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景觀規劃新思路研究
——以蘇州橫涇鄉為例

2017-10-28 04:56任志濤
小說月刊 2017年23期
關鍵詞:規劃區鄉村規劃太湖

任志濤

(河南大學 河南 開封 475000)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人口數量的直線上升,城市發展程度的日趨飽和,由城鎮逐漸向農村擴張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當前,許多鄉村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展經濟建設,破舊的民房得以重建,泥濘的道路得以重鋪,生產農作方式也有了技術性的革新,農民的生活質量可以說是得到了很大一步的提升。但與此同時,由于鄉村城鎮話建設以及新農村的改革,原始的農村風貌、耕種模式以及周邊的生態環境也隨之被破壞。大面積的農田用來蓋建高樓,取代傳統民居的新式住宅讓農村失去了文化氣息,大片森林綠地由于建設遭到過渡開墾。鄉村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正面臨著極大的威脅。

1.2 研究意義

中國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面積幾乎占據了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五,農村人口約為九億,對于農村的建設將直接影響我國未來幾十年綜合國力的水平。那么如何建設好農村將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熱點話題。

本文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下以蘇州橫涇鄉為例,研究探討治理和建設蘇州西南角臨太湖一帶鄉村的方式方法,總結出一種解決鄉村建設問題的新思路,對于我國鄉村改造計劃有著建設性的意義。

2 鄉村規劃理論

2.1 鄉村規劃內容總結

鄉村規劃是鄉村的社會、經濟、科技等長期發展的總體部署,是指導鄉村發展和建設的基本依據。[4]鄉村規劃主要分以下幾方面內容:

1、鄉村自然、經濟資源的分析評價;

2、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戰略目標及其地區布局;

3、鄉村經濟各部門發展規模、水平、速度、投資與效益;

4、定現鄉村規劃的措施與步驟。制定鄉村規劃,要根據鄉村的資源條件、現有生產基礎、國家經濟發展方針與政策,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提高效益為前提。要實行長遠結合,留有余地,反復平衡,綜合比較,選其最優方案。[5]

2.2 鄉村規劃原則

根據查閱的資料,整理出一下四條鄉村規劃的原則:

1、以人為本,農民主體。把維護農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把群眾認同、群眾參與、群眾滿意作為根本要求,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建設美好家園。[6]

2、堅持規劃引領,示范帶動。強化規劃的引領和指導作用,科學編制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切實做到先規劃后建設、不規劃不建設。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分批實施的思路,堅持試點先行、量力而為,逐村整體推進,逐步配套完善,確保建一個成一個,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推進。[7]

3、堅持生態優先,彰顯特色。把農村生態建設作為生態強省建設的重點,大力開展農村植樹造林,加強以森林和濕地為主的農村生態屏障的保護和修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8]規劃建設要適應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突出鄉村特色,保持田園風貌,體現地域文化風格,注重農村文化傳承,不能照搬城市建設模式,防止“千村一面”。

4、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各地發展基礎、人口規模、資源稟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切實加強分類指導,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現階段應以舊村改造和環境整治為主,不搞大拆大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防止中心村建設占用基本農田。[9]

3 鄉村規劃新思路

3.1 反規劃概念

“反規劃”概念是在中國快速的城市進程和城市無序擴張背景下提出的,它的中心思想主要是一種物質空間的規劃方法論。[10]“反規劃”理念并不是單純的考慮“綠地優先”,更不是反對規劃,而是一種應對快速城市化和城市發展不確定性條件下如何進行城市空間發展的系統途徑;與通常的“人口-性質-布局”的規劃方法相反,“反規劃”強調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觀的真實性是城市發展的基礎。[11]

3.2 思考與延伸

“反規劃”是一種景觀規劃途徑,是一種強調通過優先進行不建設區域的控制,來進行城市空間規劃的方法論,是對快速城市擴張的一種應對。[12]而根據筆者的理解,“反規劃”的理念應用于農村的治理建設中是恰到好處的,因為“反規劃”所要求的對生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道路交通、居住環境、河道河流的規劃手段都十分適用于鄉村的發展建設。[13]

3.3 規劃思路

目前,筆者所了解的一個“反規劃”的案例是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的以浙江省臺州市為例的規劃設計。當看到這個設計的方案時,我深受啟發。其實,鄉村原有的風貌和自然形成的景觀要比人為設計的景觀更富有美感。舉個身邊最鮮明的例子,在學校有一片水杉林,每年春天都會開滿二月蘭,遠看猶如一片紫色的海洋,前來游園觀景人絡繹不絕。整個水杉林里并沒有觀賞性的雕塑小品,也沒有具有設計感的設施,植物雜草從來沒有人修剪過,有的只是幾條簡簡單單的青石板鋪地以及石塊和鵝卵石圍成的溪流,但為什么每年都會引來這么多的游人觀賞?其實,這就是自然景觀的魅力。

在城市中生活的人們似乎已經看倦了毫無生機的高樓大廈、看倦了玻璃幕墻、看倦了被人為過度修飾過的景觀。城市生活的快節奏,日益惡劣的生活環境以及嚴重污染的空氣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更加向往大自然的純粹。目前大部分的鄉村還沒有城鎮化,依舊保留著美麗的自然景光,這是需要我們加強力度保護的。那么,我們如何在不破壞其自然風貌的前提下實現城鄉一體化呢?對于在這個問題的回答,落實在具體的方案中,應該是設計但又不留人為的痕跡。比方說設計用到的材料都應該是自然界直接就可取得,并不添加人為修改的。

4 蘇州橫涇鄉規劃方案

4.1 項目概況與分析

4.1.1 區位分析

該規劃區位于蘇州市吳中區內,地處蘇州市西南,南臨太湖,東南側以太湖新大堤為界,北望堯峰山,西側以東山大道為界,交通便利,距蘇州23.5km、蘇州工業園區32km、吳中21km、吳江15km,與吳江區太湖新城隔蘇州灣而望??傮w來看,該區被蘇州市及其管轄幾個重要大區包圍,交通便利。

4.1.2 自然資源分析

規劃區跨橫涇街道內,新路、新齊、上林、長遠四村,總面積約24km2。規劃區內有可耕地面積約8537畝。該區資源豐富,盛產水稻、雞頭米等農作物和螃蟹等水產,是典型的“魚米之鄉”。

該規劃區的氣候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具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無霜期長等氣候條件。該規劃區境內水閘密布、地形平坦,地面標高一般在2.0-2.5米之間,土質為粘土,土層較厚,植物生長耐力持久。規劃區內有大面積河網密集的濕地,現狀以濕地水生植被和農業經濟作物為主。規劃區內河網密集、水資源豐富。整個水域遍布形態各異的地形,穿過各自然村。

4.1.3 交通現狀分析

規劃區內水網密布,穿過所有自然村,現有的重要的節點分布均在這幾條重要的河道兩側。而基地內城市干道、鄉道的排布與水網呼應,也已貫穿整個場地,內部交通已形成網格系統。

4.1.4 文化資源分析

規劃區內文化資源有限,上林村有古廟遺跡一處,現存一塊雍正年間石碑,古銀杏樹一棵,但建筑物已蕩然無存,僅有近年建設的建筑物一座作村民節日祈福用。長遠村有始于元代的長源街,但保護欠佳。

4.1.5 總結與評價

根據調研和分析工作,我總結了項目區域現狀的有利因素和出現的問題,并制定了初步的解決方案。

首先,根據分析我總結的有利因素如下:

1、區位因素

規劃區與太湖新城隔蘇州灣而望。太湖新城規劃中的太湖隧道將分為南北兩線,其中南線西起吳中區旺山路,東至吳江區笠澤路,北線連接東山大道與吳江東西快速干線。兩條隧道將把吳江區和吳中區的太湖新城連接起來,且東山大道與東西快速干線未來將承擔蘇州外部環線功能,兩者以隧道連接后,可快速化解過境交通壓力,并將有利于帶動太湖新城旅游、物流及沿線鄉鎮的開發建設。聯系太湖新城太湖隧道不難發現,此次規劃的區域位于東山大道與旺山路之間,本基地必定會受此影響,未來與太湖新城的聯系將越來越緊密。

2、已經整治自然村現狀良好

規劃區內已經整治的幾個自然村現狀良好。經過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得到保護,村民生活質量得到提升。

3、自然資源豐富

水網密布,穿過所有自然村,現有的重要的節點分布均在這幾條重要的河道兩側。而基地內城市干道、鄉道的排布與水網呼應,也已貫穿整個場地,內部交通已形成網格系統。

總規劃區農、林、養殖業發達,四個行政村均有大面積的水稻、雞頭米種植基地,其中上林村還積極發展果業和林業,現種植有花卉、梨樹、桃樹、火龍果、葡萄、櫸樹、桑樹等多種植物。

其次,在調研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1、目前基地內部分農田、林地、水塘分布交叉分布,且存在宜農未利用土地,如閑置水塘、斷頭浜等。

2、規劃區域內生態系統由于人為干擾強度大,使得植被單一、生物多樣性不高。人工種植樹木較為集中,僅根據經濟性安排種植,沒有對種植業進行整體的景觀性規劃,觀賞性不足。

3、道路已基本形成網絡,但部分路段仍需延伸或拓寬以加強規劃區與外界特別是與太湖新大堤的聯系,并疏通內部交通,使其形成能深入至各村的流暢的交通環線。

4、未整治村莊環境不能與周邊已整治村莊配套,無法形成完整統一的現代農村形象。

最后,依據之前提到的鄉村規劃的原則制定了以下的解決方案:

1、重新認識本規劃區的作用:本區是城市的“肺”,是蘇州灣難得的一片成片的生態農林區域,其在周邊環境中扮演的生態角色要遠重于其他。

2、生態優先,建立科學的區域生態格局,減少對原生態系統的干擾。有效保護和恢復規劃區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物種多樣性及鄉土味。

3、開發宜農未利用土地資源,增加耕地總量。對基地內現有農產業進行合理的布局,提高土地質量,使農田進一步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土地集約利用。

4、延伸、拓寬相應道路,加強規劃區與外界特別是與太湖新大堤的聯系,疏通內部交通,使其形成能深入至各村的流暢的交通環線。滿足區域環境、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在不破壞現有生態農業基礎上,在滿足生態容量允許值的前提下進行綠色產業的可持續開發。

4.2 規劃方案

4.2.1 功能分區與職能結構

該區域的功能分區應當綜合考慮該區的性質、規模和特點。按其功能構成可劃分以下幾區:核心生態保護區、游覽區、住宿接待區、商業服務區、行政管理區、居民生活區、農林生產區。該區通過綜合分析該區屬于綜合性結構,其結構由風景游賞、旅游設施、居民社會三大職能系統綜合組成。

該區域職能結構涉及自我生存條件、發展動力、運營機制等關鍵問題,對風景區的規劃、管理和運行意義重大。要注意協調風景游賞、居民生活、生態保護與用地的關系,解決好游覽服務設施的調整、優化與更新;挖掘開發新的風景資源等。

4.2.2 景觀空間規劃布局

根據規劃區各村資源分布和地理區位,現將其空間分為農業生態保育區、歷史文化保護區、郊野休閑體驗區、綜合服務區、半濕地生態農田體驗區、水鄉風貌區以及濱湖風光帶七個部分。

4.2.3 游覽路線規劃設計

景點應遵循因地、因時、因景制宜的原則,本著充分考慮風景資源特點、用地條件、游客需求、文化等因素,合理有序的安排、規劃區域內的景觀游賞。充分利用該區域內通暢的水網系統,選擇滿足游船通行需要的河道,經過有序合理地規劃,形成網狀的貫穿新路、新齊、上林、長遠四村的水上通道。規劃設計時主要考慮了以下幾點:

1、景點主次、疏密、節奏和游賞序列以及景點構成內容,布局景觀多樣性等。

2、游覽路線緊密結合游覽方式。

3、注意空間上層層深入,穿插突出主題,達到高潮,提升感染力。

4.2.4 景觀節點規劃設計

根據景區的景觀特征分析,挖掘和概括其中最具特色與價值的景觀主體,并通過景象展示與構思,找到展示給觀賞者的最佳的景觀。這些景觀按照觀賞角度主要分為以眺望為主的景觀、以水景為主的景觀、以植物為主的景觀、以農作物為主的景觀、以自然為主的景觀和以歷史文化遺跡為主的景觀。

4.2.5 開發模式規劃

如何規劃區域模式,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作用重大。根據本規劃區資源特點及所開展的旅游活動的內容,我總結了幾種適合本區發展的模式,分別是農業公園模式、森林公園模式、水鄉民俗風貌村模式、養生度假模式、觀光購物農園模式、鄉村俱樂部模式、教育農園模式和租賃農園模式。

4.2.6 水鄉民俗風貌村

該規劃區域水網密布,具有典型江南水鄉鄉村的風貌,其特定的民俗風情、文化藝術、文物古跡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對城鎮居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根據現狀分析,可選擇新路村與長遠村部分自然村建設水鄉民俗風貌村,舉行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以招徠游客觀光、度假和休閑。

5 結論

經濟的快速增長,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或許給人們帶來了方便,農村的建設改造或許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但是不合理的規劃卻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這是得不嘗試的。所以,我希望這次畢業設計研究出的結果能夠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意義,能夠幫助政府找出解決農村建設問題的新方法。

猜你喜歡
規劃區鄉村規劃太湖
貴安新區葵林村鄉村規劃探究
城市規劃區內涵的演進及其多元化解構
休閑旅游型鄉村規劃研究
太湖思變2017
關于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深入思考
太湖攬春
近期建設規劃編制要點研究
太湖
城市規劃區重疊現象的幾個法律關系研究
鄉村規劃、建筑與大地景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