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教學方式在高中文科教學中的繼承與發展初探

2017-12-14 02:45李新強
時代青年·視點 2017年12期
關鍵詞:教法文科講授

李新強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繼承與發展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繼承是發展的前提與基礎,發展是繼承的目的與方向。繼承離不開發展,發展也離不開繼承。在當前新課程背景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多媒體教學應運而生。傳統教學方式是經過幾千年時間的洗禮和積淀,它的優勢和長處彌足珍貴,尤其在高中文科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人在長達30余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對有關教學方式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觀察、對比、探究。認為當前所推崇的新課改教法并不是完美無缺的,客觀地講其有利又有弊,特別是在文科教學中,有些課堂有的地方并不適合采用新課改教法,反而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不僅省時省力,且效果良好。

正確認識傳統教學方式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傳統教學方式也不例外,有其符合當前教育發展需求的一面;也有不適應當前教育發展要求的一面,要想科學地、正確地繼承發展傳統教學方式,就必需全面分析它在當前新課程改革教育背景下的“利”與“弊”。但在這里,著重談談教學方式的“利”。

傳統教學方式的“利”主要在于:一是適應當前大規模普及學校教育的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越來越需要整體提高人們的素質,需要普及學校教育。二是適合繁多知識不能逐一親歷的學習的需要。對知識的學習理解深刻,莫過于親身體驗,但今天人們積累的知識浩如煙海,就現在高中學生所學的知識要讓學生逐一體驗感悟,恐怕究其一生也學不完。三是適應高中階段文科教學的需要。傳統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讀寫,識記能力?,F代教學方式則注重創設情景,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做到圖文并茂,聲情并茂,情文兼俱,甚至聲淚俱下。但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未必完全適應,猶如過眼煙云,稍縱即逝,學生文字功底不夠扎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常言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傳統教學方式應順應當前教育發展的需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教學方式中的積極因素應當作為寶貝精華繼承下來。

1、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被尊崇的地位不能被抹殺。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尊其師則信其道。特別是高中階段的學生,其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還不全面和深刻,加之青年學生容易沖動的年齡階段特點,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強,極容易被不良思想和價值觀所左右。學生只有尊崇老師,讓老師傳授被實踐所證明的、正確的、科學的思想和價值觀,才有利于其健康成長。

2、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的講授形式不能全盤否定。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講授形式在我們的教學環境下非常實用,對我們這些學困生非常有用,不能因為其有一點瑕疵而對其趕盡殺絕。特別是高中文科教學中,講授可以節省學生無效探究的時間,可以針對幾十個、甚至幾百個學生同時講授,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規模。

3、傳統教學方式中的問答式、啟發式、演板等基本教法更不能丟掉。自從孔子講學、游學開始,一問一答、啟迪智慧的問答式、啟發式基本教學方式就已經沿襲至今,他符合人們交流、思考、分析等基本的思維習慣與特點。不僅古代實用,現代也更實用。

總之,當前的時代已不是原來的時代,當前的學生已不是原來的學生,適應時代和學生需求的教學方式才最具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傳統教學方式中不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方面也應摒棄。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發展的實質就是“揚棄”。對于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就應該繼承發揚,對于不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就要革故鼎新。對待傳統教學方式,我們既不能不加思索地全面接受,也不能求全責備式地一棒子打死,而應該堅持“揚棄”。即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把傳統教學方式的繼承與創新有機結合起來。

(作者單位:嵩縣第二高級中學)endprint

猜你喜歡
教法文科講授
豆文科作品
思政課教學中如何做到講授“活”?
孫文科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遠
語文教學要創新教法
注重有效講授 打造高效課堂
羽毛球正手擊高球教法五步曲
淺談數學課堂講授的時機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