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在扶貧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2017-10-21 01:11周禹彤
西江文藝 2017年19期
關鍵詞:學歷貧困人口貧困地區

周禹彤

在精準扶貧政策指導下,如何促進貧困地區人口從根本上擺脫貧困,從而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成了我國需要首先解決的難題。我國有7000萬貧困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交通條件、自然環境惡劣的偏遠地區,這為扶貧工作開展帶來了更大的挑戰。改善這些地區的人力資本結構,將知識、技能輸送給需要幫扶的個體,幫助他們甄別機遇,為他們創造條件,將是我國扶貧工作在未來一段時間的關注重點[1]。

對貧困人口的幫助可由其性質不同區分為外生性幫扶與內生性幫扶。外生性幫扶,如我們所常見的完善基礎設施、提供資金幫助、創造勞動機會等;內生性幫扶則通過發揮個體的主管能動性,在其發展過程中給予知識、技能方面的干預,從而起到改善人力資本結構、輸送無形資源、拓寬貧困人口眼界與思路等作用,彌補外生性幫扶存在的局限。在此類干預下,即便在沒有外生性幫扶的情況下,貧困人口仍然可以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創造價值,從而避免貧困的再次發生。

教育以其在人力資本積累過程中獨特的地位與作用成為扶貧工作的中堅力量。蒙臺梭利[2]認為,教育是啟發生命、豐富生命的過程。它賦予了孩子們憑一己之力生存下去的能力,并在這過程中取得發展。教育在扶貧工作中的特殊性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

一、教育與個體收入轉化之間的關系

教育對個體收入的影響,一方面通過教育本身賦予個體的知識和能力,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則以學歷作為標準來衡量。本科及以上學歷成為一些工作和行業的準入門檻,將不具有學歷要求的求職者排除在外+。同時,受教育程度較高的求職者,在求職渠道選擇、求職工具應用、就業機會把握等方面也展現出更大優勢。

如表1所示,失業人員重新尋找工作的方法,與其所受教育程度相關。高達60%以上的初中畢業人口委托親友幫助尋找工作。而這一傳統尋找工作方式的比例在未上過學、小學學歷和高中學歷的勞動人口中均在50%以上。大學??飘厴I生該比例下降至37.7%,研究生學歷畢業生更降至18.2%。親友介紹勞動機會相對而言學歷門檻較低,選擇范圍小且受眾少??诳谙鄠鞯那舐毞绞揭呀洺蔀榈退绞芙逃咻^為青睞的選擇,這與低水平受教育對科技的掌握和應用情況密不可分。隨著互聯網的推廣,網絡招聘廣告漸漸為人們熟知。利用互聯網求職的比例在未上過學、小學學歷、初中學歷與高中學歷的勞動人口中的比重僅為1.5%、1.3%、2.7%和5.1%。相比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22.2%及19.2%有較大差距。在信息飛速傳遞的社會中,受教育水平較低的失業人口找尋工作的渠道相對比較有限和過時,對再就業產生負面影響;而高水平受教育者則可以通過更多渠道、更先進的手段及時獲得更多、更精準的就業信息[4]。

二、教育對傳播匹配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的作用

在一些連片貧困地區,“貧困文化”盛行。農耕文化在我國由來已久,在特殊歷史環境下,它使農民在土地上安心勞作。勤儉、節約、勤勞、和諧,小富即安,在一定歷史階段下保證了作物產量乃至政治環境的穩固。然而,農耕文化也反映了包括頑固守舊、不懂變通、故土難離、迷信等落后現象。對教育的輕視與對傳統的執念嚴重阻礙了貧困人口致富的道路,而能夠打破貧困地區牢固守舊的等級觀念、人倫與宗教約束的力量,則必須通過教育的干預來進行[5]。通過教育手段將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傳播到貧困落后地區,引導人們擺脫長期以來的限制,將適應發展的知識與技能引入,從而以新的文化、知識、理念取代舊的文化、知識和理念,全面協助貧困地區完成向主流社會的過渡。

三、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價值

教育滿足國家政治經濟發展需求,為國家與企業培養優秀人才,是國家發展與進步的基石。一個國家的國民受教育水平也是其綜合發展水平的反映。在現代,一國的國際地位與該國人民的富裕程度以及受教育水平高度相關[6]。教育程度也反作用于政治與經濟決策,在人力資本積累充分的國家和地區,可以更專注于發展經濟;而在人力資本缺乏、受教育程度不足的國家與地區,則要采用更高成本用于維持治安與秩序。同時,接受教育不足的貧困人口是對人力資本的巨大浪費。教育對勞動生產率具有提升作用。在全球經濟發展整體放緩的背景下,對貧困人口輸送教育、提高人力資本利用程度和收入水平,可以產生新的生產動力以及消費動力。

教育扶貧的特殊意義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不僅使接受教育的個體與家庭擺脫貧困,同時增加了他們職業的選擇與發展空間,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的進步與發展;貧困人口對家鄉的“反哺”也將成為支撐家鄉發展的動力,提升貧困地區整體受教育水平、改善人文與投資環境,使整個地區逐步擺脫貧困并走向富裕。當社會文明持續發展達到較高程度、同時人口素質達到較高水平的情況下,競爭意識、市場意識、契約精神等優秀品質將逐步得到展現。政府的管理也會隨著社會運營成本的降低而變得更有效率。

綜上所述,教育通過提升人力資本,能夠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增加貧困人口收入,并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它的內生性幫扶作用尤為明顯。對國民而言,教育的普及可以創造更優良的生存環境;對整個社會而言,教育的介入也將引導我國走入更高效、更順利的新階段,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磅礴力量。

參考文獻:

[1]謝君君. 教育扶貧研究述評[J]. 復旦教育論壇, 2012, 10(3):66-71.

[2]蒙臺梭利, 霍力巖. 蒙臺梭利教育法[J]. 兒童與健康, 2010(9):59-59.

[3]杜學元. 從教育屬性看教育扶貧工作[J]. 教育發展研究, 2017(12).

[4]劉軍豪, 許鋒華. 教育扶貧:從“扶教育之貧”到“依靠教育扶貧”[J].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 2016(2):44-53.

[5]楊九迎. 人口較少民族教育問題與教育扶貧——以云南為例[J]. 學術探索, 2016(8):146-150.

[6]黃巨臣. 農村地區教育扶貧政策探究:創新、局限及對策——基于三大專項招生計劃的分析[J]. 貴州社會科學, 2017(4):91-97.

猜你喜歡
學歷貧困人口貧困地區
比亞迪集團扶貧
三部門發文鼓勵政府 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
貧困地區農戶的多維貧困測量
貧困地區農戶的多維貧困測量
隱形貧困人口
十八大以來每年超千萬人脫貧
膨脹學歷
知識無力感
2013年各省貧困人口數量及貧困發生率
學歷是工作的敲門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