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機處:帝王集權的意外結果

2017-11-27 22:17尹敏志
領導文萃 2017年22期
關鍵詞:軍機處張廷玉奏折

尹敏志

1991年出版的《君主與大臣:清中期的軍機處(1723—1820)》(作者系美國學者白彬菊),作為清代制度史的經典,雖然今年它才被翻譯成中文,讀來仍然有新意。原因在于此書之立論,主要基于沒有漢文翻譯件的滿文內廷檔案,從“史學即史料學”的標準看,此書的資料占有非常充足。

熔煉古今的制度設計

民國學者尤其是東南沿海人氏,大多對前清懷幾分敵意。錢穆就曾在《國史大綱》里痛斥“清代政治,沿明代不設宰相,以大學士理國政,以便君主獨裁?!彼坪跏且猹q未盡,他后來又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里補充道:“清代政治,制度的意義少,而法術的意義多”,所謂法術者,即是通過軍機處的廷寄等制度,造成一種秘密政治,以饜滿洲之私心,“由這一點看來,清代比明代更獨裁?!迸c這類極具批判性的表述不同,白彬菊行文冷硬,不對清朝政治體制作價值判斷,整本書都不曾用過“獨裁”“專制”等詞,只是客觀描述軍機處的演變過程。

從具體的演變過程來看,軍機處的成立實際上缺乏某種明確的頂層設計,而是在對外處理軍政民政、內部人事不斷變動的過程中慢慢定型。其萌孽是在1723年即雍正元年,怡親王被任命總理戶部,擔任皇帝的大管家。

新皇帝需要代理人的原因,是當時中央機構臃腫,包括在內廷當值的大學士和管理部務大臣、總理事務王大臣、南書房、議政王大臣會議、權貴組成的臨時班子以及奏折制度,可謂疊床架屋。

首先發生變化的是奏折制度,根據白彬菊的統計,雍正朝十三年間的奏折數量,猛增到康熙最后十三年的十倍。這些奏折如雪片般,被直接送到岳鐘琪、年羹堯等西北將領手中,不但幫助雍正帝避開部院,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以及地方巡撫、總督的掣肘,而且也繞過了法律和行政程序。因為私密性高,雍正帝在長信里甚至可以毫無顧忌地直抒胸臆,包括詢問臣下的兒女家事以及日常起居。

“內廷”與“外朝”的博弈

對于“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朕亦甚想你”之類的“意識流”信件,作者的評價是:“一個寫作的皇帝使用新的通信制度,將內廷處理事情的范圍以及私密性,擴展到帝國的文武官員?!痹诖酥?,還沒有看到帝制中國的其他統治者,有如此大量的自我表露的東西。這種“雍正混亂無序”的背后,反映的是這位謠諑滿身、繼承合法性受到質疑的皇帝,對于獨立處理政務的極端狂熱。

1726年由怡親王、張廷玉、蔣廷錫三人組成的內廷高層團隊,負責處理西北戰事,這是軍機處的雛形。四年后怡親王去世,張廷玉、鄂爾泰并列為內廷的兩大核心人物。作為安徽籍的漢人,張廷玉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他苦心學習滿語,即使成為戶部尚書后依然舉止謙卑,當兒子在科舉中考中探花后,他還主動向皇帝要求降等,以避免刺激同事兼對手鄂爾泰。若沒有張廷玉那樣善于走鋼索的人,軍機處能否形成后來的滿漢平衡還是個疑問。

雍正中期開始,奏折發展出一種更機密的形式,稱為“廷寄”。廷寄的特點是不交內閣,而由軍機大臣親自密封在匣子中郵寄,官員閱后重新裝入匣中送回。這些檔案之后深鎖內廷,不對外公布,僅在實錄、起居注中保留個別片段。廷寄的機密性和機動性,顯著提高了雍正帝的權威,至此朝中再無人敢質疑他,西北蒙古問題也得到徹底解決。通過軍機處這個非正式的中樞機構,雍正塑造了完全從屬于自己的內廷,削弱了外朝的重要性,以便于自己隨心所欲、乾綱獨斷。

1736年乾隆繼位后,局勢發生了些許微妙變化。在金川之役大獲全勝的1749年,有位名為馮元欽的御史,建議皇帝將軍機處改名為樞密院,恢復唐宋時期中央政府高級班子的名稱。馮元欽的提議,表達了“對當前內廷的影響力以及實力擴張背后勃勃野心的擔憂。持這種觀點的應該是外朝的權貴,他們注意到了自己的機構已遜色于內廷”。

制度史脈絡中的人與權力

將軍機處改名樞密院的提議,還反映了整個官僚體系對于軍機處這個臨時中央機構之反感。馬克斯·韋伯曾指出,官僚體系的特點是理性的共同體行動,它所造成的“非人格性”一旦定型,就能夠形成一種凌駕性的權力,“專制君主在面對官僚之優越專門知識時,也有同樣的無力感,在某種意義下甚至比其他任何類型的政治元首都要感到無力”。帝制中國最符合這種“理性的共同行動體”定義的,可能是唐代的三省六部體制——當絕大多數中央命令都要經過中書省起草、門下省駁議,尚書省執行的法定程序時,個人意志很難得到發揮,相應地皇權也會萎縮。

“在乾隆結束時的軍機處,仍是一個非正式建立且基本上無章可循的機構”,在乾隆末年,這種畸形制度終于產生惡果。軍機大臣和珅,利用“咨文”這種平行文書,巧妙地繞過了皇帝和監察體系,幾乎有樣學樣、另立中央,圍繞自己建造了某種“影子軍機處”。這種躐等僭越,而非官方提到的巨額受賄數字,恐怕才是嘉慶帝最終忍無可忍,選擇將和珅抄家處死,余黨一網打盡的根本原因。

中國歷史有一基本規律,有抱負的皇帝在施展其宏圖偉略之前,必然先重建一套小而新的機構,并趁著一股銳氣,沖破既有制度的重重藩籬,達到改革目的。實踐證明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因為全盤化改革方案反而容易墜入泥潭,寸步難行。近代史上各種“小組”的誕生,背后也是相同的邏輯。但吊詭的是,新機構一旦步入正軌,馬上又會滑向舊制度一邊,強弩之末,不穿魯縞,以至于幾十年后不得不重建一新“小組”。很多政治制度變遷背后,都是這種考量構思、實現、失效的循環往復。

這符合歷史學者鄧小南提出的“活的制度史”表述,軍機處也不例外。只不過它所帶來的變革,不是政治的公開化而是私人化,從現代政治學的觀念來看,無疑是一種退步。白彬菊此書并沒有涉及鴉片戰爭之后的軍機處,可能是材料猛增難以駕馭,也可能是作者覺得他已經說完了最精彩的部分——隨著西力東來,軍機處只能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摘自《經濟觀察報》)endprint

猜你喜歡
軍機處張廷玉奏折
庭院吉氣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門位相度奏折的圖解
張廷玉訓子
張廷玉訓子
COURT CONFIDENTIAL
從動機和效果角度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
《軍機處二百年》
張廷玉為享太廟屢受辱
清代軍機處檔案管理工作研究
聯墨雙馨
“奏折是最靠不住的東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