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我—它”和“我—你”的師生關系

2017-10-21 20:11曹雪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本真師生關系利用

曹雪

【摘要】:人對世界執持雙重態度,人與人之間就有雙重關系——“我-它”和“我-你”關系。在教育中,師生關系也具有雙重性,對關系者的態度不同,師生間的相處方式不同,其教育也就不同,“我-它”的師生關系強調經驗利用,“我-你”的師生關系強調平等對話,然而,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啟迪智慧,本真的師生關系應是“我-你”型,師生相遇,心心交流,平等對話,共同進步,跨越“我-它”和“我-你”之間的鴻溝是發展當代師生關系的決定性一步。

【關鍵詞】:“我-它”;“我-你”;師生關系

德國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在《我與你》中系統地闡明了自己的關系哲學,說道:“人言說雙重的原初詞,因之他必持雙重態度,原初詞是雙字而非單字,其一是‘我-你,其二是‘我-它?!盵1]在教育中,師生關系是一對基本關系,筆者試從關系哲學視角,挖掘師生關系本質,把握教育本真,使師生關系走向澄明,從而促進教育實踐的發展。

一、馬丁·布伯的“我-它”和“我-你”

“我-它”關系是一種經驗利用、單向占有的關系?!拔?它”是以主客二分的思維在言說,意思是人為了自我生存需要必須將周圍的在者當作與我相分離的對象,周圍在者就成為它,我通過對它的占有獲得關于它的知識,并將這些知識為我所用。在對象化的態度下,世界呈現為“它”之世界——經驗世界。在此間,與我關聯的在者都淪為它,我把它作為物來對待,它是為我經驗利用的對象,我靠近它的目的是獲得它的知識,是為了滿足我的利益需求。

我與它是不平等的。我是施動者,它是被動者,它外在于我。它于我而言是有限的,我不再需要它時即它再不能滿足我時,此時,我與它則無關系可言,我只將它作為物來發生關系,我只想占有它并為我所用,它存在的價值僅是對我有用。人的生存離不開“我-它”關系,人需要通過對象化的態度來獲取成就以滿足自我發展。但真正的關系不應是關系者之間的相互利用,如果這種關系擴及人與人之間,經驗利用功能滋蔓增長,那現實將不堪設想。

“我-你”關系是一種親密無間、雙向相遇的關系?!霸凇?你中,馬丁·布伯使用表示關系密切的人稱代詞‘你,意在表述一種面對面的、親密無間的人格關系?!?[2]你與我是相互融合的,我與作為在者的你相遇,不是為了滿足我的任何需要,你于我而言是全部,互為主體,當在者以你來稱述我時,我必須展現我的本真自性才能接近你,相遇是你我親密無間的心心交流和平等對話,這種對話不摻任何雜質。

我和你是平等的?!澳闩c我相遇,我步入與你的直接關系里,所以關系既是選擇者又是被選擇者,既是施動者又是受動者?!?[3]你我沒有主客之分,你我皆為無限,你不是對象化的你,再無所謂的占有欲望橫亙在我你之間,我把你當作平等的人格來對待?!拔?你”關系是相互性關系,“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 [4],一切間接性都不能觸及真實人生,“我-你”創造出關系世界。

二、“我-它”和“我-你”的師生關系

人與人之間具有“我-你”和“我-它”的雙重關系,師生關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因此,筆者認為將關系哲學納入到教育視野中不僅具有合理性,而且對師生關系的澄明和建構具有推動作用。

“我-它”的師生關系是一種教師機械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單向關系。在教育活動中,師生關系兩種類型。首先,在“教師-學生”型關系中,教師占有學生,教師需借助學生來滿足自我利益訴求,學生鑄造教師。其次,在“學生-教師”型關系中,教師是學生經驗利用的對象,學生通過對教師的經驗而獲致分數,教師塑造學生。顯然,不論是哪一種師生關系,教師和學生都不是平等的,不是教師凌駕于學生就是學生優先于教師。

這樣的教學活動極易導向“教師中心主義”或“學生中心主義”,任何一種都是極端。簡單點說,學生是教師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教師是學生獲得分數的范式,如若師生之間相互“利用”充斥整個教育活動,師生關系的本真力量便會衰弱減退,所謂完成了教學目標僅是表面的完善,學校就像異化的工廠,生產出大批量化的“人才”?!叭藷o‘它不可生存,但僅靠‘它則生存者不復為人”。[5]如果師生關系僅限于“我-它”,則教育不可謂教育也。

“我-你”的關系是一種師生平等對話、互動交流的雙向關系。在“我-你”的師生關系中,教育上升為一種情感上的享受。教師和學生真誠相遇,打開心靈大門,以純全自我與你對話,產生情感共鳴。師生互為主體,教師在與學生的相遇過程中是學生發展的引領者,這種相遇摒棄了師尊生卑的傳統觀念,在此間,師生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師生在對話中是平等的人格,沒有優先性,他們互相敞開自身,在相遇中,雙方精神不斷得到升華和提高,獲致愉悅的情感享受。師生在真正的“我-你”關系中追求“永恒之你”,由此,本真的教育在相遇中顯現。

在“我-你”關系下只有純粹你我,而師生間產生的情感只是他們相遇的附屬產物,情感寓于教育關系,但教育關系寓于愛,愛是情感的一種。師生在相遇中敞亮自身,這種態度下的師生是平等的,“我-它”的經驗利用功能在此消亡,教學是師生雙向互動的螺旋式上升的共同進步的過程,教育不僅要安身立命,更要詩意棲居。

三、師生關系的實然和應然

當代教育,師生關系多是“我-它”和“我-你”雜糅在一起,但兩種關系卻不平衡,“我-它”正進一步吞噬“我-你”。在“我-它”的授受關系下,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耙詫W習知識這一間接手段取代直接經驗,把對‘它之世界的直接利用簡化為專業性的利用”。[6]目前,教師迫于壓力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但如果拋開其中的功利欲望來說,“我-它”關系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生存發展所需,需要有“它”來完成基本教學目標。

“我-它”的實然存在或許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如果任由其繼續發展,師生之間的經驗利用功能逐漸膨脹,教育勢必會在異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絕不能將“我-它”型師生關系上升到價值的高度。教育兼具教人和育人雙重功能,即教人以知識和育人以成才,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二者卻不平衡,師生關系應去向何處?

在分析過兩種師生關系后,師生關系的雙重脈絡逐漸明晰,誠然,“我-它”型下的教育活動的確使學生獲得了應獲得的知識,但教育絕不止步于此?!拔?你”才是師生關系之應然,師生關系向高處延伸是應有之義,從“我-它”型跨越至“我-你”型是當代教育所需。

師生關系要超越“我-它”,愛因相遇而彌漫在教育中,師生因為對方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體驗,從而直接進入教育關系的本真,師生雙方在良性互動中不斷提升自我,實現價值。在教育中要拋棄對象性的占有欲。因此,為避免師生關系走異化的歪路、避免教育走對象化的老路,當代師生關系需要跨越“我-它”和“我-你”之間的鴻溝,這是決定性的一步,師生平等地交流和對話,暢所欲言,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關系,教育形成一種生機盎然的合一。

師生關系本是一種結緣性存在,在重新審視師生關系時,不僅要在主客體語境下看師生關系,更要跳出“我-它”的現時局限,只有這樣才會呈現出完整純全的師生關系,教育才能真正成為一門幸福之學。

參考文獻:

[1][3][4][5][6]馬丁·布伯.我與你[M]. 陳維剛譯.北京;三聯書店.1986:17,26,51,56,6.

[2] 何光.“我與你”和“我與它”——讀布伯《我與你》[J].讀書.1987:(9).

猜你喜歡
本真師生關系利用
良好的師生關系應該是雙向奔赴
本真
粽子
讓本真成為一束光
畫與理
直觀嚴謹相輝映,運動變化顯本真
余清臣:建構現代師生關系的公共性
利用“隱性”圓,巧解一類題
新時期需要怎樣的師生關系
廢物巧利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