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城融合成果顯著 產業升級追尋未來

2017-11-07 14:41張洪洋
中國房地產·市場版 2017年9期
關鍵詞:蘇州工業園區園區發展

張洪洋

蘇州工業園區是中新合作的成功典范,也是改革開放以來蘇州經濟高速增長的強力助推器。為深入分析園區規劃和產業定位對區域經濟的影響,本文對蘇州工業園區開發模式進行了分析,與讀者分享其成功之道。

蘇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城市、姑蘇文化發祥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其“香山幫”聞名天下,是北方紫禁城和南方蘇州園林的締造者。2016年全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475.1億元,全國城市排名第七位,華東地區排名第二位(僅次于上海),中國地級市第一位,江蘇省排名第一位。

蘇州地理位置優越,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蘇州緊鄰上海(105公里),開放的市場環境使蘇州在技術、信息、人才等方面都受到上海的輻射帶動。蘇州一方面可以疏解上海的人口,另一方面緊跟上海的科技創新步伐,甚至在某些方面和上海逐步同城化,對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更為靈活。目前,蘇州已在海關通關、檢驗檢疫、金融創新等領域實現突破,復制了上海自貿區30多條舉措。蘇州工業園區還開展了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創建開放創新綜合改革實驗區。

蘇州工業園區成立于1994年,是我國同新加坡政府的首個合作項目,園區位于蘇州城東金雞湖畔,下轄唯亭街道、勝浦街道、斜塘街道、婁葑街道四個街區,總規劃面積288平方公里。目前,已經建成國際科技園、現代物流園、獨墅湖高教區、國際博覽中心等大型生產服務設施68平方公里,建成鄰里中心、左岸商業街、星海休閑廣場等生活服務設施50多平方公里。2016年,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50億元,同比增長7.2%,占蘇州市比重為13.9%,在全市9個區縣或園區中僅次于昆山(20.4%)和張家港(15%),排名第三位,人均GDP超4萬美元。宏觀經濟呈現出主要指標增長平穩、轉型升級質效提升、發展動能加速轉換的良好態勢,綜合發展指數、集約發展水平、質量效益指標居全國開發區前列。

一、模式探索:以新加坡新城建設為參考,結合中國特色調整完善

蘇州工業園區是我國同新加坡政府的首個合作項目,由兩國領導人直接設計和推進。園區開發主體為中國蘇州工業園區股份有限公司,初期中方占股35%,2001年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和蘇州市整體規劃,經過雙方領導友好協商,中方股權比例由35%調整為65%。

(一)領導機制:高端、大氣、完善,溝通順暢務實進取

為了推進蘇州工業園區發展,中新雙方建立了三個層面的領導和工作機構:

第一層面是中新兩國政府聯合協調理事會,由兩國副總理擔任理事會共同主席,負責協調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和借鑒新加坡經驗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商務部、財政部、外交部、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海關總署和新加坡內閣有關部門及江蘇省政府和蘇州市政府的負責人為理事會成員。

第二層面是中新雙邊工作委員會,由蘇州市市長和新加坡裕廊鎮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蘇州市政府和園區管委會及新加坡有關部門和機構負責人組成。

第三層面是聯絡機構,由新加坡貿工部軟件項目辦公室和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經驗辦公室負責日常聯絡工作。

(二)發展步驟:從低端邁向高端、規?;?,從工業為主到商業、住宅、文化等配套更加完善

從建園至今,蘇州工業園區經歷了起步期、發展期和發展成熟期三個階段:

(1)1994年—1997年,起步期:發展定位是新興工業園;園區規劃以對新加坡新城建設理念的借鑒與吸收為主,主要集中于7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區,對其周邊的行政轄區只是概念性規劃;以普通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人口構成以農村人口遷移和普通制造業工人為主。

(2)1998年—2003年,發展期:發展定位由工業園提升至蘇州城市新區;園區規劃以江蘇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所編制的總體規劃為主要代表,針對蘇州工業園區行政轄區進行了必要的整體規劃調整,使園區的發展走出了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區的限制;以資金密集型產業為主;出現城市人口的遷移,并產生較高端的技術工人。

(3)2003年至今,發展成熟期:立足于整個蘇州市域的發展,定位進一步提升為蘇州新城;以知識產業和商貿服務業為主要產業發展方向;成為城市人口和高端科技管理人才向往的聚居之地。

(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持續升級

蘇州工業園區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基本形成了以電子信息制造(約34%)、機械設備、汽車制造(約21%)、黑色金屬冶煉(約8%)等產業為主的制造業生產體系。其中電子信息制造和機械設備制造兩大產業產業集聚效果和區域經濟貢獻顯著(兩大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約55%,吸納就業人口約占全區70%),成為引領園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龍頭。

另一方面,高端制造能級提升,創新氛圍日趨濃厚。智能制造與“互聯網+”持續發展,2016年工業技改投資增長4%,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2.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66.2%。累計備案眾創空間64家,其中13家列入“國字號”序列,孵化項目超千個,“金雞湖創業長廊”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創新成果加速顯現,去年園區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4件,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29家,主板上市企業1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93家。

園區產業布局更加完善,以生物納米園為主要載體,綜合布局工業區和桑田島產業區,發展生物醫藥產業;以國際科技園、創意產業園等為主要載體,發展融合通信、軟件、集成電路設計、動漫、游戲等產業;以中新生態科技城為載體,發展生態環保產業(見圖1)。

(四)打造專業團隊,不斷提升研發能力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園區高度重視科研機構的打造和高端人才的引進,全區大專以上人才總量居全國開發區之首,持續為產業創新奠定基礎。

1.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引進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一批世界名校資源,26所國內高等教育院校(中科大、南京大學、人民大學等)和1所國家級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入住。擁有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動站等各類研發機構累計356個。endprint

2.累計入選國家“千人計劃”“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總數分別達135人、164人,成為中組部“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

二、模式總結與隱憂

(一)規劃:結合中國實際合理借鑒星島經驗

1.精選城市地理區位位置,距離城區不宜過遠

蘇州工業園區位于蘇州古城區東部,距離市中心只有10-15公里,周邊以發達的高速公路、鐵路、水路及航空網與長三角各主要城市緊密相連。軌道交通20分鐘到達上海、60分鐘到達南京,與滬、寧、杭融入同城軌道化生活。

2.充分借鑒新加坡成熟的城市規劃理念

蘇州工業園區在建設之初,中外專家聯合編制的區域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將新加坡先進的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引入園區,并結合當地地形地貌特征,共同勾勒了國際化、現代化、園林化的園區框架,此后又陸續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項專項規劃,并形成了細致入微、從嚴執行的規劃管理制度。

3.發展模式具有前瞻性,產業城市雙頭并進

根據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現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園區和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型、生態型、幸福型綜合商務城區”的目標,蘇州工業園區并不是單純為產業而產業,不是為產業發展而不顧城鎮發展格局,而是始終在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相互協調的框架內,考慮產業發展的次序、布局和方向,并相應地在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適時調整城鎮功能與定位,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推進城鄉建設,實現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二者的良性互動(見圖2)。

(二)產業:緊隨社會發展變化實現產業升級動態更新

首先是確定初始基礎產業,蘇州工業園區緊緊地抓住了全球化發展和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的機遇,有效地貫徹了整合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和招商選商的發展理念。園區設定相應的進入核心區的投資門檻,沒有達到投資標準的配套企業,安排進入中新合作區周邊延伸的三個鎮,通過規劃引領配套協同發展。

其次是推動產業動態更新,經過前期的高速發展后,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提高,所以從2004年開始,園區在國內所有開發區中率先啟動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出臺了金融業三年翻番、服務業倍增計劃等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確立了“3+5”的總體產業結構布局,引導并鼓勵園區的主導產業:電子信息制造、機械制造、現代服務業三駕馬車持續做大做強,向產業鏈兩端做好做優;同時,創新發展納米技術、生物醫藥、軟件創意、融合通信、生態環保等新興產業,提升園區創新活力,提升新興產業層次。

最后是增強產業結構更新動力,人才是創新動力之源,蘇州工業園區全力打造獨墅湖科教創新區,累積創新創業高端人才資源,依托產學研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利用技術+資本+產業,解決傳統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孵化落地,為園區產業結構更新發展提質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之源。

(三)金融:創新金融支持模式,全面服務園區建設

1.創新信用機制搭建,建設融資平臺,充分利用銀行貸款

政府設立商業性借款機構主體,使借款方獲得土地出讓收益權,培育借款人“內部現金流”;同時通過財政的補償機制,將以土地出讓收入等財政性資金轉化為借款人的“外部現金流”,使政府信用有效地轉化為還款現金流。2000年,園區“地產經營管理公司”成立,下設蘇州工業園區土地儲備中心。2001年國開行承諾20億元貸款,園區二、三區在30平方公里建成區達到“九通一平”標準,使滾動開發順利展開。

2.創新公用事業改革,拓展融資渠道,高效發行企業債券

蘇州工業園區是國內第一家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募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開發區,在借鑒和吸收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水、燃氣等部分公用事業告別了政府“包辦”的歷史,政府和企業找準了各自位置,實現了角色回歸,走出了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的創新之路。園區發行債券發行主體為“蘇州工業園區地產經營管理公司”,為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直屬國有企業,債券評級AAA,所有資金用于公司在園區基礎設施項目。

3.創新金融服務擴展,設立“創業投資基金”,積極引進創投資本

園區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吸引更多人才進入園區,孵化更多雙創企業,保持園區企業活力。早在2003年,園區即設立了10億元的創投引導基金、3億元的種子期創投基金、1.5億美元的中以基金,吸引和聚集一大批社會資金參與創業投資。目前園區建設有東沙湖股權投資中心和國家的千人計劃服務中心,各類創投基金超過300多家,管理基金規模超過600億元。園區也是全國千人計劃的創投中心,為全國的千人計劃提供資本支持。

展望未來,由于時代背景、產業升級的巨大變化,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經驗很難被完全復制。園區在早期高起點規劃的基礎上,通過引進大量外資,引入低端工業主導產業,符合當時中國經濟增長初期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勞動力資源低廉且充足的國情,但隨著外需萎縮,主導產業低水平同質發展,行業產能過剩風險不斷積累,同時人口紅利逐漸喪失,企業用工成本不斷上漲,蘇州工業園區企業也面臨較大的轉型壓力。只有通過持續的新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原有產業的高技術改造,逐漸轉型升級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才是蘇州工業園區正在走也是必須要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endprint

猜你喜歡
蘇州工業園區園區發展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洲小學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蘇通園區:激蕩開放潮 十年再出發
中新蘇州工業園區聯合協調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召開!
自貿區4.0來了,蘇州工業園區準備好了嗎?
園區的開放樣本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園區開發Ⅱ個股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