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天津韓家姐妹的風雨人生

2017-11-18 13:24徐泓
江淮文史 2017年6期
關鍵詞:韓家梅貽琦鄧穎超

徐泓

從小就知道,我的母親有幾位風華絕代的姑姑,她們曾經被周恩來總理稱為“韓家姐妹”。周總理夫人鄧穎超,更是與韓家五姐妹中的三位,從天津讀書時就相熟,和其中的一位在覺悟社還有戰友之誼。

韓家五姐妹分別是:韓俊華、韓升華、韓詠華、韓恂華、韓權華。我們這一輩兒都稱呼她們為“姑婆”。

進入我的記憶時,她們都已年過半百。但那份氣質脫俗的民國范兒,即便在“文革”期間也不失風度,高齡之后依然保持優雅,著實令人過目難忘。

她們是20世紀初中國女性接受現代教育的一代先驅;她們的婚姻,將各自的人生無可回避地卷進了時代的漩渦;她們的命運與中共的統戰政策結下了不解之緣。

母親家族的故事要從“天津八大家”說起:

據史料記載,從咸豐初年開始,天津就流傳著一個有關“天津八大家”的口訣:“韓高石劉,穆黃楊張?!狈婚g在各大家族姓氏之前,還冠以堂名字號或居住地點:天成號韓家、益德裕高家、楊柳青石家、土城劉家、正興德穆家、振德黃家、長源楊家、益照臨張家。

名列榜首的“天成號韓家”就是母親的家族,“韓家姐妹”正是這個名門望族的后人。

天津“八大家”在咸豐、同治年間處于鼎盛時期。例如當年的天成號韓家,有文字記載的,曾養海船99艘,被稱為清代天津“船王”,其航線自沿海各埠直至朝鮮、日本等地,幾乎壟斷了天津當時的海運業。除養海船外,韓家還開設了銀行、銀號、當鋪等產業。

但到了同治、光緒年間,“天津八大家”中有的開始敗落,而“天成號韓家”是最先凋敝的一家。因為天津開埠以后,隨著近代輪船海運事業的逐步發達,傳統的木船運輸日漸式微。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時,韓家經營的18家當鋪中又有17家慘遭搶掠。

在韓家祖業尚未完全崩盤的時候,有一支(據說是長房韓蔭棻另立門戶)遷居京城。自此,韓蔭棻、韓渤鵬(韓耀曾)父子兩代不再經商,走上了仕途。雖然官職都不算高,韓渤鵬1917年底當上北洋政府總理王士珍的秘書,大約是韓家官運的封頂之作了。但這個棄商從政的選擇,卻使得韓家的家業有了起色。正是在這段時間里,韓家買下了北京南城西琉璃廠盡頭南柳巷的一處大宅院。于是天津“東門外韓家”,轉身為北平“南柳巷韓宅”。

在我梳理母親家族史的時候,舅舅韓德剛給過我一份他自己手寫的家譜。從這個譜系得知韓渤鵬與卞氏生有二子五女,長幼序列為:韓俊華(女)、韓振華(男)、韓縉華(男)、韓升華(女)、韓詠華(女)、韓恂華(女)、韓權華(女)。其中老三韓縉華在十幾歲時夭折。于是韓家只剩下唯一的男?。喉n振華。

韓振華,字誦裳,曾留學日本,畢業于東京高等工業學校?;貒笙仁歉憬逃?,1915年任北京高等師范附屬中學主任,1917年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后來重拾祖業經商,先后出任中國銀行大連分行經理、中國鹽業銀行北平分行經理。解放后是北京市第一屆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舅舅韓德剛說:他見過證書,上面有北京市市長葉劍英的親筆簽名。韓誦裳1963年病逝,當時他是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韓誦裳育有三子二女。我的母親韓德常是他的大女兒。

清朝末年,韓家還在天津的時候,與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被譽為“南開校父”的嚴修(嚴范孫)先生結為通家之好。

韓詠華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我們家里房子不夠用,父親向嚴老借房子住,一住就是十幾年。我們弟兄姐妹幾人,都在嚴老門下讀書?!?/p>

1902年嚴修先生去日本考察教育,對女子教育產生了濃厚興趣?;貒?,他于同年冬天就在家中創辦了嚴氏女塾。念書的主要是嚴家的女子,也有幾個親友家的孩子,包括韓家姐妹。

嚴氏女塾設在嚴家的偏院酒坊院中,可不是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的傳統私塾了。課程設置已經中西合璧,上午學縫紉、洗衣、織布,下午有國文、英文、算術、日文、音樂、圖畫、手工等。初創時還聘請了幾位日籍教師。嚴修先生親自講授作文課,并編寫了《放足歌》,教女學生們演唱。

1905年嚴氏女塾改為嚴氏女學,這是天津最早的女子小學堂。同年嚴修先生又參照日本的模式創辦了嚴氏蒙養院(幼兒園),還開辦了保姆講習所。這也是中國最早培養幼兒師資的學校。

據可查到的資料,韓家姐妹中的韓升華、韓詠華兩人,同在嚴氏女塾讀書,同在嚴氏幼兒師范上學,畢業后還同在嚴氏幼稚園任教。嚴家按照韓家的排行稱呼她們為“韓四姑”、“韓五姑”。

韓詠華在嚴氏女塾讀了3年書以后,按照她的回憶:“我還只有13歲,又是嚴老先生一句話:‘韓五姑可以上幼稚師范。于是我便上了幼師?!彼?6歲從嚴氏幼師畢業,本想南下去金陵女子大學繼續求學,但遭到父親反對,韓渤鵬說:“嚴老培養起來的人,應給嚴老效力”。于是韓四姑、韓五姑成為嚴氏幼稚園最年輕的教師。

歷史資料保留下韓家姐妹被有關部門譽為“中國保育工作先驅”的證據: 1908年天津《醒俗畫報》上刊登了一幅時事圖片,標題為《參觀蒙養院紀盛》。圖片說明:“韓升華女士教小學生唱歌,日本老師大野鈴子彈琴伴奏?!?977年嚴修先生的孫女、著名婦產科大夫嚴仁英回憶童年時代,對教她音樂課的韓詠華女士仍記憶猶新:“韓老師琴彈得好,歌兒也唱得好?!?/p>

她們的妹妹“韓六姑”韓恂華也在嚴氏女塾讀過書。據《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5輯)》刊載的《天津近代著名教育家嚴修》一文披露:嚴修先生“早在1906年就在自己家里組織兒孫們演出新劇,并搭涼棚由張伯苓、韓恂華等參加演出《箴膏起廢》一劇,據說這是在天津最早演出的第一個新劇”。算起來那時候登臺演戲的韓恂華還只有7歲。

如果說韓家四姑、五姑趕上了嚴修先生在天津首開女學,韓家六姑則趕上了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首開女禁。從1920年初開始,北京大學先后分3批招收了9名女生為旁聽生:江蘇3名、甘肅1名、貴州1名、四川2名、安徽1名、天津1名,其中來自天津的就是韓恂華。當年秋季蔡元培決定北京大學正式招收女生,于是以上9名女生都被錄取。這一年韓恂華21歲,她選擇的專業是北京大學哲學系。

我很早就聽說韓恂華當年可不是等閑之輩,這不僅因為她是考入北京大學的第一批女學生,聽得最多、最生動的是來自她本人的一段描述:“五四學潮時,天津學生游行隊伍里,男生這邊舉旗子的是周恩來,女生那邊舉旗子的就有我韓恂華?!焙髞砦以诓稍L中接觸到一些人物和史料的時候,才知道這真不是夸口。

韓恂華中學時代就讀于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與鄧穎超、劉清揚、郭隆真、張若名等人是同學,很早就接受了進步思想。她參加過著名的天津青年學生進步社團——覺悟社的活動,并且是覺悟社的一員。

1919年9月16日成立的覺悟社,最初由10名男社友和10名女社友組成,骨干為周恩來、馬駿、郭隆真、劉清揚、鄧穎超等。后來又吸收了5名社友,二男三女,韓恂華正是女社友之一。進入北京大學以后,韓恂華也沒有脫離學生運動。1920年9月,京津各女校學生500余人到教育部請愿,要求打破男尊女卑、改革女子教育制度,韓恂華與鄧穎超、黃英、王孝英等一起被推選為代表。

韓家最小的女兒韓權華,1922年追隨姐姐也考入北京大學文科預科。19歲的“韓七姑”亭亭玉立,灑然出塵,非常漂亮,一入學就被捧為北大?;?。但是非也自此而起。據家里老人回憶:當年追求她的人排隊,時常要把找上門的轟走。后來為了躲避騷擾,她轉學到北平女師大,師從劉天華,也由中文改學音樂。畢業以后,河北教育廳保送她官費留學美國,在離華盛頓不遠的巴爾的摩城皮爾德音樂學院專攻音樂史。

千里姻緣一線牽。嚴修先生不僅引導韓家姐妹走出深閨,接受西方現代教育,他還做月下老人,送出兩根紅線成全了兩對姻緣。

韓升華、韓詠華姐妹相隔兩歲,相貌酷似。當年到嚴氏女塾上學的時候,一水兒的男孩打扮:素凈的長棉袍,厚厚的毛坎肩,一頭長發盤進帽子里。

嚴修先生為她倆選中的夫婿都是書香門第出身的海歸,后來還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大學校長。韓升華嫁給了西北大學前校長傅銅,韓詠華嫁給了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

傅銅,字佩青,早年留學英國,入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并隨羅素研究數理哲學,成為最早學習西方哲學的中國人,也是最早參加國際哲學學術會議的中國學者,回國時已年過三十。他曾先后出任過西北大學和安徽大學校長,并在若干大學擔任教授、系主任、院長。

梅貽琦,字月涵,庚子賠款留學美國,獲伍斯特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回國時也年近30歲。他1931年至1948年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是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谷諔馉帟r,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南遷,合并為西南聯合大學,梅貽琦被推舉為這所大學的校務委員會主席。

當年兩位校長夫人,近似孿生姐妹的相貌,屢屢出現這樣的誤會:韓升華到清華,常有人同她打招呼,以為她是梅夫人;而韓詠華參加一些聚會,也有人驚奇:“怎么傅太太也來了?”

韓恂華嫁的也是海歸,而且嫁入了一個海歸世家。韓恂華的公公就是清朝末年首批公派留學生,丈夫鄺壽堃則留學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采礦系,畢業后還在美國島灣煤礦公司當了兩年實習工程師。1925年學成歸國,先后在中國最早一批現代煤礦北京門頭溝煤礦、河北唐山開灤煤礦擔任總工程師。

這位鄺壽堃,廣東臺山人,一水兒西洋式做派,和太太通電話、寫家信都用英文(韓恂華北大畢業后也曾留學美國),在南柳巷韓宅和連襟梅貽琦、傅銅聊天,無論國事還是家事,他們也常講英文。離開韓宅時,一定會從車行叫車。舅舅韓德剛回憶說:那時候我們就知道了什么叫“打的”。

直到韓家七姑爺衛立煌的出現,打破了韓家女婿“不要當官的”這條不成文的規矩。至于韓權華和國民政府陸軍副總司令衛立煌的婚事,究竟誰是月老,如何成就的?撲朔迷離。

衛立煌,字俊如,中年喪偶,他的第一任妻子朱韻珩于1939年秋天病逝。此后提親者不斷,一度甚至盛傳蔣介石、宋美齡要介紹孔家小姐為他續弦。1945年夏天,衛立煌和韓權華在昆明舉行婚禮,又有報道言之確鑿的說:韓權華的姐夫梅貽琦才是牽線的媒人。

行文至此,一直沒有提及韓俊華,因為她比四位妹妹年長許多,沒有趕上接受現代教育的機會,也是姐妹中唯一纏過足的。她早早出閣,嫁給了后來的“天津八大家”之一“茶葉李家”,丈夫李蓮普,字仰白。

韓俊華自己雖然沒有上過西學堂,但是她把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分別送到美國和歐洲。本文要特別提到她的女兒李惠年和女婿汪德昭,因為衛立煌1955年海外歸來的統戰故事,與他們密切相關。

北京海淀區中關村13號樓,韓俊華晚年和女兒、女婿住在這里。她1975年去世,高壽97歲。生前最后一件喜事:她抱上了重外孫,實現了四世同堂。

這個小男孩叫汪延,1972年5月出生。2001年6月被任命為新浪總裁。

1948年冬天。國共兩黨對決,北平兵臨城下。

走還是留?韓家姐妹的人生之路在這里大轉彎。

這一年的秋天,在清華園內。梅貽琦與韓詠華居住的寓所,韓家留下了最后一張全家福。

作為韓家第三代,我有幸在這個歷史性時刻留下了一個小小的身影。在韓家最后一張全家福照片上,我被外婆抱著,照了個側面,頭發上別著一個小卡子。在此之前,我還被寫進《梅貽琦日記1941—1946》:“1946年9月15日,飯后拍照兩三張,與逢吉至南大地徐家,看徳常新生男孩?!蔽冶徽`寫為男孩了。當時我的父親徐獻瑜任燕京大學數學系主任,南大地就是今日的北京大學燕南園。

1948年12月,梅貽琦搭乘國民黨的飛機南下。國民黨政府再三邀請他入閣,梅貽琦維持了一貫的中間立場,他對新聞記者談話說:“不出來對南方朋友過意不去;來了就做官,對北方朋友不能交代?!彼允冀K婉謝。他以參加聯合國教科文會議為由飛赴巴黎,后輾轉來到美國紐約,在那里一直住到1955年。

1948年11月底,韓詠華已經在丈夫之先,帶著大女兒梅祖彬及2個外孫,搭親戚的飛機離開北平,先到廣州,又轉到香港暫時寄住,1951年才與丈夫在紐約團聚。

幾乎同時,1948年12月衛立煌與韓權華也走了。他們是非走不可的,衛立煌被蔣介石任命為東北剿總司令,因兵敗遼沈撤職查辦。蔣介石對他戒心很大,一直秘密監視他的動向。衛立煌是包了一架陳納德民航隊的飛機飛離北平的。此后一路和國民黨特務捉迷藏:上海、廣州、南京,直到1949年正月初三,衛立煌和韓權華在上海登上英國輪船才逃脫羅網抵達香港,在香港寓居6年。

兩家走了,四家則留下來了。

1949年1月底,解放軍對北平已經完成圍城之勢。母親帶著兩歲半的我和襁褓中的妹妹進城里避難,就住在六姑姥爺鄺壽堃家里。鄺家的表姨回憶說:“那時經常有炮聲,溶溶躺在一個小搖籃車里,放在一個大理石面餐桌底下。泓泓天天推著一個小車,在屋里繞,口里念著:去頤和園兒?!北逼胶推浇夥诺牡谌?,母親就帶著我和妹妹匆匆出城,找不到汽車,雇了兩輛洋車,母親抱著妹妹坐一輛,我和一堆行李坐一輛,一路飛奔回家。

1955年早春,中南海西花廳。

鄧穎超的秘書生病請假了,由韓振華的二女兒韓德莊臨時代理。韓德莊1948年進燕京大學讀書,參加了北平的中共地下黨。周恩來和鄧穎超很快就知道了她是韓家的女兒,周恩來欣慰地說“韓家的姐妹也出來了”。鄧穎超專程到南柳巷韓家探望,因為韓德莊的母親高珍(字浣薇)當年在天津也和鄧穎超同學。兩人談起昔日往事,翻看歷史照片,回憶同窗故人,感慨良多。

恰在此時,中國共產黨發出“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后”的號召,對流離海外著名人士開展統戰攻勢。周恩來獲悉衛立煌有歸來之意,便囑韓德莊手書一封:“在太原晤過面的那位朋友,請姑父和姑母回來?!笨谷諔馉幊跗?,周恩來和衛立煌在太原曾有過徹夜長談。

為了做衛立煌夫人韓權華的工作,周恩來、鄧穎超還和他們在覺悟社的社友韓恂華見了面。據鄺家表姨回憶:那一年,韓二姐(韓德莊)來找,說總理請母親去中南海,是在總理家里吃的飯。鄧大姐說,老朋友,就吃家里的飯了。母親非常高興,回來常常說起在總理家吃的燒餅夾醬肉、炒雞蛋,兩個素菜,還有小米粥。周恩來、鄧穎超囑韓恂華也給韓權華寫信,請她妹妹放心歸來。

參與促成此段統戰佳話的韓德莊,在鄧穎超身邊工作的時間不長,1956年夏天她隨丈夫北上黑龍江。臨行前,鄧穎超送給她夾有兩片楓葉的信卡告別,上面寫著:“可愛的徳莊同志將赴黑龍江密山參加農墾工作,特以采集的楓葉為贈,藉表我的心意和對她的希望?!?/p>

1974年9月30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周恩來總理主持25周年國慶招待會,韓權華是被邀請的代表之一。第二天,周恩來、鄧穎超看到《人民日報》刊登的出席會議人員名單,發現沒有韓權華的名字,立即打電話到衛家,才知道她生病請假了。次日鄧穎超即驅車到家中探望,并帶去周恩來總理對她的問候。韓權華知道總理身體不好,在操勞國事的百忙中,還如此細心地關照到她,非常感動。

那時候衛立煌已經因病去世14年了。衛立煌自海外歸來,中央人民政府給了他很高的榮譽,他先后擔任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60年1月因病去世,在中山公園舉行的首都各界公祭大會,由周恩來總理主祭。

衛立煌去世后,韓權華被安排為國務院參事室參事,1975年又被選為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鄧穎超一直與她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或電話問候,或登門拜訪,有時帶著鮮花,有時提著瓜果,每次來家探望事先都不打招呼,不愿興師動眾。

十年動亂期間,鄧穎超不顧政治形勢的險惡,仍然幾次上門看望韓權華。據衛家人回憶,11月初的某一天,鄧穎超來了,進屋脫下外衣后覺得有股涼氣襲來,禁不住說:“這屋太冷了,怎么受得了!”

韓權華回答:“這是座老房子,一入秋就陰涼陰涼的,白天還容易過,可以到室外曬曬太陽,但早晚和陰天難熬。不過再冷也得熬到11月15號才給暖氣呀!”

鄧穎超點頭:“老人最怕冷了。你腳冷嗎?”

韓權華脫口而出:“冷啊,每年進入10月中旬,腳就開始冷起來,平時,腳總是涼的?!?/p>

鄧穎超感同身受:“人老了,耐寒力差。我年輕時不知什么叫冷,長征時冰天雪地里都睡過,現在不行了,一入冬也首先從腳冷起來?!彼裏嵝牡貍魇诮涷灒骸巴砩先胨?,我用打點滴用過的瓶子灌上熱水焐腳。玻璃瓶,傳熱快,還節省開支?!?/p>

韓權華欣然地說:“噢,明天我也試試?!?/p>

鄧穎超回到中南海后,立刻給有關部門打招呼:“對韓權華一家供暖時間,提早燒,拖晚幾天撤暖,看具體天氣嘛!”在鄧穎超的直接過問下,與韓權華一起解決了取暖問題的,還有好幾位愛國民主人士。

我對七姑婆韓權華家最深的印象也和取暖有關。當時暖氣還沒有來,或者暖氣不足,屋里擺著一個煤球爐,高高的圓柱狀,用白鐵皮圍著,極其整潔。七姑婆坐在床上,倚著雪白的大枕頭,搭著雪白的被子,穿著中式立領深色絲棉襖,好像畫中人。

她議論起政局時事來,可一點兒不含糊。他們那輩人從來看不慣江青,韓權華說,毛主席講“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那只鱉不就在身邊嗎?

1977年初夏,北京飯店。

鄧穎超設宴招待旅美歸國的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夫人韓詠華。她特意由天津請來“狗不理”包子店的名廚,做了一桌正宗的天津菜。

1974年中美關系解凍,韓詠華隨美籍物理學家任之恭先生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參觀。據當時負責接待的中共中央調查部美大處副處長李冠華回憶:我們安排她住在北京飯店,陪她去過長城、定陵,老人家身體非常好,腰板挺得直直的,步履輕快。在定陵地宮走臺階,下得快、上得也快,比我們都快。那時候她已經是80歲的老人了。

那次鄧穎超設宴招待了任之恭一行,韓詠華的妹妹韓權華也在座。鄧穎超對韓詠華說:“希望你以后常來常往?!?韓詠華試探地表示:“再來就不走了?!编嚪f超回答:“那也可以呀!”

當時韓詠華和女兒僑居在美國紐約。丈夫梅貽琦1955年即從美國到臺灣新竹創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以后發展為新竹清華大學。韓詠華沒有跟著走,留在了紐約。62歲時,她開始找工作,在衣帽工廠里做過工,在首飾商店里賣過貨,還在醫院里做過代班,最后到一個盲童學校,照料盲童,一直工作到66歲。

1960年梅貽琦患骨癌病重,韓詠華趕到臺灣照料他。梅貽琦住在臺灣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韓詠華白天去病房里陪護,晚上住在設在臺北的清華辦事處。一直陪伴了兩年,直到梅貽琦1962年病逝。他們唯一的兒子梅祖彥在美國完成學業后,早在1954年就回到祖國,任教于清華大學水利系。這次韓詠華回國,兒子特地陪她參觀了密云水庫,梅祖彥參加過密云水庫的建設。

韓詠華回美國后即向中國駐美聯絡處寫信,要求回國定居。但那時候國內“四人幫”還在作亂,此事久久沒有音訊。直到“四人幫”倒臺以后,1977年2月鄧穎超在一場活動中見到韓權華,主動告訴她:“你姐姐快回來了!”果然,4個月后,84歲高齡的韓詠華落葉歸根,終于回到北京定居。

鄧穎超不僅親自過問了韓詠華的回國事宜,還為她挑選了舒適的住房。有關部門將韓詠華安排在南沙溝住宅區,那里是城西一處高干與名人居住地,與釣魚臺國賓館隔街相望。只是最初選的房子是這個住宅區內一套普通的公寓。此事不知怎么被鄧穎超知道了。她說:“梅太太的兒女還要從國外回來,這個房子怎么住得下?”于是立即為她更換了高級公寓里一套有兩個衛生間的四居室。

韓詠華于1994年8月以百歲高齡在北京謝世。在八寶山向“梅師母”做最后告別的學生行列里,留下了一長串學界泰斗的名字:周培源、錢偉長、汪德昭、陳岱孫、趙訪熊、施嘉煬、湯佩松、顧毓琇等。

[作者曾任中國新聞社北京分社社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首都女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

猜你喜歡
韓家梅貽琦鄧穎超
互聯網使用對大學生學習的影響研究
赤峰市敖漢旗韓家窩鋪遼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八仙的手持
韓家禮書法
鄧穎超:你用鮮花綻放我一世愛戀
新媒體技術在復原陳列中應用的探索——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為例
梅貽琦的“落荒而逃”
梅貽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貽琦
鄧穎超令周恩來勃然大怒的舉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