體策略,管理層應重視英語講解員的考核與培訓,加大投入,講解員應加強自我提高的意識,如積極調整講解心態,根據實際情況編寫合適的講解詞等。

【關鍵詞】:博物館;英語講解;講解員

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博物館的外國游客的逐年增多。新形勢下如何做好英語講解工作以及如何加強英語講解員隊伍建設等問題,成為博物館工作研究的新課題。目前而言,國內博物館在英語講解工作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將分析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并從考慮到實際操作性和有效性的角度來探討如何改進英語講解工作。

一、英語講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英語講解員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通過參觀博物館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外賓數量日趨增多,加快了中國博物館走向國際舞臺的步伐。例如陜西歷史博物館1999年外國觀眾人數超過了13萬人次,2000年以后超過16萬人次。秦陵博物院90年代平均每年接待外賓30多萬人次,2002年之后平均每年要突破50萬人次[1]。面對日益增多的外國觀眾群,博物館的英語講解員隊伍亟需擴充,英語講解亟待普及和規范化。然而,據調查,英語講解員稀缺并不是個別現象,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有英語講解人員不足的情況,如重慶市中國三峽博物館僅三名英語講解員,呼倫貝爾民族博物院僅兩名,西安半坡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僅一名,而北京市博物館、辛亥革命紀念館甚至沒有英語講解員。

其次,對英語講解員培訓的重視程度不夠。由于講解員崗位待遇等問題,宣教部門難以吸引到真正的高精尖英語人才,因此博物館中的有待成為英語講解力量的多數是有一定英語水平的中文講解員,而這些人員想要真正入手英語講解工作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專門培訓。由于管理層重視程度不夠導致了在英語講解培訓方面的投入少,這不僅是指在資金方面,在時間方面也沒有加強對英語講解培訓的重視。

再次,現有的英語講解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博物館缺乏資歷深厚的英語講解員,而做好英語講解需要多年的“實戰”經驗,而很多英文講解員都只工作了一年或者半年,沒有累積足夠的經驗,這就導致了英語講解水平不高的現象。并且因為缺乏資深的英語講解員,新講解員沒有求助來源,沒有經驗傳授,導致英語講解水平更難以提高。除這個客觀原因之外,導致英語講解水平低的原因還有對英語講解的認知有所偏差。有很多講解員都會認為在做英語解說時,發音和語法是最重要的,但實際上對于外國觀眾而言,他們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能夠通過觀看文物了解文化背景,發音是否純正并不是最重要的。而且很多情況下,英語講解員需要接待的并非是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外賓,其中包括俄羅斯、阿拉伯、印度、南非等,各國人民口音不同,就算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也有美音和英音之分,所以只要解說時發音不要有太大的偏差,能夠保證對方聽懂和正常交流即可。因此更重要的其實還是講解內容和表達方式,很多講解員在做英文講解的時候內容越深奧、精細越好,但是都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文化差異性,所以英語講解中跨文化意識不夠是英語講解的普遍問題??缥幕庾R是指在跨文化交際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的一種認知標準和調節方法,或者是對文化的一種敏感性[2]。由于語言與文化緊密聯系,不同的語言承載著不同文化,因此在使用非母語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文化間的差異與沖突。目前博物館的英語講解人員鮮有出國學習或是外出培訓的機會。部分講解員僅依靠從書本上的觀念行事,對于參觀者所屬國家的文化、政治、歷史背景等并沒有作了解,跨文化意識不強,這樣就會導致在講解中出現一些問題。很多英語講解員在講解時還帶有中式的思維,中文講解時不用太多強調背景,所以更多強調的是文物的細節問題和價值性,但是很多外國觀眾對于中國歷史背景知識了解甚少,很多講解員的講解思維還是就物講物,并沒有結合時代背景,使得解說非常的空洞,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做好英語講解工作的對策

英語講解工作出現的諸多問題將會有礙于擴大博物館的國際影響力,解決問題、制定改善方案勢在必行,這不僅需要博物館管理層的重視,也需要講解員自身的努力與提升。

(一)加強英語講解員的考核及培訓

加強管理層對英語講解工作的重視,應當要把其列入各級博物館年度工作計劃,并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標內容之一。據了解,部分博物館對講解員的考核方式采取的是臺上講解考核,但是對于講解員來說,日常的工作主要還是展廳講解,臺上講解和展廳講解還是有很多差異,臺上講解時間有限,且更偏向演講的模式。而展廳講解注重跟觀眾的互動,側重幫助觀眾理解展品的目的,更考驗講解員的口頭表達和知識儲備。因此僅憑一年兩次的臺上演講就評判講解員的水平實在有些草率,因此過程性考核應該成為講解業務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因素。

過程性考核強調講解員日常工作和積累,這樣能夠更真實的體現講解員的水平,使講解員從被動接受考核轉變成為考核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為了激發講解員英文講解的激情,博物館應建立開放、寬松的考核氛圍,以測試和非測試的方式以及個人與小組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鼓勵同事共同參與考核,實現考核主體的多元化。另外還應增加考核頻率,加強對英語講解員的督促。

在英語講解培訓方面,應當制定較為系統地培訓計劃。管理層還應考慮加大對培訓的投入,這不是單指金錢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時間上的投入,例如單位可組織一些由外國專家進行的培訓,或給外語講解人員提供外出交流的機會,可與兄弟館的同行交流經驗,還可參加一些外展,多形式、多角度、多層次地提高外語講解水平。再如鼓勵資歷深的英文講解員培訓新講解員,采取“傳、幫、帶”的方式,培養新講解員了解講解規律技巧。部門應把培訓也記錄為任務批次,一來可以給老講解員較為充足的時間來進行培訓,而來也可增加他們培訓的動力。

(二)英語講解員加強自我提升的意識

1.調整對英語講解的心態

許多講解員并非英語專業畢業,認為自己口語相對較弱,加上缺少語言環境,許多講解員在面對外賓團隊容易怯場。這種心態,導致講解員英文講解水平很難得到提高。但是實際上英語講解過程中更重要是交流,要建立起講解員與觀眾的一種語言等方面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關系不僅僅局限于語言上,講解員的手勢、表情、眼神等等,這些都是進行交流的手段,因此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是否是英語專業的問題上,不同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也是評價良好解說的標準之一。在講解過程中講解員應該拋開雜念,不要考慮過多的后果,以一個積極,不卑不亢的心態面對外國觀眾,如果講解員能甩掉工作壓力的包袱,反而會事半功倍。

2.選用恰當的講解方式

在接待外國觀眾時,建議使用陪同交流式的講解服務方式和介紹式的語言表達方式。雖然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但形式有助于內容的發揮,有助于提升講解的效果,采用這樣的講解方式更容易讓外國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達到傳播中華文化的目的。在講解過程中,建議不要一開始就灌輸大量的文物信息,可以先與外國觀眾進行一些交流互動,比如詢問對中國文化了解多少之類的問題,以便在之后的講解過程中更加具有針對性,也可增進交流感。在講解開始,介紹博物館的概況是十分必要的,主要需要涉及到博物館的特色以及陳列意圖。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為例,首先需要介紹它是一所通史博物館,這是與國內其他大部分中小型博物館的不同之處。再者需要介紹它的陳列意圖,比如基本陳列和特殊陳列所涵蓋的年代范圍以及主要內容等。

3.注重交流合作與總結

做好英語講解絕非一朝一夕,每一次的英語講解既是工作也是學習和積累經驗的過程,在解說過程中需要及時記錄自己的不足以及疑問,之后總結經驗并積極與同事進行交流,取長補短。新講解員與老講解員可互相旁聽對方的解說,新講解員可以向老講解員學習,老講解員也可向新講解員指出問題以及提出改正意見。另外,不僅要注重與同事的交流,也要注重和觀眾的交流,從與外國觀眾的交流中可學習到恰當的表達方式,并可以驗證詞匯使用是否正確,還可以了解到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在下一次接待相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時就可積累一定的經驗。

(三)編寫合適的英語講解詞

由于英文講解更多的面對的還是來自歐美的賓客,因此此處對講解詞修改的建議主要針對西方觀眾。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存在的較大差異,這樣的差異勢必會影響到博物館英語講解的風格和解說詞的內容。由于英語解說詞的對象是西方觀眾,因此在撰寫和翻譯解說詞時應與國際慣例接軌、充分考慮到西方觀眾閱讀習慣與思維方式,采用以西方觀眾為受眾目標的翻譯策略。

1.應強調展品背景知識的介紹

通過對比外國博物館與國內博物館中對中國文物的描述時會發現,以西方觀眾的思維,在了解展品時,會更注重原因與過程。中文解說詞的受眾基本都了解本國文化背景知識,因此中文解說詞中的背景介紹可以適當做淡化處理。而西方觀眾由于缺乏背景知識的了解,在參觀展品時往往會產生疑惑。所以,英語解說詞的重心應從以往中文解說邏輯的較注重外觀描述轉向更注重背景知識的介紹,以彌補外國觀眾的在中國文化知識上的空缺,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講解的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播雙重功能。

2.正確翻譯專有名詞。

文物博物館的解說詞不可避免會涉獵到很多專有名詞,而這些名詞可能在西方文化中并沒有,所以要結合詞語真正的含義來意譯,還要避免拋出對于外國觀眾而言完全陌生的詞語,卻不作以解釋。如“朱雀”一詞,它的直譯為“rosefinch”,但是“rosefinch”是生物學上的概念,屬金翅科的一種鳥,而中文中的“朱雀”指的是守護南方的神獸,兩者的概念完全不同,那么顯然用“rosefinch”是不合適的,那么就要尋找英語中比較能與之對應的詞匯,如“phoenix(鳳凰)”,然后再對鳳凰和朱雀的不同稍作解釋。再如,介紹“草書”時,不宜直接譯成“grass hand”,而是應當先說明漢字字體有一個演變的過程,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字體,因此應該把草書譯成“a kind of Chinese character written in the cursive hand, which formed during Han Dynasty.”

除了要避免直譯某些專有名詞以外,還要注意不要過度翻譯。例如,“鼎”一詞,許多博物館將其翻譯成“tripod”,其中“tri”是表示“三”的意思,在英語中“tripod”多指攝影的三腳架,也可指三腳凳、三腳桌,引申為“鼎”。但是鼎有三足和四足之分,這種翻譯過于片面。對于這種具有特殊文化含義的文物,建議使用中文音譯較為合適。如2016年陜西歷史博物館開設的臨時展覽“熠熠青銅 光耀四方——秦晉豫冀兩周諸侯國青銅文化展”中所有的青銅鼎的英文展牌都標示的是“ding”,講解員可具體將鼎解釋為“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 with two loop handles and three or four legs”。

3.講解詞中要注重“聯系”

中國觀眾在聽解說時會更注重文物本身,關注點一般在于文物的重要性和經濟價值,因此中文講解經常是“就物講物”,而對于缺乏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西方觀眾來說,往往一個具有系統性的解說會有更好的效果,不僅要注重中國各個朝代之間的聯系,也要注重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如在解說陜西歷史博物館時,在講解來自不同朝代的隨葬品時,可說明喪葬習俗的變化;在講解唐代長安城平面示意圖時,可與日本平城京進行比較等。

在講到富有本國特色且中西文化差異較大的文物或制度等,如果能將所講內容同觀眾本國同時期的歷史事件或者重要的歷史人物聯系起來更好,這樣可以找出中西文化的交匯之處,引起共鳴,外國觀眾才容易明白,理解深刻,同時突出中國文化的多元性和獨特性。[3]例如,在解說西周分封制時,可與歐洲封建制進行簡單比較,可從前者是先有爵后有地,而后者是先有地后有爵,以及兩種制度的從屬關系、執行嚴格程度的差別等方面來比較。

4.凸顯文化特色

在翻譯博物館解說詞時,為達到最佳語境效果,除了應刪減冗余信息之外,最重要的是在翻譯時做到外顯化,展示出其歷史文化背景和精神內涵,因此在翻譯時應把音譯詞的內涵、中文典故和精神內涵外顯化,以便使觀眾以最小的努力獲取最大的信息量。[4]博物館展出文物時,需要在解說時把背后的文化內涵顯化出來,以便讓觀眾能夠直觀的了解文化信息。例如在解說古代隨葬品或墓葬結構時,需要提到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在介紹唐代金銀器的紋飾時,要介紹到該紋飾中的文化內涵,而不應只介紹其工藝的復雜程度。

5.調整順序

由于中英語言思維上的差異,中文習慣先描述展品外觀及其工藝,再介紹展品意義,或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進行介紹。而英文則習慣先切入重點,首先介紹展品的用途及其文化意義,因此在英文講解中,應當按照英文的習慣進行篇章結構的調整,把重點文化背景的介紹前置,突出重點,使觀眾能夠一目了然,掌握重要信息,以便更好的實現其文化傳播的功能。

三、結語

英語講解在博物館與外國觀眾之間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形象窗口。然而,當前博物館的英語講解仍不能滿足外賓參觀的需求,在數量、質量和深度上皆有待提高。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發展,未來博物館需要更多能夠致力于文物展覽等方面的外語類人才,英語講解員將會充當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博物館的管理者,應有敏銳的意識和發展的眼光,高度重視英語講解員的培訓工作。而提高英語講解水平還需要通過講解員自身的不斷努力,加強自我提升意識,編寫適合自己的講解員,提高自身的英語水平和文博專業知識,使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在世界人民面前得以充分展現。

參考文獻:

[1]章榮玲.關于博物館英語講解工作的幾點思考[J].《長江文化論叢》, 2011(00):328.

[2]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3:56.

[3]王學敏.博物館實用講解藝術[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9: 64—65.

[4]劉嵐.關聯理論視角下博物館解說詞的外顯化[J].外語交流,2011(4):67-68.

[5]鐘蕓芳.關愛教育:過程性評價的妙用[J].《新課程:綜合版》 ,2014 (10):61-62.

猜你喜歡
講解員博物館
博物館當講解員
博物館
黃果樹瀑布現“天價”特級講解員
石林風景名勝區講解員管理探究
地質博物館講解員隊伍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
博物館講解員的素質培養
露天博物館
影像·博物館
博物館
古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