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導演斯派克?李的紀錄手法

2017-11-04 17:43史曉峰
今傳媒 2017年10期
關鍵詞:種族隔離

史曉峰?

摘 要:種族問題歷來是最受西方電影創作者們關注的話題之一,作為一名黑人導演,斯派克·李立志拍出真正能代表黑人意志的影片,主要拍攝種族之間的關系和黑人的覺醒,尤其是有一定地位的黑人明星和在紐約奮斗的小人物。導演對黑人所處的社會困境深有體會,其代表作品《四個小女孩》用紀錄的手段再現了一件種族歧視的血淚事件,痛斥了種族隔離的暴行。斯派克·李的影片犀利而有爆發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關鍵詞:斯派克·李;紀錄手法;種族隔離;四個小女孩

中圖分類號:J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0-0116-02

斯派克·李(Spike Lee),美國著名的黑人導演,紀錄片拍攝主要以人物為主,尤其是黑人球星,作品有《喬丹大電影》《巨星科比的一天》;黑人喜劇明星《喜劇之王》;還有站在明星背后的小人物《離巨星二十英尺》。1997年拍攝的紀錄片《四個小女孩》是僅有的對事件的紀錄,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提名,美國新聞電影評論協會最佳紀錄片,導演把他的鏡頭聚焦在不平的種族隔離事件。

一、用口述再現歷史

口述歷史是紀錄片創作者比較常用的一種記錄手段,是對歷史事件當事人或者目擊者的回憶保存的口述憑證。歷史對于那些想在一部非虛構影片中予以表達的東西來說,不是在事件發生時能夠被紀錄、被影片制作者或他人所拍攝的真實的歷史資料,就是通過詢問得到的當事者的口頭描述。[1]親歷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事件,更加真實全面,感情更為飽滿;如果是他人以第三人稱的口吻描述人物或講述事件,更為客觀,尤其是受訪者眾多的情況下,在斯派克·李的紀錄片中這種手法比較常用。

1963年的一個星期天,伯明翰的一個教堂發生了爆炸案,四個黑人小女孩在這次爆炸中喪生,教堂對街的商店里,一只鐘在強震下停擺,記錄了這個罪惡的時刻:1963年9月15日上午10點24分。這是一次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的惡性事件,四個黑人小女孩成了無辜的受害者。1997年斯派克·李把這一事件拍成紀錄片,但是時間已經過去34年了,不可能實時記錄,導演采訪了大量的當事人,以第一人稱口述的方式還原爆炸的那一刻,把觀眾帶入到口述者悲傷的情境中,設身處地地了解恐怖行為給普通的人們帶來的傷痛和無法磨滅的心靈創傷。

1.“白人生活在白人的地方,而黑人也生活在黑人的地方?!?/p>

在伯明翰,公共洗手間分黑人和白人使用,出租車上也寫著:有色人專用,或者白人專用,黑人小孩不可以喝白人專用的礦泉水,不能吃只有白人可以吃的三明治。白人也會因為怨恨而把黑人蓋的房子炸掉,因為他們認為黑人不配居住那么好的房子。14歲的卡羅爾與姐姐一起去電影院,也因為有種族隔離,所以不能和白人呆在一個地方,而必須到樓上的陽臺,這個地方處處都是種族歧視。

2.“教堂是一個我渴望消除卻無法消除的地方?!?/p>

教堂本來是一個祈禱和平的神圣的地方,卻成了施暴者施以暴行的場所;孩子們本來是最無辜的存在,卻被暴力奪去了生命;施暴的種族主義者得到了應有的審判,但是留給受難者家屬和親人的卻是無盡的傷痛和沉痛的記憶。對于被歧視的黑人種族似乎再也沒有安全的地方,這次暴力事件也在全美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黑人的命運也博得了一些理性的白人的同情和聲援。

3.“諷刺的是一個城市的安全問題居然掌握在一個這么不安全的人的手上?!?/p>

伯明翰當時的警察局長布爾·康納是個十足的種族主義者,在導演真實的鏡頭下他的行為昭然若揭,從幾個黑人受訪者的口述中可以聽出很多人怕他,因為他連瞎子都不放過,有人甚至懷疑他是否還有宗教信仰。紐約時報的編輯說他是伯明翰地獄般生活的代表,因為他背后有人在縱容,似乎就是該州州長喬治·華萊士,他在公開演講中強硬地聲稱:“我宣布現在種族隔離,明天種族隔離,永遠種族隔離?!钡呛髞韰s又聲稱他最好的朋友是一個黑人,身旁的黑人莫名其妙的表情剛好印證了政客的虛情假意和反復無常。

4.“利用孩子的熱情和天真是可恥的行為”。

然而黑人組織的一些做法也同樣讓人無法茍同。面對種族主義者的歧視和不平對待,黑人領袖們不斷地組織示威和游行,但是收效甚微,當他們發現如果有孩子加入游行隊伍就會得到更多的同情和關注,他們馬上招攬學生參加各種危險的示威游行,因為學生不用付房租、房稅、車稅,但是這些孩子遭受的卻是高壓水槍的沖擊甚至是被抓進監獄,而四個無辜的小女孩也遭到了種族主義者的報復,導演在此也諷刺了政客的功利和殘忍。

二、用真實的影像揭示罪行

真實,是紀錄電影的基石。紀錄電影的宗旨就是紀錄現實、紀錄生活,唯有真實的現實才是有價值的[2]。爆炸事件發生在1963年,導演是在1997年完成此片,三十四年的間隔,當時爆炸時的影像資料少之又少,除了用采訪的方式去彌補這個不足,導演使用了大量的遇難者生前的照片,尤其是在受訪者回憶往事的時候,這些照片就變得尤為珍貴。

影片開頭略帶模糊的影像是墓碑上四個小女孩年輕而富有朝氣的臉,13歲的丹尼斯·麥克奈爾是最小的遇難者。在親人和朋友眼中,她是一個非常迷人可愛的孩子,有同情心,樂于幫助其他孩子,有一大群朋友,平時很活躍很主動,是一個有領導能力的孩子。本應是花樣年華的年紀,一聲爆炸,生命由此終結,這些可愛的小女孩再也不是活生生的人,再也無法體會本來屬于他們的精彩人生,在輕柔的歌聲中,一切都顯得那么安寧,沒有人愿意去打擾她們在此長眠。影片中最為震撼的還是停尸間的尸檢照片,照片上一個個焦黑的,殘缺不全的身軀,血肉模糊,甚至還有水泥塊嵌入女孩子的頭部,她們被燒得如焦炭一般,以至于最后的身份辨認都極其困難。時間總是無情,畫面交疊的蒙太奇手法沖刷著人們對這一暴行的記憶,伯明翰的教堂早已修復如新,看不出曾經遭受過爆炸。當丹尼斯和卡羅爾的媽媽把她們珍藏的照片拿出來回憶著自己的女兒在身邊的日子,多年的悲傷隨著哽咽的聲音溢出,不管是歡樂的時光,或是示威游行,或是遭遇暴行,都掩藏不住送葬時親人的傷痛。

影片中引用了諸多表現暴行的照片,幾十個白人把一個黑人用極其殘忍的方式吊死在樹上,鮮血淋漓,他們要不是麻木的臉,要不就是炫耀的神情。急推的鏡頭帶給人們的是極大的震撼,是在譴責種族歧視的不公平和黑人低下的社會地位。在鎮壓示威游行的影像中,我們見證了警察們的暴力和政府的殘忍,警察舉起警棍使婦女倒地屈服;孩子們齊步走向兇猛的警犬;高壓水槍將人的軀體掃倒在街道上。尤其是在描述警察局長時,先引用了一段他的演講和一組照片,表明這是一個對種族隔離極度堅持,對自己保衛城市安全極度自信的人,可是接下來幾個黑人受訪者對他的評價卻截然相反,聲畫關系的對立,把他的言行不一和丑惡嘴臉刻畫出來。

三、用樸實的視聽語言表達立場

80年代以來,在大量的當代紀錄片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帶有明顯“觀點”的紀錄片,這些紀錄片一反60年代紀錄片冷靜旁觀、不介入、拍攝者不帶主觀傾向與立場的做法,強調紀錄片要通過視覺反映和介入現實生活,揭示被掩蓋的真相,以改善人類生存狀況為己任[3]。

種族歧視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甚至在2008年奧巴馬獲選美國總統時也在隱晦的說這個問題,種族問題是美國永遠的痛。本片中導演運用樸實的拍攝手法和剪輯技巧,在尊重客觀紀實的前提下,對鏡頭進行簡單的切入切出,突出嚴肅主題。在構圖上,被采訪者也被安排在屏幕的靠左邊或靠右邊的地方,畫面上都有留白,幾個銜接的采訪鏡頭之間采訪者必是在不同的位置以此來達到構圖上的平衡。在聲畫關系上,被采訪者的語言和照片資料是聲畫并行的,說到種族隔離,便有照片說明在各種場所都有白人專用和有色人專用之分,種族歧視已經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在攝法上,每次介紹小女孩時,都用移鏡頭詳細介紹這個孩子的特征,希望人們能夠記住她們,同時也在痛斥種族歧視戕害了如此年輕而美好的生命,當然這也是導演強調所述物象所用的一貫手段,包括人物、物品、被訪者。在景別上,因為采訪的原因,大多運用臉部特寫和近景,來突出人物表情,表達人物情緒。導演全方位地切入該事件,挖掘其內在的實質問題,并變相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非常具有說服力。

影片在瓊·貝茲的一首《伯明翰的星期天》中展開,在略帶模糊的影像中是四個小女孩的墓碑,她們永恒地站立在這片土地上,永遠年輕。穿插于其中的是發生在那時的游行和警察對示威人群的鎮壓,以及在葬禮上親人們悲傷的神情,為整部片子奠定了悲傷的基調。伴隨著輕柔的懷念氣息的歌聲,那一張張參加葬禮的親人和朋友傷痛的畫面,都在訴說著人們對逝去的四個小女孩的追念,以及這件慘案帶給人們的無盡的傷害。這首專門為這件事而寫的歌曲似乎更能引起共鳴:伯明翰的星期天,血涌如紅酒/伯明翰的星期天,響聲震動天地/全世界的人們,開始面對這一切……影片的最后是對受害者之一卡羅爾·羅伯遜的媽媽的一段采訪,她說:“我辛勤工作不是為了一直生活在憤怒和仇恨之中,以前我要努力地遺忘它,我要保持高尚的心靈,也幫助我丈夫保持高尚的心靈?,F在我們有好朋友和家人,他們給了我很多支持,只要和他們共事、祈禱,我就可以克服仇恨帶給我的傷害,雖然它還會不時的出現,但是我想把一切拋在腦后,繼續生活,畢竟我還有很多值得感激的?!?/p>

導演在影片的最后還是對現實給予了希望,因為在任何社會里,都會有罪惡發生。人們怎樣對待這樣的罪惡,社會怎樣對待這樣的罪惡,標志著這個社會的集體良心狀態。而對罪惡的集體記憶力,是這個社會之集體良心的第一指標。容易遺忘罪惡的社會,必定會一再地姑息罪惡。一個遺忘和姑息罪惡的社會,必定走的是道德的下滑線。[4]

作為一名最具黑人意識的導演,斯派克·李一直在用自己的影片為黑人的出路、覺醒和自由而發聲,希望有一天可以實現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整個社會不再有種族歧視,不再有殘害無辜生命的暴行。

參考文獻:

[1] 吳保和.當代世界紀錄片 概觀與讀解[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

[2] 單萬里.紀錄電影文獻[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3] 張同道.真實的風景——世界紀錄電影導演研究[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9.

[4] 單萬里,張宗偉.紀錄電影分析[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5] 張同道.大師影像[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傳馨]

猜你喜歡
種族隔離
庫切《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的文學倫理
拉·古瑪的暴力書寫
美國毒品規制中非裔人群再犯罪的閉合困境
種族隔離下的生命悲歌
女權主義視角下戈迪默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為被禁言和沉默的歷史發聲
南非土地問題的緣起、演進和前景
夢想三部曲
大時代下的避世理想
南非白人政府在非洲人城市化進程中的作用(1948~197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