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優化中高考招生政策對目前的教育現狀的影響

2017-10-21 01:11王靜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教育現狀高考

王靜

【摘要】:教育一直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而對整個教育過程來說,高中大學教育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我們的國家和教育機關一直都沒有放松對這個過程的調控,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現階段的教育現狀仍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而通過對招生政策進行優化來促進教育現狀的改善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通過對近幾年來幾條典型的中高考招生政策改革進行分析,對二者的關系進行進一步解讀,以求能夠更好的利用二者之間的作用力,促進教育改革。

【關鍵詞】:高考;招生政策;教育現狀

一、我國教育現狀

教育改革的呼聲一直沒有停止過,從剛開始我國實行的應試教育到現階段盛行于全國的素質教育,從只重視學習成績到德智體全面發展,我國的教育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但是成果斐然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改革的浪潮中仍遺留未完全解決的問題。

1.各地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從我國目前整體教育現狀來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仍然大范圍存在,主要表現為中西部地區明顯落后于東部地區,農村地區明顯落后于城鎮地區。這種現狀的根源歸根結底是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的,經濟基礎決定了各地區在教育上可以投入的資金的多少,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發達,明顯優于西部地區,這也是長期存在并且還會繼續存在下去的問題,貧困地區教育的普及顯得任務艱巨。從數據分析來看,我國中小學生的輟學率約為0.27%,但是西部的數據明顯劣于東部地區,在西藏和青海等自治區初中學生的輟學率超過了百分之三,我國義務教育的畢業率東部地區約為96%,中部地區為88.2%,而西部地區為72.3%,可以看到東西部地區呈現明顯的階梯性,長久下去形成惡性循環,將會非常不利于中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

2.遏制學生的個性發展

以升學成功率作為考量教育成敗的標準已成為我國教育界根深蒂固的交織導向,而所有的教學工作也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點來進行展開的,社會和家長都習慣了將文化成績來作為一個學生的價值量。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恪盡職守地在教學規定的范疇內進行授講,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知識記憶能力和知識儲存量,把學生變成單純承載知識的容器,卻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窒息了學生刨造的靈感,極大程度的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成長。究其原因,這種現狀一定程度上是我國教育觀念發展不完善的表現,真正的教育教育出的人才應該是立意鮮明的,有自己想法的多面人才,而不是僅僅只會考試的書呆子,我國教育出的人才更多的像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成品,你只需要把他放置在需要放置的那個位置,卻很少能讓建筑本身更加雄偉。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經說過:“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的學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勞動現成的大廈,而是使他的學生做砌磚的工作,同他一起來建造大廈,教他建筑?!?/p>

3.教育銜接上出現的問題

中、高考政策為教學工作起到了導向的作用,考試政策的方向是什么,學校就會偏向于哪方面進行教育。對于當下我國的教育現狀來說,教師和學校都比較注重于學生的高強度應試訓練,缺乏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根深蒂固的應試思想決定的,中、高考政策已經完全取代教學計劃在教學中具有了難以撼動的地位。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一些地區嘗試了新的改變,比如近幾年實行的“3+X”學制等,但是在大多數地方,這種理念和模式還沒有得到全面的實行。為了應付考試,大多數學校的教學大綱都沒有得到很號實行,通常都是通過在教學時進行排課,鼓勵學生文理分科之前就開始棄學另一門科目,只對參加高考的科目進行重點教學,高一時讓學生進行選科已經屢見不鮮,計劃報考文科的學生,可能在高一開始時就棄學了理科的科目,只在會考前進行突擊的學習以應付過關,這樣都是違背了教學的本意的,也是非常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的,作為文科生可能連基本的科學嘗試都不知道,而理科生連簡單的報告都不會寫,缺乏基本的歷史、地理常識等等,讓學生整體的知識結構出現了明顯的斷層,高分低能、創造力不足是其最直觀的表現,學生增長的只是死記硬背和應付考試的能力,這樣學生在進入更高一級學習的時候,就無法對新的學習模式具備足夠的適應性,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銜接過程中出現了難以解決的問題。另外,隨著當今科技和教學學科的急速發展,學科之間的交流呈現出專業性和交流性兩個方面,學科交叉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這就需要學生掌握足夠多的知識面以進行更深層次的科學探索,但是當今只為了應付考試而生產出來的高分人才卻不一定能勝任這種改變。

二、招生政策優化帶來的改變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中、高考招生政策已經成為了教學工作的重要導向,這樣稍顯病態的發展是非常不利于教學工作開展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也能很好的對這種關系加以利用,發揮其導向作用,從中、高考招生政策來著手對教學現狀進行改善。下面我們將通過幾種中高考政策對教學現狀的改善實力來證明這種影響:

1.地區加分政策

地區加分政策由來已久,是我國教育界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一個政策,究其根本,我認為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其一,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部分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相對來說學習漢語的難度就會比普通學生大的多,但是中、高考都是以漢語作為考核標準來進行出題的,所以對于少數民族區域進行加分政策也是公平、公正的一種體現。另一方面來看,就像我們上面說到的,我國存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東部地區的教育水平和可以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明顯優于西部地區,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實行完全一樣的考核標準的話,對于西部地區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所以,我認為,優化中、高考政策對教育現狀的第一個影響就是可以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

2.“3+X”模式的實施

這種考試模式是近幾年才開始在各地試行的,目前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開始推廣。所謂的“3+X”就是讓學生在高考的時候不再像以前那樣簡單的文理分科,而是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所長選擇除“語文、數學、英語”之外的另外三門科目,“3+X”招考政策的實行能夠極大的遏制目前個別學校在高一的時候強制學生分科的不良現象,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擅長進行選擇;另一方面來說,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更廣的出路,比如某個理科生可能數學和物理化學都很好,但是生物課程偏弱,在這個時候就可以選擇一門其他擅長的科目來考以保證升學率。優化中、高考政策對教育現狀的第二個影響就是可以合理改善當下教育現狀下存在的弊端,給學生更多的出路。

3.其他招生政策

通過招生政策來改變教學現狀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某先地區中考招錄由之前的分數錄取改變為分數錄取和名額分配共同實行,某市重點高中計劃招生人數500人,其中200人根據錄取分數線選錄,而另外300人則取本市每個中學的前幾名,這樣既保證了優質學生的錄取,又從另一面維護了教育的公平。又或者當下大多數高校都有特長生招生計劃,即使某個學生的文化課不是很優秀,但是如果他能在體育、美術或者其他方面有突出能力,一樣可以招入大學,這樣政策的實行給了學生多方面發展的機會。所以優化中、高考政策對教育現狀的第三個影響就是對現行教育現狀的弊端進行彌補,完善教學架構。

三、總結

通過本文的撰寫,可以得出優化中、高考招生政策對教育現狀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我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應該充分利用好這種能動關系,促進相關教育現狀的改善和革新。

參考文獻:

[1]羅立祝.高校招生考試政策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張亞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動因問題與對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2)

[3]胡金平.30余年來我國高校招考政策價值取向的轉變及其反思[J].2013.(7)

猜你喜歡
教育現狀高考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研究*
淺析新課改形勢下初中政治教學的策略與途徑
一般工科院校大學生對我國環境保護現狀的認知分析
高校ACCA教育現狀及其問題探討
高考物理新動向——逆向分析
透過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圓周運動》 教學
算錯分,英“高考”推遲放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